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综合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第一学期化学综合训练(三)
1.“塑化剂”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但被不法商人添加到食品中,造成了“塑化剂”风波。
已知“塑化剂”的化学式为C24H34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塑化剂”属于无机物
B.“塑化剂”属于有机物
C.“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17∶2
D.食品添加剂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进行使用
2.下图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3.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C可以将CuO中的Cu置换出来 B.在一定条件下CO2能够转变成CO C.CO2能使被石蕊染成紫色的干花变红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
4.每年5月31日为世界无烟日。
吸烟有害健康,烟气中的一种有毒气体是
A.O2 B.N2 C.CO D.CO2
5.汽车尾气中的CO在四氧化三钴(Co3O4)纳米棒的催化作用下,低温即与O2反应生成CO2。
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B.可降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
C.反应前后Co3O4质量改变 D.反应前后碳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6.下列装置或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B C
D
A.稀释浓硫酸
B.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探究CO2的性质
7.对资料或实验证据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科学探究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下图为实验室用等质量的高锰酸钾和氯酸钾(另加少量的二氧化锰),分别制取氧气的数据分析示意图。
下列依据图示信息所得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A、同时开始加热,先收集到氧气的是氯酸钾
B、用相同容积的试管制取较多量的氧气时,宜选择氯酸钾
为原料
C、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使氯酸钾产生的氧气质量增加
D、反应时间较长的是高锰酸钾
8.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密度就越
小。
则下列气体中密度最小的是
A.CH4 B.CO C.SO2 D.N2
9.下面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10. 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质量(g) 6.4 3.2 4.0 0.5
反应后质量(g)待测 2.56 7.2 0.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物质的质量为4.64 g
C.c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一定等于a、b二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
D.若物质a与物质b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2:1,则反应中a与b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11. “全球变暖”列为“汉语盘点2007”年度国际关键词第一位,与此相关的环境问题是A.酸雨 B.温室效应 C.白色污染 D.臭氧层衰竭
12. 有一首赞美某种气体的诗,其中几句是“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诗中所赞美的气体是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稀有气体
13. 小丽同学用连线的方式对某一主题知识进行如下归纳,其中有错误的一组是
A.性质与用途B.生活常识
天然最硬的物质──镶玻璃刀头防菜刀生锈──用湿布包起来
熟石灰呈碱性──改良酸性士壤取暖防中毒──煤炉上放一壶水
C.元素与人体健康D.环保与物质的利用
人体缺碘──甲状腺肿大减少白色污染──使用可降解塑
料
人体缺氟──易生龋牙减少水质污染──禁止生产含磷洗衣粉
14.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德国化学家格哈德·埃特尔(Gerhard Ertl),以表彰他搞清了气体在固体表面怎样发生的化学反应,埃特尔研究的成果之一是对CO催化氧化过程的研究,即一氧化碳在铂催化剂作用下的氧化反应,这一反应的过程可以表示
为:
式中标有ad的物质表示吸附在金属铂表面的原子或分子,对上述反应过程的下列说法有错误的是
A.CO和CO ad不是同种物质
B.该反应过程中,一氧化碳发生了氧化反应
C.这一反应原理应用于汽车尾气处理,会使汽车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
D.从反应效果看,CO与O2不用点燃反应也能进行
15. 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A.制取C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CO2一一收集C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1/5——红磷过量
16. 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的方法是
A. 通入浓硫酸
B. 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C. 点燃混合气体
D. 通过灼热的氧化铁
17.请从H、C、O、Na等4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组成符合下列要求的物质,并将其化学式填写在相应的空格上:
①能燃烧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是;
②一种有毒的气态氧化物,可用于炼铁的是;
③三种元素组成的盐,其溶液呈碱性,还可以做洗涤剂的是;
④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做农作物气体肥料的是;
⑤最简单的有机物,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⑥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分子的化学式
18.联合国决定2011年为“国际化学年”,其活动主题为“化学──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未来”。
(1) 化学──使生活丰富多彩。
新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的开发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知锂原
子(Li)的结构示意图为,则锂离子的符号为;
(2)化学──为健康保驾护航,超超奶奶骨质疏松,医生建议奶奶服用含葡萄糖酸钙【Ca(C6H11 O7)2】的补钙剂。
则葡萄糖酸钙中所含碳氢元素质量比为;(3) 化学──让未来充满希望,纳米材料石墨烯可能帮助科学家实现修建太空天梯的构想。
石墨烯由碳原子构成,请推测石墨烯可能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
19.用化学方程式解释下列现象:
小颖同学在探究二氧化碳性质时,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石蕊试液很快变红色,原因是;课后清洗仪器时,小颖发现变红的石蕊又变为无色,原因是。
20.现有木炭、一氧化碳、氧化铜、氧化铁、稀硫酸五种物质,它们之间发生的反应,可用“A+B→ C+D”表示。
(1)若A为单质,A与B在高温下反应,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黑色逐渐变红,则B是,其反应类型为。
(2)若A为气体化合物,A与B在高温下反应,可观察到固体粉末由红色逐渐变黑,则B是。
(3)若A溶液pH<7,A与B在常温下反应,可观察到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则A与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其反应类型为。
21.在实验室中,老师用下面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图中固定试管的仪器已略去):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木炭粉的质量明显减少;氧化铜粉下部出现了一层红亮的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停止加热并冷却到室温。
(1)写出硬质大试管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B装置的作用是;
(3)实验后要从硬质大试管的剩余固体中回收金属铜,写出操作步骤(要求过程中要用到“湿法冶铜”的原
理)。
22.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CO2在饱和NaHCO3溶液中的溶解度非常小。
【猜想与实验】
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右图所示。
(2)观察到的现象为,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B是带刻度的量气装置)。
(1)实验记录
(2)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同学们经过3次重复实验,确认了呼出气体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
【实验反思】
(1)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B.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
C.无色无味的气体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实验II操作⑤中,若C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f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23.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_________;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E、F装置总质量反应前156.6g 356.8g
反应后158.4g 359.0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24. 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用下列装置探究CO2的实验室制法。
⑴甲同学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收集装置是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⑵加热固体碳酸氢钠或固体碳酸氢铵都能产生CO2,其方程式分别是:
乙同学利用加热碳酸氢钠的方法制取CO2,应该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他不选用碳酸氢铵制取CO2的理由
是。
25. 我市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进行探究。
现请你一同参与:
[提出问题]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小雪:在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用一支玻璃导管插入水中吹气,结果未发现明显的现象。
小宁:在试管中加入2mL澄清石灰水,用玻璃导管向试管中的溶液吹气,产生的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解释与结论]
根据他们的方案和实验,小雪方案中的实验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为:;小宁的结论
为:。
[评价与反思]
小雪的方案若继续实验,也能得到小宁同样的结论。
请你设计方
案(要求写出实验操作及产生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