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风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积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家风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积极作用青少年道德养成是一项系统工程,家庭作为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无疑对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风作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无形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点。
反过来青少年的道德养成能够推进家风建设,对良好家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良好家风促进青少年高尚道德养成,青少年成长的家庭环境千差万别,家风也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和标准,通过分析不同家风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影响作用,可以为良好家风的建设指明方向,进一步促进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
一、家风与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关系。
1.家风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点。
家风是家庭文化的集中体现,浓缩着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
家风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品质的形成却是根深蒂固的,优良家风是青少年拥有健全人格,高尚道德的基础。
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促进自身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长期在不良家风的影响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很容易被带入歧途。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
教师,家风是无形的,但父母的言传身教却是有形的。
如何让青少年扣好人生道德的第一粒扣子,需要家长通过家风实践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规范青少年的道德行为,促进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
如:在沈飞工业集团工作的金连佐一家四代28人和刘义新一家三代17人的家庭,几代人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将爱国、敬业、忠诚奉献的大德通过航空报国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书写着航空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道德高地。
2.青少年道德养成对良好家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家风是青少年道德养成的基础,而青少年的道德一旦养成则可为家风的建设注入新鲜血液。
青少年富有朝气和创造力,家风传承和创新的责任必将落到青少年的肩上。
青少年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同龄人,也对长辈的道德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一个家庭中,当父母在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成为孩子的骄傲时,孩子也会用同样的行为“报答”父母,成为父母的骄傲,这就是家长的引领示范作用;作为长兄长姐,哥哥姐姐的优秀行为习惯往往会成为弟弟妹妹的学习榜样,这种同龄人、同辈间“你追我赶”的风气往往是发扬优良家风的一种有效途径。
青少年的道德养成不仅受到家庭的熏陶,同时青少年的道德养成也会“反哺”家庭,成为良好家风形成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道德力量。
中国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进步,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理念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青少年在学校和社会均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他们一旦回归家庭,往往会发挥自己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主观能动性,在道德实践过程中给父母留下深刻印象。
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助人为乐、敢于担当的良好道德行为不时会给到父母“惊喜”。
对于青少年的表现很多父母自愧不如,父母因孩子的表现陷入反思,不断纠正自己在道德实践方面的不足,这就是青少年对不良家风的纠正作用。
正是通过青少年的“耳濡目染”与父母的“下行上效”组合效应,促进了优良家风的传承和创新。
二、良好家风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积极影响。
1.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儒家伦理为主导思想的道德文化占据着重要地位。
自儒家及其思想形成以来,中华民族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了强大的道德传统,形成了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包括道德思想、道德规范和道德修养在内的伦理
体系。
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这可称为“重德”精神,这种“重德”精神一直延续至今。
总的来看,优良家风都十分重视仁、义、礼、智、信的优秀传统道德思想。
第一优良家风传播“仁”的传统道德思想。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的“仁”的思想,就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学说,基本意思是“爱人”。
优良家风中的“仁爱”思想,有助于推进家庭成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他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道德情感。
同时这种“仁爱”思想不仅包含爱人,还提倡爱物,当前社会的自然生态平衡面临着挑战,而“仁”的思想会加强青少年的生态伦理道德,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二优良家风传播“义”的传统道德思想。
“义”的核心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正义。
优良传播的优秀传统道德思想对青少年道德养成的积极影响之一,就是养成青少年公平正义观念,以及形成正确的利益观,向青少年传播“义”的道德范畴,要讲究道义,坚持原则,切勿见利忘义。
第三优良家风传播“礼”的传统道德思想。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中的礼不仅是一种基本行为规范,还蕴含着一种道德的功用。
对于个人来说,“礼”是其道德素养的外在直观表征。
在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中,家长会教育青少年把礼仪变成一种
道德自觉,做人要恭敬谦卑,彬彬有礼。
第四,优良家风传播“智”的传统道德思想。
“智”不仅包含知识智慧的意思,也是一种辨别是非、道德判断的能力。
优良家风中家长深知孩子的教育,不仅是促进其增长知识,更注重其道德修养养成,相信若不能以正确的道德观为基础去创造科学与知识,那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第五优良家风传播“信”的传统道德思想。
一般来说,“信”即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信”是社会正常运行和人们和谐交往的道德支撑。
儒家认为诚信是人的基本道德,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会注重向孩子传递诚信为本的思想,立身行事时刻做到诚实守信。
2.增强青少年家庭孝道观念。
孝,是以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一种意识形态,表现为尊亲敬老的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故人应孝”。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士有百行,孝敬为先”,中国古代对孝道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认为“人无孝则不能立身”。
进入新世纪,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和满足,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在成长路上习惯了“被照顾”、“被计划”,过惯了“衣来顺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在家长这种“单向关爱”的输出模式下,青少年时常以自我为
中心,忘记感恩,久而久之家庭孝道观念变得比较薄弱。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入仕的重要评价标准。
当代社会,“孝”虽然不是直接评判一个人是否可以进入梦寐以求的职场或官场的敲门砖,但一个家庭的孝道文化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内心的道德标准,及外在的道德行为。
优良家风中对青少年的孝道养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优良家风影响青少年的孝道意识。
当今网络媒体发达,很多家庭会以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熏陶,培养青少年的孝道意识。
如有则广告《给妈妈洗脚》,广告描述了一位年轻妈妈悉心给儿子的奶奶洗脚,待妈妈刚为奶奶洗完脚回到自己房间时,此时发现儿子正从卫生间吃力地端来一盆水,用稚嫩的语气说道“妈妈洗脚”。
广告中的“妈妈”和“儿子”,无疑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孝”最好的代言人。
在具有优良家风的家庭中,家长会引导孩子一起观看此类作品,将返本报恩、养亲尊亲的观念深深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第二优良家风中践行以身立孝。
一般来说,父母在青少年心中具有示范性、榜样性,父母的孝道行为会在无形中影响孩子,因此优良家风家庭中的家长,不仅注重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
同时会把这种内在的
孝道观念外化为积极的孝道行为,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对长辈的孝道,他们深知只有这样以身示范的孝道德行养成教育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养成青少年良好的孝德品质。
3.警示青少年的道德失范行为。
大多数青少年的价值观不稳定,自律意识较差,迫切需要他律和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他律和自律不可偏废。
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行为,并对其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
周恩来总理曾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制定了“十条家规”,后辈们严于律己,克勤克俭,不敢越雷池半步,成为世代后人歌颂的典范。
良好家风形成后,会以其特有的精神力量警示青少年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道德行为规范。
这种警示作用不是靠家风的“恐吓”产生的,是青少年长期在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之下,形成的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信仰。
领导干部更要加强作风建设,重视对子女的教育,解决好“留给子女什么”的命题。
这种“留”下来的东西,对培养起青少年养成自觉自律的习惯,促进青少年道德思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常言道,“家和万事兴”,家和的基础是具有
一个良好的家风: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
家风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因此家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和睦幸福则社会祥和稳定,家庭重道守法则社会文明进步。
一个家庭的精神文明风貌往往是一个社会的缩影,以家风为视角加强对青少年道德养成问题的研究,必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