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工作指导思想与2006年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2007年03月21日信息来源:市统计局网站【字号:大中小】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这个主题,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迈出新步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收到新成效,全面和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合GDP)突破千亿大关,达1073.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创近10年来最高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1.76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10.59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01.51亿元,增长13.7%。
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16.3%提升到17.5%。
人均GDP突破两万元,达到23205元(按户籍人口计算),增长14.3%。
0.9%。
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及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食品类和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消费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0%、2.6%、1.9%、1.8%和1.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衣着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下跌0.5%、1.8%、1.9%。
企业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下跌0.5%,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4个和1.8个百分点。
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单位:%)指标指数(以上年为100)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0.9食品 101.8其中:粮食 102.295.6菜类 106.6烟酒及用品 101.9衣着 98.2家庭设备及用品 102.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1.5交通和通讯工具 99.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8.1居住 103.0,基础仍不扎实;工业投资有待增强;就业和社会保障仍面临压力。
业113.5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2%。
房地产开发公司2006年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计划

x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二00六年工作总结及二00七年工作计划时光如梭,光阴似剑,转眼二00六年又成为了历史的一页。
在这过去的一年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对整个房地产行业的竞争和发展都起着深远的影响。
在xx集团和集团主要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一年来,公司一面抓好原有项目的建设、交付和资金回笼工作,一面根据市场变化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摸索,寻求有效的突破。
在新方针的指引下,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努力工作,一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全年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2006年工作回顾(一)、2006年主要生产经营指标完成情况:(1)、全年工程新开工面积万m2,施工面积万m2。
(2)、全年完成投资额万元,其中xx项目二期工程完成投资额万元,xx项目完成投资额万元,xx项目完成投资额万元,xx项目完成投资额万元,xx项目完成投资额万元;(3)、全年回笼资金万元,其中xx项目回笼资金万元,xx项目回笼资金万元,xx项目回笼资金万元,其它物业销售回笼资金万元,;(4)、全年归还银行贷款万元;归还集团借款万元;(5)、2006年实现利润万元(税前)。
其中xx项目万元,xx项目万元。
(二)、主要工作完成情况二00六年,公司主要完成六项工作,简述如下:1、xx项目建设全面结束,一、二期住宅按时交付使用。
2006年是xx项目的收官之年,经过xx分公司和公司各相关部门又一年的辛勤工作,顺利完成水、电、绿化、道路、市政、智能等附属工程,一、二期住宅分别于今年三月和十月按计划进行交付。
通过精心准备,整个交付工作顺利开展,达到了预期目标,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其中交付一期住宅套,车库、储藏室间,二期住宅套,车库、储藏室间。
2、xx项目于今年五月顺利交付,完成净利润上缴万任务。
xx项目是公司今年全面完工交付的又一个主要项目。
自年初起,xx公司就抓紧开展工程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准备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整改,最终于5月9日通过规划验收,5月16日通过综合验收,5月23日交付使用,比原计划提前了一个多月。
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

重点项目建设面临的困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开局之年,三亚大兴调研新风。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根据三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了六个事关发展大局的重大调研课题。
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江泽林关于三亚要以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拉动三亚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实现三亚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市委副书记、市长陆志远为组长,市委常委、秘书长赵普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林志坚、市政府副市长陈家忠、市政协副主席余根淼为副组长,由市发改局为牵头单位,市政府研究室、市国土局、市建设局、市规划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执法局、市房管局共同参与的第二课题组,对我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全面摸清了我市70个重点项目在推进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求了解决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瓶颈”的良策,形成了《三亚市2006年重点项目建设面临困难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的调研课题。
本调研课题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主题调研报告,第二部分为调研报告的附件材料,合计约79000字,并汇编成册。
江泽林对重点项目调研课题高度重视,作了重要的批示,并亲自到多个重点项目进行现场调研,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江泽林的重视、率先垂范进行现场调研和办公,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起到关键性作用。
下面,我主要从开展重点项目调研的重要意义、调研活动的基本工作情况、重点项目总体推进情况、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四个层面,对整个调研课题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一、开展重点项目调研课题的重要意义三亚目前正处于中下收入发展水平阶段,重点项目建设是破解三亚“三低一小”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弥补发展能力不足的关键举措,对拉动三亚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通过开展重点项目调研课题,全面摸清重点项目建设遇到的困难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措施,推进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对促进今年政府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确保实现“十一五”规划和2006年经济社会各项预期发展目标,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

