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大气的运动第2课时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教学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南亚、南亚 东北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南 季风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图表点拨 教材第64页图3-9“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关于赤道对称分布。②夏 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北。③冬至日,太 阳直射南回归线,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 连线生活 《神泉赋》中“六合萧条,严霜凛冽”是对我国冬季风的描述,指出造成我 国冬、夏季风向不同的根本因素。
②在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判断: 气压带、风带未偏移时,在纬度0°、30°、60°、90°气流分别上升、下沉、 上升、下沉,可依据垂直气流对应位置的变化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方 向,进而判断出季节。如下图所示,垂直气流对应位置向对应纬度北侧偏移, 对应季节是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
2.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1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冬季风
(4)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海陆风的主要原因,亚洲东临世界最大的大 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其东部的季风是世界最 显著的海陆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气压带不能呈明显的带状 分布。( √ ) (5)南亚西南季风就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 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的。( √ )
应用体验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亚洲低气压中心出现在 图中的( A ) A.①附近 B.②附近 C.③附近 D.④附近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欧亚大陆上出现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因此 图中所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 第2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附近为欧亚大陆上的亚洲低压,A正确;②附近 为太平洋上的夏威夷高压,B错误;③附近没有低气压中心,C错误;④附近是 高气压中心且在大西洋上,D错误。
的分布及成因,培养地理实践力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移动范围:10°左右,小于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
规律:气压带、风带随 太阳直射点 的 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 季 北 移,冬季 南 移。
2.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北半球
①冬季:北半球的 副极地低 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尤以
实践应用
应用体验 [2023·河北魏县月考]下图为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A、B、C三种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三种风都是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导致的 B.三种风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 C.受三种风影响的地区,都易出现降水 D. B风是C风越过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 2.图示季节( A ) A.欧亚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制 B.欧亚大陆上的温度低于同纬度海洋 C.亚洲东部地区低温少雨 D.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C.正北风 D.正南风
解析 第3题,由图文材料可知,近地面A对应亚洲,B对应太平洋,其中①为5 500米等高面,②为1月份500百帕等压面,③为7月份500百帕等压面。1月份 北半球为冬季,陆上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上,TA<TB。同样,冬季陆地近地面 气压高于海洋,高空相反,A、B位于5 500米等高面,属于高空,故PA<PB。7 月份北半球为夏季,陆地近地面气压低于海洋,高空则相反,所以7月PA>PB。 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海上低于陆地,且读图计算可得气 温年较差ΔTA>ΔTB。故选B。 第4题,1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在近地面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陆地指向海洋(指 向东),A、B位于高空,所以A、B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与近地面相反,高空 不考虑地面摩擦力,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 等压线平行,最终指向正北,为南风。故选D。
3.季风环流
(1)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因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3)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亚洲东部
的季风
环流最为典型。
(4)亚洲的季风环流
地区
东亚
季风 冬季
成因 季风 夏季 成因
西北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 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判断正误 (1)南亚季风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有关。( √ ) (2)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 )
解析 由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就北半球而言, 气压带和风带在夏季位置偏北、冬季位置偏南,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南北半 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方向相反。 (3)冬季欧亚大陆上形成高气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 ) 解析 冬季,陆地降温快,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 带。
解析 第3题,该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7月,风向按顺时针方向转动了 210°~240°,应为西南风。故选C。 第4题,8—9月的风向由西南风变为偏东风,说明该地受冬季风的控制,原因 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选B。
夏季风源于太平洋
