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玄奘之路
作者:舒曼
来源:《艺术品鉴》 2015年第9期
文舒曼
两干多年前,在中国,有一条从内地长安经河西走廊和西域到印度、中亚、欧洲的通商贸
易道路。

中国的许多商品,尤其是丝绸,都是通过这条路运往国外,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丝绸
之路”,对沟通亚欧大陆的经济贸易起过重要的作用。

也是在这条路上,有一个人默默地走过,而身后却留下光辉的巨影,让史人仰望。

伴随着
他的脚印,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光茫
依然万丈,照耀在中国和印度的上空。

他是高僧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神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
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
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被当时的人们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
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

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于隋朝仁寿二年
( 602年)出生。

玄奘幼年便跟着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
的品德。

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

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
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玄奘13岁时,受到大理寺卿郑善果的赏识,破格准他在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

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
年之久。

对于玄奘的一生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在贞观元年,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一人西
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

在出家后的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

到玄奘时代,北方
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

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
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
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武德九年(626年),玄奘24岁。

此时适逢天竺僧波颇抵长安,玄奘得知印度戒贤于那烂
陀寺讲授《瑜加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发愿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译,以求统一中国
佛学思想的分歧。

第二年,玄奘结伴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
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玄奘的西行之路也真如《西游记》中所言,历经了干辛万苦。

仅路程之遥远、所经地驿之多,史中有详尽的记述:
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藏),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
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境)。

受到高昌王麴文秦的礼遇。

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碎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乌兹别克斯坦
首都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

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
乌浒河南一带)。

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
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
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行程13800
余里。

在迎湿弥罗国,玄奘学习梵文经典,后叉到达今巴基斯坦境内。

一年里亲历四国,所到之处,都停留学习佛法。

在31岁那年,玄奘边学边行,开始进入中印度。

此后,玄奘一边学习佛教经论,一边巡礼佛教遗迹,先后经历翠禄勒那、袜底补罗、揭若鞠阁等十多个国家,始至那烂陀寺留学,玄奘
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玄奘42岁时,与戒日王会晤,得到重厚礼遇。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

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

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
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

会后归国。

公元643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

他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
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达长安。

这时,唐太宗为了辽东战役,已驻跸洛阳。

太宗得知他回国,立即诏令在洛阳接见他。

玄奘奉诏匆忙上路,当月二十二日启程,二月初一
在洛阳宫仪鸾殿受到太宗接见。

唐太宗深感欣慰,与玄奘并坐问道:“法师当年西去取经为
什么不报朝廷得知”,玄奘说:“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

但诚愿微浅朝廷不蒙允许。

无任
慕道之至乃辄私行。

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太宗说:“法师出家后与世俗了断,所以能委命求
法惠利苍生”。

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回国的梵匧佛典非常丰富,其526筴、657部,对佛教原典文献
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家乡东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刹,远离市廛,环境清幽,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
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未获太宗允许,这才又于三月初一从洛阳折回长安。

玄奘刚回国时,唐太宗对他说:“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惟不愧古人,亦乃
出之更远”,给予他高度评价,正因为如此,太宗要求他弃缁还俗,“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罢道,助秉俗务。

”玄奘言道:“玄奘少践缁门.伏膺佛道,玄宗是习,孔教未闻。

今遣
从俗,无异乘流之舟使弃水而就陆,不唯无功,亦徒令腐败也。

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恩,玄
奘之幸甚。


太宗劝玄奘弃佛还俗的要求与他翻译佛经、弘扬佛法的宗旨相违背,遭到了玄奘的断然拒绝。

唐太宗仍不放弃,常常“逼劝归俗,致之左右,共谋朝政”。

如贞观十九年,唐朝进军辽
东,太宗要求玄奘观战,再次提出还俗的要求。

二十二年,太宗叉一次令他还俗,但玄奘不改
初衷,上疏陈明再三,表示“守戒缁门,阐扬遗法,此其愿也”。

太宗时期,次规劝玄奘弃佛还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太宗对佛教的政策有关。

公元
618年,唐朝建立,经过隋末农民战争的破坏,国家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发展经济,缓和社会矛盾,唐初统治者对佛教并不支持,甚至有时排斥佛教。

史载,唐太宗讨伐王世充,
虽常用少林僧兵,但他攻占洛阳后,废除隋朝寺院,大肆裁汰僧人。

另外,唐太宗崇尚文治,
认为佛法无益于天下。

贞观二年,唐太宗语谓侍臣,梁武帝父子好事佛教,结果国破家亡,应
当引以为鉴。

他在朝仙露明珠,讵(lu,意为“岂”)能方其朗润”,对玄奘评价极高。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
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玄奘像,大正藏图像册经像。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

