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③。
【注释】①王戎:西晋人,做过官,是历史上有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信然:确实如此。
(1)解释加下划线字词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
②唯戎不动________
(2)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认为文中七岁的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1)玩耍;只
(2)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3)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解析】【分析】(1)本题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其中“戏”意思是“玩耍”。
(2)本题翻译需注意:子:果实;此:这;必:一定。
(3)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
据此分析可知,王戎是个聪明机智,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孩子。
故答案为:⑴玩耍;只
⑵树就在路边上并而有很多果实,这些一定是苦李子。
⑶王戎是一个能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观察进行推理判断,非常聪慧的孩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一些小朋友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和他们一起去。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必定是苦李子。
”大家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赵简子死,未葬,中牟入齐。
已葬五日,襄子起兵攻围之。
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
襄子击金而退之。
军吏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襄子曰:“吾闻之叔向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
’使之治城,城治而后攻之。
”中牟闻其义,乃请降。
(节选自《淮南子·道应训》)(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合而城自坏者数十丈(包围)
B.襄子击金而退之(退兵)
C.不迫人于险(逼迫,胁迫)
D.中牟闻其义(传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中牟为什么不战而归顺襄子?
【答案】(1)D
(2)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解析】【分析】(1)D.加点词语解释错误错误。
闻:听说。
故选D。
(2)句子翻译为: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故句子断句为: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3)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来作答。
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所以中牟不战而归顺襄子。
故答案为:⑴D
⑵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我/何故去之?
⑶襄子不乘人之危,在中牟城墙毁坏之际没有乘机进攻,而是主动撤退。
这种仁义的美德折服了中牟。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现代语法特点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内容及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寻求答案。
【参考译文】
赵简子死后还没落葬,中牟的守将就叛变投靠齐国了。
赵襄子将父亲简子下葬料理停当
后,第五天发兵征伐中牟城,但包围还没完全合拢,中牟城的城墙突然自行倒塌十来丈。
赵襄子下令鸣金收兵。
军吏们劝谏说:“君王亲率兵马征讨中牟守将的罪行,城墙自行倒塌,这说明老天爷帮助我们去讨伐这些天理难容的罪人,为什么我们要撤退呢?”赵襄子解释道:“我听叔向说过:‘君子不该在自己有利的形势下去欺凌别人,君子也不该在别人处于险境时去逼迫他。
’所以让他们将城墙修好后我们方开战进攻吧。
”中牟城内的守将听到赵襄子这番如此仁义的话后,便请求投降。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管庄子刺虎
有两虎争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
管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注】①争人而斗:争吃一个人而打斗。
②戾:凶暴。
③甘:美。
(1)请选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
A.坐山观虎斗
B.狐假虎威
C.虎口拔牙
D.为虎作伥
(2)请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刺一虎之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3)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是什么时候?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1)A
(2)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解析】【分析】(1)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美的文章,不但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而且是提炼成语与名言的宝库。
首先要读懂文句的大意,然后根据文句中的重点词语联想到平时积累的成语。
根据文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
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
对成语含义的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
如从“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一句分析,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应该是“坐山观虎斗”。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劳”:辛劳。
“有”:获得、得到。
“名”:名声。
(3)文言文要点的理解提取。
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关键信息的前提和基础。
如管与认为刺虎的最佳时机可提取“子待伤虎而刺之”作为答案。
故答案为:⑴A
⑵不用刺杀一只虎的辛劳。
就可以得到杀死两只虎的名声。
(3)子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成语的运用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文
章。
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平时对成语的积累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准答题区域和语句。
【附参考译文】
有两只因为争吃一个人而打斗的老虎,管庄想要刺死它们。
管与阻止他说:“老虎,是凶暴的动物;人,是(它们)美味的食物。
现在两只老虎因争吃人而互相争斗,小的一定会死,大的一定会受伤。
你等这两只老虎死的死、伤的伤,后再刺死它们,一次就同时杀死两只老虎。
不用费一点儿力气,就一下子获得杀死两只老虎的名声!”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
【注】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从《现代汉语词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中,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意思正确的一项。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解析】【分析】(1)①句翻译:你的父亲学我,故选C。
②句翻译:久而久之,大家
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故选A。
③翻译: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
故选B。
④翻译:周公没有学孔子。
故选B。
(2)根据句意: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故句子划分为: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4)“此事”指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现代话就是: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故答案为:(1)C、A、B、B
(2)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遥远,却是那么一致。
(4)言外之意就是: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也就是说:“家父没有效仿袁公,袁公也没有效仿家父。
”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辨析。
多义词是具有几个彼此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词,这些意义是同属一个本义(基本意义)的转义,引申、派生或衍生意义。
解答本题,先读一读句子,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提取出划线字的语境义,再对照义项选择即可。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断不好,所以先读一读句子,体会语感节奏,分析句子成分后再谨慎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注意: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等;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据此思考言外之意即可。
【附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
5.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狼·其二》)
【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
狼自苫②中探爪入。
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③无计可以死之。
惟有小刀不盈④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⑤之法吹之。
极力吹移时⑥,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
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
遂负之以归。
非屠,乌⑦能作此谋也!