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布部门】金昌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30【实施日期】2006.03.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金昌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的通知永昌县、金川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中央、省属在金单位:现将《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二○○六年三月三十日金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点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至关重要。
根据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精神,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部署,2006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落实省委“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战略部署,坚持把项目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坚持工业强市,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坚定不移地培训输转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契机,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和谐金昌建设,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 13.5;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以上;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62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0元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一、继续抓住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努力保持投资的快速增长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立足基本市情,进一步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继续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确保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拉动作用。
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法规类别】经济统计【发布部门】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发布日期】2007.03.01【实施日期】2007.03.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江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3月1日江西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初步核算,全年全省生产总值46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连续四年实现12%以上增长。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6.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2319.0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1513.5亿元,增长9.9%。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达10679元,比上年增加1239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9:47.3:34.8调整为17.0:50.2:32.8,第二产业比重首次突破5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二三一结构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工业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9.1%,提高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5.4%。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增长16.2%。
财政收入增势强劲。
全年财政总收入达5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已是第四年保持20%以上的增幅。
伊犁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伊犁州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总体呈现出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为“十一五”计划的全面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初步测算,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生产总值440.44亿元,比上年增长14%。
其中第一产业134.53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139.97亿元,增长22.7%;第三产业165.94亿元,增长13.9%。
州直生产总值196.71亿元,增长13.7%。
其中第一产业49.2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64.17亿元,增长18.7%;第三产业83.27亿元,增长14.8%。
全州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33.0:28.8:38.2调整到30.5:31.8:37.7,其中州直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26.9:31.2:41.9调整到25.1:32.6:42.3。
伊犁州人均生产总值10269元,增长12.7%,其中州直人均生产总值8078元,增长12.2%。
全年全州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7%。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9%。
州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3%。
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100.3%。
年末全州在岗职工36.56万人,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州直17.2万人,增长3.04%;城乡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22.05万人,增长3.03%,其中州直12.7万人,增长1.4%。
年末全州拥有各类职业介绍机构105家,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人员12.05万人,其中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3.17万人。
2006年黄石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2月15日在黄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市长肖旭明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连同《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2005年工作的回顾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全市人民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抓好深化改革、项目建设、优化环境三件大事,抢抓机遇,拼搏进取,扎实工作,“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提前完成和超额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362.13亿元,比2000年增长80.4%,“十五”年均增长12.2%。
财政收入完成31.73亿元,比2000年增长1.61倍,年均增长21%,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96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7.62%。
工农业经济持续增长,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41.42亿元,年均增长21.5%;农业总产值完成46.82亿元,年均增长5.4%,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进展。
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87亿元,年均增长44.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亿元,年均增长32.6%;共创中国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40个。
