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习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可以预约的雪 Word版含答案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七) 可以预约的雪
(时间:40分钟满分:45分)
一、基础积累(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悯.恕(mǐn) 萧飒.(sà)
绽.放(zhàn) 暴殄.天物(zhěn)
B.塑.料(sù) 蜿.蜒(wān)
翩跹.(xiān) 纵横捭.阖(bì)
C.老妪.(yù) 蹊.跷(qī)
自怨自艾.(yì) 方枘.圆凿(ruì)
D.刹.那(chà) 剽.悍(biāo)
怙恶不悛.(quān) 开门揖.盗(yī)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骆铃。

B.我们谁不是在少年时代就渴望这样的人生:爱情圆满,维持恒久;事业成功,平步轻云;父母康健,天伦永在;妻贤子孝,家庭和乐;兄弟朋友,义薄云天……
C.我们也许可以预约得更远,例如来生的会面,但我们如何确知,在三生石上的,真是前世相约的精魂呢?
D.尚未看到菅芒花的此时,想到车子在米色苍茫的山径蜿蜒而上,菅芒花与从前的美丽记忆相迭,我的心也随着山路而蜿蜒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
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
....了。

B.才短短的两年,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的人都天旋地转
....的时间了,即使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不可能两年里都没有因缘的离散呀!
C.我们仿佛纵身于大浪,虽然紧紧抱住生命的浮木,却一点也没有能力抵挡巨浪,随风
波浮沉,也才逐渐了解到因缘的不可思议
....,生命的大部分都是不可预约的。

D.对生命的恒常有祝福之念,对生命的变化有宽容之心。

进而对自身因缘的变化不悔不
忧,对别人因缘的变化怨天尤人
....,这才是我们人生的课题吧!
4.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围绕在窗前的溪水,是每一个刹那都在变化的,虽然看起来不动的青山,也是随着
季节在流变的。

B.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

C.除非我们让时空定格,岁月定影,然而这是完全不可能的。

D.我们在心灵深处明知道生命不可能不变,可是在生活中又习惯于安逸不变,这就造成了人生的困局。

5.下列六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6~9题。

秋天的心
林清玄
①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

从前读贾岛的诗,有“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之句,对秋天萧瑟的景象颇有感触,但说到气派悠闲,就不如“一叶落知天下秋”了。

②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谁会去管是什么日子呢?三百多年前,当汉人到台湾来垦殖移民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没有日历,甚至没有年岁,不能分辨四时,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开为一年,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初到的汉人想当然地感慨其“文化”落后,逐渐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为历史名词,他们有了年岁,知道四时,可是平埔族后裔有很多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刺桐花了。

③对岁月的感知变化由立体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怎不让人兴叹?以现代人为例,在农业社会还深刻知道天气、岁时、植物、种作等等变化是和人密切结合的。

但是,商业形态改变了我们,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经没有任何差别了。

这虽使人离开了“看天吃饭”的阴影,却也多少让人失去了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了。

④记得住在乡下的时候,大厅墙壁上总挂着一册农民历,大人要办事,大至播种耕耘、
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会去看农民历。

因此到了年尾,一本农民历差不多翻烂了,使我从小对农民历就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情。

一直到现在,我还保持着看农民历的习惯,觉得读农民历是快乐的事,就看秋天吧,从立秋、处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极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黄昏林园里青黄的落叶,不都是在说秋天吗?所以,虽然时光不再,我们都不应该失去农民那种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⑤城市不是没有秋天,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就会知道,本来从东南方吹来的风,现在转到北方了;早晚气候的寒凉,就如同北地里的霜降;早晨的旭日与黄昏的彩霞,都与春天时大有不同了。

变化最大的是天空和云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渐渐地加深蓝色的调子,云更高、更白,飘动的时候仿佛带着轻微的风。

每天我走到阳台抬头看天空,知道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园记忆中的那个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见到落叶的同一个秋天。

⑥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葆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

