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胜-淡薄名利笑傲江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胜:淡薄名利笑傲江湖
在职场(含官场),争权夺利是普遍存在的弊病,但到了生命尽头,人们才会醒悟:其实名利都是过眼烟云。

那些独霸一方或斤斤计较者,往往不像淡薄名利者那样善终。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强求完全一样。

职场与商战,往往都是气度决定成败。

气度分两种:一种是有才而霸气,例如曹操;一种是有才而淡薄名利,正如水浒里的公孙胜。

淡薄名利而有才者,不与人争高低,但别人却自然怕他三分让他七分。

这种人往往一进入一个团队,别人就会给他让位。

比如,当年晁盖、吴用和公孙胜等人同上梁山时,被王伦拒绝,林冲杀掉王伦后,在排座位时,就把公孙胜列在自己之上。

林冲是这样说的:“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

谁能及也!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

先生不必推却。


自从加盟梁山集团以后,公孙胜一直位列第四把交椅,但他一直不在乎名利、地位。

开创梁山基业后,他中途回家伺候老母亲,无意再回梁山。

对他而言,闲云野鹤的日子,
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但他又不是完全抛弃梁山,在团队需要的时候,他总是能挺身而出,大创业绩。

而事成之后,他把梁山交给兄弟们,自己仍然归山,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公孙胜这位梁山有名的帅哥,人品和行为都是后世的楷模,一举一动都潇洒得干净利落。

公孙胜是梁山元老,历经晁盖、宋江两朝,非但不倒,而且还一直位列梁山集团领导核心层,他是梁山的政坛常青树,最终全身而退,走完幸福的一生,肯定有其为人处事的独到之处。

言行一致,令人敬佩的职场高层领导
公孙胜这种不为名利的洒脱之人,按理他的性格与梁山是沾不上边的。

他上梁山的缘由是出于义愤,真正想劫不义之财,而自己压根就没想“分红”。

他在给岳父蔡京庆寿时,获知大名府留守梁中书大肆搜刮民财,共得十万贯金银珠宝,名曰“生辰纲”。

公孙胜得此消息后义愤填膺,遂找到当时在江湖上有些知名度的晁盖,献上联合起来劫夺不义之财的计策。

在郓城县东溪村晁盖庄,公孙胜遇吴用、刘唐、阮氏兄弟,风云际会,一拍即合,七星聚义,又有“白日鼠”白胜加入,遂成“智取生辰纲”之举。

官府知道是他们7人劫了生辰纲,即派五百正规军和地
方警察,到石碣村捉人,晁盖等只有十多个人而已,寡难敌众,非常危险,一旦被捉住,不仅十万贯金银珠宝要被夺回去,还要全部被杀头。

关键时刻,是公孙胜运用所学道术,巧运长风火烧官军战船立下头功,“但见:飞沙走石,卷水摇天。

满川荷叶,半空中翠盖交加;遍水芦花,绕湖面白旗缭乱。

吹折昆仑山顶树,唤醒东海老龙君。

”有了风,才有了火烧战船,火光丛中,只见一只小快船,船尾上一个摇着船,船头上坐着一个先生,手里明晃晃拿着一口宝剑,口里喝道:“休教走了一个!”这位呼风唤雨的公孙胜,与《三国》中借东风的诸葛亮如出一人。

公孙胜表面上看似乎法术无边,有点迷信。

实际上,这是为了把人物刻画传神的写法。

笔者认为,他应该是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精通天文地理的杰出气象学家,能够预知天气变化,再利用天时地利打击对手。

不管是神鬼之说,还是任何道派的法术,都是被夸张描述的结果,虚幻而不可信。

但是,在第一时间精确掌握天气变化,并利用天气的条件去制服不懂天文地理的对手,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事实,只是因对手的无知,才感觉可怕而神秘,才败得心惊胆战。

