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法学院团委花瑞锋
一、社团的功能与作用
学生社团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教育模式。
这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大大提高了“学生-学生”之间的交往,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学生社团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简单的学生群体,它越来越趋近校园文化的中心,也不再是校园文化的附属品,而成为其建设的主力军。
其自我教育的功能在校园文化中凸现出来,越来越成为学生自我教育、适应竞争社会、迎接未来挑战的重要载体。
具体来说,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下列功能:
其一,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具有较好的教育、导向、凝聚、娱乐和参与功能,校园文化营造一种氛围,去感染、陶冶师生,使他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慢慢地把文化精髓内化为风格、习惯、观念、精神。
校园文化的形成与校园文化活动密不可分,而校园文化活动最直接的、最经常的组织者是社团。
其二,社团对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
社团活动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创造功能。
特色校园文化需要建立有特色的社团和社团活动。
其三,社团对校园文化的承载功能。
社团作为承载校园文化的独特载体,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使校园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生生不息、传承不衰。
社团成员的群众性决定了活动参与面的广泛性,而其产生的自发自愿性则要求社团的活动方式和管理方式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
性。
此外,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功能与其他载体也有所区别。
二、社团作用发挥的制约因素
1、高校对于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和重要性缺少正确认识,对社团活动缺少必要指导和支持。
社团缺乏高水平的指导老师和资金投入,组织学术性的活动难度比较大,活动往往停留在较低的层面。
2、校园文化系统的相对封闭性和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已经成为社团发展的主要瓶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所应发挥的作用。
从校方来说,目前各个高校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并不鼓励或者支持学生走出校门组织活动,不少高校的《社团管理条例》中有类似“社团一般不得跨校组织活动,如确有需要,须经社团申请由上级有关部门审批”的明确规定;而且很多社团具体来说属于各院系团委的管理范围,如果跨院系的社团联合组织活动,指导老师、资金等问题往往需要特别进行协调;从学生社团自身来看,也缺乏联系合作的意识,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社团管理机制的先天不足导致社团活力不足,往往出现“一抓则死,一放即乱”的状况。
3、社团活动缺乏创新,易于落入俗套。
有些社团组织的活动没有新意,没有能够真正把握学生的兴趣点,然后集思广益,多出好的思路,总是沿着陈旧套路交出的“应景文章”难免缺乏吸引力。
4、社团骨干的素质达不到高标准,有的负责人能力达不到要求,有的负责人任人唯亲,搞小团体,有的负责人收了会费之后也不精心筹划活动,平时难得露面。
5、社团活动的主体自身的不足成为社团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
很多学生专业知识基本功不扎实,缺乏主动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理论研究训练的意识;由于我国中学固有的文理分科,使得大学生思维模式
易于固定单一,加上不少学生平时忙于应付英语、计算机的考级,对其他知识不够重视,使得知识面越来越窄;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对现实生活、个人前途的功利性考虑得多,对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思考得少,所得更少,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学生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而忽视了集体合作的重要性,缺乏对集体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不少大学生自觉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不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增强的就业压力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心理负担加重,易于导致心理失衡。
三、发挥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独特作用的有效途径
从观念层面看,首先,应正确认识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将社团建设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阵地,寻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对独立的社团之间的切合点。
其次,不同类型的社团应发挥不同的作用。
服务性和实践性社团、学术性社团、文体型社团应各有侧重。
再次,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社团和社团活动,提倡适度参加,避免出现盲目从众、一哄而上。
从操作层面看,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完善“一体两翼”格局,做好“三管”、“四有”工作,为社团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制度保证。
“一体”指团组织,“两翼”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主要是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加大关注、投入力度;做好“三管”即管思想、管政治、管社团负责人。
在社团内部设立党团组织。
如我院在大学生法学协会建立了团支部,通过会员选举产生支部委员会及支部书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寓思想政治教育与活动之中,达到既注重素质拓展,有注重凝聚人心,既突出活动的群众性,又不放松思想政治教育。
“四有”即有一个规
范的管理机构,有一位指导老师,有一套奖惩方法,有一定的经费来源。
2、重视社团干部的培养,完善社团干部任用机制。
组建战斗力强、称职的社团骨干队伍,为社团建设提供队伍保证。
3、多方筹集经费,加大投入,为社团活动提供物质保证。
4、加强社团开放性建设,拓展社团活动的空间。
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系统的子系统,需要大系统相应的环境供给来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大系统对社团系统的环境供给包括人力、物质、资金、信息和制度保障等等,这些必要的环境供给对社团的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教育和现有封闭校园文化育人环境是远远不够的。
5、进一步扩大社团活动的灵活度、自由度,作到收放有度。
学生社团应当和学生会的侧重点不同,在保证政治上的方向性和接受上级宏观指导的前提下,扩大社团活动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社团成员的实际要求举办类型多样、内容多彩的富有群体色彩有个性的社团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继续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生社团的活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