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感化 李春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爱感化
-----班主任德育教学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无比的,而且班主任工作同样是神圣无比的。
相比较而言,班主任的地位和角色在学生心里都起着决定性的地位。
一个班级的组成,需要的是班主任、班级干部,以及各种性格迥异的学生。
这些重要角色构成了班级这个特殊群体。
班主任所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并且做一名引导者,引领他们走向快乐,富有意义的成长之路。
德育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自我存在价值观。
作为班主任,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在此的影响不容小视。
而民工子女的德育教学工作,又是重中之重,他们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学校的特殊群体,因此,这些特殊性导致出现了一些不爱学习,品德不良的学生,班主任应该更关注这些学生的德育教学工作,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结实的基础。
德育教学工作,对个人的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特别是民工子女的思想情感方面。
他们的思想情感方面还未定型,因此,还具有一定的可塑性,根据这些思想情感的特殊性,关注德育工作势在必行。
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方面,主要是环境的因素,周边环境的改变,也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民工子女,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作为城镇地区的特殊群体,民工子女会随着父母打工的地方而经常转
学,因此周边的环境变化极快。
孩子已经开始适应这个学校和周围的同学成为好朋友,但是因为家长的原因,又要进行转学。
环境的适应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这些孩子的思想情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这些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他们会选择沉默,或者不上进,有些甚至以捣乱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力,来掩饰自己的害怕和忧虑。
其次是家庭因素,一般情况下,父母都是在外打工,而且孩子呢?则在农村,由爷爷奶奶照顾,但过一段时间,父母就把孩子接到打工的地方上学。
以前不怎么见面的父母,并且在一起工作,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和生疏感,让本来就与外界缺乏交流的孩子更加的无法适应。
缺乏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或许父母过高的期盼让孩子觉得不舒服。
同时父母缺乏一定的文化知识,无法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使得对孩子性格影响最大的父母教育缺失。
这使得孩子处于一个自我形成的发展状态,那么在校期间他就会用各种刺来伪装自己,这样就无法得到很好的引导。
而这些不良因素,造成这些孩子的不良德育问题。
具体表现在厌学、缺乏自信和上课做一些小动作,有些甚至和同学吵架、打架。
这些无疑造成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这时候,班主任就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老师应该主动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利用自身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帮助孩子并引领孩子走出盲区,走向正确的道路。
俗话说得好,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在德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多采用这种方法。
对于
这些孩子做得好的方面,就应该给予更多的表扬和同学的鼓掌声。
特别是农民工子女,平时经常在家受家长的批评和不赞同。
表扬和赞同让学生从内心产生自豪感,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只要有一定的进步,就可以适当地进行表扬,并且对他产生一种期待感,让他感觉到老师的关心和期待,那么以后他会做得更好。
这种方法,在德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效是比较明显的。
再者,必须注重沟通。
这个沟通包括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首先从一切去了解人。
”沟通是班主任了解自己的学生、理解他们的有效通道。
多和孩子交流,让孩子愿意和你交流,和你谈心。
当然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学习方面,可以是多方面的,聊聊家常啊,或者最近的趣事、难事。
让学生更接近你,而不是把你拒之千里之外。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班主任要愿意弯下腰,听听孩子的心声,来解决一些棘手的问题,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考虑到学生自身的感受,询问一件事情时,尽量用平和的态度去问学生,而不是一味地训斥,因为这样他们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反而会排斥老师,一直把自己所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不让任何人走进自己的世界,同时也自己也不走出去。
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特别是自尊性较强的孩子,一味的责怪和训斥,只会把事情变得越来越糟,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德育问题。
最后,前提是爱护和尊重孩子,他们因为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感到的无所适从的感觉,而感到不知所措和害怕,他们需要父母和老
师的关心,可是父母却很少和孩子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
他们的心灵是世界上最敏感的,他们能够通过老师对自己的态度来判断老师是否真心爱自己。
同时,他们也渴望班主任能够时时刻刻关心自己,爱护自己。
班主任从自身教学工作经验着手,把握爱的尺度,善于用爱去感化孩子,融化孩子内心筑起的高高的心墙。
多一些理解的眼神,多一句关心的话语,多一些真心的谈话,多一些一视同仁的关心,多一些宽厚真诚的爱心,多一些尊重的谅解。
少一些责怪的话语,少一些怀疑的眼神。
这些美丽的天使才会更喜欢老师,更喜欢这个学校,这个爱的大家庭。
德育工作者,千万不能因他们偶尔犯的小错而嫌弃他们,也不能硬要让他们立即把坏脾气改掉。
要想提高德育工作对孩子的实效性,班主任就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学生需要爱,这份爱能走进孩子内心,点燃孩子心头的希望之苗,唤醒学生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