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油田F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改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G 油田F 油层位于大庆长垣南部,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导致测井响应复杂,使得油水层识别较难;在以往的该油田科研生产中,原油水层识别标准引入了储层品质指数及储层分类的概念,并且应用了较为陈旧的2.5米梯度电阻率测井系列,使得该油田油水识别过程过于繁琐,且在日后的储量提交工作上也会存在测井系列陈旧这类不严谨的问题,综上所述,为解决以上问题,在原油水层识别图版数据基础上且保证图版精度的原则上,采用反映储层流体性质的自然电位曲线、深侧向电阻率曲线及反映储层物性的声波时差曲线,建立了G 油田F 油层统一的油水层识别标准,方便了科研生产工作。

关键词:储层识别;油水层识别
G 油田F 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改进
陈龙川
(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0前言
G 油田F 油层位于大庆长垣南部,储层有效孔隙度主要分布在6.0-18.0%之间,平均为11.4%,空气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3-9mD 之间,平均为1.00mD,属于低孔特低渗储层,研究区扶余油层储层岩性主要为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含钙粉砂岩,含油性主要为含油、油浸、油斑和油迹,研究区扶余油层岩性越粗、物性越好、含油性越高,在此研究基础上建立油水层解释标准。

1G 油田F 油层原油水层识别标准
原标准依托科研项目,首先引入反映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储层品质指数RQI 概念,即:
式中:RQI-储层品质指数,μm;K-空气渗透率,mD;Φ-有效孔隙度,f。

统计67块压汞样品的RQI 值(图1),建立了与压汞法对应的RQI 储层分类标准(表1)。

再依据上述标准,应用测井资料对储层进行分类。

应用岩心刻度测井技术,选用33口井104层的资料,建立了RQI 测井解释模型:
RQI =f (AC,DEN,CNL,GR )
最后根据储层分类标准及层厚度等参数,分别建立了各类储层的油水层识别标准,如图2、图3、图4、图4。

·基础科学·
国外测井技术
WORLD WELL LOGGING TECHNOLOGY
Vol.41No.3Jun.2020
第41卷第3期2020年6

表1G 油田F 油层RQI 储层分类标准
作者简介:陈龙川(1988-),男,工程师,现主要从事外围盆地测井评价工作。

图1G 油田F 油层毛管压力曲线图
44
第41卷第3期2G 油田F 油层油水层识别标准改进
可以看出,虽然原油水层识别标准非常严谨,但
是操作复杂,选取参数过多,且选用了较为陈旧的2.5米梯度电阻率测井系列,为方便生产工作,简化流程,在原有数据基础上,把Ⅰ、Ⅱ类储层合并,以储层“四性”关系研究为基础,以测井理论为指导,以试油资料
为依据,并优选反映流体性质的深侧向电阻率和自然电位曲线及反映储层物性的声波时差曲线,构建综合参数C,即C=R LLD ×DT 2/1000,重新建立了G油田F油层油水层识别图版,其中油层133层、油水同层25层、水层14层,图版精度为94.8%;并应用2口新试油井6层的资料进行验证,均符合,说明新建的标准可以满足研究区油水层解释(图6)。

(下转第35页)
陈龙川:G 油田F
油层油水层识别方法改进
图2G 油田F 油层I 类储层油层识别图版
图3G 油田F 油层I
类储层油水同层与水层识别图版
图4G 油田F 油层Ⅱ类储层厚度≥1.5m
油水层识别图版图5G 油田F 油层Ⅱ类储层厚度<1.5m
油水层识别图版
图6G 油田F 油层改进油水层识别图版
图7G12井综合解释成果图
45
第41卷第3期底梯度电极系曲线分别确定高阻层的上下界面。

(2)求岩层的真电阻率
岩层的电阻率受井眼、侵入、层厚、上下围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普通电阻率曲线无法直接得到地层的真实电阻率,这对求准地层的含气性带来了困难。

(3)求岩层的饱和度
对于巨厚水层,将视电阻率值作为R 0,利用水样分析或SP 求出地层水电阻率,利用阿尔奇公式确定地层的饱和度(可根据岩性选取岩性系数)。

7结论
(1)解决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的关键是解决
好碳酸盐岩储层的描述和测井的问题,其中的难点主要是电阻率测井对储层的判断、电阻率测井对流体性质判断及储层参数的精确计算。

(2)综合利用测井分析和电阻率测井资料,从原
理和应用两个角度对苏东41-X 区块下古碳酸盐岩储层识别和碳酸盐岩储层电阻率曲线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刻画,划分储层类型效果好。

(3)利用电阻率测井曲线对下古薄层碳酸盐岩电阻率因素进行评价,并对高阻层之间的距离(夹层厚度)变化引起的低阻屏蔽和增阻屏蔽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徐敬领、王亚静、曹光伟等,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J],现代地质,2012,26(6),1265-1274.
[2]刘国全、祝文亮、邓荣敬等,碳酸盐岩储层特征[J],特种气气藏,2001,8(4),26-29.
[3]赵军龙、巩泽文、李甘等,碳酸盐岩裂缝储层测井识别及评价技术综述与展望[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2,27(2),0537-0547.
[4]范宜仁、夏文豪、邓少贵等,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储层级别划分方法研究[J],测井技术,2009,33(6),535-538.
·最新测井专利·(外国专利)
(上接第45页)
3应用效果
2019年G 油田F 油层层位提交了石油探明储量,在本次提交探明储量工作中,应用新研制的油水层图版对面积内外147口井进行了新井解释和老井复查工作,解释符合率100%,应用效果较好(图7)。

4结论
综上所述,在G 油田F 油层油水层识别过程中,
通过合并储层分类,舍弃了较陈旧的2.5米梯度电阻率,使用较新的参数深侧向电阻率,在图版精度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使得油水识别过程简化,易于操作。

参考文献:
[1]雍世和、张超谟,测井数据处理与综合解释[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P178~P184.
[2]孙洪志、刘吉余,储层综合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23(6).P8~P11.
[3]李金奉,大庆长垣X 地区扶余油层流体识别方法研究,国外测井技术,2016.
专利名称:Wired and wireless downhole telemetry using a logging tool33
(中文译名:使用测井工具进行有线和无线井下遥测33)
专利申请号:US201314434733
申请日:2013.12.18公开号:US10100635B2公开日:2018.10.16
申请人:KELLER STUART R;MORROW TIMOTHY I;BURNS JAMES S;DEFFENBAUGH MAX;DISKO MARK M;STILES DAVIDA;EXXONMOBIL UPSTREAM RES CO;
A system for downhole telemetry is provided herein.The system employs a series of communications nodes spaced along a tubular body in a wellbore.Each communications node is associated with a sensor that senses data indicative of a formation condition or a wellbore parameter along a subsurface formation.The data is stored in memory until a logging tool is run into the wellbore.The data is transmitted from the respective communications nodes to a receiver in the logging tool.The data is then transferred to the surface.A method of transmitting data in a wellbore is also provided herein.The method uses a logging tool to harvest data in a wellbore from a plurality of sensor communications nodes.
陈志华,等:电阻率测井在苏里格气田苏东41-X 区块马五5段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的应用
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