这里顺便说说人与天气的感知现象。

人体的反应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比如有关节炎和经脉不通的人,在天气变化
前夕都会先有预兆,笔者年少时因打蓝球被同学撞到左胸,淤血郁积而没根治,就经常在下雨天、阴天前夕会突然一阵刺痛,曾经几次在艳阳高照时突然疼痛而断言要下雨了,朋友刚一听,先是嘲笑,继而因天空突然降雨而感觉我神秘不可测。

其实一点也不神秘。

也许公孙胜身体上就有某种关节炎或经络疾病,而他又故意保守秘密,这不是没有可能。

此为后话。

公孙胜大败官兵后,不为名利,也不为江湖声望,完全出于义愤,劫财是想把钱财散发给穷苦百姓。

但是晁盖他们的行为令公孙胜感觉道不同不足以谋,他们把事前“劫富济贫”的口号忘记得一干二净,得手以后,只顾分钱,各自占一部分为己有。

只有公孙胜真正不要这种钱财。

在职场与商战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一些人信誓旦旦地称自己不为名不为利,但真正能做到的有几个呢?多数人是前一套后一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当然,你要名要利也无可厚非,只是人各有志,只要言行一致就是大丈夫,职场人最鄙视口是心非之人。

公孙胜的本质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随四海,乐于做闲云野鹤,不想与大家撕破脸皮,更不会去计较得失,从此埋下了逃避梁山集团的想法。

道义不同,辞职也要考虑顾全大局
公孙胜是道教中人,也是梁山少有的文化人,跟很多传统文化人一样,他似乎一开始就是一个不重财而重道义的愤
青,从理想和性格上,与梁山其他同事格格不入。

梁山的很多业务骨干都是被逼上梁山的,而公孙胜却是主动找晁盖去搞定一单业务的。

他做业务也跟别人不同,他不是为了加入这个集团公司而干活,虽然上了梁山后,他一直是集团的常委角色,但他不像吴用热衷于功名利禄,他有拯救百姓、惩罚贪官的愿望,他看出当时朝政“奸臣弄权,疾贤妒能,闭塞贤路,非亲不近,非财不用”,于是,他脱下了道袍,也化妆成贩枣子的商人,在黄泥岗等着杨志钻入圈套。

公孙胜跟宋江的志向相反,宋江一上梁山,就将老父和兄弟宋清接上山来,而他却要回老家看望老母(实际是想陪伴老母并继续拜师修道)。

晁盖备了筵席,庆贺宋江父子完聚,众人饮酒之时,只见公孙胜起身对众头领说道:“感蒙众位豪杰相带贫道许多时,恩同骨肉。

只是小道自从跟着晁头领到山,逐日宴乐,一向不曾还乡看视老母。

亦恐我真人本师悬望,欲待回乡省视一遭,暂别众头领三五个月,再回来相见,以满小道之愿,免致老母挂念悬望。

”晁盖道:“向日已闻先生所言,令堂在北方无人侍奉,今既如此说时,难以阻当,只是不忍分别。

虽然要行,再待来日相送。


到这个时候,可以看出,公孙胜已经下定决心要离开梁山了。

一个公司好不好,都是相对而言的,对你适合的单位,对别人不一定适合。

他觉得自己不合适这个团队,还是希望能从事道教事业,跟罗真人继续修炼。

可是,他不是一般的
员工,是这个集团的元老,总不能打个辞职报告,拍拍屁股就一走了之,那样就显得无情无义,显得很没责任心。

他是文明之人,要离开自己参与创建的集体,总不能像李逵那样抡起双锤就打下山去,总得找个借口,而看望老母这个借口,是最顺理成章的。

所以在处理职场问题上,在辞职这个细节上,公孙胜给后人树立了楷模,走得自然,不伤害同事的感情,也不损害公司的利益。

在以后公司需要他的时候,他还挺身而出,帮了大忙。

如今的职场中人,能做到公孙胜如此顾全大局的有几个呢?很多人在一个单位混得不顺利,就骂老板骂上司,而不检讨自己的缺点,也不考虑是不是自己不适合这个单位,辞职或被辞退的时候,很多人更是无理报复,删除有用文件、破坏公司财产、不配合工作交接,等等,要么就是挑拨离间,背后把老板或上司说得一无是处。