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十五”累计实施投资项目1700多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5.79亿元,年均增长21.1%,先后完成了冶钢综合改造、有色“双达”20万吨铜冶炼改造、西塞电厂一期、华新扩能等一批重大项目,新增工业生产能力200多亿元。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34亿元,年均增长11.4%;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年均分别增长18.9%和5.7%。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荆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工业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力度,“和谐荆州”建设力度加大。
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经济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据初步核算(下同),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2%,增速创十年最好水平。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完成141.8亿元,增长11.9%;第三产业完成169.6亿元,增长11.0%。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6158元提高到6844元。
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9.8:31.6:38.6调整到28.9:32.4:38.7,三次产业在当年GDP增长中所占份额分别为12.9%、41.0%、46.1%。
市场物价基本稳定。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0%。
其中,食品、家庭设备、文化教育用品、居住价格分别上升4.3%、1.0%、0.2%、5.5%,衣着、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工具价格分别下降0.8%、0.8%、1.3%。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3.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3.4%。
劳动就业形势较好。
2006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84.2万人,比上年增加3.7万人,其中: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36.4万人,农村劳动力211.5万人。
据工商部门统计,城镇个体私营从业人员为31.58万人,比上年增加6.3%。
据劳动部门统计,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0.3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6万人,“零”就业家庭再就业4886户。
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待加强的方面:一是结构调整的任务仍然艰巨;二是资源约束状况有待进一步改善,投资总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低收入群体生存状况有待改善。
2006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陕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据国家统计局分析,2006年,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以来历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全省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经济增长快、结构调整优、宏观效益好、居民收入增、市场物价稳、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加快”的态势,全年宏观预期目标基本完成,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初步核算,2006年陕西生产总值4383.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88.48亿元,增长7.4%,占生产总值的11.1%;第二产业增加值2318.17亿元,增长14.9%,占生产总值的52.9%;第三产业增加值1577.26亿元,增长11.4%,占生产总值的36%。
人均生产总值11762元,比上年增长12.3%。
二、农业2006年,全省农业再获丰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增加,果业持续快速发展,水果总产再创新高,畜牧业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
全省粮食播种面积5179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注:1、根据国家统计局水果公布口径,水果产量包括果用瓜;2、园林水果产量为果业统计监测结果。
林业生产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2006年,全省林业生产从过去的以退耕还林、增加造林面积、封山绿化为主,向提高林木质量、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业产品产出方向转变。
主要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产业化步伐加快。
2006年,我省继续坚持把畜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奶业发展为突破口,狠抓疫病防治、健全良种建设、推广标准化饲养、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畜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
全年水产品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1.3%。
县域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发展加快。
2006年末,全省县域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35.77万人,新增15.56万人,支付劳动者报酬241.1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实现增加值849.77亿元、利润总额178.04亿元、实交税金59.56亿元,分别增长13.8%、15.9%和19.7%。
政府工作报告对照表

总体结构 序 号 报告名称 总体篇幅及各部 分布局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特点
共分几 部分
具体内容
报告 各部分之 包括几 字数 间比例 个方面
具体内容
包括几 个方面
具体内容
包括几 个方面
具体内容
包括几 具体内 个方面 容
1
杭州市滨江 区2007年政 府工作报告
5
——发展目标 ——主要任务 经济发展 城乡建设 民生工作 文化建设 政府自身建设
4
(一)经济建设 (二)城市管理 (三)和谐社会 (四)政府自身建 设
第二部 分篇幅 较长, 主要工 作任务 阐述较 为充实 。
11
常州市新北 区2007年政 府工作报告
3
一、过去五年及2007 年工作回顾 二、未来五年奋斗目 标和发展战略 三、2008年主要工作 目标和具体举措
3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 (主要经济指标 增长目标) --发展定位 全省经济强区 社会主义新农村 示范区 和谐社会样板区
3
——工作思路(提 出五个必须) ——奋斗目标(主 要经济指标预期增 长情况) ——今后五年的主 要任务(核心功能 区建设、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 城市建管、民生、 三农、社会事业、 文化、政府自身建 设)
5
第一,坚定不移推 进转型发展。 第二,加快重点区 域开发建设。 第三,着力保障和 改善民生。 第四,加强城市建 设和管理。 第五,推进和深化 改革创新。
4
——指导思想 ——奋斗目标(主 要经济指标预期增 长情况) ——工作思路(提 出五个更加:更加 注重民生、更加注 重务实、更加注重 创新、更加注重统 筹、更加注重法 治) ——今后五年的主 要任务(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城市 建管、城乡统筹、 政府自身建设)
大连市沙河口区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区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材料()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1月9日在沙河口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区长卢林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5年政府工作回顾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区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民生、创新三条主线开展工作,圆满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一、围绕中心,加快发展,经济增长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亿元,同比增长20.6%;完成财政收入5.41亿元,同比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6亿元,同比增长47.5% ;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2.8%;出口创汇1.8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