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⑦秋天的美多少带点萧瑟之意,就像宋人吴文英写的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一般人认为秋天的心情会有些愁恼肃杀。

其实,秋天是禾熟的季节,何尝没有清朗圆满的启示呢?
⑧我也喜欢韦应物一首秋天的诗: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⑨在这风云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丽清明的季节,要在空山的落叶中寻找朋友的足迹是多么困难!但是,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
6.本文在开篇和接近结尾两处各引用了诗句,请分析这样写各有什么作用。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两次出现平埔族“刺桐花开”的那个秋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笔下的“秋天的心”,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认为“即使在红砖道上,淹没在人潮车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呀”,谈谈你的理解。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运用(10分)
10.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以“风”和“雪”为陈述对象,再写一组与之意思相关联的句子。

(4分)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6分)
大栌榄树是曾经生长在毛里求斯的珍贵树种。

如今在地球上已难觅踪影。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

美国一位科学家的研究认为,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渡渡鸟在三百年前灭绝了,因此,大栌榄树也就跟着消失了;后来,有学者研究发现大栌榄树的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

于是,又有研究者们提出了新的假说: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了大栌榄树的消失。

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被证伪,则会被抛弃。

答案
1.选C A项,“殄”读tiǎn;B项,“捭”读bǎi;D项,“剽”读piāo。

2.选C A项,铃—铃;B项,轻—青;D项,迭—叠。

3.选D A项,面目全非:形容改得不成样子。

B项,天旋地转:比喻重大的变化,形容闹得很凶,或形容眩晕时的感觉。

C项,不可思议:不可想象,无法理解。

D项,怨天尤人:抱怨天,埋怨别人。

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D项应为“无怨无尤”。

4.选A A项“虽然”改为“即使”。

5.选C ⑤是总说;③中的“一生”紧扣①句中“从出生到老死”,所以③在①后;④句中有“一生”,此句在③后;“所以”和“由于”照应,⑥在④后;②句有“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应在⑥后。

6.开篇两句诗,突出了秋天给人一种气派悠闲的感觉,引出话题。

接近结尾的诗,表现出秋天的清朗圆满,美丽清明,为后文作者抒发寻找自己的足迹更是艰辛的感慨做铺垫。

7.作者着意展现平埔族秋居生活的逍遥自在、气派悠闲;与文中现代商业形态背景下人们生活的平面单一形成鲜明对照,从而寄寓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形式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期望我们能时刻保持一份“秋天的心”,从自然中去感知,与自然共鸣,葆有一份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

8.“秋天的心”体现在:①气派悠闲之意;②感知自然之心;③感时忧国的情怀和胸怀天下的襟抱;④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⑤谦卑的心情;⑥清朗圆满、美丽清明的情怀。

9.我认为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随着文化和商业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失去了感知自然的情怀,进而失去了悠闲、谦卑、清明美丽的心灵,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人们不断地脱离自然,忙碌追逐的过程中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审视自己,这样会逐渐失去自我,被社会同化。

(意思对即可)
10.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例句的句式特点和修辞,先说明陈述对象,再揭示其特点,最后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指出其积极作用。

仿写时还要注意季节顺序,不仅要“形似”还要“神似”。

参考答案: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冰清而飘逸,为大地盖上银白的棉被
11.解析:本题的每个空白处均需要考虑上下文,尤其需要关注代词与连词,它们是决定如何衔接的关键所在。

①的后文是“科学家对此提出了多种假说”,“此”即是①的内容,
那么可以推知①是在提问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②的后文是渡渡鸟灭绝导致大栌榄树灭绝,之后的内容是“种子不需要动物的肠胃软化也能发芽”,那么可以推知前文的“因此”的结论是不正确的,因而②是说“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③的前文是“不过,这个假说需要进一步验证”,“不过”表示转折,是对假设的一种不认同,可以推知③的内容是对“外来物种”的质疑。

参考答案:①大栌榄树消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②大栌榄树的种子需要渡渡鸟的肠胃软化才能发芽③如果被证实,则会被接受(则会成为科学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