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海洋国土开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海洋国土开发的思考
——南海国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人口众多、陆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其中陆地资源日渐匮乏已渐渐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瓶颈。
要解除资源困境维护海上主权,我国必须把目光转向海洋。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我国的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不仅是巨大的资源宝库,而且是解决陆地资源短缺、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希望所在。
让国人把视线转向海洋,培养中华民族的海洋意识,这棵树在经过改造的土地上已经有生长的可能性了,清朝封建统治的盲目自大闭关锁国造成了近代中国被凌辱和侵略的屈辱史。
这就是历史,我们不能苛求前人,但我们不能比接受教训。
当翻开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的中国控制南沙岛礁及东南亚部分国家侵占南沙岛礁示意图,南中国海图中映入眼帘的竟是不同的方框不同的颜色,这些都令我陷入了思考。
关键词:海洋意识;海洋国土;海洋资源;主权;可持续发展
19世纪以来,世界沿海国家经过三次“蓝色圈地运动”,世界沿海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乃至国家兴衰荣辱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海洋的争夺和海洋领域内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
海洋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性被提升到国家意识上来。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不过开发海洋资源海洋国土的界限也是关键的。
身处北部湾,面向南海,同时也面向东南亚,这就意味着海洋我国可称为“地理不利国”。
一、我国南海的基本概况
南海位于我国的南部,被称我国大陆、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所包围,面积35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管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东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岛,东至黄岩岛,南至曾母暗沙。
南海平均水深1212米,最深处为5559米,是一个面积广大的深海盆。
南海地处热带,海水温度高,盐度大。
汇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红河和湄公河等。
南海多岛屿,岛上灌木茂盛,海鸟群集。
底栖生物极为丰富,水产种类繁多,是中国海洋渔业最大的热带鱼场。
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有石油和天然气、铁、铜、锰、磷等,其中油气资源极为丰富。
作为我国最大的海域,南海占我国海域面积的一半左右。
南海平均水深1140米,大陆架占南海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在南海海域的北部、西北部和南部,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南海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交通和贸易的重要地位,使其不仅对该区域的国家利益重大,而且对参与全球贸易的国家都意义非凡。
然而南海冲突和资源竞争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专属经济区的广泛建立使这些争端加剧,导致海域边界主张更加复杂。
一方面,海域划界不可避免,同时,划界难度大,进展缓慢。
二、南海权益争端的基本态势
从国际海洋法角度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于南海问题的争议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和南海周边国家关于南沙群岛岛礁归属的争议,中国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二是越南等国家单方面划定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范围与中国对南海传统海域的管辖范围产生重叠。
此外,由于岛屿主权归属和海域划界争端而产生的围绕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争端。
(一)权益争端概况
目前由于对海洋的激烈争夺已经成为各国扩大其生存空间的大趋势和基本发展战略,而我国在南海岛屿众多,我国在这一地区相邻和相向的国家也比较多,与黄海和东海相比,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形势更加复杂。
从北到南,中国和8个海上邻国存在权益矛盾,其中,南海周边国家就有5个,即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
这些毗邻南海的国家在领土面积、地理特征、社会和文化结构以及经济和政治体制方面相差甚远,但许多海上邻国之间存在着有关南海不同海域权利主张的争端,尤其关于岛屿主权归属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南海周边国家纷纷宣布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并加速海洋资源勘探开发的步伐,并把其勘探开发行动从自己国家的近海向外延伸,程度不同地侵害着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在南海周边,其他5个环南海的国家对我国形成包围之势。
在南海北部的北部湾地区,我国同越南相向;在南海东北部,我国与菲律宾相向。
在南沙群岛附近海域,南沙群岛西部同越南陆地海岸相对;南沙群岛西南部同印度尼西亚的纳士纳群岛相对;南沙群岛南部同马来西亚的沙巴和沙捞越及文莱的海岸相对;南沙群岛同东部菲律宾的巴拉望岛相对。