2005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
以星海湾为龙头的金融、保险、会计审计、法律服务、广告设计等各类生产型服务业快速发展;以西安路为中心的消费型服务业不断壮大,其作为大连西部商业中心的地位已经确定;春柳、黑石礁、马栏、南沙、锦绣五个区级商业副中心已经形成;星海湾地区商务餐饮、同泰街地区健康美食、泉涌地区婚庆文化主题广场等特色商业街已成规模。
现代服务业对区财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
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引办百万元以上的企业353家,其中千万元以上的企业63家,注册资金累计16.1亿元;新发展各类民营企业1900余户;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097户。
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税基税源进一步夯实和扩大。
制定出台了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新增了君安大厦、天兴·罗斯福国际中心等总部大厦,正在吸引各类企业总部入驻,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2005年,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经济效益,均创我区历史最好水平。
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们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从容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贸易迈上新台阶,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
更为重要的是,党中央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
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专栏1 “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标2000年“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十五”年均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五年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价格总水平货物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初中毛入学率(%)3.147430.911.542.888.67[4000][4000]5基本稳定68001.51560904.2142211.32153959.5[4200][4000]1.424.66.3‰全国总人口(万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12674320.3133000[10]552213075626<[10]9.65.35.1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按经济普查前数据2005年为1.55%;带[ ]的为五年累计数。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3.19•【文号】国发[2006]12号•【施行日期】2006.03.1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国务院关于印发2006年工作要点的通知(国发〔2006〕12号)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已经2006年3月15日国务院第128次常务会议通过。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务院二○○六年三月十九日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根据党中央关于2006年工作部署和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今年国务院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做好“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落实工作。
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要落实到年度工作。
建立健全年度计划与实施纲要衔接的机制,明确纲要重点任务的时间安排和顺序,制定相应配套政策措施。
将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并将完成情况纳入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组织开展全国功能区划规划研究。
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规范规划编制审批程序。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
(发展改革委牵头)(二)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
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
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和预算内投资主要用于农林水利、科教文卫、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西部开发等方面,保证重点续建项目,适当开工建设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
大力推进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财政支出要统筹兼顾、量入为出、确保重点、厉行节约。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环资处2006年工作思路

循 环 经济快 速 发展 。
主要 目标 : 全市每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降 至05 . 吨标准煤 , 8 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控制 在 6 立 方米 以内 , 业 用水 重 复利用 率达 到 6 8%, 5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超过 5 %, : 0 业同体废 r
弃物综合利用率确保 9%以上。 0 二 、 强 宏 观 指 导 和 协 调 , 快 推 动 循 环 经 加 加 济发 展 和 地 下 水造 成 的污 染相 当严 重 , 其 是胶 州 湾 海 尤 ( ) 好规 划和 协调 工作 。 彻和 实施 《 一 做 贯 循 域、 过城河流和农业 面源污染问题仍较突出。从 和 发 市 民素质上看 , 资源意识 、 环境意识和节约意识 环经 济 发展 规划 》 《 展循 环 经 济实 施 意见 》, 做好 分 阶段 目标计 划 和任 务 分解 , 充分 发挥 各 职 比较 淡 薄 , 日常 生 活 中浪 费 资 源 、 造 污 染 的现 制
改 委 和省 经 贸委 , 择 一批 重 点 企 业 、 业 、 域 选 行 领 和 区域 , 取列 人 国家 和 省 级循 环经 济 试 点 。会 争 同市 环保 局 发布 我 市循 环 经 济 试 点企 业 、行 业 、 生态 业 园 、 态农 业 示 范 园 、 范 城 区 名单 , 1 : 生 示 从
一
5 一
维普资讯
工 作 指 南
《 资源与发展 》 0 6 2 0 年第 1 期
体, 做好 社会宣传和重点工作报道 , 将循 环经济 利 用 , 设一 批 粉煤 灰 、 建 钢渣 、 白泥 、 渣 、 炉 煤 铬 高 理念深人到社会各个层 面。 气等工业 “ 三废” 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示范项 目, 三 、 出抓 好 节 能 和 节 水 。 设 资 源 节 约型 同时解决部分废物污染环境 的污染状况。 突 建 和 节 水 型城 市 ( ) 二 用好鼓励优 惠政策。 将资源综合利用企 ( ) 定 实施 重 点 节能 工程 实施 方 案 。根 业和环保产业制造企业纳人统计范围 ,建立健全 一 制 据 国家 的 1 作部署 , 逐步开展节能十大工程的推 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产业统计体系。对重点企业 广 实施 , 点 做好 建 筑 节 能 、 色 照 明和 政 府 机 重点设备和产品优先推广 ,争取列人 国家鼓励发 重 绿 构节能工程 的实施 。健全能效指标评价体系 , 开 展的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设备 、 产品 目录。 做好政 展能效 指标审计 、 监督和考核 , 总结海尔 等企业 策宣传 , 充分运用 国家鼓励政策 , 推动资源节约综 能源审计工作经验 , 逐步在重点用能企业推广能 合利用和环保产业发展 ,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废 源审计工作 的做法 ,为企业 出具用能状况诊断。 弃 资 源 的利 用 示 范 工 程 和 一 批 拥 有 著 名 品 牌 产 争创全省和全 国资源节约 型企业 ,根据市委 、 市 品 、 有较强竞争力的环保优势企业。
2006年福建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加 大企 业 技术 中心 建 设 力 度 。完 善 企业 技 术 中心 的 考 核 和 评价 办 法,支持厦工、厦华 ,翔鹭 、龙净 、 南 孚 等一 批 国家 级 以及 省 级 企业 技 术 中心 加强 创 新 能 力 建 设 , 推 动 自主开 发 和 引 进 吸 收再 创 新 。 二要充分 利用 “ 1 6・ 8”平 台,促