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国传往朝鲜半岛、越南和日本。

唐高宗李治对玄奘也十分敬重,曾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

一序一记,均为唐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公元653年刻石立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叉称《雁塔圣教序》。

它与后来偃师招提寺王行满书《大唐二帝圣教序》、陕西大荔褚遂良书《同州圣教序》
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而成的《集王圣教序》一起,并称四大《圣教序》。

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

显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显庆三年(658年)移居西明寺,因常为琐事所扰,遂迁居玉华寺,致力译经。

显庆五年,始译《大般若经》。

此经梵本计二十万颂,卷帙浩繁,门徒每请删节,玄奘颇为谨严,不删一字。

至龙朔三年(663年)终于译完这部多达600卷的巨著。

此后,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年),译出《咒五首》1卷后,遂成绝笔。

同年二月逝世。

据载,玄奘前后共译经论75部,总计1335卷。

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

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

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
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

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
教史、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文献。

此外,玄奘叉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天竺。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自量气力不复办此,死期已至,势非赊远”,从此绝笔翻译,
并对徒众预嘱后事。

正月初九日,玄奘病势严重,至二月五日夜半圆寂,朝野达百万余人送葬
者将其灵骨归葬白鹿原。

唐总章二年(669年),朝廷为之改葬“大唐护国兴教寺”。

唐肃宗
还为舍利塔亲题写塔额“兴教”二字。

1956年印度总理尼赫鲁访问我国,提出礼请玄奘顶骨一事,后经周恩来总理同意,将供奉
在天津大悲院的一份,由达赖喇嘛护送,在印度那烂陀寺玄奘学院建纪念堂供奉。

1962年,慈
恩寺内建立了玄奘纪念馆。

大雁塔成为玄奘西行求法、归国译经的建筑纪念物。

1963年为举行
玄奘圆寂一千三百年纪念法会,叉将顶骨奉迎至栖霞寺。

“文革”开始,南京市佛协将这份顶骨送至市文管会保存。

1973年,一份顶骨舍利珍藏灵
谷寺,作为镇寺之宝。

南京灵谷寺修复开放,经有关部门批准,该寺将这份顶骨从文管会请回
供奉,寺内专设玄奘法师纪念堂,纪念堂正中心设13层密檐楠木塔,玄奘法师灵骨即安奉于此。

1998年9月,为在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中弘扬玄奘精神,经国务院批准,南京灵谷寺分赠1
颗玄奘顶骨舍利给台湾新竹玄奘大学供奉。

2003年11月21日,为纪念玄奘诞辰1400周年,
西安大慈恩寺叉从南京灵谷寺迎请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安奉于新建的玄奘三藏院的大遍觉堂。

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

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如今在印度,只要读过小学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玄奘的。

印度人知道玄奘,一是通过民间传说,二是通过教材,在印度很多教科书中就有关于玄奘的故事,其中课文《佛的影子》,讲的就是玄奘如何感化一伙强盗的故事。

印度如此推崇玄奘,主要是因为玄奘在印度历史上有着非常独特的贡献。

印度人没留下文字历史,其历史多存在于传说之中。

马克思曾经感叹,古代印度尽管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印度社会根本没有历史,至少是没有为人所知的历史”。

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印度的历史天空“曾经一片漆黑”,印度人不知道佛教发源于本国,也不知道自己国土里掩埋着那么多辉煌的过去。

而《大唐西域记》像一把火炬,照亮了印度尘封已久的真实历史。

1300年后,英国考古学者和印度学者一道,手持英译本《大唐西域记》,在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按图索骥,陆续发掘出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蓝毗尼等众多佛教圣地和数不清的古迹,甚至现今印度的国家象征——阿育王柱的柱头,也是根据这本详细的史料发掘出来的。

中世纪印度的历史从此得以重见天日。

印度历史学家阿里曾经这样评价:“如果没有玄奘、法显等人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印度人认为,是玄奘开启了中印官方交流的先河。

戒日王在曲女城大会之后,立即向中国派出了官方代表团,在玄奘回国之前,这个代表团就到了长安。

李世民不仅高调接待了戒日王的代表,也派人回访戒日王,从此开启了长达十三个世纪之久的中印政府间友好往来。

玄奘通过西天之行,将佛教文化真正带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给中国带来了中兴的佛教思想,同时以其珍贵的记录,为现代印度人重现历史提供了一份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标本。

从玄奘法师西行印度取经至今已经过1000多年,因为有他,印度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根本性影响:因为有他,印度灿烂的佛教文化史清晰可见。

因为有他,中印两国人民之间传统友谊源远流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