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东南亚研究的最新动态——以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为中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第2期南洋问题研究No.22013(总第154期)SOUTHEAST ASIAN AFFAIRS General Serial No.154
日本的东南亚研究的最新动态
———以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为中心
吴光辉,王增芳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收稿日期:2012-10-18
作者简介:吴光辉,男,武汉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增芳,女,山西人,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
摘 要:2009年10月,经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认定,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被确认为日本“东南
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

由此,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逐步开展了以“外派驻在型”、“外聘
集中型”、“资源共有型”、“研究开发型”四大研究类型为根本模式的研究,不仅延续了传统的田野
调查,还突出了日本自身与外部的学术对话机制,并注重文献资料的共有,研究课题的开发等一系
列问题,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典范意义与参考价值。

关键词:日本;东南亚;动态
中图分类号:C01.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56(2013)01-0089-05⏤⏤⏤⏤⏤⏤⏤⏤⏤⏤⏤⏤⏤⏤⏤⏤⏤⏤⏤⏤⏤⏤⏤⏤⏤⏤⏤⏤⏤⏤⏤⏤⏤⏤⏤⏤⏤
2009年10月,为了推进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建设,经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被确认为日本“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1],也可略称为“东南亚研究基地”。

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成立于1963年,本名为研究中心,2004年改名,是一个跨越人文社会科学,并将农
学、生态学、医学等自然科学也纳入到研究视野的、世界著名的综合研究机构。

自获得“国际共同研究中心”建设支持之后,该中心是如何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且获得了什么样的研究成果呢?围绕这些问题,在此借助该研究所所长清水展教授所提示的“外派驻在型”、“外聘集中型”、“资源共有型”、“研究开发型”四大研究类型[2]来展开要点式的介绍与阐述,并概述日本这一研究领域的基本方法与内在特征。

一、外派驻在型
所谓外派驻在型,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直接地说,也就是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法,通过向东南亚国家派遣日本学者或学术团体,设立海外联络办公室,以个人或团体的地域考察、学术交流、双边或多边的学术会议为形式,来构建学术对话基本平台的一个研究模式。

. All Rights Reserved.
外派驻在型应该说是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最为频繁地采取的一个研究方式,通过田野调查的系列研究报告,即“基于信息学者、地域研究者的共同现场考察,推进地域研究信息化”、“全球化的地域社会———东南亚岛屿与太平洋岛屿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吴哥时代后期的王道网的历史意义”、“20世纪爪哇农村史研究”等一系列研究课题的标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日本的东南亚研究的重点基本在于现场考察、文化类型的剖析、资料的收集、跨学科的研究。

作为这一研究的重点,我们首先可以站在地域研究的立场,提到由石川正敏、梅崎昌裕、福田晋介、米泽刚、甲山治、星川圭介进行的“基于信息学者、地域研究者的共同现场考察,推进地域研究信息化”的研究。

在这一研究中,信息学者和地域研究者共同展开现场考察,一方面灵活运用既有的软、硬件工具来展开地域内的信息收集与调查,为田野调查提供并普及空间信息技术;一方面也注重知识性的特点,力求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将自然科学的研究理念贯彻到底。

针对这一研究的价值,该课题组认为:“本研究不仅在地域研究领域,信息学特别是人性化操作界面(human inter⁃
face)、时空数据库、时空分析的发展上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
其次,我们还可以提到全球化的研究视角,也就是山本宗立、野田伸一、長嶋俊介、河合溪、西村知、清水展等一批学者进行的“全球化的地域社会———东南亚岛屿与太平洋岛屿之间的协作和交流”的研究。

这一研究以全球化和气候变迁为大背景,同时还立足于传统社会、生存基础的可持续性的立场,综合考察了东南亚岛屿和太平洋岛屿的生存样态,以农业、渔业等生存基础为着眼点,采取多角度、多地域的形式进行了“岛屿”的研究。

这一研究的根基,也就是要树立“岛屿”这一共同的“文化基底”,同时也是为了展现这一“共同基底”下的不同地域所呈现出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4]
不过,不管是地域研究还是全球化的视角,日本的这一“外派驻在型”的研究模式始终强调的是地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结合。

尽管它的外在形式是向东南亚派遣日本学者或者团体,但是其手段或者方法基本上是与本地的研究者、研究团体开展共同研究,一道进行现场调查与学术研讨;尽管它的研究背景放在了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并由此来关注东南亚国家,但是同时它的目的却是在于树立东南亚,乃至日本自身存在的独特内涵与文化价值。

