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园”王元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清园”王元化
作者:文洁若
来源:《上海采风月刊》2010年第07期
王元化的外祖父桂美鹏是沙市的一名传教士,他小时受过洗。
十八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当然不能再传教了,但他并不讳言基督教精神或许仍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父母在清华大学
工作,清华园里他度过了无比幸福的童年。
小朋友有马约翰家的启伟、佩伦,赵元任家的如兰、新那,梅贻琦家的祖彬、祖彤等。
住在西院,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校园常引起他的怀念。
清华留给他的印象是整洁有序,适宜潜心攻读。
王元化把书斋起名为“清园”,在此脱笔的《清园随笔》、《清园夜读》、《清园近思录》、《清园近作集》接连问世,正说明他对林木俊秀的清华园的
一往情深。
王元化的学风扎实严谨,见解颇富创造性,发人深省。
他对李辉说:“清华从美国引进政治与
学术分开来的教育原则和治学态度,我认为直到今天仍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太重功利,不承认学术的独立地位,必须使它依附学术以外的其他目的。
后来更是强调政治统帅一切,把立场态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用立场态度来判定真理和是非。
有人曾引王安石的话,称这种偏向是‘其道未足以为己,而其志已在于为人’的急性病。
其实政治是不能缺少学术思想基础的。
近代以来政治素质的低落和学术思想的衰微是有关联的。
前几年我提出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也正是为了说明同一道理。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我觉得清华在治学态度上所显示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
神是非常可贵的。
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件事,王瑶生前对我说过,他后来从清华分配到北大教书,但他不认为自己是北大人,而是清华人。
这话也含有对治学态度的看法。
”(见李辉著《和老人聊天·基督教家庭与清华学风》)
感谢经巴金先生倡议,建立了中国现代文学馆。
文学馆的梦晨每次到上海出差,都会问我有什么事可以代办。
我必托她捎几本萧乾和我的著译给元化先生。
一来二去的,我手头也就有了
十本元化先生的大作:《思辨录》、《人物·书话·纪事》、《读黑格尔》、《文心雕龙讲疏》、《思辨随笔》、《清园近思录》、《清园自述》、《清园近作集》,以及两本《莎剧解读》。
《莎剧解读》是元化先生与夫人张可合译的。
他曾与1995年签赠给萧乾一本:“萧乾先生惠正
王元化丁丑冬日上海”。
我把元化先生送我的那本割爱了,因为我晓得这位好友懂得珍惜它。
元化先生热爱祖国,知识渊博,孜孜不倦地钻研中外传统文化。
他关心国家大事,穷其一生,执著地追求真理,盛年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从不言悔。
他本人就是一座“清园”。
元化先生是永生的。
他留给后人的一部部呕心沥血写成的珍品,将会在华夏子孙中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