地区,夏季风源于印度洋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2.高、低气压中心的判断方法 (1)根据等压线的闭合情况判断: 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围低,为低气压中心;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较外 围高,为高气压中心。 (2)根据季节判断: 夏季,陆地上有热低气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冷高气压中心。冬季,陆地上 有冷高气压中心,海洋上相对有热低气压中心。 (3)根据风向判断: 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这是判断高、低气压中心的依据。风由 陆地吹向海洋时,陆地上为高气压,海洋上为低气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时, 海洋上为高气压,陆地上为低气压。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南亚和东亚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是北半球夏季;图 中A、B、C三种风分别是东南季风、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其中,东南信风 常年存在,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的,西南季风是东南信风越过 赤道后偏转而形成的,A、B错误,D正确;东南信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一般不 易出现降水,C错误。 第2题,由上题可知,图示季节为北半球夏季,此时欧亚大陆上被印度低压控 制,A正确;北半球夏季,欧亚大陆上的温度高于同纬度海洋,B错误;亚洲东 部地区夏季高温多雨,C错误;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D错 误。
探究点二 季风环流
情境探究
公元208年农历十一月,曹操率83万大军攻打东吴,刘备和孙权的联盟准备 以区区数万之众与曹军在赤壁决战。周瑜与诸葛亮定下火攻之计,准备大 破曹军。施苦肉、献连环、借雕翎、杀蔡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结合材料探究: (1)赤壁决战时我国正处于什么季节? 提示 冬季。 (2)赤壁决战为什么会出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 提示 赤壁位于长江流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季风。
[2023·河北邢台月考]下图为30°N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气温、气压分 布图,近地面A对应亚洲,B对应太平洋,其中①为5 500米等高面,②为1月份 500百帕等压面,③为7月份500百帕等压面。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A、B气温(T)、气压(P)的判断,错误的是( B ) A.1月份:TA<TB B.1月份:PA>PB C.7月份:PA>PB D.气温年较差:ΔTA>ΔTB 4.1月份A、B间的风向为( D ) A.东北风 B.西南风
7月份北半球气压中心和夏季风
实践应用
1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南北移动,引起气压带、 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移动幅度约10个纬度。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的 位置偏北;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 2 亚洲高压、亚洲低亚是季节性的;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常年存在,1月 势力强;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也是常年存在的,7月势力强。 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简称副高)对我国的降水影响重大,尤其在夏半 年,它通过吹送东南季风,给我国东部季风区带来降水,副高的位置、强度 和活动,影响着我国东部地区的旱涝状况。 4 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则由欧亚大陆冷高气压——亚洲高压吹出。风向与 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风力较夏季风强,带来寒冷干燥的天气。
提示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气流下沉,大陆上形成高气压。北半球的副 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所切断。
方法突破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2)利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①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中的判断: 气压带未偏移时,各气压带的中心线与相应纬度是重合的(如图中a),气压带 发生偏移时,判断可依据气压带中心线与相应纬度的位置,如图中b,气压带 偏向30°S南侧,则相应季节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方法突破
1.季风环流的形成与特点 (1)冬、夏季风的形成
冬季风的形成示意图
夏季风的形成示意图
(2)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
季风 东亚季风
பைடு நூலகம்南亚季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 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节 夏季
东南风
夏季
西南风
风向 冬季
西北风
冬季
东北风
源地
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冬季风源于蒙古—西伯利亚
亚洲高压
(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这
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只保留在海洋上。
②夏季:北半球的 副热带高 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低气压所切断,其中
亚洲低压
(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
留在海洋上。
(2)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的纬向分布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
南纬30°以南的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 带状分布。
探究点一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情境探究 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结合图片探究: (1)图示气压分布状况为北半球什么季节?依据是什么? 提示 北半球冬季。蒙古、西伯利亚地区形成势力强劲的高气压,同纬度海 洋上为低气压。 (2)图中A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哪个气压带被该气压中心切断?
提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能力提升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的比热容比海洋小得多,陆地升温、降温快,而海洋升温、降温慢。因 此,夏季陆地比海洋升温快,气温比海洋上高得多,形成热低气压区;冬季陆 地比海洋冷却降温快,气温又比海洋上低得多,形成冷高气压区。
图表点拨 教材第65页图3-10“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3-1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 布” ①北半球的气压呈块状分布,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②北半球 大陆面积较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占 绝对优势,下垫面性质比较单一,气压带几乎未被切断,特别是30°S以南地 区。
下图为我国某地风向(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过的角度)逐月 变化统计。据此完成3~4题。 3.7月,该地的盛行风向是( C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4.该地8—9月风向发生明显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B ) A.地球公转速度由慢变快 B.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洋流流向发生变化
第三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结合资料,说明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原因,认识主要
大气活动中心,培养区域认知
运用示意图,说明气 2.结合示意图,归纳气压带、风带移动的规律,指出海
压带、风带的分布 陆分布与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关系,培养综合思维
3.搜集资料,分析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说明季风环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