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编自《墨乐之韵——李斌权音乐书法研究》)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孙大娘的剑舞亦刚亦柔、亦动亦静,使观者有淋漓顿挫,浓郁豪荡的感觉。
B.公孙大娘舞剑是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也是他在书法上摆脱传统束缚的来源。
C.公孙大娘舞剑、张旭创作草书、克莱因绘画都强调“即兴”,不易被人理解。
午餐
[英]毛姆
我是在剧场看戏时见到她的。如果不是有人提及她的名字,我想我都认不出她了。
“哦,好多年没见了。你还记得咱们第一次见面吗?你请我吃了一顿午餐。”
我怎么能不记得!
那是二十年前了,我在巴黎,收入刚够维持生计。她读了一本我写的书,来信谈论这本书。我回信表示感谢。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信,说她路经巴黎,想同我谈谈,问我是否愿意中午请她在福约特餐厅随便吃点什么。福约特是法国议员光顾的地方,它远远超出我的经济能力,我从来不敢问津。但她的恭维话让我无法对一位女士说“不”。我还有八十个法郎可以维持到月底。一顿便餐不会超过十五个法郎,如果后半月不喝咖啡的话,我没准可以对付过去。
“我向来只吃一道菜。我或许可以吃点鱼,不知他们有没有鲑鱼。”
吃鲑鱼的季节还略嫌早了一点,但我还是问了侍者。有的,刚刚进了鲑鱼,这是今年的头一条。侍者问她还要不要吃点什么。
“不,我向来只吃一道菜。”她答道,“除非你有点鱼子酱,我是从不介意的。”
我的心微微一沉。我知道我吃不起鱼子酱的,但我又不能直说。我告诉侍者一定要拿鱼子酱来,我为自己点了最便宜的菜——羊排。
怀素也曾经向颜真卿请益书法。从张旭到颜真卿,从颜真卿到怀素,唐代狂草的命脉与正楷典范的颜体交相成为传承。
(摘编自蒋勋《狂草——颠与狂的生命调性》)
材料二:
书法与舞蹈历来被称为“姊妹”。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一书中提出:“中国的绘画、戏剧和中国另一特殊艺术——书法,具有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它们的里面都贯穿着舞蹈的精神,由舞蹈的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
这位公孙大娘的舞蹈,正是使张旭领悟狂草笔法的关键。张旭当然从书法入手学习,但是使他有创作美学领悟的却是舞蹈。
杜甫看了公孙大娘舞剑,也看了张旭狂草,他在《饮中八仙歌》里写张旭醉后的样子——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新唐书·艺文传》里对张旭书写时的描述,也许更为具体传神——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也。
D.书法和舞蹈属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而审美学研究的是二者外在形式上的共性。
6.台北舞蹈社团“云门舞集”领悟古代书法作品精髓,编排了《行草》系列舞蹈,表演大获成功;许多书法爱好者前往观看,也受益匪浅。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4分)
(三)文学类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那“神虬腾霄”的气势、“旋风骤雨”的动态、“夏云出岫”的变幻、“奔蛇走虺”的线条、“回环圆转”的体势,综合起来,立即会使人想到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诗中对剑舞的描写:“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传说张旭草书即从公孙大娘剑舞的淋漓顿挫的气势和节奏中以及浓郁豪荡的神韵里汲取灵感,得其神,自此草书长进,传为佳话。今天,公孙大娘的剑舞早已失传,但我们却从张旭的草书中看到了她那优美的舞姿。
她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年轻、迷人。实际上,她是一个四十岁的女人,她那一口为数众多、超过了实际需要的牙齿,又白又大又平整,给我印象颇深。她很健谈,好像很愿意谈论关于我的事情,我洗耳恭听。
菜单来的时候,我吓了一跳,价钱比我预料的要贵得多。但她说的话叫我放了心。
“我午餐从来不吃什么东西。”她说。
“嗨,别那么说!”我慷慨地答道。