维普资讯
2 6 福 经 工 的 要 务水 0年 建 济 作 主 任 0
● 福建 省人 民政 府省 长 黄 小 晶
2 5年 ,在党 中央 、国务 院 0 0 和省 委 正确 领 导下 , 全省 上 下 认 六大 、十 六届 五 中全 会 和 中央 经 社会主义新农村 “ 生产发展 、生活 宽裕 ,乡风文明 、村 容整洁 、管理 民主 ”的要求 ,坚持 “ 多予 少取放
施 的第 一 年 ,是 中央 把 “ 海峡 西
岸”写入 “ 十一五 ”规划建议后的 第 一年 , 工作 的 成效 直 接 关系 到
中央部署的落 实,责任重大,意义
不 同寻 常 。我 们 要坚 持 以邓小 平 理论和 “ 三个 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 导 ,坚持 以 科学 发 展观 统 领 经济 社 会 发展 全局 , 认真 贯 彻 党 的 十
村 的 方针 , 使 新 农村 建 设 有 一个
良好开 局 。 l 总 体 规 划 , 分 步 实施 。 制 、
推进 海峡 西岸 经济 区建 设 。预 计
全年全省生产总值 6 7亿元,增 8 4
长 l% 1 ;财政总收入 7 6 8 亿元, 8 .3
可比增长 2 1 ;地 方级财政收入 0. % 4 1 8 亿元,可比增长 1 % 3 .5 8 。去年
石 狮祥 芝等 国家级 中心渔 港建设 。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30•【字号】晋政发[2006]9号•【施行日期】2006.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山西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晋政发〔2006〕9号)各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大型企业:我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将根据工作进度分别下达,请各有关单位按此部署工作。
2006年,按照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的部署,结合“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2006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财政总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2%,其中出口增长12%;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5.6%;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10%。
为实现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全省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八届七次全会的部署,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下功夫,在调整经济结构上下功夫,在转变增长方式上下功夫,在推进城乡协调上下功夫,在促进社会和谐上下功夫,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确保“十一五”第一年开好局、起好步。
一、务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积极推动焦化、普钢、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启动电力建设“以大代小、关小上大”的实施方案,继续争取国家支持,新上一批坑口电厂、煤矸石电厂和热电联产项目。
西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西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安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7.03•【字号】•【施行日期】2007.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西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3月西安市统计局)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执行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调整经济结构,努力转变增长方式,五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四区两基地”建设有序推进,构建“和谐西安”的步伐扎实稳健,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市场物价平稳,就业继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实现了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450.02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3.0%,自2000年以来,经济增长连续7年保持了13%及以上的速度。
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0.7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5.26亿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64.03亿元,增长12.4%。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4.9%、42.4%和52.7%。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7794元,增长11.0%。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0%,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6%。
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比较脆弱,粮食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物价上涨的压力增大;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不尽合理;节能降耗任务艰巨。
2006年西安市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二、农业全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114.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2%。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23.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9千公顷;油料播种面积6.14千公顷,减少0.21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8.02千公顷,增加2.47千公顷;水果播种面积 38.45千公顷,增加1.42千公顷。
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实现全行业又好又快发展——协会2006年度工作

得 重 视 国际 收支 平衡 ,重 视进 口,鼓 励进 口 、减少
出 口 、减少 贸易顺 差 。
( ) “ 代 农业 ”成 为 新农 村 建 设 的着 力 点 。 3 现
中央经济 工 作会议 再 一次 明确 提 出 ,要把 发展现 代 农业 作 为推进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的着力 点 。大 家 已经 注意 到 ,“ 十一 五 ” 规 划纲 要 就 把 “ 展现 代 发 农业 ”单 列 一章 ,提 出 “ 持把 发展农 业 生产力 作 坚 为 建设社 会 主义新 农 村 的首 要 任务 ” 。 ( )扩 大消费增 添 经济 发展 动力 。 中国经济 正 4
由于经 济增 长方 以立刻 扭转 ,2 0 0 6年 上半 年 单 位 G P能 耗不 D 降 反升 ,主 要污 染 物 排 放继 续 攀 升 ,2 0 0 6年前 三 季度 的形势 也没 有得 到根本 改观 。面对 严峻 的资源
路 。他说 ,协 会工作 长期 以来 做 了大量工 作 ,很有 成 就 ,行 业 和有 关 部 门对 此 非 常 肯 定 ,在 此 基 础 上 ,希望 每年 每个部 门,特 别 是专业 委员 会 ,都能
( )把 “ 快 又好 ” 改 为 “ 好 又快 ” 1 又 又 ,突 出 了 “ 个 协调 ” 三 。从 “ 快 好 省 ” 到 “ 陕又 好 ” 多 又 到 20 0 6年底 中央经 济工 作会议 提 出 的 “ 又好 又 快” 意义 重大 虽 然 “ ”字 与 “ ”字 只是前 后顺 序 好 快 的调 整 ,但 却表 明中央经 济工作 的指导 方针更 加 注 重科 学发 展观 的本质 要求 。 “ ”在 “ ”前成 为 好 快 20 0 7年 经 济 发 展 的一 大 看 点 ,全 年 经 济 工 作 的部 署主 要 围绕 “ 又好 又快 ”这 四个字 展开 。这 就是说 如何 处 理 好 增 长 的质 量 、效 益 和 速 度 的关 系 ,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取得显著成就
3、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教育、 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神舟 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 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仍然偏高。 三、是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的不良后果 开始显现。 四、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不少问题 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 和上学难、上学贵、土地征用、房屋拆迁、 库区移民、企业改制、环境污染) 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严峻。