(二)众多岛礁被侵占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南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些国家或派驻军队,或与外国签订开采石油合同,或通过单方面立法侵范我国诸岛及其海域的主权。
南海32个主要岛屿除太平岛为台湾所占之外,其余均控制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手中。
近年来,一些国家漠视历史,为了眼前利益不择手段侵占我国南海主权,中国自古以来就对南海各群岛拥有管辖权,中国历史地图册上这些岛礁和海域清清楚楚。
可恨的是当你翻开南海地图册时,却发现我国的最南端确实是曾母暗沙,这一问题基本有一点常识的中国人都会知道的。
中国在公元前二世纪,即汉武帝时代,就发现了南沙,从宋朝起,就已宣布对其行使管辖权。
本到本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南海油气价值逐渐被发现,南沙争端也从此愈演愈烈。
从20世纪70年代起,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相继对整个南沙或其部分岛礁提出主权要求,并出兵占领了部分岛礁。
南沙海域共由230余个岛、礁、滩、沙,海域面积达82万平方千米。
目前,南沙争端涉及6国7方,包括中国和中国台湾、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都声称拥有南沙群岛驻有军队。
除我国军队进驻7个岛礁、中国台湾控制太平岛外,其余岛礁基本上已被周边国家瓜分殆尽,其中越南占领并进驻数目最多,达29个(将南海1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划入其版图),菲律宾占据了9个岛礁(其要求的范围包括54个岛、礁、滩、沙、及41万多平方千米的海域),马来西亚侵占进驻了5个(其要求的范围包括12个岛、礁、滩、沙,及27万多平方千米的海域)。
此外,印度尼西亚,文莱虽然未占领岛礁,但印度尼西亚侵入我传统海疆线5万多平方千米,文莱对我南通礁提出领土要求,企图划
分3万平方千米的海域。
(三)大量资源被掠夺的现状
南海跨越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属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风气候,生态系统复杂独特,素以生物资源种类丰富著称,并且具有相当大的持续生产潜力。
自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出于对南海丰富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觊觎,南海周边国家开始不断与我国产生海洋争端。
越南、菲律宾等国扣押我国渔民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除了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南海还拥有重要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石油天然气。
北部湾海底油气资源前景较好,已探明生油面积6197平方千米,计算可产油206亿吨。
这也是引发南海复杂海洋争端的主要缘由所在。
围绕着岛礁地下及岛礁附近一定海域的资源。
相关国家占领中国岛礁以后,纷纷引入外部资金,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开采,尤其对油气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据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初步估计大致在230亿~300亿吨之间,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
从南海周边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来看,南海的石油储量来看,南海的石油储量具有相当规模,特别是在南部,即南沙群岛附近有争议海域。
几十年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在南海某些地区进行勘探、开采,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生产能力,其中在我国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已打油气井多口。
周边国家不断在南海南部勘探和开发油气资源,并且不断深入到中方断续线内。
若任其开发,中国将丧失该地区近一半的油气资源。
(四)南海的航道安全
南海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等重要海上通道的关键。
向来被商业航运、石油运输和主要的海军舰队用作联系东亚、非洲和欧洲的主要航道,是时间最繁忙的国际海上交通要道之一,素有“海上高速公路之称”
南海航道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运输线。
今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外贸易的依赖性不断增强。
我国的许多战略物资都要依靠海运。
如石油进口大部分来源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铁矿石从澳大利亚进口,南海航道已成为我国的能源运输和对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另外,随着我国海运事业的迅速发展,远洋运输船队往来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可见,南海航道的安全对于保护我国的能源运输,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关系重大,保证这一地区的运输线安全至关重要。
三、我国对南海问题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我国政府关于南海问题基本立场和态度是一贯的,即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在我国的地图上环绕南海诸岛的九条国界线“传统海疆线”,即通常所说的“九段线”,标明了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范围,也是大量史实可以证明中国的对南海诸岛拥有主权主张。
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上及其周边海域海底,发现了一些文物和建筑遗迹,这证明了中国人民从很早的古代起就已经在南海诸岛及其周围海域进行渔业生产。
这是中国对这些岛屿在发现以后实际占有的表现。