二尧外聘集中型
所谓外聘集中型,就是通过从东南亚或者其他国家的研究者之中招聘客座研究学者,以研究会(work shop)和现场考察为研究形式,充分发挥个人或团体在地域研究领域的优势与地位,积极推动比较性研究、乃至跨学科研究,以此来构建学术对话的基本平台的一个模式。

围绕这一研究,我们可以列举出“缅甸、孟加拉国、日本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启发实践型地域研究”、“以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土壤制图和土动力学建模的Web⁃GIS系统开发”的
两个具有标志性的研究。

即便是通过两个研究课题的标题,我们也可以发现,其考察重点在于现场. All Rights Reserved.
的考察、资料的收集、跨学科的研究,其着眼点在于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就大西信弘、安藤和熊、矢岛吉司、南出和余、辰己佳寿子、中野惠二、田中丰文、Khin Oo 进行的“缅甸、孟加拉国、日本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启发实践型地域研究”而言,该研究以全球化的发展为大背景,以解决亚洲国家共同面对的“农村逐渐丧失了固有的文化和活力”的现实问题为目的,尝试与孟加拉国、缅甸等一道进行“相互启发实践型”地域研究。

为此,该课题组在2011年4月聘请了缅甸叶辛(Yezin)农业大学Khin Oo,Khin Oo教授,并展开了以该教授为核心成员之一的研究活动。

以Khin Oo,Khin Oo教授为中心的这一课题的研究,通过将缅甸与日本互相比较的视角,阐述
了如何推动缅甸农业的普及与途径的问题。

该研究注重知识性,“通过研究会和参与式学习与行动(PLA,participatory learning and action)的方式,就农村开发的模式转换的意义和可能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5]其根本意图,则是在于面对来自西方文化观念的现代化冲击,东方国家如何树立起自身的“地域的文化、历史、生活的智慧是地域生存的精神支柱”。

[6]
其次,则是由Venkatesh Raghavan、河野泰之、柴山守、米泽刚、宋先锋进行的“以资源管理的可持续性为目标的土壤制图和土动力学建模的Web⁃GIS系统开发”研究,该研究立足于东南亚地区水土流失问题,“站在土地利用计划和水资源管理的视角,从时空的角度来理解土壤的变化”。

[7]该研究小组于2012年度招聘了中国科学院宋先锋研究员,利用其擅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来进行时空数据库设计的知识背景,通过技术合作来进行土壤制图和土动力学建模的Web⁃
GIS的开发。

不言而喻,该研究立足于切实解决东南亚现阶段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具有极为实用的研究价值。

与此同时,该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遥感技术运用于人文科学研究之中,不仅增强了该领域研究的精准性,同时也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典范。

三尧资料共有型
所谓资料共有型,是以掌握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为前提,以充分、灵活地利用研究资料,结合现场考察的研究方式,来构建学术对话的基本平台的一个模式。

自2009年以来,日本始终致力于东南亚研究资料系统的建设,因此,资料共有型的研究方法可以说是保障其研究的权威性与独特性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之一。

审视这一类型的研究,我们可以列举出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课题,即“国家形成和地域社会———基于柬埔寨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和“菲律宾的人口问题和开发政策———基于报纸、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

正如这些标题所体现的,资料的共有型研究大多是以一个地域研究的面目而出现。

首先,在笹川秀夫、高桥美和、高桥宏明、北川香子、矢仓研二郎、小林知、山田裕史、伞谷祐之所进行的“国家形成和地域社会———基于柬埔寨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中,针对柬埔寨各个时期(1904-1915年、1945-1973年、1985年以后)的政府公报进行分类整理,阐述了柬埔寨近代国家的形成以及该地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历史变迁。

该研究综合了文献研究和现场调查的成果,站在一个地域文化的新角度来考察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变迁,具有极为深刻的研究价值与理论意义。

事实上,围绕国家形成与地域社会的问题,日本自身的一大困境就是如何脱离欧洲中心论的立场,树立起自身的价值体系与文化观念,且将它与世界的未来格局接续在一起。

在这一研究之中,通过阐述柬埔寨的历史变迁,日本的研究者们也潜在地提示出了东亚社会“后发展”的共同主
题。

. All Rights Reserved.
其次,铃木伸隆、太田和宏、长坂格、北村由美进行的“菲律宾的人口问题和开发政策———基于报纸、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站在人口学的角度,通过“殖民地时期”、“独立准备政府时期”、“战后独立时期”的3个阶段的设定,详细分析了菲律宾的开发政策的实态。