心胸狭窄的人,走到哪里都感觉空间狭小;心胸宽阔的人,走到哪里都游刃有余。

淡薄名利,商战中该出手时也出手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虽然无心再回去任职,但从来没说梁山半个不字,也不会在外面乱传同事的闲话,而是潜心修道,顺便照顾老母亲,以尽孝道。

公孙胜跟一般的辞职者不同,很多人辞职或被辞退,老板若突然有需要他的时候,肯定首先要提报酬之事,甚至是
开双倍价钱,而他后来被梁山请去策划败敌,大获全胜,都分文未取。

虽然他离开梁山后还一直挂职副军师,但实际上只是名誉职务,没领工资,没参与分红,没获取福利,梁山更没为他交社保。

在公孙胜省亲回来家后,宋江大战高唐州为高廉妖法所败,连满腹经纶、屡建奇功的吴用都出手无策划,只好向宋江说:“要破此法,只除非快教人去蓟州寻取公孙胜请来,便可破得高廉。


宋江与公孙胜同事一场,当然了解公孙胜,对吴用的推荐,他深信不疑,便派戴宗、李逵赴蓟州搬请公孙胜。

其实,在这之前,宋江已经先后两次派人下山寻觅公孙胜。

头一次是在第四十四回,宋江差戴宗赴蓟州寻踪觅迹。

戴宗于路上先收了杨林,又于饮马川劝说裴宣、邓飞、孟康等归并。

后至蓟州,结识了杨雄、石秀。

后因寻公孙胜不着,戴宗径投饮马川,会合裴宣诸人回山。

而远在蓟州的公孙胜,这时正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过得悠哉乐哉。

事隔很长一段时间,宋江遇到麻烦,才再次想起下山日久、道术高明的梁山集团名誉常委公孙胜,于是派戴宗、李逵再度去邀请来帮忙。

这次,戴宗、李逵终于打听到他的下落。

不料公孙胜有意回避,让老母出面挡驾,声称“孩儿出外云游,不曾还家”。

戴宗见状,暗命李逵:“今番须用着你……他若说不在时,你便打将起来,却不得伤犯他老母,我来喝住你便罢。

”李逵于
是取出板斧,杀上门去,砍坏一堵墙壁,叫道:“你不叫你儿子出来,我只杀了你!”把那婆婆惊倒在地。

公孙胜无奈,只得走出来与两位老同事见面。

很多人读到这里,总是认为公孙胜是怕李逵杀掉他老母,才不得不去帮忙。

其实,公孙胜重情重义之人,对他不想做的事,他尽量回避,但老同事的面子也不能不给,既然老同事已经知道他在家,非他去不可,他也只好出手相助了,更何况他还挂着一个闲职。

说他怕李逵,肯定不符合逻辑,因为公孙胜本身武功高强,又懂法术,又是李逵的领导,公孙胜于情于理于法于势,都胜于对方,何怕之有?
公孙胜是著名道教大师罗真人的大徒弟,道术名不虚传,他利用天文地理的“神秘”现象,下山与高廉斗法,大获全胜。

高廉驾起一片黑云想逃走,被公孙胜用法术从云中打落后杀死。

宋江率梁山好汉闹华州后回到梁山,路过徐州沛县芒砀山,被能呼风唤雨的混世魔王樊瑞、八臂哪吒项充、飞天大圣李衮拦阻。

公孙胜见芒砀山内尽是青色灯笼,就知道有会用妖法的人在内。

公孙胜献计用法术破了三人,劝他们归顺梁山,建立奇功伟业。

公孙胜这样一位元老和功臣,在梁山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为性格和理想的不同,在宋江受招安后,还是回蓟州出家,继续修道。

