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22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四川专版 第二章 相互作用 高考真题备选题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章 相互作用 第1节 重力、弹力
1.(2022·全国卷Ⅱ)某试验小组探究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长度(圈数)的关系。
试验装置如图(a)所示:一均匀长弹簧竖直悬挂,7个指针P 0、P 1、P 2、P 3、P 4、P 5、P 6分别固定在弹簧上距悬点0、10、20、30、40、50、60圈处;通过旁边竖直放置的刻度尺,可以读出指针的位置,P 0指向0刻度。
设弹簧下端未挂重物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0;挂有质量为0.100 kg 的砝码时,各指针的位置记为x 。
测量结果及部分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n 为弹簧的圈数,取重力加速度为9.80 m/s 2)。
已知试验所用弹簧总圈数为60,整个弹簧的自由长度为11.88 cm 。
P 1 P 2 P 3 P 4 P 5 P 6 x 0(cm) 2.04 4.06 6.06 8.05 10.03 12.01 x (cm) 2.64 5.26 7.81 10.30 12.93 15.41 n 10 20 30 40 50 60 k (N/m) 163 ① 56.0 43.6 33.8 28.8 1
k
(m/N) 0.006 1
②
0.017 9
0.022 9
0029 6
0.034 7
(1)将表中数据补充完整: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以n 为横坐标,1k 为纵坐标,在图(b)给出的坐标纸上画出1
k
-n 图像。
(b)
(3)图(b)中画出的直线可近似认为通过原点。
若从试验中所用的弹簧截取圈数为n 的一段弹簧,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圈数n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k 与其自由长度l 0(单位为m)
的关系的表达式为k =________N/m 。
解析:依据胡克定律解题。
(1)依据胡克定律有mg =k (x -x 0),解得k =mg x -x 0=0.100×9.80(5.26-4.06)×10-2 N/m ≈81.7 N/m ,1
k ≈0.012 2。
(2)1
k
- n 图像如图所示。
(3)依据图像可知,k 与n 的关系表达式为k =1.75×103n ,k 与l 0的关系表达式为k =3.47
l 0。
答案:(1)①81.7 ②0.012 2 (2)1
k
- n 图像如图所示 (3)1.75×103n ⎝⎛⎭⎫在1.67×103n ~1.83×103n 之间均同样给分 3.47l 0⎝
⎛⎭⎫在3.31l 0~3.62l 0之间均同样给分
2.(2022·浙江高考)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时,某同学把两根弹簧如图
1连接起来进行探究。
钩码数
1 2 3 4 L A /cm 15.71 19.71 23.66 27.76 L B /cm
29.96
35.76
41.51
47.36
(1)某次测量如图2所示,指针示数为________cm 。
(2)在弹性限度内,将50 g的钩码逐个挂在弹簧下端,得到指针A、B的示数L A和L B如表。
用表中数据计算弹簧Ⅰ的劲度系数为________N/m(重力加速度g=10 m/s2)。
由表中数据________(填“能”或“不能”)计算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解析:(1)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到精确位的下一位,由题图可知指针示数为16.00 cm,考虑到误差范围,15.95~16.05 cm均算对。
(2)由胡克定律F=kx,结合题表中数据可知弹簧Ⅰ的劲度系数k1=50×10-3×10
(19.71-15.71)×10-2
N/m=12.5 N/m,考虑到误差范围,12.2~12.8 N/m均算正确;对于计算弹簧Ⅱ的劲度系数,只需要测出弹簧Ⅱ的形变量,结合两个指针的读数,可知指针B的变化量减去指针A的变化量,就是弹簧Ⅱ的形变量,所以能求出弹簧Ⅱ的劲度系数。
答案:(1)16.00(15.95~16.05均可)
(2)12.5(12.20~12.80均可)能
第2节摩擦力
1.(2022·广东高考)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堆放着原木。
关于原木P在支撑点M、N处受力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B.N处受到的支持力竖直向上
C.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MN方向
D.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解析:选A M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地面,因此竖直向上,A项正确;N处的支持力方向垂直于原木P,因此B项错误;M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平行于地面,C项错误;N处受到的静摩擦力方向平行于原木P,D 项错误。
第3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1.(2022·重庆高考)为了争辩人们用绳索跨越山谷过程中绳索拉力的变化规律,同学们设计了如图3所示的试验装置。
他们将不行伸长轻绳的两端通过测力计(不计质量及长度)固定在相距为D的两立柱上,固定点分别为P和Q,P低于Q,绳长为L(L>PQ)。
他们首先在绳上距离P点10 cm处(标记为C)系上质量为m的重物(不滑动),由测力计读出绳PC、QC的拉力大小T P和T Q。
随后,转变重物悬挂点C的位置,每次将P到C点的距离增加10 cm,并读出测力计的示数,最终得到T P、T Q与绳长P C的关系曲线如图4所示。
由试验可知:
图3
①曲线Ⅱ中拉力最大时,C与P点的距离为________cm,该曲线为________(选填:T P或T Q)的曲线。
②在重物从P移到Q的整个过程中,受到最大拉力的是________(选填:P或Q)点所在的立柱。
③曲线Ⅰ、Ⅱ相交处,可读出绳的拉力T0=________N,它与L、D、m和重力加速度g的关系为T0=________。
解析:①由题图,曲线Ⅱ的最高点即拉力最大时,对应的PC长度为60 cm;由于绳长大于两立柱间的距离,当PC从零开头增大时,重物处于P点正下方,此时T Q=0,始终增大到QC绷直时,T Q的拉力由零开头增大,结合题图可知,曲线Ⅱ为T P的曲线。
②由题图,最大拉力毁灭在曲线Ⅰ上,所以最大拉力毁灭在Q点所在的立柱。
③由题图,两曲线交点的纵坐标即拉力T0=4.30 N,对结点受力分析,沿水平和竖直方向正交分解,两拉力水平分力相等,故两绳与水平方向夹角相等,设为θ,在竖直方向上,2T0sin θ=mg,又由几何
关系有cos θ=D
L
,解两式得T0=
mgL L2-D2
2(L2-D2)。
答案:①60(56~64之间的值均可)T P②Q③4.30
(4.25~4.35之间的值均可)
mgL L2-D2
2(L2-D2)
2.(2022·江苏高考)小明通过试验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