我们关注雅与俗的转换和关系,其实就是要学会运用好人类文化积累的规律。俗的积累,造就了雅,但最终还是要回归大众,这就是社会文化成长的基本路径,也是检验社会发育程度的标准。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说白话、写白话文,就是要还原文化与普通人的关系,打破知识精英和庶民大众的精神隔离,进而解决中国文化的前途命运问题,这种还雅为俗的努力,客观上为文化的大众化做了奋争。文化是人类精神经验不断自我超越的产物,雅与俗本身应该具有内在的精神通道,社会要做的努力是将雅与俗的流动通道打通。沉浸于俗文化氛围中,是对生活压力的纾解行为,但在这样的状态中,还能保持对更精致、更艺术化、更具有文化超越意义的雅文化的景仰之心,就是文化的完好状态了。而雅文化秉持清晰明确的责任意识,对社会生活本身的意义抱有更多的尊重而非鄙视,对普通大众的文化旨趣更要学会汲取养分而非自视清高,那雅文化也就有了更好的生存土壤。
成都外国语学校2021—2022学年度下期入学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命题:高二语文备课组)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1卷(选择题)和第2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本堂考试150分钟,满分150分。
3、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填涂。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B.打通了雅俗文化之间的流动通道,就能够使文化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C.《新青年》倡导写白话文,是知识分子为雅文化走向大众所做的努力。
D.随着审美功能不断提升,绘画会与大众间离,这符合雅俗转换的规律。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杜甫看过唐代舞蹈名家公孙大娘舞剑,写下了有名的句子——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这四句描写舞蹈的形容,写“闪光”,写“速度”,写爆炸的“动”,写收敛的“静”。
由俗向雅,是文化演化的必然;而由雅及俗,又是文化的使命。雅俗分野,既是社会文化的真实生态现象,也是应该充满活力的生命交互状态,这样的文化状态,就更加健康,也会有更好的社会效应。
(摘编自陈宇飞《雅俗是否天然分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通过自我总结提升,终会凝聚为优雅的文化品类。
唐代的狂草大多看不见了,“以头濡墨”的淋漓迸溅,或留在寺院人家的墙壁上,或留在王公贵族的屏风上,墨迹斑斑,使我想起克菜因(注:克莱因,法国艺术家)在20世纪60年代用人体律动留在空白画布上的蓝色油墨。少了现场的即兴,这些作品或许也少了被了解与被收存的意义。
如果张旭书写时果真“以头濡墨”,他在酒醉后使众人震撼的行动,并不只是“书写”,而是解放了一切拘束、彻底酣畅淋漓的即兴。“以头濡墨”,是以身体的律动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停顿、宣泄,如雷霆爆炸之重,如江海清光之静。张旭的“狂草”才可能不以“书法”为师,而是以公孙大娘的舞剑为师,把书法美学带向肢体的律动飞扬。
B.雅与俗之间存在着距离,形成了分隔,是在日常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
C.在沉浸于俗文化的同时,更要尊重雅文化,这样才是文化更健康的状态。
D.对雅与俗的认定,以及雅俗之间的转换,促进了传播工具的更新和革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雅俗的关系,再分析打通雅俗的通道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论述逐层深入。
书法中的横、竖、撇、捺、提、折等具体点画,和舞蹈中一些公认的手、足、头的姿态一样,都来自于动作过程的一个平衡的瞬间。王朝闻先生在《门外舞谈》中认为,中国书法的点画与古典舞蹈的动作存在着“一种形式方面的联系”。他说:“这种联系的事很多。例如‘一’字在用笔方面的特点——下笔与收笔所显示的如意(侧卧着的S),与舞蹈的出手——欲右先左和欲左先右的过程多么接近。”尤其行书和草书的造型变化以及运动迁转,与舞蹈有更多的相似处。
B.文章通过民间小调总结提升演变为京剧的事例,证明俗是雅的源头,论证有理有据。
C.文章对比分析了雅和俗两种文化的来源、关系以及相互转换的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结合时代特点,具体分析雅在俗化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两种倾向,有其现实指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俗到雅的转换和由雅而俗的回归,证明了雅与俗之间并非天然分野。