(选自蒲松龄《狼·其三》)【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用草编的席子。
③顾:但是。
④盈:满。
⑤豕:猪。
⑥移时:过了一段时间。
⑦乌:哪里,怎么。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
②顾野有麦场________
③股直不能屈________
④遂负之以归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屠乃奔倚其下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B.其一犬坐于前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以吹豕之法吹之
D.一屠暮行,为狼所逼为人谋而不忠乎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语句。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一起;看,视;大腿;背
(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发现狼紧随,先用骨头稳住狼,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看到野外有柴草堆,便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拿起刀准备战斗;当狼其一装睡、其一借故离开时迅速识破了狼诱敌包抄然后夹击的花招,抓住有利时机,先后杀了两只
狼。
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看到狼把爪子伸进来,就迅速死死抓住狼爪,急中生智,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把狼吹得浑身膨胀,巧妙地杀了狼。
【解析】【分析】(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股”:大腿。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C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都是“用”之意。
A前者“于是”,后者“才”。
B前者“其中”,后者代“地”。
D前者“被”,后者“替、给”。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变诈”:欺骗手段。
“几何”:多少。
“止”:只是。
“耳”:罢了。
“去”:离开。
“顾”:却,但是。
“死”:杀死。
(4)甲文屠户的机智主要体现在先采用“缓兵之计”为自己赢得时间,迅速占据有利地形,抓住有利时机,快速出手杀了两只狼。
而乙文中的屠户,躲在草棚里死死抓住狼爪,用小刀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运用吹猪的方法巧妙地杀了狼。
故答案为:(1)一起;看,视;大腿;背(2)C;
(3)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屠户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屠户的机智,请结合两篇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先想想划线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什么意思,再分析是否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可以提取出文言实词的语境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常用的文言文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能力。
比较阅读就是指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的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
【附参考译文】
【甲】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
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乙】有一个屠夫,晚间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
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地窝棚,他就跑进去藏在里面。
恶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一只爪子。
屠夫急忙抓住它,不让它抽出去。
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
只有一把不到一寸长的小刀子,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
极力吹了一会儿,觉得狼不怎么动弹了,才用带子扎上了吹气口。
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活像一头牛。
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回弯儿,张着大嘴无法闭上,就把它背回去了。
不是屠夫,谁有这个办法呢?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黄香扇枕暖被
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也。
家贫无奴仆,香躬亲勤苦,尽心供养,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年九岁失母,慕思憔悴,殆不免丧,乡人称其至孝。
(乙)王祥卧冰求鲤
王祥字休征,琅邪人。
性至孝,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
父前数谮①之,由是失爱于父。
每使扫除牛下。
父母有疾,衣不解带。
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母又思黄雀炙②,复有黄雀数十入其幕,复以供母。
【注释】①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②炙:烤。
(1)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B.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C.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D.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持之而归
B.人不知而不愠
C.丁壮者引弦而战
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解释下面加下划线的词。
①香躬亲勤苦________ ②殆不免丧________
③性至孝________ ④乡人称其至孝________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暑即扇床枕,寒即以身温席。
②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
(5)黄香与王祥都具有怎样的品质?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1)C
(2)B
(3)亲自;完全,始终;极,最;称赞
(4)①夏天睡觉时就为父母扇凉枕席,冬天睡觉时就用身体捂暖床铺。
②(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他从小就失去了父爱。
(5)孝顺父母。
【解析】【分析】(1)根据句意:母亲曾想吃鲜鱼,当时天寒地冻,王祥脱下衣服将要去破冰捉鱼,冰忽然自行破裂,两条鲤鱼从中跃出。
故停顿划分为:C. 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2)ACD三项都是表顺接,B项表转折。
故选B。
(3)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注意一词多义词,如,躬:亲自。
殆:完全,始终。
至:极,最。
(4)此句中重点的词有:即:就。
以:用。
数:多次。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5)“卧冰求鲤”是古老的民间传说故事,讲述晋人王祥冬天为继母在冰上捕鱼的事情。
“黄香温席”,每当炎炎的夏日到来时,黄香就用扇子对着父母的帐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更清凉爽快;到了寒冷的冬天,黄香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好让父母睡起来时觉得暖和。
因此黄香与王祥都具有孝顺父母的美好品质。
故答案为:⑴C;⑵ B;
⑶亲自;完全,始终;极,最;称赞
⑷①夏天睡觉时就为父母扇凉枕席,冬天睡觉时就用身体捂暖床铺
②(继母)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因此他从小就失去了父爱。
⑸孝顺父母。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进行断句,要结合现代语法,注意停顿。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虚词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⑷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⑸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重点语句、事例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文,黄香字文强,江夏安陆人。
家中贫困请不起奴仆,黄香亲自劳动,尽心赡养母亲,热了就在床边给母亲扇风,冷了就用自己的身体先温暖床铺。
九岁时母亲死了,黄香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