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三语文中考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考点总结
考点一把握情感
1.常见古诗词归类。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②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
考点二理解诗歌意象
1.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及其特定含义。
(1)动物类
鸿雁:常用来抒写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思。
杜鹃(子规):与哀怨、思归有关。
(2)植物类
柳:谐音“留”, 有伤感离别的意味。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梅:“性耐寒”, 诗人常借以表达孤高、不屑流俗的品格。
如“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菊:“傲霜之花”, 品格高洁、坚贞, 有隐逸之意。
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如“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3)自然现象类
明月:思乡之愁。
流水:对时光流逝的感叹, 或愁绪绵长。
黄昏、落日:思乡怀人, 感伤、孤寂。
浮云:游子等。
(4)时令类
西风:意味凄凉。
重阳、中秋:象征思念亲人。
(5)特定地点类
长亭:送别。
南山:隐居。
(6)其他
吴钩:代表勇武豪迈。
号角:意指战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画面?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点。
③结合诗词主旨, 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模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画面)。
考点三品味语言
1.诗词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要用尽量少的词语表达尽量多的内容, 所以语言具有精练含蓄的特点。
理解诗歌的语言, 除了要调用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外, 还要辨识诗歌语言的词性、语序的灵活变化, 更要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品味语言, 主要是指品味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一般是动词、形容词, 正确理解其在诗词中的含义,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①这首诗中某个字(词), 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词)?为什么?
③品味作品中的某个字(词), 并简要分析。
答题方法:品味字(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 要放在句中, 反复朗读体会。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词)的表达作用。
③明确答题方向:有无修辞手法或描写手法, 若有则指出其作用;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模式:……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 写出了……的景象, 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考点四表达技巧
1.常见的表达技巧。
(1)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接抒情, 如“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 如“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寓情于景, 如“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托物言志, 一般是咏物诗, 如《石灰吟》;托物寓理, 一般是哲理诗, 如《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2)常见的描写手法。
①衬托,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反衬有以动衬静, 如“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以声衬寂, 如“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 如“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②联想和想象, 又叫虚实结合。
如“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白描。
如“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语等。
2.常考题型和方法指导。
考题:①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②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 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要用这种手法。
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本诗(或第×句, 或第×联)运用了……的手法……(该手法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二、诗歌鉴赏
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请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所展现的画面。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开战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在秋风猎猎的战场上,战旗、号角、人马构成了一幅庄严、肃杀的画面。
2.抒发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愤慨之情。
【解析】
1.描绘诗句所描写的画面。
答此类题的前提是正确理解诗词,关键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
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找出所描写的人物行为或战场环境,再找出描写人物的修饰语,加上修饰语将这些人物行为重新描述,最后运用想象和联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战场上的个个景象连缀成画
面。
一定要把分食烤熟、战歌嘹亮、号角声声、战士们踌躇满志生龙活虎的沙场景象描绘出来。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情感。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指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大业。
“生前身后名”,意谓生前死后都留下为祖国、民族建立不朽功勋的美名,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两句意味着词人看到大功告成,踌躇满志,从而发出愉快的欢呼声,连调子也是轻松而又大气磅礴的,使词的感情上升到最高点。
“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跌千丈,吐尽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抒发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使全词笼上了浓郁的悲凉色彩。
这一句与首句相呼应,都是叙写现实生活的感受,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报国有志而壮志难酬的悲愤。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
题目是诗歌的“眼睛”。
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了纲挈了领。
直捣诗歌的“心脏”。
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
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即事
(宋)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由近及远描写绿草如茵,天气晴好,山花烂漫,温暖和煦,表现出旖旎山色。
B.颔联以“纵横”“高下”为对,且运用数词,使画面清晰可辨,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
C.颈联运用对偶,以“鸡鸣”、“犬吠”写乡村荒野之幽静,侧面写出村民的悠闲恬适,意象鲜明,意境清幽。
D.从诗题“即事”看,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2.试谈谈诗歌结尾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以及表达的情感。
【答案】
1.D
2.诗歌的尾联运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源”(或世外桃源)这一典故,直抒胸
臆,表达了对武陵源的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优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
1.D“全诗直书所见,是信笔写来的随意之作,表现诗人此时百无聊赖的心情。
”错误,即事,题目的意思就是说叙述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武陵源:即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
运用典故,写自己的感受:诗人远足归来,向人谈起这番游历,就像亲身去了一次世外桃源。
其中虽不言景,而景自在其中。
同时,也可体会到诗人对桃源生活的向往。
王安石另有《桃源行》一首,直接表达了他对陶洲明笔下的桃花源的赞美。
4.诗歌赏析。
(甲)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乙)南乡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幕。
