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武县科技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经济学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第10期
抓科技就是抓经济,基层县市科技工作是我国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战场,是科技惠及民生的重要阵地,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彰武县只有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科技富民”战略,认真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带领全县人民,坚持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县域经济的路子,才能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的协调稳步及又好又快地发展。

1彰武县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
彰武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重视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全县科技成果不断增加,5年来,全县共实施省、市、县科技项目61项,获市以上科技奖励的成果9项,科技培训扎实有效。

利用科普之冬、科技之春活动举办各类培训班累计5312次,培训人数450万人次;科技共建和科技特派效果明显,建成了以花生产业基地为主的八大科技示范基地,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组成3个科技特派团,381名特派员到各个特色产业的乡村、企业开展工作;知识产权意识进一步增强,专利申请量61件,授予专利权52件。

2彰武县科技工作存在的问题2.1农村科技培训工作未完全到位
农技部门下乡培训在乡镇办班居多,真正需要技术的农民听课的少,讲理论多,做示范少。

涉农部门单兵作战较多,统一协调少。

农业产业化项目缺少中心示范户,致使农民看不见、摸不着、学不会。

经纪人缺乏,市场信息不灵,市场流通不畅。

特色产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规模,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化,产加销有脱节现象。

2.2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袁自主品牌意识不强
主要表现在发明专利少,而且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保护意识淡薄,创新的成果常为他人所利用。

2.3体系建设不健全
县、乡、村3级科技服务网络亟需建立起来。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有的成果封存多年不能转化,使经济总量中的科技附加值不能有效地提高。

2.4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企业自主创新基本处于被动发展态势,企业内部的研发机构没有建立起来,使产品研发相对滞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更新换代慢,储备不足,发展后劲不大,市场竞争能
力不强[2-3]。

2.5对科技的投入不足
县级财政列支的科技经费有限,远不能满足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新技术的应用、新项目引进、新成果的转化。

企业内部的自主研发资金也很有限[2]。

3科技工作发展对策3.1转变科技培训方式
建议有培训任务的部门要结合自身特点和特色产业做好统筹规划,按照“按需施教,缺啥补啥”的原则,让农业专家走村入户开展培训,专家与农民近距离接触,面对面授课,把培训班办到村、屯、户、田间地头、小区、大棚,让农民看得见、学得来、会应用、得实惠。

3.2突出产业特色
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发挥中心示范户、专业技术合作社的职能作用,带动一方百姓,特别注重培养自己身边的经纪人,他们既是示范户,又是技术员和经纪人,农民既看又学,产品就在家门口销售,可促进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化[4-5]。

3.3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工作
县政府2012年初已下发文件,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彰武县科技特派工作领导小组,对科技特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对选派的381名科技特派员要加强引导和服务,不但要有数量,而且要有质量,人人要带项目到农村、到企业,帮助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尽快形成产业化,帮助企业谋划发展大计,真正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体现科技人员的价值。

3.4增强服务意识
政府对企业的服务要“用心”、“用智”、“用力”。

“用心”是用真心,动真情,办实事。

“用智”是帮助企业引进项目,引进人才,搞好技术储备、项目储备、人才储备。

“用力”是政府对企业要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支持、项目支持、专利项目成果转化的支持。

帮助企业找准依托,构建平台,打造品牌,自主研发,形成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技术与市场有效的衔接。

要帮助规模以上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成果的转化,使现有企业由一般加工型转变为科技开发型、科技先导型、科技创新型。

3.5提高创新能力
政府要出台政策,设立专利项目基金,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培育自主
(下转第371页)
摘要介绍彰武县科技工作的基本情况,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提高彰武县科技工作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科技工作;现状;发展对策;辽宁彰武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739(2012)10-0368-01
彰武县科技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
尚晓奎1李敬岩2刘时静3唐万福4翟志莹5蒋浩6邵静霞7
(1辽宁省彰武县二道河子乡林业工作站,辽宁彰武123214;2彰武县果树工作站;3彰武县教师进修学校;4彰武县章古台镇林业工作站;
5
彰武县农业机械化学校;6彰武县农业推广中心;7彰武县东六家子镇农业站)
收稿日期2012-04-11
368
.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接第368页)
品牌产品,要变“产地品牌”为“产品品牌”、“产品效益”为“品牌效益”。

