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
审工作,突出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中的主导作用;探索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制度。

加强专业技术职称制度改革与聘用制度改革的衔接,对实行评聘合一、以聘代评的国内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试行直接聘用制度。

(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以多劳多得、优绩优酬为导向,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

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工资总量核定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探索更为灵活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提高事业单位的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

经济学家邹恒甫、刘劲哲、林毅夫指出:要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继续加大主管部门调控绩效工资力度,完善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两级绩效考核。

健全完善符合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特点的薪酬分配制度。

(六)完善人事争议处理制度。

加强事业单位人事争议处理制度建设,公平公正、及时有效地处理人事争议,维护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探索人事争议预防调解的有效方式,鼓励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调解组织。

健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制度,研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诉实施细则,规范申诉受理、复核等工作程序。

六、创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机制(一)改革事业单位间工作人员交流办法。

完善工作人员在事业单位之间的交流机制,公益一类、二类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可按规定交流岗位。

(二)改革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与企业间交流办法。

建立事业单位引进企业中具有创新实践成果的科研人员制度,经考核合格可办理交流手续。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现有工作人员难以满足重大创新项目或课题研究需要的,可自主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做好科研人员在企业与事业单位之间流动时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促进人才双向自由流动。

C
(作者单位:西平县卫生计生监督所)
参考文献
[1]杨海辉.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中国农业会计,2019,(8):68-70.
[2]孙雪迪.完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吸引大学生基层就业[J ].办公自动化,2019,(4):48-50.[3]孙颖慧.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工作[J ].内蒙古统计,2019,(2):53-56.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依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标准、紧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念,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职业性课堂环境。

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进出口价格核算”这一项目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过程与效果,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设计思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经贸类专业开设的核心课程之一,能进行进出口价格核算是进出口商务人员岗位必备的核心技
能,也是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必备能力。

因此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教学标准,依据进出口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五个工作项目:准备合同、交易磋商与价格核算、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处理合同争议。

本文设计项目选自项目二交易磋商与价格核算中的“进出口价格核算”模块。

教学内容由进出口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转化而来,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于一体。

重点培养学生掌握进出口价格构成、根据不同进出口产品的特点设计合理的运输方式、设计报价核算公式的职业能力。

本课授课对象为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一些外贸知识,通过浏览跨境平台、外贸网站等多种信息资源及对出口商品价格的意义和要求有了初步认识,但对影响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相关因素不熟悉,不能很好地分析进出口商品价格的构成。

学习行为不主动;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差,成本意
识弱。

本项目的教学重点是掌握进出口商品报价数据收集渠道,准确获取数据并精准报价。

教学难点是进出口报价公式的理解与掌握;根据交易磋商情况,动态调整综合报价。

二、教学实施1.教学实施方法
本项目教学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五种:①情景模拟:结合贸易术语下出口商品报价核算的技术要求,创设教学情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②任务教学法:布置课前、课后任务、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③案例分析法:提供不同贸易术语、不同产品、不同运输方式下出口商品报价核算的典型案例,设置多层次技术要求,选择最佳方案。

④小组讨论法:以具体国际贸易案例为对象,分小组展开讨论,鼓励争优,分析可行性方案,活跃课堂气氛。

⑤角色互换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鼓励学生进行进出口角色互换,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价格磋商谈判,分析展示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分析方案,提高学生积极性。

2.教学信息化手段①职教云学习平台。

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平台上的资源既包括了课堂教学所用资源,也包括了学生课后扩展性学习的资源。

利用网络课程平台、通过信息工具发布预习、测试、知识点,教师与学生能够快速、远程交流,缩短师生距离,提高了师生沟通效率。

②P O C I B百科平台。

P O C I B百科通过体验式学习的科学方法,帮助学习者在短期内全面体验国际贸易企业运作的过程,获得对国际贸易相关工作的系统性认识,熟练掌握相关的工作技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
文/孙康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涉外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操作性强是其教学特点之一,但学生在校内无法接受到实操的训
练,在课程学习中会感到枯燥无味。

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是专业教师在课程设计中需达到的基本目标。

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进出口价格核算”这一项目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阐述教学设计理念及教学过程,最终以信息化设计方式促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信息化;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设计D E B A T E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争鸣与探讨
125
. All Rights Reserved.
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21.10
能。

学生可以通过查阅P O C I B百科中有关报价核算的知识,自学进出口报价的基本步骤。

③微课: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了《出口商品成本》、《计算国际运费》、《计算国际保险费》、《计算进出口关税》、《进出口价格核算》等微课课程,学生可随时随地观看、反复学习,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

3.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实施过程遵循让学生“先摸索再总结”的流程,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转换为以学生为主体。

为实现教学目标,结合教学方法,设计如下教学流程:(1)课前准备阶段
教师在课程学习平台上发布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核算注意事项并发布有关F O B 、C F R 、C I F 三种贸易术语的异同点的讨论。

