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浅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浅析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发起的,其诞生的标志是2000年1月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

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和群体都应该用积极的视角对心理、行为现象进行新的解读。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个经典的例子:如果杯子里有半杯水,悲观的人会认为只有半杯水了,而乐观的人会认为还有半杯水。

悲观的人关注的是失去的那一半,而乐观的人关注的是得到的这一半。

很显然,关注的角度不同,内心的情绪内验是不一样的。

同样道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关注的是心理存在问题的人,它的教育目的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它的教育对象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体;它的方法是运用认知、行为、精神分析等分析问题本身的原因、应对的措施等;它的评估方式是心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评估方式都需要有改革和创新。

一、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传统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解决心理问题本身,关注的是消极的那一面。

通俗地讲,它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了。

在个体层面,主要解决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比如人际关系不良、情感困惑、学业困惑、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神经症等;在群体层面,主要解决群体存在的不足及缺陷,比如群体凝聚力不强、群体组织观念淡漠、群体自卑感过强等内容。

传统模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关注个体或群体“不好”的一面,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让“不好”往“好”的方向转变。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个体和群体身上已经存在或潜在的积极力量。

它关注的是“还有半杯水”,它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和群体最终到达幸福的彼岸。

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目的应该是研究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它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快乐情绪、满意度、毅力、勇气、宽容、美德等内容。

它关注的是个体或群体“好”的一面,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让“好”往“更好”的方向进步。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传统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消极的情绪体验,主要包括悲伤、痛苦、焦虑、忧郁等内容,强调寻找导致这些消极情绪的原因,让
个体了解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消极情绪,从而去解决导致这些消极情绪的源头。

(2)大学生个体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包括内向、偏执、拖延症、孤僻、自卑、退缩等内容,强调寻找改进这些不良特质的途径和方法。

(3)大学生群体的特质研究,主要研究如何解决组织凝聚力不强、组织关系涣散、群体动力不足等内容。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少数的问题个体和问题群体,而忽视了绝大多数正常的个体和群体。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1)积极的情绪体验,这是针对主观层面的;(2)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针对个体人格品质层面的;(3)积极的组织系统,这是针对群体层面的。

结合这三方面的研究内容,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确定为:(1)大学生的积极情绪研究,主要包括快乐、幸福、满意度等内容,强调个体寻找过去人生经历中积极快乐的内容,对末来产生乐观的期待。

(2)大学生个体人格特质的研究,主要包美德、爱、创造力、灵性等内容,强调寻找培养这些优秀品质的途径和方法。

(3)大学生群体的特质研究,主要研究如何建立积极的群体特质,通过群体品质,去影响个体的成长成才。

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彼此影响,彼此促进,共同组成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象主要是一般水平的个体和群体,它让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去造福更多的人。

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着重激发大学生的激情,帮助他们成长为富有能力、同情心和社会担当的人。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视野下,研究者们主要通过合理认知、精神分析、行为矫正、催眠等方法,来消除个体或群体内心的心结,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图式,矫正不良的行为方式,形成新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这些方法通过剖析问题背后的消极面,然后通过改变这些消极面,让个体和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达到统一、和谐。

这种心理学研究的工作理念是“就事论事”、“山穷水复疑无路”,它的研究、工作对象是问题个体和群体,局限性是忽略了人性中的积极面。

积极心理学吸收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比如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并将这些方法与人本主义的研究方法有机融合。

可以说,积极心理学中处处闪耀着人本主义的观点。

然而,积极心理学毕竟是一股年轻的研究思潮,从提出到现在不过20年的时间,它的很多经验和方法仍在不断实践和总结。

短期焦点解决技术、叙事疗法、合作取向疗法被称之为后现代的三大心理治疗学派。

这三种治疗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大多以积极心理学为理念。

这些方法在实施的过
程中,更加注重问题正向的“例外”,注重问题的“积极改变”。

这种心理学研究的工作理念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它的研究、工作对象是所有的个体和群体,它关注到了人性中的积极面,它关注到了个体和群体的潜能,它用更加欣赏的眼光去挖掘人类的潜能与幸福,使他们拥有更加完善的防御机制和正向的思维方式。

传统理念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一般是解决问题取向的。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普通和引导,一般是预防问题取向的。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式
传统的心理学研究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方式主要是心理测量和访谈,主要目的是了解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现状,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的效果等。

比如,采用UPI(大学生人格问卷)、SCL-90(90项症状清单),SDS(抑郁自评量表)、SAS(焦虑自评量表)等测量工具,这些测量量表都是指向某一心理问题本身的。

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视野下,由于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都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有所不同,因此,在评估时,也应该有其自身的特征。

比如,评估的内容为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以此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实现了既定的目标。

那么,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是否该被抛弃掉呢?很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积极心理学和消极心理学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种理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二者应该达到一种平衡。

积极心理学并不能有效地防止个体或群体产生心理问题和疾病。

只有在治疗和矫正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同时,积极去挖掘积极品质,才能使个体和群体获得幸福和快乐。

通俗地讲,给一个感冒患者治好感冒这是一个层面的事;让这位感冒患者吃饱穿暖、坚持锻炼,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

消极取向的心理学和积极取向的心理学类似于这两个层次。

由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刚刚起步,它的理论其础还非常单薄,理论体系不够完善,需要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去探索、实践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心理科学展,2007.05.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刘翔平.当代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4]曹新美、刘翔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与积极心理学取向[J]. 教师教育研究,2006.03.
[5] 周嵚,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