雅与俗的认定和转换,和传播工具的演变有很高的关联性。戏曲、小说、电影、电视、网络,传播工具的每一次更新和革命,都会给一般意义上的雅与俗的概念带来巨大变化。今天的问题是,传播工具更为多样化,人们的文化目标也被分解得更加多层级化,因此更要思考如何实现时代所需的由雅而大众的俗化过程,我们需要警惕文化经典化后,脱离了社会实践和大众需求,自我隔离于尘世,从而失去了文化提升的意义;我们也应该警惕那种形式上高雅而内容媚俗的作品,比如那些基本放弃对历史走势正确定位的宫斗剧,会让人一步步地丧失基本的文化和历史判断力,这是最危险的“阵地丢失”。
颠张狂素,像久远的传奇,他们的“颠”“狂”似乎无法、也不计较坚持留在轻薄的纸绢上,他们的墨痕随着历史岁月,在断垣残壁上漫漶斑驳,消退成废墟里的一阵烟尘,供后人臆测或神往。
颜真卿在现代人的心目中是唐楷的典范,恭正大气,但是颜真卿曾向比他年长的张旭请益书法,刻石本的“裴将军诗”或许可以看到颜真卿与张旭的承续关系。他们的“狂草”里也并不刻意避忌楷体行书,几乎是用汉字交响诗的方式出入于各种形体之间。
“酒”成为狂草的触媒,使唐代的书法从理性走向癫狂,从平正走向险绝,从四平八稳的规矩走向背叛与颠覆。张旭、怀素被称为“颠”张“狂”素,颠与狂,是他们的书法,也是他们的生命调性,是大唐美学开创的时代风格。
杜甫诗中谈到张旭“脱帽露顶”,似乎并不偶然。同时代诗人李颀的《赠张旭》也说到“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脱帽露顶”常被解释为张旭不拘礼节,不在意同席的士绅公卿。但是“脱帽露顶”如果呼应着《新唐书》里“以头濡墨”的具体动作,张旭的狂草,或许是要摆脱一般书法窠臼,反而应该从更现代前卫的即兴表演艺术来做联想。
舞蹈家在舞台上翩跹的身影恰似书法家手中飞舞的笔墨,舞蹈家与书法家通过人心、身体协调的内外运动,将种种情感波澜表现在舞动的身姿和飞动的笔墨之中,使观赏者进入审美境界。
舞蹈与书法同属视觉艺术,也同属表演艺术。舞蹈的表演是艺术展现的最终目的,它会随演即逝,而书法的表演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展现书法作品,书法作品是不会消失的。书法家表演(即创作)的过程,也与舞蹈一样,非常精彩、优美。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谈及雅与俗的关系,不应把二者对立起来。在文化欣赏习俗上,存在着雅与俗的认知转换过程。雅的来源是俗,俗来自于社会生活的一般性经验,在经验升华的基础上,文化的习俗不断自我总结提升,就成为了愈益成熟并逐步走向优雅的文化品类。这是文化品类形成中的凝聚现象,是由俗而雅的过程。京剧成长经历就验证了这一规律,京剧的前身只是安徽安庆一带田野山间的小腔小调,经过不断总结、捶打、磨炼,小腔小调最终演变为行当齐全、角色体系完备,唱念做打一套行当成熟的京剧。雅虽来源于俗,但在其脱俗为雅以后,似乎也就形成了与俗相互对立的关系。曾经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文化的人们,又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享受雅的资格。雅俗间有了距离,甚至隔膜,形成了“高”与“低的分隔。比如,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创造了文字,并以文字记录思想,情感和经验,但随着文字的不断丰富和功能提升,它逐渐离开了生活的原初出发点,愈益精致艰深,与大众间离。
D.我们现在虽看不到公孙大娘的剑舞,但从文学和书法作品中仍能体会其美感。
5.根据材科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理性、平正、规矩是张旭之前唐代书法创作的特征,狂草的出现是大唐美学上的突破。
B.从张旭到颜真卿再到怀素,唐代书法在不断Βιβλιοθήκη 创新,从而得以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
C.舞蹈引领书法、绘画、戏剧等各种中国传统艺术发展,因此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核心。
中国书法艺术与舞蹈虽是两种艺术门类,但它们的审美属性可以说是相通的,审美学家研究的是二者内在的审美共性。20世纪80年代,某些国内外的书法家和舞蹈家曾尝试将书法与舞蹈合为一体,演员的舞蹈动作配合幕布背景上变幻的书法作品,编排了“墨舞”剧目,在美国和国内演出过,受到了一定的好评。舞蹈艺术的动态存在于表演过程中,而书法艺术的流动表现已经凝固在线条中,正如郑诵先生所说:“舞蹈是动态的书法;书法是婀娜多情的舞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