支持新兴产业高起点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龙头企业。

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支撑和引领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的高校院所知识产权成果向彰武县转移,实施品牌战略,加速知识产权品牌化。

2012年争取省知识产权示范县,积极争取省专利成果转化资金。

加大支持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保护知识产权,加强行政执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自律,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知识产权保护监督机制。

3.6加大科技投入
经济发展靠科学技术,对科技的投入是最好的投入。

技术含量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质量越好。

建议县政府按照“十二五”规划安排,实现科技项目经费逐年增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使科学试验、示范同步进行,推广、开发全面开展,早出成果,多出成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企业快速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4参考文献
[1]田笑明.科学技术普及是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J].新疆农垦科技, 2012(1):3-6.
[2]张新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扶持力度仍需加强[J].中国农村科
技,2012(1):40-41.
[3]韩长赋.坚持不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努力确保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
定发展[J].农村工作通讯,2012(2):6-12.
[4]刘春光,于文全,王蕊,等.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引领区域农业可持
续发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100-103.
[5]刘振华,颜复文,钟志明.湘南山区农业科技创新现状与对策分析[J].
中国种业,2012(1):20-22.
“只管种和收”,更有甚者“只种不收”[9],精耕细作无法实现。

三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使科学种田受到影响。

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很低,风险偏向较低,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慢,采用创新技术的速度慢(表2),属于农业推广采用的晚期和落后者。

传统的劳动习惯很难转变,不利于农业知识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容易制约农业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四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利于水利建设。

劳动力的老龄化加剧整治沟、渠、塘等水利设施的困难,老年人无力从事繁重的水利改造,从而任雨水随流;到春季播种时节,又不得不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到更远的地方从湖、河、江中引水播种,不仅增加农业生产的成本,也导致资源的浪费。

3.3对制度改革的促进
一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挑战现有农户经营体制。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加速了农业产业化和机械化的推进。

由于主体的日益老龄化,在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中,高效经营变得更加困难,并且制约规模经营的实现和资源的最佳配置,从而迫使农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老龄劳动者也亟需用机械操作替代手工操作,从而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脱出来。

二是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要求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我国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按户以人口均分土地为基本特征,通过均分农民可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由此成为老年农民生活的主要依托和经济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劳动者受体能和技能的制约,土地产出极为有限,低效的农地利用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因此,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势在必行,通过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不仅老年农民能够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合法流转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土地收益,而且也从总体上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

4小结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然而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形势日益严峻,农业劳动力的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老年人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弱,与科技兴农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密切。

也有学者认为无需过分担心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生产后继无人的问题,理由是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在城市立足扎根,而更多的一部分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返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对此,笔者认为年老的农民工返乡会是未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向,但这并不能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问题,并且农业的生产经营并非短期之内能够掌握,新一代的农民不愿从事农业、也越来越不懂得如何经营农业也是一个严峻的事实,农业生产难以注入新的活力。

对此,一方面应该营造合理的制度和机制,激励部分中青年人返回农村开展高水平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应该遵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事实,制订农业政策时也要适当地把生产主体的特征纳入考虑范围。

5参考文献
[1]李旻,赵连阁.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形成的影响———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9):68-75. [2]李旻,赵连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于辽宁省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10):12-18. [3]吴海盛.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的实证
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5):96-102.
[4]李宗才.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24 (1):52-54.
[5]何福平,胡金华.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N].中国人口
报,2011-04-11(3).
[6]李澜,李阳.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研究———基于全国第二次农
业普查数据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6):61-66. [7]胡小平,朱颖,葛党桥.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探析[N].光明日
报,2011-12-23(11).
[8]李琴,宋月萍.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年人农业劳动时间的影响以及地
区差异[J].中国农村经济,2009(5):52-60.
[9]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62-169.
表2各年龄段农民的采用创新数
年龄∥岁采用创新数
<30295
31~35387
36~40321
41~45320
46~50301
51~55284
56~60283
>60223
注:资料来源于日本。

乔领璇: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371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