06年政府工作思路和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
2006年做好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坚持加快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坚持 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坚持 把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突 出位置,全面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为 “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
在此添加副标题
2006年工作指导思想与 2006年社会经济发展预
期目标
05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取得显著成就
1、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 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 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 平上涨1.8%。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 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官方数据,2003年 中国人均收入1100美元,而美国为37610美元, 根据数据,实际收入相差36510美元,美国人均 收入是中国的34.2倍。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 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 业的扶持政策。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 的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
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决心调整 投资方向,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 点转向农村。主要是加强以小型水利设强农村道路、饮水、沼气、电 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强 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4、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 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 和6.2%。
过去一年做的六大主要工作
1、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 2、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 式转变。 3、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 4、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5、努力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6、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二是把握大局,抓好重点。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 定的关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各项工作,着力 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三是统筹兼顾,关注民生。坚持以人为本,搞好 “五个统筹”,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更 加注重社会事业建设,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社会稳 定,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要通过 调整城市医疗卫生资源、加大政府投入、 加强人才培养、完善服务功能、推进机制 创新等措施,加快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新 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定点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试点,逐步 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探索 建立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 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 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 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 赋,而且取消了700多亿元的“三提五统”和农 村教育集资等,还取消了各种不合理收费,农民 得到了很大的实惠。为保证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 农村义务教育的需要,从今年起,国家财政将每 年安排支出103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 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 支出250多亿元。
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 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 络;五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 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 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 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中央和地 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 元提高到40元,中央财政为此将增加支出42 亿元。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 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实行城市 医疗卫生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
06年政府工作思路和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 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 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 在3%;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国际收支基 本平衡。
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四个原则
一是稳定政策,适度微调。继续搞好宏观调控,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正确把握宏 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注重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有针对性地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体要求或宏伟蓝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路径依赖:第一,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 第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三,进一 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第四,进一步加强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第五,加强农村的社 会建设和管理。第六,进一步深化农村的 各项改革。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做好今年工作和实 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结合起来,积极进取,量力 而行,注重实效。
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 ——继续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战略。 ——积极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经济特区、
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 区开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