学生登录教学资源平台,自主学习《出口商品成本》、《计算国际运费》、《计算国际保险费》、《计算进出口关税》、《进出口价格核算》等微课课程,完成对三种常见贸易术语异同点的讨论,并按小组将讨论结果提交至课程教学平台。

教师登录平台,查看学生自主
学习情况和讨论结果,实时追踪,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合作能力。

(2)课中实施阶段①创设情境、导入任务。

教师在课程学习平台上主题讨论区发布“中国游客疯购日本大米”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中国大米到日本后就会价格大涨?”,学生可以在讨论区讨论出口商品价格的构成要素即内销价格与外销价格的差异。

通过分析两国大米价格的差异,即可以使学生了解不同价格术语下出
口商品的价格构成,也教育学生切勿盲目崇洋媚外,培养崇高的
爱国主义情怀。

②答疑解惑、分析任务。

教师发布关于进出口商品价格构成的思维导图并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F O B 、C F R 、C I F 三种常用价格构成内容。

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学习出口商品成本、费用、利润的概念及种类,并理解和掌握三种常用价格之间的换算公式及其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厘清价格构成要素的概念,加强成本意识。

③牛刀小试、实施任务。

教师发布一份签订外销合同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开展竞赛:在互联网+国际贸易软件平台上查询外销合同涉及到商品的工厂成本、税率、费用(含商检费、报关费、银行费用、其他费用等)。

学生按要求在仿真平台查询相关成本及费用,在查询过程中还需根据合同金额、合同交易标的判断是否需进行报检、银行费用是否需采纳最低费用,并在互联网+国际贸易软件平台根据自身扮演的角色准确填写进出口报价预算表。

④深思熟虑、展示评价。

教师在巡视过程观察学生在互联网+国际贸易实训平台操作步骤以及计算步骤,并适时给予个别辅导。

在任务实施结束后引导小组自评、互评,总结点评。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本小组计算错误的原因并总结出计算易错点,通过课程讨论平台上传各小组总结进行分享,同时在课程平台上评价其他小组学习成果的优缺点,最终实现取长补短。

⑤巩固强化、课程小结。

教师回顾总结本课重、难点,强调进出口价格核算的过程中的易错点;通过学习平台,发布本节课学习效果调查问卷,布置课后拓展任务。

学生进一步强化理解本节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填写调查问卷。

(3)课后拓展阶段
课后企业导师通过视频结合自身产品讲解出口商品定价策
略,并归纳优秀外贸业务员应具备的业务素质。

学生完成课后扩展任务;观看企业导师的视频片段并在教学平台上讨论如何成
为优秀的外贸业务员。

企业导师结合企业产品拍摄的视频、真实的工作案例使学生感受到与企业的“零距离”。

三、教学成效
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学习和教学,师生收获颇丰。

1.学生学习目标达成。

依据课中表现及课后作业反馈,学生熟练掌握了报价核算的基本方法和进出口商品价格构成,形成了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合理融入,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使学生在轻松气氛中更加直观地获得教学信息,对知识体系构建的兴趣明显增强,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抵触课堂转变为享受课堂。

2.老师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通过课程教学将信息化手段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了信息化手段的辅助作用。

教师熟练的运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氛围,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设计出能够让学生协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能运用相关的软件引导学生自学,通过精心设计、有效实施和深刻反思,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特别是教师的信息化技术运用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

教师树立了终生学习的观念,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使自己不断地在学习中进步,在教学实践中成长。

四、教学特色与创新1.即时考核、实时反馈。

根据互联网+国际贸易软件平台的实时评分系统,实现课堂实训即时考核,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总结实时观察自己的准确率和盈亏率,有效促进了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约束性。

2.赛课融合,以赛促教。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互联网+国际贸易比赛内容相融合,比赛业务模块要求学生具有娴熟的磋商技巧和精准的报价核算,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选拔优秀的、富有潜力的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训练。

这种教学方式成果已初步显现。

3.校企紧密合作。

本课程聘请外贸企业资深业务员担任企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使学生可以在校内开展国际贸易设计项目,将课堂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与创新创业的无缝对接。

本次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勇敢试错,勇于挑战自我,善于总结完成任务。

课中,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总结问题,课后进行拓展训练,并进行了“诚信是基础、合规是准则”的思想教育。

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学生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果。

本课利用互联网+国际软件中仿真情景,学习平台课程,微课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进出口商品报价核算数据采集和演算任务,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最终化解教学难点问题。

C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
参考文献[1]缪琨.信息化教学手段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设计[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7(12):99-102
[2]张虹.信息化教学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234-236
[3]李素玉.信息化教学背景下的雨课堂应用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4):102-104
争鸣与探讨D E B A T EA N D D I S C U S S I O N
126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