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了中国最早发现、最早明明、最早经营开发南沙群岛这一客观事实。
依据国际法,对无主地的发现使发现人所代表的国家取得优先占有这一土地的权利,发现国有权在一定时期内采取占有行为,已确立主权。
中国作为南沙群岛的发现国享有优先占有该群岛的优先权利,其他国家则无权去先占,
除非中国无意取得或者有意放弃这一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一再发表声明,重申中国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拥有不可侵犯的主权,并严正指出这些岛屿附近海域的资源也属于中国所有。
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也明确宣布,这一法律适用于南沙群岛。
由此可见,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不仅以远古权利为依据,按照现代国际法的要求,中国政府对南沙群岛进行管辖的行为表明,南沙群岛是中国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中国对南沙群岛拥有完全的主权。
四、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一)划清界限、明确区域、规划开发
区域范围都搞不清楚何谈开发?当同一块地方,你来开发,他也来开发,到底给谁开发?中国进入21世纪已不再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了,中国的海洋科技和海军建设已经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但是有侵犯我国领土和主权的我们将坚决反抗。
中国是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我国应以国际法维护我国的权益,不能只是口头上敦促,应该拿到实际行动中去。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五条全文:“如果两国海岸彼此相向或相邻,两国中任何一个国在彼此没有相反协议的情形下,均无权将其领海延伸至一条其每一点都同测算两国中每一国领海宽度的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中间线以外”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是国家适当采取的缓和措施,那这也没说南沙群岛那些岛礁就得让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他们国家的人去移民、生活还建一些工时,真是狼子野心啊!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的占领是在默认之后发生的,不构成任何权利。
周边国家联合欧美发达国家掠夺式开采海底石油,并在我国领海范围内进行渔业活动。
“九段线”内的所有岛屿、暗礁、沙洲、暗滩的领土主权属于中国;各岛礁周围建立12海里宽度的领海;处于水面以下的暗沙、暗礁、沙洲、暗礁不拥有领海;12海里领海以外至传统海疆线水域内的资源(生物、非生物资源)属于我国所有,海底即大陆架的资源属于我国所有。
我国深海探测技术取得骄人成绩,能源矿产资源开发技术也相当发达,南海油气资源丰富,油气资源在地质构造中的可流动性,有利于我们的开发,必要时采取一定技术手段在开发油田海域与我国邻近地区延缓他们的及开采量。
国家要大力投资在沿海地区的石油加工企业建设,这里国家已经考虑到在广西北部湾地区的钦州市建立中石化,北部湾地区的油气资源很是突出,国家要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地质钻探技术设备的革新,把我们的钻井平台建到广阔的南海上。
政府应大力鼓励沿海渔民的深海捕捞,也可以鼓励渔民去我们国家的最南端去进行渔业捕捞,并给予资金上的奖励或补贴。
国家可以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上建立一些观测站、气象站、派兵驻守、和建立一些暂住设施,以便于进入远海捕捞的渔民停靠、补给、避风。
我家应该派遣海监船定时巡逻,宣誓主权,划清界限,渔政船一同前往,为其保驾护航。
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障。
(二)中国—东盟:全面合作交流、增进释疑
东南亚地区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又处于海洋运输通道的关键位置,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海洋运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直是世界军事强国的争夺的战略要地。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进展迅猛,从“全面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再提升至“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
当前,双方关系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双方应从大局出发,立足长远,强化合作,缩小分歧,化解矛盾,使双方关系的前景更加美好。
有两个现实矛盾依然存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
一是南海问题,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的最大障碍。
经过磋商与妥协,2002年11月双方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这只是暂时缓和了南海地区的紧张局势,如果想最终妥善解决敏感的主权问题,双方还需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另一个是,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防支出的加大,东南亚国家抱守西方冷战时大国崛起最终必然走向政治霸权和军事扩张的思维逻辑,怀疑中国的“睦邻、善邻、安邻”政策,致使“中国威胁论在东南亚国家依然大有市场。
这有利于中国东盟国家建立政治互信,更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地国际和地区环境来发展经济,让经济可持续发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同为亚洲的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压力;在国际事务中,双方需要相互扶持,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都认为民主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对西方大国利用人权干涉别国内政。
