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小测,含解析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小测,含解析哈~
说:前两天给大家发了必修3第五单元每课的知识点,今天我们来测一测你掌握的程度,我后面附上了详细的解析!
第五单元小测试
1.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
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
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
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
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与西方国家来比相对单一
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据统计: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
3.5%。
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①鸦片战争前西学东渐风气已经出现
②洋务运动期间开始接触西方科学
③甲午战争后国人更为日本社会
④西方的政治理论在知识阶层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
B.政治革命
C.社会变革
D.文化复兴
4.“历史上大凡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总不免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要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一种是要维护旧传统的保守倾向。
”下列事件具有第一种倾向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5.严复认为:“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故所急者,乃国自由,非小己自由也。
”在此,他强调首先应
A.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民主
C.争取国家独立
D.实现个人自由
6.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多大反响,近二十年以后,洋务派才开始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于实践。
这反映了()
A.清政府对时局变化反应迟钝
B.魏源的主张没有可行性
C.“中体西用”学说被广泛接受
D.清王朝被西方列强利用
7.在历史上,中国一贯将外国视为“夷”。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夷”的提法方被“洋”或“各国”所取代。
“洋务”遂成为“一时之世风”,“一时舆论之所趋向”。
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中国屡败于列强产生畏惧心理
B.时人对“技不如人”的体认日益加深
C.洋务派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
D.西方文明完全取代传统的中华文明
8.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10.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
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
这一论述主要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抨击康有为的“托古改制”
C.指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东西方文化差异
11.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冲决一切现象之网罗,发展其理想之世界,行之以身,著之以书,以真理为归,真理所在,毫不旁顾。
前之谭嗣同,今之陈独秀,其人者魄力雄大,诚非今日俗学所可比。
”下列有关该资料的说明正确的是()
A.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
B.摆脱封建束缚成为追求理想世界的终极目标
C.毛泽东深受维新思想熏陶
D.中国共产党人的救国之路已日渐清晰
12.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文化论争中,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虽不完美,但基本精神没有错,若能补以西方文化优点,便可成为救济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真理;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虽有诸多差异,但“互有长短”。
据此可知,二者()
A.注重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
B.仍未超脱“中体西用”的范畴
C.批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
D.主张西方文明更适合时代要求
13.梁启超先生曾说:“吾以为国体与政体本绝不相蒙,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两者既无所择,则
毋宁因仍现在之基础,而徐图建设理想政体于其上,此吾十年来持论之一贯精神也。
”材料表明梁启超旨在
A.实现宪政体制
B.维护君主立宪制
C.建立民主共和制
D.渐进式变革制度
14.在《新青年》与《东方杂志》对垒的文化论争中,陈独秀认为中西文化不同,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杜亚泉则提出:不要把科学视为“信条”,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他们论争中的共同点是
A.认为西方文化出现认同危机
B.对西方文明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C.重新定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主张调和中西文化面临的冲突
1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的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衡芳翻译了《地学淡训》;甲午战争后严复确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体西用思想不断发展
B.说明中国人找到了强国之路
C.表明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
D.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
16.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
这说明激进民主派()A.抛弃了中国的传统文明
B.找到了正确的救国道路
C.超越了西方的思想规范
D.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
17.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社会上出现各种思想观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D.打倒列强,除军阀
18.正是有这样的对夷情零碎、模糊的了解.使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压力下开出的“外来药”,较之先前的“古时丹”无疑是变革性的进步。
”文中的“外来药”在当时产生的重大影响是
A.引导人们世界形势
B.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为维新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D.传播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文化
19.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学术的发展,有人感慨,我们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范畴。
这反映出
A.近代中学发展缺乏稳固根基
B.中国学术分类体系渐趋成熟
C.近代中学发展深受西学影响
D.中国传统儒学不适应社会发展
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21.著名历史学家蒋廷黻先生撰文指出:“林则徐仅仅只是旧时代的精英”,“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
”此观点意在说明
A.林则徐仍然是“闭关锁国”政策的代表
B.林则徐的思想主张着眼点是维护旧秩序
C.林则徐是主张向西方全面学习的思想家
D.林则徐是晚清资产阶级思想家中的精英
22.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殊途同归”。
“同归”是指两派都致力于
A.实行三民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推动民主进程
D.建立共和政体
23.19世纪40—90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有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天不变,道亦不变”
C.“欲开民智,非讲西学不可”
D.“祖宗之法不可变”
24.1878年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出任驻法公使,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绝不干预跳舞宴会。
这主要反映出()A.纲常名教扼杀女性独立
B.政治斗争决定中外礼仪
C.中国外交官对西方礼节缺乏了解
D.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
25.“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新文化自由主义者们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
”为此“他们” ( )
A.主张建立西方民主制度
B.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
C.极力将中西方文化融合
D.提出了人民民主新体制
26.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
这表明作者( )
A.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已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C.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D.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27.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即使是鲁迅这样一个‘极端的西化派’,骂儒家骂得很厉害,也说过很多秦始皇的好话。