(1)简析两诗中写景的作用。
(2)两诗一写秋景,一写春景,都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但诗歌表达的感情却不样,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
【答案】(1)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两诗都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野望》抒发了向伯夷、叔齐两位隐士看齐的惆怅、孤寂的情怀;《南乡子》抒发了诗人遥居异乡的思乡之愁。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识记诗词写景的作用。
诗词一般写景的作用是:点名时令:既营造了氛围,也为后面的抒情作铺垫,有时也间接抒发了诗人的特定情感。
本题两诗的写景均有点明时令的作用;写景时几笔就勾勒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烘托了人物心情。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野望》中:傍晚时分,诗人望着山野景色,看到打猎的人各自随意而归,不禁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伯夷、叔齐,心情抑郁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之句。
这里诗人借伯夷、叔齐不愿为周臣的典故,流露出几分彷徨苦闷,孤独抑郁的心情以及避世退隐的欲望。
《南乡子》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中“八百里”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体现了军容的威武、雄壮。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
C.“梦回”二字表明词中所描写的战争场面和战斗情景是词人想象的,是虚写。
D.这首词通过梦境的描写展现一个忠贞不二、披肝沥胆、勇往直前的壮士形象。
2.“可怜白发生”一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简要分析。
【答案】
1.A
2.抒发了词人年岁渐老却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解析】
1.“八百里”,牛的代称,写的是战前给养准备,并非描写了军营连成一片,极言广阔。
故A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古诗语言的能力。
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
本题要求从思想感情方面进行赏析。
赏析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结合本诗写作背景分析,辛弃疾20岁时,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所以“可怜白发生”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年岁渐老而又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6.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7.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是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阅读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战场氛围?结合具体诗句内容进行说明。
2.尾联的“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作者在尾联借此抒发了⑴______的思想情感。
你读过的古诗中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诗句还有:⑵______。
【答案】
1.示例:我从中读出了悲壮惨烈的氛围,如“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
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氛围。
2.誓死报效祖国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主旨,抓住关键句子和重点词语分析即可。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让读者感悟到兵临城下的紧张和战争的危急氛围;“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用“燕脂”指边防将士所流血的颜色,暗示守边将士死伤惨重。
让读者感悟到一种悲壮惨烈的氛围,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红的血迹,在浓重的夜幕下凝结成一片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诗人用“半卷”写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让读者感悟到将士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般壮怀激烈的豪情,渲染了战场上紧张且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
任选一个角度来谈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和识记积累。
理解诗人情感,要结合主旨和关键句子分析。
诗歌最后点明了主旨,“黄金台”是借用战国时燕昭王曾筑台置千来招揽人才的典故,以此引出“提携玉龙为君死”的主旨,意指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表达了誓死报效祖国的思想感情。
默写时紧扣“借用典故抒发情感”的要求即可,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借用窦宪刻石燕然的典故,表达了爱国思乡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借用朝廷派遣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表达了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各题。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豆荚姜芽社肉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
注:社肉:社日祭神之牲肉。
1.“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句中“伴”字用的妙,请写出你的理解。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蜻蛉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的氛围里。
2.热爱农村自然风光,追求自由、闲适、和谐的田园生活。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蛉伴绿螳螂”意思是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可以看出这里的“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红蜻蜓与绿螳螂,不仅在色彩上很艳丽,在二者之间加一“伴”字,把红蜻蜓与绿螳螂这两种可爱的小生物营造在一个相依相伴、和美融洽
的氛围里。
更突出它们的勃勃生机,使全诗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
据此作答。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的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这首诗描绘了淳朴、自由、优美的农村田园风光。
其诗清新可爱,含蓄隽永。
一路稻花谁是主,红蜻蜓伴绿螳螂。
一句反问,突出郊外气氛,充满山野情趣。
这成为千古名句。
描写了如诗如画的田园景色,以及朴素热闹的农家风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据此作答。
译文:
一道斜阳西照,篱笆边孩子们在欢快地玩耍;农家正烹煮着豆荚姜芽社肉,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浓香。
这一路盛开的稻花静悄悄的,谁来作主?只有红的蜻蜓伴随着绿的螳螂。
9.赏析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请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忽然飘来一阵蔷薇花香,香气沁人心脾。
2.文章写出了夏日池塘的悠闲之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池水”“微风”“蔷薇”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写夏日风光,用近似绘画的手法:绿树阴浓,楼台倒影,池塘水波,满架蔷薇,构成了一幅色彩鲜丽、情调清和的图画。
这一切都是由诗人站立在山亭上所描绘下来的。
山亭和诗人虽然没有在诗中出现,然而当人在欣赏这首诗时,却仿佛看到了那个山亭和那位悠闲自在的诗人。
10.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八百里”“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可怜白发生”,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意思要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
八百里:酒食。
“斫去桂婆娑”意思是“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
斫:砍。
(2)考查对诗歌的分析与理解。
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描写的作用。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燕脂”、“夜紫”既烘托了战地的悲壮场面,又暗示了战事的惨烈。
(或:暗示战事的惨烈,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地位,为下句写友军支援做铺垫。
意对即可)
2.表现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决心。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