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单元练习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梳理】
《柳永词两首》《苏轼词两首》《辛弃疾词两首》《李清照词两首》
《柳永词两首》
1、《望海潮》是描写北宋时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词.词的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词的下片描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词作以铺叙见长。

首先,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总领全篇,概括介绍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然后分别从“形胜"“都会”和“繁华”三个方面铺开叙述:“烟柳画桥”之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阜盛;“云树”“堤沙”之外惊涛拍岸,汹涌壮观;都市街衢,珠宝遍陈,普通人家,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

过片(下片起句)之后,先描写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飘香的景象,后叙羌笛横吹、菱歌互答的欢愉场景。

由民众忘情山水之乐引出官员宴饮之乐,一路铺叙下来,但又不是平铺直叙,很见裁减功力。

这是一篇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便写了这首词.词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确实呈现了繁荣的景象,但收笔也流露了粉饰太平、献宠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谒诗的遗风。

2、《雨霖铃》是描写作者在长亭与情人话别的词。

词作主要采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其一,用哀景写悲情。

词作开篇用“寒蝉”“长亭”“骤雨”等意象,烘托离别时凄冷沉郁的气氛。

其二,以无情衬有情。

离人难舍难分,而无情的舟子却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泪相向,“无语凝噎”。

其三,以想象未来之景诉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离别后行人消失在烟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极目远眺,一片茫然,不觉悲从中来。

“良辰美景”原为欢乐愉快的场景,但是随后而来的“虚设”二字顷刻间就使欢乐之情顿然消失,而沉入到无边无际的愁伤之中,所以,这里也是“乐景写悲情”。

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的节拍划分有误的一项()
A.东南 / 形胜,三吴 / 都会,钱塘 / 自古 / 繁华. B.有 / 三秋 / 桂子,十里 / 荷花。

C.寒蝉/凄切,对 / 长亭 / 晚,骤雨 / 初歇。

D.便纵有 / 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 / 说。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繁华fán 帘幕mù参差cī叠巘清嘉xiàn B.罗绮qǐ钓叟sǒu 箫鼓xiāo 吟赏烟霞yín
C.寒蝉chán 骤雨zhòu 暮霭ǎi 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经年jīng 甘霖lín 兰舟催发cuī
3、下列词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今日的钱塘江岸,一派繁荣景象,大厦拨地而起,长桥飞跨而过,只感觉钱塘江畔繁华中更多了一份宁静。

B.“夕阳萧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传.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等人首次将其改变为丝竹合奏.
C.黄庭坚在《东坡先生真赞》里写道:“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可见其对苏东坡的赞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后一线余晖从窗前消隐时,我正趴在桌边,透过窗台,庸懒地望着天际的尽头,俨然沉溺于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

词原为歌词, 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C.慢词就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

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D.词牌一般是与词的内容相关的。

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欸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望海潮》写的就是杭州胜景等.
苏轼词两首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赤壁"的雄奇景色入手,赞扬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痛感江山依旧,人事已非,有苦闷消极的愁绪,但是作者渗透更多的是特有的豪放旷达的精神。

2.《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放情调首先表现在描写赤壁景物上.词作开篇“大江东去”,写出了长江奔腾的气象,“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景思人,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思维开阔。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古战场的险要形势和壮阔景象,用词刚劲,笔墨雄健.其次,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小乔初嫁了”,表现了周瑜青春年少、春风得意.“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英姿飒爽的形态,“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表现了周瑜从容淡定,沉着应战的儒将风采.最后,表现在对与感情的抒发上。

收笔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慨叹,流露了消极苍凉的思绪,也有祭洒江天的豪放旷达的一面。

3.《定风波》的象征手法作者借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自己洒脱旷达的个性,更以此表现对自己遭受政治打击而无所畏惧的愤懑和故作旷达的思想情绪。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隐喻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因而晚境或尚平坦有望的社会人生感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宠辱偕忘的超然心境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①遥想公瑾当年()②羽扇纶巾( )③多情应笑我()
④一尊还酹江月( ) ⑤料峭春风吹酒醒( )⑥一蓑烟雨任平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⑵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3.默写。

