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9 古诗文默写+文言文阅读(《爱莲说》)+古诗词鉴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题组训练九
限时:20分钟
1.默写。

(1)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

(《古诗十九首》)
(2)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八则)
(3)__________,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4)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
(5)树树皆秋色,__________。

(王绩《野望》)
(6)__________,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7)__________,__________,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答案】(1)札札弄机杼(2)人不知而不愠(3)问渠那得清如许(4)拔剑四顾心茫然(5)山山唯落晖(6)晨兴理荒秽(7)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背诵、默写能力。

在背诵默写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此题中注意“杼、愠、拔、晖、秽”的书写。

阅读《爱莲说》和《闲情偶寄·桂》,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衰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二)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

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

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予有《惜桂》诗云:“万斛①黄金碾作灰,西风一阵总吹来。

早知三日都狼藉,何不留将次第②开?”盛极必衰,乃盈虚③一定之理,凡有富贵荣华一蹴而至者,皆玉兰之为春光,丹桂之为秋色。

(李渔《闲情偶寄·桂》)(注释)①斛:容量单位,古代十斗为一解,南宋末年改为五斗为一解。

②次第:依次。

③盈虚:盈满或虚空,指发展变化。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的词。

(1)可爱者甚蕃.(_____)
(2)陶后鲜.有闻(_____)
(3)莫能如.桂(_____)
()(4)乃盈虚一定之理.(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但其缺陷处,则在满树齐开,不留余地。

4.甲、乙两文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甲文中,作者描绘莲的生长环境来赞美君子______的品行;乙文中,作者由___的特点联想到盛极必衰的人生哲理。

5.甲、乙两文中,都流露出作者对“富贵者”的态度,请分析其异同。

【答案】
2.(1)多(2)少(3)比得上(4)道理
3.(1)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只是它有缺憾的地方在于,它要开就整棵树都开了,不留一点余地。

4.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品行;桂花开时满树芬芳,三天便全部凋零的特点联想到盛极必衰的人生哲理。

5.同:都表现了对荣华富贵的嘲讽。

异:甲文批判了当时追逐功名富贵的世风,借以表现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乙文更多的是感慨轻而易举得到的富贵如同过眼云烟,很快就会消失。

【解析】
2.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有古今异义词,如,番:多。

鲜:少。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淤泥:污泥。

染: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但:只。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实际上,他说的意思就是:官场黑暗,要在官场上保持自己高洁的品格,就如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那么难。

这也是他为官的经验总结,因为他不想同流合污。

乙文,“盛极必衰,乃盈虚一定之理。

”说明桂花从盛开到三天便全部凋零的特点联想到盛极必衰的人生哲理。

5.考查对作者态度价值观的理解。

甲文,《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

文章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莲的形态,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

乙文解桂花的消逝之快,感慨一蹴而成的人的荣华富贵不会长久。

相同点:是都表现了对荣华富贵的鄙弃。

【点睛】
译文
甲文,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人了!
乙文,秋天里香味最浓郁的,没有什么比得上桂花。

树是月亮上的树(传说吴刚就在月亮上砍桂树),香味也是天上的香味。

但它有缺陷的地方就是,它要开就整棵树都开了,不留一点余地。

我写了一篇叫《惜桂》的诗,说“把万斛的黄桂花变成灰,指的是冬天总会到。

开早点知道花过几天都会凋谢的,为什么不将一些花留到以后再开呢?”事物到了极繁荣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天地万物的常理,有些人富贵荣华一蹴而成,他们都是春天里的玉兰,秋天里的丹桂。

古诗词阅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6.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____和____。

7.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
6.龙标县王昌龄
7.诗人择取“杨花”“子规”来体现暮春花落鸟鸣的萧条特点,烘托出凄凉悲惋的气氛。

【解析】
6.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

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贬官,降职。

古代尊右卑
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属巫洲,治所在今湖南怀化黔阳县。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该句中的“龙标”指的是王昌龄。

7.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据此理解作答。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