走的时候,众兄弟以财物相送,他均拒绝,
可谓挥一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活脱脱一个职场中典型的闲云野鹤。

远离喧嚣,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
看水浒,多数人对公孙胜一直有疑问,为何他加入梁山集团,又常常脱离团队?为何他不改造一下梁山,以宗教来凝聚人心?中国历史上折腾出名堂来的集团多忘不了打着宗教的旗号,以上帝、老天的代言人出现。

从大泽乡的陈胜、吴广学狐狸叫“陈胜王”,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张角,一直到义和团,还有太平天国起事之前的拜上帝教,都是如此。

虽然有信仰不一定就能绝对成功,但有信仰就有凝聚力,这是被历史证明无数次的。

近现代的三民主义、共产主义,莫不如此。

公孙胜其实并不是不想利用宗教信仰把梁山凝聚起来,如果他一开始就想永远出家,也就不会上梁山了,直接找个道人学道去了。

公孙胜聪明过人,洞彻了宋江的思想,宋江是公务员出身,对朝廷有莫名的迷信和崇拜,如果不是被迫无奈,他不会上梁山,他一心想被朝廷招安,然后希望在朝廷通过“正规渠道”或政变爬上权力的顶峰。

而公孙胜知道这条路非常危险,道不同不足以谋。

但他又是个重情重义之人,不便正式辞职,只好以回家省亲的借口回避梁山,挂个闲职。

公孙胜没有在梁山发挥宗教的作用,梁山没有信仰,只
是吃吃喝喝、打打杀杀,是一盘散沙。

我们看梁山的山头,东溪村上山的晁盖旧部、闹江州一起上山的团队、二龙山派、桃花山派、少华山派、清风寨派、祝家庄派,派别林立,一个团队也好,一个企业也好,没有共同的理念,失败是迟早的事。

在水浒中,施耐庵屡次表明此观点。

如道士许贯忠劝告燕青功成名就后应该告退,费保对李俊解说不为官的理由。

作者还将燕青与卢俊义的生活道路作对比,面对功成名就,燕青要纳还官诰,隐迹理名,逍遥一生,卢俊义则希望衣锦还乡,封妻荫子。

作者认为燕青是知进退存亡之机。

整个英雄们的结局也印证了这一点,没有在朝为官的功成身退者都得以善终。

而没有退出权位的关胜、呼延灼战死疆场,宋江、李逵、卢俊义饮毒而亡,吴用、花荣自缢而死,得善终的仅为朱仝、鲁智深两人。

施耐庵说得好:“莫把行藏怨老天,韩彭赤族亦堪怜……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

”对功劳显赫但不得善终的韩信彭越深表惋惜。

而对有道家思想的范蠡,相当推崇,诗中的画外音是说,宋江如学习他的话,也可避免“鸩毒埋黄壤”的悲惨下场。

读水浒的人,很多人为情节叫好,其实只是看到一群山野之人在屠杀恶人时出了一口意淫的恶气,图一时之快感。

读水浒,有几个人能对职场境界与人生的归属有了感悟?
现实职场中,尔虞我诈,拉班结派,互相暗算,老而不退,少不努力,比比皆是,纷繁复杂,嘈杂喧嚣,人性中的恶和自私越是明显,其人生结局越不完美。

在职场(含官场),争权夺利是普遍存在的弊病,但到了生命尽头,人们才会醒悟:其实名利都是过眼烟云。

那些独霸一方或斤斤计较者,往往不像淡薄名利者那样善终。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都有自己的活法,不必强求完全一样。

水浒里,梁山集团的大部分职业经理人出生入死,奋斗一生,到头来除了“大口吃肉,大口喝酒”,都惨死异乡,而聪明绝顶的公孙胜,懂得急流勇退,远离喧嚣,虽隐居山间,却能笑傲江湖。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