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簋铭文考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颂簋铭文考释
史颂簋,为传世重器,制作于西周晚期,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
铭文共62字,记录史颂受王命省视苏国。
此鼎传世共3器: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
通盖高7.2、腹深4.1、口径6.8寸,重14.6875斤(西清)。
弇口鼓腹,圈足沿外侈,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盖面隆起,上有圈状捉手。
盖沿和口下饰窃曲纹,盖上和器腹饰瓦纹,圈足饰垂鳞纹和小兽面。
铭文的大意是:周王在位第三年的五月丁巳日,王在成周(今洛阳)命史官颂省视苏国,恤问那里的里君、百姓,并聚教其类醜(奴婢)。
得到苏国贿赠的玉璋、马四匹和吉金,于是製作了青铜礼器。
颂万分感念周王的恩宠,子子孙孙永远纪念。
至于认为史颂鼎、史颂簋的年代,郭沫若认为它们与颂鼎、颂簋,都作于恭王时期。
但是,颂器作于王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而史颂器作于王三年五月丁巳,甲戌和丁巳两个干支,不能在一个月份相容,即不可能在同一王的三年五月,彼此应有若干年的时间差距。
所以陈梦家将颂器的年代定为夷王,当时颂器中的颂尚未任职史官,而将颂任史官的史颂器定在稍晚的厉王。
无论如何,颂器和史颂器都是年代比较明确的夷厉时期标准器。
史颂簋的形制和纹饰也表明其具有西周晚期的典型特徵。
我们在《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一书中,将颂簋和史颂簋都区分为簋类铜器中Ⅳ型三足簋的2式。
这种型式簋的主要特征是:簋体的器口和盖缘均饰一周窃曲纹,盖顶捉手内有卷屈鸟纹,盖面和器腹饰瓦纹;两耳有垂珥,上部为双角高耸间兽首;圈足则饰垂鳞纹;圈足以下再加兽首三
足,足跟呈方台状。
这种端庄瑰丽的铜簋是西周晚期前段约当厉王前後最典型的器形。
形制几乎相同的有颂簋和不簋等,山西曲沃晋侯墓地中年代晚至西周末宣幽时期的62号、93号两墓,所出窃曲纹簋也是这种形制。
另如师簋和伊簋与此基本一致,但两耳有内卷的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