”该学者意在说明
A.“中学为用,西学为体”有正确性
B.欲行宪政,须先唤醒国民思想觉悟
C.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统
D.新文化运动存在绝对地肯定与否定
2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贵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影响 B.民族主义的高涨
C.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
D.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29.“从总体上审视洋务运动……在中国搞现代化运动还是具有便利条件的,如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与欧洲现代化开始时相比中国男人的文化水平一般要高出很多。
但是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
”由此可知,材料认为阻碍洋务运动发展的根源在于
A.缺乏政府的扶植与支持
B.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
C.中国人排斥西方技术
D.传统文化与观念的束缚
30.费正清认为:“军阀时代既是乱世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时代……1916年之后的十年中形形色色的思想实践和试验毫无拘束地涌现出来。
”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①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②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孙中山提出“节制资本”
④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B
分析: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产生于中国国情密切相关,故A项错误;正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使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民主思想产生并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引入国家既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产生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并不大,故D项错误。
2.:D
分析:由题干中的“中国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可知①正确,②中的“开始”错误;由“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全部573篇著作的62.2%”可知③正确;④明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结合组合情况,正确答案选D。
3.:A
分析:根据题干“兵法攻心,语曰革心”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可得出孙中山认为新文化运动的价值,在于思想解放,故选A项。
4.:D
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关近代化探索的重大事件,其中符合材料中“砸烂一切旧传统的革命倾向”是新文化运动,因为新文化运动是我国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故答案选D。
洋务运动提出中体西用;百日维新变法不彻底,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ABC三项均不符合第一种倾向。
5.:C
分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可以解释为在国家当前的形势下,“小己自由”即民主权利,不是迫在眉睫的,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国自由”即民族利益才是最迫切需要维护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是民主权利的内容,是“小己自由”,故排除。
6.A.
解答:依据题干可以看出,在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二十年后洋务派才开始将学习西方的主张付诸于实践,体现魏源的主张是积极应对的方式,清政府没有深刻认识说明清政府对时局变化反应迟钝,故A项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A.
7.B
解答:题干反映的是中国对外国的称呼从“夷”到“洋”或“各国”的变化,这说明中国人对中国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认识日益加深,故B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中国技术落后于西方繁荣认识加深,而不是对列强产生畏惧心理,故A项错误.
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之风气是始于林则徐、魏源的思想,故C项错误.
D项错误在“完全”,洋务运动是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故D项错误.故选B.
8.C
解答:各界思想趋同的表述不符合事实,排除A项.标榜主义不是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排除B项.他们只是“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可知这些人根本不接受三民主义,并非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排除D项.本题意在强调为什么北洋军阀专制统治也要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民主思想深入人心.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时代的潮流影响下,也不得不抬出“民主”这块牌子.故选C.
9.C
解答: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不是为了考据历史,而是为了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其内容不一定具有真实性,故A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内容是考据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不是介绍西方理论,故B项错误;
《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项正确;
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没有否定颠覆孔孟儒学,而是利用儒学为其服务,托古改制,故D项错误.故选C.
10.C
解答:严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虽然也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此材料中“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而非命脉之所在”表明学习这些技术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自由不自由”.“则自由不自由异耳”表明中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身上的自由与否,其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中虽然不同意只学器物,但并没有批评洋务运动的意思,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故ABD错误.故选C.
11.A
解答: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今之陈独秀”可知该文章可能发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故A正确;
B项中的根本目标不正确,排除;
毛泽东强调谭嗣同等人追求真理,并未深受维新派思想的熏陶,排除C项;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A.
12.答案:A
分析:材料表明,杜亚泉认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没有错”,西方文化也有“优点”,李大钊认为东西方文明“互有长短”,说明二者论争集中在比较东西文化的优劣上,A 项正确。
李大钊的观点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范畴,B项错误;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排除。
13.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
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信息说明梁启超重在实行宪政体制,故A项正确;B是材料中没有体现;C是共和派主张;D的变革不符合题意。
14.答案:C
分析:材料“宣扬“西洋文明远在中国之上””表明陈独秀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如西方文化,材料“主张以传统的儒家学说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表明杜亚泉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二人都主张要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西方文化的状况,故AB项错误。
15.D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徐寿翻译了《化学鉴原》、华衡芳翻译了《地学淡训》体现了这个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技;甲午战争后严复确译了《天演论》、《原富》,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体现了这个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故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变化体现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D项正确。
A项中体西用思想与材料马君武翻译了《卢梭民约论》不符,排除。
材料体现了先进中国有学习科技到学习政治制度,但并没有说明找到强国之路,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对传统文化认识走向理性,排除C。
所以选D
16.D
解答:“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体现了资产阶级局限性,故D正确;ABC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D.
