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信息技术教学越来越显得重要。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
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新形式下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下面我结合自身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每个学期初,信息技术教师都应该向学生提出一些常规要求,让学生明确,在课堂里、特别是在机房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例如,告诉学生不准迟到、不准早退,要听从指挥,规范操作,爱护机器;要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要养成习惯,正常关机,摆齐桌椅。
通过这些常规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就可以让学生渐渐地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都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很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认识计算机、认识“我的电脑”、认识键盘、指法练习、认识“写字板”、输入汉字、认识“画图”、输入图形、修改图形、玩“纸牌、扫雷、空档接龙、红心大战”游戏;认识WORD、输入文章、修改编辑、排版设计、认识因特网、网页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网页设计等。
在这些教学内容中,学生最感枯燥乏味的恐怕是指法训练、输入文章,而最感兴趣的是上网浏览、玩游戏等。
接下来,我就以指法练习和上网玩游戏为例,谈谈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1。
游戏中的思品教育
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
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玩“纸牌、扫雷”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二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二个有益、益智,又有一定难的适合二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2。
训练中的思品教育
在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中,指法训练是各个年级都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熟悉
操作计算机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是在练习时也是最枯燥和最不容易掌握的,特别是在刚刚开设信息技术课的三年级,学生到了机房以后都是很兴奋的,同时其注意力又很容易被外界情况分散,以致于练习时间无谓的浪费。
因此在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两个同学必须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在一个学生练习时,另一个同学在旁边观看,指出其不对的地方。
别外,一个同学练习了五分钟以后要自觉换另一个同学练习。
”这一要求,不仅能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协作的自觉性,而且能进一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3。
学习中的思品教育
现在的有些小学生节约意识不强,花钱大手大脚,特别是每到节假日或同学生日,总要买一些贺卡互赠。
买贺卡互赠不但给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一定环境污染。
那么,教师可以教学生利用所学的WORD知识来设计一些贺卡,用于送给同学或老师。
一方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另一方面,也教育学生知道金钱来之不易,知道家长的艰辛,从自身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同时,通过制作贺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和热情。
4。
上网中的思品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学生很喜欢的一项学习内容。
利用这一点,在上网浏览、文件下载、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因特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中学生的看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准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三、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机房上机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如能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期初在机房上课结束后,机房里总能找到一些纸张、包装袋一类的垃圾,影响了机房的环境。
针对这种情况,我有意识地利用一些机会,用事实来教育学生。
有一次上课将结束前,我在座位下又发现了几只塑料袋,就抓住这个机会,当着全班同学展示了几只塑料袋,问:“同学们,我们是否愿意在飘满了塑料袋的机房里上课”?同学们都摇摇头,有的同学马上环视自己座位周围,那些未穿鞋套的同学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这时我再问:“同学们,每次上课时机房总是很洁净,我们却没有打扫过一次机房,有没有同学想知道是谁在为我们服务?”很多同学都点点头。
这时我把六(4)班同学利用每周二下午帮助打扫机房卫生的事告诉学生,并进一步启发:“我们班有的同学利用周六到外面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有很多好人好事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还有没有
理由不爱惜机房环境,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呢”?从这件事以后,不穿鞋套的同学少了,既时偶尔真的忘带鞋套,也会主动留下打扫卫生,用行动来改正错误,使思品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四、结合榜样的作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
学生的榜样教育:(1)在第一次讲授文字处理软件WORD前,可以先给学生投影本校学生以前制作的电脑小报(用于告诉学生这是我校某某班级某某学生用WORD制作,而且在某某比赛中还获了什么奖),使学生能够知道自己学习了WORD之后,能够做什么,有什么用处。
当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之后,有了一个好的榜样之后,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能够认真学习,虚心求教,不断探索。
(2)教师每个学期都应在班级里评选了一些学习积级分子,积极分子中要选择一些先天条件一般乃至较差,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这样的评选可以激发学生不断进取的信心。
2。
教师的榜样教育: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位教师,不管你是否自觉,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德育教材。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即教师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也应有良好的习惯。
教师师表美的作用,能够发挥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能够促进学生的榜样学习;能够改善道德教育效能。
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
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
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由于学生的模仿心理很强,学生就会照样,影响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方方面面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
但每个信息技术教师只要能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抓住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一定能取得成效的。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积极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中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
本文从四个方面谈谈如何将德育融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
一、深入挖掘教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设情境
?教材中存在着许多潜在的思想品德因素,教师要善于从信息技术教材中发掘出这些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适时教育,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能从中体会到家乡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自豪感。
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
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指法学习是信息技术低年级教材中的一个内容,是熟悉操作计算机的一个前提条件。
但是在学习时,也是很枯燥和不易掌握的,特别是刚开课的年级,学生进机房很兴奋,注意力又容易被外界情况分散,练习短时间后就“玩心”四起,浪费时间,学习效率低。
因此在指法教学中,教师首先强调指法的重要性,学生明确熟练的指法是学好、用好计算机的基础;在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导同学们要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而且教师适时地设计一些课堂“小比赛”,看谁的指法掌握得好,打得又快又准确。
通过这样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竞争性以及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 二、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信息技术课作为技能课,偏重于实践、侧重于操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如果把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规范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结合起来,穿插、渗透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就能使信息技术学科中可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很多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中,都寓有明显的积极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项目,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适当介绍学生玩一些有益、又有适当难度的智力游戏。
如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玩“纸牌、扫雷”游戏时,可以教育和指导两个学生一起想办法、动脑子、出主意,合作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两个有一定难度、适合两个学生协作完成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配合,同时又能增进友谊。
三、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育者、组织者、变革者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者,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然成为学生的第一审美对象。
学生良好的情绪、积极的思想动态都要靠教师去激励、去塑造,因而教师的自我素质提高,为人师表的形象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不仅应该是知识渊博的智者,而且应该是道德修养的榜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位教师,本身就是学生的一本活的思想品德教材。
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发挥产生潜移默化的榜样作用,提高改善思想品德教育的效能。
在信息技术课上,有的同学趁教师不注意打游戏,有的自己学会了但不把自己的做法告诉别的同学,破坏别的同学已经保存好的文件,有的甚至删除别人的文件或私自拷贝他人的劳动成果,等等。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首先从自身做起,给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形象,帮助学生们尽快转变这些坏的行为习惯。
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
此外,在课堂上经常用警示的语言“随便删除他人的作品是不道德的,随便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是可耻”的等提醒学生。
这类语言课堂上经常提及,且以身作则给学生做好示范。
四、通过网络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普及给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机遇,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加多姿多彩。
对于小学生来说,上网是一项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
利用这一点,在学生上网浏览、下载图片、收发电子邮件的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因为开放的网络中,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有益进步的信息,也有不少迷信反动的内容。
如何引导学生既要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又要防止不良信息的侵害是所有计算机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上课时可以适当多投影一些精美的图片,播放一些优秀的音乐光盘,使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感受美,欣赏美,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鉴别能力,增强自身的文化素养。
另一方面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学生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进网吧、游戏机房,上网浏览时选择适合看的内容,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抵御低级、庸俗、不健康信息的侵蚀。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实践过程。
整合的终极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提高教育教学量质,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因此,合理有效地将它运用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去,不仅能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供极大的帮助,也能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有利的互动平台。
这一切都将会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