鉴于“日本的菲律宾地域研究缺乏1930-1945年期间的报纸材料,故特地从美国康奈尔大学购买了1930-1945年的英文报纸《The Tribune》”[8],从而为这一研究提供了详尽的文献资料。

不可否认,这一研究以俯瞰的视角,将战前、战后菲律宾的开发政策统一起来加以研究,可以历史性地为菲律宾的人口问题与开发政策提供指导。

总之,这一资料共有型研究的目的在于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保障自身研究的事实性与权威
性。

不过,在这一过程之中,正如“菲律宾的人口问题和开发政策———基于报纸、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所昭示的,文献资料的获取亦不可以局限于东南亚地区,同时还应该扩大到整个世界。

由此可见,地域研究应该不断地扩大自身的研究范畴,要借助全球化的研究背景来进一步深入拓展下去。

四尧研究开发型
所谓研究开发型,就是通过树立一系列研究的视角或者方法,前瞻性地提示出具有前卫意义的研究主题,通过多样性的内容或者方法的设定,力求形成未来的、重大的研究课题而展开的研究这一类型。

换言之,这一类型的根本在于“开发”,就是要演绎出可持续的研究课题。

就这一类型来看,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2010年设置了“东南亚土地利用的比较研究”、“东南亚研究期刊的共有化问题的研究”、“居民参与地方自治的比较研究———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南亚海域社会动态的基础研究———以海民的人口移动、生成过程为中心”、“国际合作下的地域研究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探讨”、“马来·伊斯兰世界的国民、民族概念的展开———通过再探讨Peranakan概念”、“伊洛瓦底三角洲(Ayeyarwady delta)的环境变化”、“东南亚水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比较研究”、“东南亚史上的交易网与中转港口的作用”、“柬埔寨农村风险分担机制(Risk⁃pooling mechanism)的社会经济学研究”、“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的比较———地域社会
·国家权力·开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河内地区城市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旨在构建极端气候适应型社会,关于国际共同研修的远程实施的前期研究(preparatory research)”等系列研究课题。

这样的系列研究课题不仅超越了过去的研究领域,同时还大致创立了新的研究方法,从根本上预示了日本的东南亚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与细化。

到了2011年之后,我们可以看到接下来的系列研究课题:“伊洛瓦底三角洲(Ayeyarwady del⁃ta)的环境变化”、“东南亚水产资源的利用与管理的比较研究”、“东南亚史上的交易网与中转港口的作用”、“柬埔寨农村风险分担机制(Risk⁃pooling mechanism)的社会经济学研究”、“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的比较———地域社会·国家权力·开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河内(圈)都市的形成及可持续发展”、“旨在构建极端气候适应型社会,关于国际共同研修的远程实施的前期研究(prepar⁃atory research)”、“东南亚地方自治论的构建———以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的自治体调查为基础”、“关于孟加拉国气象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研究”、“近50年间东南亚气候数据的再分析和村级农业活动经历的综合”、“亡命政治学———围绕权力的国际基础的比较研究”、“热带商品链的时空间分析———面向全球化领域横断型研究的出现”。

审视这些系列研究的标题,应该说日本学者开发研究的重点在于土地、水产资源开发利用、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等风土社会的问题;以及地方自治与居民参与的政治体系的探讨、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地域研究信息资源共享等一系列问题,具有
极为重要的人类学研究的色彩与政治学研究的价值。

. All Rights Reserved.
作为重点,在此我们提示一下柳泽雅之、松本武祝、樋渡雅人、大镰邦雄、坂下明彦、严善平、大野昭彦、小林知、生方史数、水野广祐、加治左敬、藤田幸一所进行的“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的比较———地域社会·国家权力·开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

该研究立足于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比较的立场,以东亚、南亚、东南亚的农村社会为重点考察对象,站在“地方行政的人员配置”、“地方直接税的课税对象与征税方法”、“小规模城市基础设施配备的主体”、“非正式融资”、“正式融资的分配、偿还方式”这五大视角来比较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确立了“亚洲农村比较社会论”,并探讨了“现代化”这一背景下的亚洲农村社会的“原型”与“多样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参考价值。