17.B
解答:辛亥革命之后的10年间指的是1911﹣﹣1921年.
A是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之前,故A错误;
B蔡元培提出来的,并将此作为北大的校训,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故B正确;
C是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D是国民大革命的口号,故D错误.故选B.
18.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经世思想家们在鸦片战争之后能够正视对手即来自异邦的夷人”,联系所学,所谓“经世思想家们”指地主阶级抵抗派,以魏源为代表,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引导国人引导人们世界形势。
故选A。
B只是现象,不符合题意,排除;C派别属性错了,排除;D不符合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属性,排除。
19.C
从“抛弃了“中学”中过去以“六艺”为核心、以“四部”为框架的学术分类体系,而代之以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一系列现代范畴”可以看出这种分类体系不是基于中国传统的学术体系,而是借鉴的西方学术分类体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 选项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含义;B选项错误,这种分类体系体现不出成熟;D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学”的内容。
20.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戊戌变法的评价。
材料中梁启超评价戊戌变法虽然时间短,效果甚微,但是它为20世纪中国发展开宗明义。
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开明的地主阶级开始开眼看世界,时局,探索新知,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辱之路,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与材料的评价相符,故C项正确;D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
21.B
材料中的“旧时代的精英”“旧文化最好的产品”,说明林则徐本质上未改变,还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其思想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故答案为B项。
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排除A项;林则徐对西方的了解和学习还是仅仅局限于“器物”层面,排除C项;林则徐是地主阶级代表,排除D项。
22.C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AD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B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
因此答案为C。
23.AC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鸦片战争后由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A符合题意;B 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题意;C项是维新变法时期的思想,符合题意;D项固守旧思想,不是中国的进步思想。
24.D
解答:依据材料“出行前与法国沟通,提出公使女眷只能跟对方的女宾往来,不与对方男宾握手、同宴,指出这是中国“名教攸关’.法方表示接受,眷属往来,敬礼有加,绝不干预跳舞宴会”明显体现出中外文化冲突中的”求同存异”.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B说法片面,故排除.
C只是表面现象,故排除.故选D.
25.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作为流产了的共和悲剧的见证人…被迫相信,即使最精心设计和最进步的制度,也只是纸上的计划,不能达成必须的改革目标”等信息可知辛亥革命的失败,他们看到民主制度的作用有限,便发动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思想上改造国民,B项正确;A项与材料信息矛盾,排除;新文化运动全盘西化,否定中国传统思想,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所以选B。
26.D
27.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中很多人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对秦制往往又缺乏一种批判精神”可知新文化运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和封建礼教予沉重打击,反传统文化很极端,但是却没有反对秦制中“法治”思想,故新文化运动并非绝对反传
统,C正确;“中学为用,西学为体”是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技术,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排除A;宪政思想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的主张,与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排除B;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思想的绝对肯定和否定,与材料表述不符,排除D。
所以选C
28.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关键要抓住时间信息“1924年”。
1924年国民大革命开始,反帝爱国运动高涨,这与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的一面相吻合,所以陈独秀认同了义和团运动的作用和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
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1911辛亥革命后民主主义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当时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所以答案选B。
29.考点:D
分析:由“士大夫阶层参与度不够,致使洋务运动的中坚力量人才长期匮乏”可知,这些受传统教育的人们很少参与,这从根源上体现了洋务运动仍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阻碍,故选D项。
洋务运动是得到清政府支持的,排除A项;士大夫阶层的参与度低只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根源,排除B项;由“中国人不排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可知C项错误。
30.答案:B
分析:近代中国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在1912—1928年,而1928年10月5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以及同年11月25日,他写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即《井冈山的斗争》,对上述问题作出了明确而详细的回答,创造性地提出并阐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陈独秀于1917年发表,李大钊于1919年发表,孙中山于1924年提出,综上所述,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
知识纵览:高考历史高频考点汇总|易错点总结|知识结构框架表
(上)|知识结构框架表(下)|中外历史大事年表总结 | 世界史思维导
图| 中国史思维导图 | 万能答题模板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