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生命致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我有幸走进玻璃艺术工作室,在关东海教授和助教李付彪的帮助下,烧制了几件玻璃雕塑,引起我做雕塑的兴趣和热情。

可能与我童年常去观看民间艺人彭老汉捏泥人有关,那些泥巴在他手下转变为一个个人的过程,恍惚是我心里储藏的一个个梦,滚动在我心里被唤醒。

泥土有粗有细,有黄有白,粗糙的沙砾状的黄泥散发出土地的芬芳,细泥发出肌肤的光亮。

泥罐子柔软而挺拔,沉甸甸的体型膨胀而又腹中空空。

空帮助了我,我利用空,把手伸到里边,触摸腹壁,感觉泥罐高兴的跳动,我另一只手在外壁抚摸,一里一外,手掌和手指推压着泥坯,一个个形象就这样在抚慰中诞生。

这是一种空的力量,圆形膨胀的力量,内外交合的力量,泥土柔韧的力量所致。

这个过程我内心像踩在湖面的水上行走,深感有一种浮力、胀力和压力在漂游。

我用手的摸索,感觉着泥巴心灵的膨胀和收缩,高低错落,一切非目视而神遇。

那里充满寂静和冒险,我时刻倾听着泥罐变动起伏时所发出的平衡呼唤,好像那声音直通遥远的高山,在千年的流变中缓缓凝结。

一般成型后几天,泥罐身躯的水分就蒸发了,随后它们一个个被拖进熊熊烈火中烧烤,燃烧到上千度,奇迹和不幸同时发生。

它们大部分凝固,进入永恒。

粉身碎骨者尽管甚少,也令人心痛,整个出炉过程悲欣交集。

水、火、结合后给人的喜悦,说是炉神的天赐,难以言说。

细看每一件作品上都详尽地保留了我用手触摸它们的印迹,很像宣纸上的笔触十分清晰。

看见成片的陶人、陶马、陶鸟诞生,我越做越想做,想天天抚摸那泥巴,好像那是我梦的产房。

(《陶艺雕塑后记》节选)
刘巨德
2017年7月于荷清苑
大多数人对刘巨德先生艺术的认识是通过那些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水墨和油画。

年前,在北京798艺术区圣之空间的个展《回乡路上——刘巨德艺术作品展》上,刘老师竟然一下拿出二十多件雕塑作品,这让我很惊讶,真不知道先生这几年默默之中做了如此多的雕塑。

刘老师多年来主要从事绘画创作,只是前几年他在家里拿出刚完成的两件小雕塑让我们同门学子看看,是两个人物侧面的高浮雕,手法很自由概括,有生动的气韵,他说只是对雕塑感兴趣,有了机会随意做做,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的雕塑作品。

当然,刘巨德老师对艺术材料的选择是不会有局限的,毕竟他大学时的专业背景是陶瓷,又曾任教于装潢,而创作的重点在绘画,所以他没有专业之隔,能够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材料游走于不同的艺术语言之间。

曾多次有为刘巨德老师的作品写点什么的冲动,待到动笔时却感觉无从着手。

他的绘画作品自成一格,样式鲜明,却没法按照任何理论框架给作品一个恰当的归类,但你总能够感受到画面散发的浓浓神韵。

第一眼看到刘老师的这批作品,一下就被感动了,觉得这正是雕塑该有的样子,雕塑家苦苦追求的作为艺术品最本质的价值——生命性,在刘老师的作品中鲜活地存在着。

这批雕塑作品大致有两个类型,一是独立的雕塑小品,二是陶罐形的头像。

作品的体量都不大,大多三四十厘米的长度;陶器人物也不过四五十厘米的高度,正好在眼手的轻松把控之间。

这些作
《白鸽》 刘巨德 /作
品在题材上没有宏大叙事,一只马头,一只鸽子,一条金鱼,一些生活中寻常所见的东西,这和刘老师在绘画方面的选题一样,着眼于寻常,在他的眼里,宇宙中的一切都有同等重要的价值,他能够发现每一个东西的神韵所在,通过作品抒发对生命的挚爱。

美和灵性是刘巨德老师的作品所具有的品格,但他不是唯美主义者,他的作品并不追求甜美的味道,而是发现每个生命个体不经意的美并呈现出来,他能看到物中的灵性,物中最为纯粹的精神,他的作品也有了灵性。

刘巨德老师没有雕塑的专业背景,所以从他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雕刻的天性,他从不追随某个既定的造型样式,而是恣意挥洒, “造”心中之“型”,表达他心中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这些型都有自身的生命性。

当然,刘老师不是不关注客观事物的结构,他是把结构融入了型的生命样式之中,结构、空间、质地按照艺术表现的需要,成为生命的依附。

和刘巨德老师的绘画一样,他的雕塑也基于个人的人生情怀、艺术理想、创作经验的共同作用。

那些陶艺的人像是陶罐的变形。

其实,难以说清刘巨德老师是先从人像联想到陶罐,还是先从陶罐联想到人像。

在刘老师的手中,陶罐和人像结合成一件艺术品,没有一点勉强的为结合而结合的感觉。

这些作品和刘老师的早年学习相关,他在陶瓷系学习时,还是用最原始的手动旋转拉坯成型,器在手中一寸一寸间生长出来,本身就是奇妙的生命体验。

最初的器为圆型,圆成为型的内核,在限定的空间里,要适应其空、其稳,从内外相应使之凸凹而成型,体验生命的指向。

刘巨德老师拉坯造型的过程是创造生命的过程,造器也造人, 创造独立的新生命。

陶瓷《天问者》 刘巨德 /作陶瓷《双耳罐》 刘巨德 /作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爱的情感,能看到少女的舒雅,儿童的天真,形式的刻画也不过寥寥数笔。

刘巨德老师的这些作品语言上没有一点生涩和造作,一切都是顺势而为,适可而止,越是品味越觉得意味无穷。

透过这些雕塑能够想象到刘巨德老师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幸福。

他是少有功利心的人,他的创作不会迁就于外界的评判,更不会追随某个潮流。

比起艺术的本质来,流派和风格并不重要。

刘巨德老师的作品非抽象非具象,非现实非装饰,当然,作品中又留有这些形式的痕迹,他不拘一格,又个性鲜明。

对待艺术,刘巨德先生直追其内核,没有在形式语言问题方面有片刻的犹豫,他的艺术造型清晰地留下了他的自信、坚决、体验生命过程和创造的愉快。

这些雕塑便是他向生命致敬的方式。

刘巨德
年出生,蒙古族人。

1970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
学院,1973年任云南美术出版社美术编辑,1978取庞薰琹教授研究生,研学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
艺术之比较,毕业后留校任教。

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
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

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
授、博士生导师、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
协会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协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陶瓷《沉睡者》 刘巨德 /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