展望未来,双方应始终坚持“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思想。
大力推进发展东盟自贸区,促进大西南及其北部湾的发展。
(三)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海洋科技方面,国家海洋局将着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跟踪和探索海洋领域重大科学问题,提高勘探开发海洋资源以及保护海岸带、海洋生态环境的水平,加强海水淡化、海冰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新技术研究,进一步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水油气勘探和安全开发技术等。
海洋生态文明方面,国家海洋局将按照“五个用海”的要求积极推动的节约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坚持规划用海、坚持集约用海。
坚持生态用海、坚持科技用海、坚持依法用海。
当前,我国海洋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容乐观。
沿海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均遭受严重的破坏,海底沉积环境受到污染,若不未雨筹谋,必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红树林的生态状况令人堪忧。
红树林素有“海底森林”之称,是珍贵的生态资源。
红树林具有防浪护岸功能,对维护海岸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并能减轻污染、净化环境,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
近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由于围海造田、围海养殖、砍伐等人为因素,不少地区的红树林面积锐减,甚至已经消失。
我国红树林面积已由几十年前的420平方千米减少到146平方千米。
海洋生态可持续也至关重要。
(四)加强海防力量
孙子兵法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巩固海防,目前陆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海军相对薄弱,这一地区有美、俄、日、韩、等海军强国和海军大国,另外我国南海的大部分岛屿都被东南亚国家抢占,必须加强海军建设,建造新的装备,培养高素质人才,军费必须相对于其他军种要给海军倾斜。
五、结语
今天的海洋已经不再是最初意义上的天堑、天险和屏障,不再是人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最大障碍,不再是人类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而是未来发展所需的资源所在,未来解决市场不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所在,未来强国的空间所在。
走向海洋是所有沿海国家相同的战略选择和道路。
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大国、强国,必须“向南、向海、向全球”。
中国的海洋战略意义深远,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战略层面。
从国内方
面看,海洋战略有利于全面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略海洋,使海洋事业的发展服务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中国的海洋战略应是一个具有着眼于更长期的发展、全球意识的战略。
海洋战略的实施必定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科技等多个领域,必然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国家局部战略的统一,需要协调统一国内诸多环节,也需要协调统一国内、国际利益。
历史没有假如,历史也不存在遗憾。
历史证明,中国海洋兴,则国盛;海洋败,则国衰。
让我们记住先贤的教诲,郑和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自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
”孙中山说:“世界大势变迁,国家之胜衰弱,常在海而不在陆,其海上权力优胜者,其国力常占优胜。
”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同时必须是海洋强国,要能够切实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具有开发全球的优势地位,在国际海洋机构中具有决策影响力。
如今,中国人要敢于大声地向世界宣布: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并终将成为一个海洋强国。
参考文献:
【1】魏源海国图志岳麓书社1998.
【2】赵恩波贾宇蓝色圈地运动[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薛桂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家实践[M].海洋出版社2011
【4】周珂环境与资源保护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宏2009中国海洋年鉴[M].海洋出版社2009
【6】周建平佘世建中国海洋国土知识地图集湖南出版社.2010
【7】孟昭龙. 关注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8】刘亮曹东徐伟.海洋自然资源条件对无居住海岛的开发的影响评价[J].海洋通报【9】韦蔓新,何本茂,李智.铁山港海草生态区各种形态的N含量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海洋通报.
【10】杨庚,杨启. 深海采矿提升管泵级设置优化研究. 海洋工程
【11】殷克东,房会会. 中国海洋综合实力测评研究. 海洋经济(国家海洋信息中心)【12】狄乾斌,王小娟,耿稚冬,张洪月. 辽宁省海洋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