(1)乱石穿空,,。

江山如画, !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

,。

(3)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处,,.
4.下面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嘉佑三年,与弟辙同试礼部,苏轼兄弟才华出众,同科进士及第。

B.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各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如诗歌《崇惠春江晚景》,散文《赤壁赋》。

他的书法在宋代书苑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

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D.苏轼与其父苏辙、其弟苏洵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辛弃疾词两首
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断鸿hóng 水龙吟yín 遥岑远目cén 玉簪螺髻zān
B.拍遍piàn 倩何人qiàn 鲈鱼堪脍guì季鹰归未w èi
C.元嘉jiā永遇乐lè舞榭歌台xiè寻常巷陌mò
D.仓皇huáng 佛狸祠cí神鸦社鼓gǔ尚能饭否fǒu
2、下面对词作中典故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鹰—-----作者拿张翰(季鹰)和自己作比,季鹰有乡可归,而自己纵然乡思无限,却有乡难归,因为故乡仍在金人的铁蹄蹂躏之下呻吟
B.寄奴——---—刘裕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南朝刘宋王朝。

作者借英雄人物,表达自己虽年事已老仍然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C.狼居胥--———-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那里封山志庆。

作者借以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像霍去病那样的英雄业绩。

D.廉颇———-—-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3、对下面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眺望远处的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

B.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C.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如果不能买田置屋,建立功业,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
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4.默写
(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
子, ,, ,
.
(2)可惜流年,, .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3)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
年, ,。

(4) ,,。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李清照词两首
1.《醉花阴》三处意境赏析
其一:“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以“薄雾”“浓云"两意象开头,勾画出了暗淡阴沉的天气,烘托出沉郁的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独守空闺,备觉无聊,度日如年,所以说“永昼",这“愁”的情绪就自然带出。

愁绪难以排解,只好点燃香炉中的瑞脑,来消磨难熬的时光.至此,虽然没有言明,作者思念夫君的感情,借助环境已经表现出来。

其二:“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选用“玉枕”“纱厨"两意象,表明深秋长夜难耐,孤枕难眠.“半夜”直接点明就寝时间和辗转反侧的的情状。

着一“凉”,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凄冷。

其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销魂”二字是直言夫妻伤别之愁,是主旨流露处。

接着,转而作含蓄形象的描写。

西风卷动珠帘,帘内闪现一位愁思缠绵的少妇,她玉肌消减,身段柔弱,比起帘外秋风里振颤的菊花,更为弱不禁风了。

作者以菊自比,一方面显示自己的芳华和清雅,另一方面,暗示在别离后的憔悴和期待.可谓和婉清雅,新颖别致. 2.《声声慢》两处叠音词赏析
其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七组十四个叠字,犹如信手拈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寻寻觅觅”,反映了作者心中有所失落的精神状态。

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派遣,无所依托,就好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般。

“冷冷清清”,这既是作者所处的环境使然,也是作者的心境使然,常言说“人悲物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天光的。

“凄凄惨惨戚戚”,属于心理活动的描写。

“寻觅"句重点写行为,“冷清”句重点写环境,“凄惨”句重点写心境,三个层次的内容依次递进,内心的伤痛之情逐一揭示,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其二:“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点点滴滴”主要写声音,以声衬情,极富“顿挫凄绝”感。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一直到黄昏都没停止。

可以想像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确又像打在作者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地敲击着、震颤着作者的心扉.
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
(1)瑞脑销金兽()(2)有暗香盈袖()(3)乍暖还寒时候()(4)凄凄惨惨戚戚( )
2.下面的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李清照在经济条件优裕、文学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加上她勤奋好学,善长诗、文、词,兼善于书法、绘画、音乐,才高学博,堪称一代才女。
B.“薄雾浓云愁永昼"即写天气和季节导致人们身体的凉意,也含蓄地表达作者因为思夫而不能相见的痛苦导致内心的“愁”和“凉"。
C.作者写《声声慢》时已是孤身飘零,生活从幸福的峰颠跌入痛苦的深渊,这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只有借酒浇愁而已。

D.作者的哀愁不是闺怨闲愁,是在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这就使词的感情色彩有了时代依托,有了社会意义。

3.默写
(1)东篱把酒黄昏后, .莫道不销
魂, ,。

(2)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