[9]
结 论
日本之所以研究东南亚,正如清水展所指出的,东盟这一政治结构体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备受关注,东南亚的文化与宗教的多元共生性具有深刻的政治启示。

正因为如此,研究东南亚的日本学者更多地关注了东南亚内在的多样性、东南亚与周边、乃至日本的内在关联。

在此,他们或许期望通过这样的研究来对日本的主体性认识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通过审视“东南亚研究的国际共同研究中心”的系列研究课题,我们可以概述该中心推动研究的基本特征,也就是以外派驻在型、外聘集中型的方式为根本,通过不断对话、加重探讨的方式来重点承担大型系列课题,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田野调查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强调集体分工合作、共同研究探讨的对话模式。

不仅如此,该中心还兼顾了资料共有型与研究开发型的方式,所谓资料共有型,就是保障自身研究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所谓研究开发型,就是采取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模式来认识与评价自身的研究,从而保障了自身继续研究的可能性。

最后,作为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我们大多关注在了华人、华侨这一研究领域,且大多站在政治、经济、文化的立场来展开学术性的研究。

[10]事实上,日本的东南亚研究也并没有忽视这一视角,津田浩司、北村由美、片冈树、奈仓京子进行的“迁移的华人眼中的东南亚”研究通过阐述1950年以来的华人与东南亚的历史变迁,没有局限在或者说尝试超越“本地化与中国化的二元对立论”[11]的框架模式,采取了一个可称之为“多元共生”的框架来理解华人、华侨的历史变迁,这一视角无疑具有极为深刻的理论意义。

注释:
[1]清水展:《来自所长的信息》,《研究所介绍》,2010年4月15日,http:∥www.cseas.kyoto⁃u.ac.jp/about/message
_ja.html,2012年10月4日。

[2]清水展:《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1
年,第4页。

[3]石川正敏等:《基于信息学者、地域研究者的共同现场考察,推进地域研究信息化》,《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
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0年,第4页。

[4]山本宗立等:《全球化的地域社会———东南亚岛屿与太平洋岛屿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
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0年,第5页。

[5][6]大西信弘等:《关于缅甸、孟加拉国、日本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启发实践型地域研究》,《东南亚研究的
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0年,第6页。

[7]Venkatesh Raghavan等:《为实现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关于土壤制图和土动力学建模的Web⁃GIS系统的开发》,
《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1年,第13页。

[8]铃木伸隆等:《菲律宾的人口问题和开发政策———基于报纸、政府公报的综合研究》,《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 All Rights Reserved.
据点》,《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1年,第16页。

[9]柳泽雅之等:《亚洲国家农村社会结构的比较———地域社会·国家权力·开发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东南亚研
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1年,第21页。

[10]张振江:《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成就、视角与问题———以三家高校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为基础》,《东南亚研究》
2006年第4期,第24-30页。

[11]津田浩司等:《迁移的华人眼中的东南亚》《东南亚研究的共同研究据点》,京都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年报,2011
年,第30页。

[责任编辑:司 韦] (下转第99页)
注释:
[1][2]林祖谋等选编:《厦大校史资料·第三辑》,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26、101页。

[3][明]张燮著:《东西洋考》,谢方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前言,第12页。

[责任编辑:司韦] Characteristics·Ideas·Development·Cooperation———Analysis of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of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Xiamen University
ZHANG Chang⁃hong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Xiamen,Fujian,361005)
Abstract:As a special library aiming at serving for area studies,Library of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 Xia⁃men University has its peculiar collection and target.Based on the history and 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 collection,ideas and development,digitaliz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is library,the author tries to analyze its experience and shortages, briefly introduce the role it plays in the 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issue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ies on area studies,especially those concerning foreign affai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outheast Asia,regional library,digitalization,international issues
(上接第93页)
Current Trends of Southeast Asia Studies in Japan
———Taking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 as a Case
WU Guang⁃hui WANG Zeng⁃fa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an)
Abstract:In October2009,identified by MEXT,the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of Kyoto University,was recognized as Japan’s“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int research center”.Consequently,the Center gradually carried out four types of research modes,such as“using field stations and liaison office”,“collaboration with CSEAS (Center for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Kyoto University)visiting Fellows”,“document sharing”,and“exploratory Area studies”.The above research modes not only continued the traditional field research,but also highlighted Japan’s academic . All Rights Reserve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Moreover,through document sharing and exploring a series of research projects,the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set up a model,possessing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Japan,Southeast Asia,current trend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