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考语文单元综合测试11《体味至爱亲情》 鲁人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鲁人版版语文2013高三单元测试11
《体味至爱亲情》(必修3)
第Ⅰ卷(选择题 4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险衅.(xìn) 期.功(qī)闵.凶(mǐn) 返璞.(pú)归真
B.洗.马(xǐ) 逋.慢(bū)拔擢.(zhuó) 茕茕
..孑立(qióng)
C.优渥.(wò) 祚.薄(zuò)床蓐.(rù) 逮.奉圣朝(dài)
D.郎署.(shǔ) 陨.(yǔn)首矜.悯(jīn)猥.以微贱(wèi)
2.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A.善说会道心安理得真诚待人伺候
B.有口皆碑吃穿琐碎牵肠挂肚韧劲
C.委屈求全事无巨细不以为耻打盹
D.伤心落泪纸灰飞扬讥讽笨拙
3.选出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A.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
B.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C.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
D.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两三个小时。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惟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
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_____________我。
(2)(母亲)最不能_____________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了。
(3)母亲_____________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
A.阻止忍耐操劳
B.阻挠忍受操劳
C.阻挠忍耐操持
D.阻止忍受操持
5、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背:背叛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
C.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峻:严厉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惜
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险:坎坷。
B.终鲜.兄弟鲜:少有。
C.未曾废.离废:废止。
D.拜.臣郎中拜:授官。
7、对下列两组句子中黑体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A.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于”字也相同
B.两个“以”字相同,两个“于”字不同
C.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于”字相同
D.两个“以”字不同,两个“于”字也不同
8、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黑体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A.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C.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D.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二、(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
..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一项是( )
A.往往
..而是往往:到处,处处
B.凡再.变矣再:第二次
C.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已:然后
D.先妣抚.之甚厚抚:对待
10、比较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②先.妣尝一至③顷之.,持一象笏至④他日汝当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11、下面四句中加点的字的活用与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B.小鸟时.来啄食
C.客逾庖而宴.
D.先大母婢也。
乳.二世
12、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轶事。
B.选文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第二段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
D.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
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
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
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
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
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
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
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
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
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
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
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
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
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
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
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分别应劾、应偿、应豁.豁:免除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举:推举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卒:最终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出为.川东道结为.婚姻
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并开引河,导之.入淮
C.灾民赖之无失所.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
D.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15、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3分)
①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第II卷(非选择题60分)
三、(14分)
1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
(2)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3)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
18、名句默写(每空1分,4分)
(1)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
(2)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
(3)人命危浅,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
四、语言运用(6分)
19、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4分)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
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
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
20、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2分)
不久前,某地一所高中对700名学生做了以“你觉得你离父母有多远”为主题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69%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有代沟,其中6%的学生觉得离父母很远。
很多学生说,与父母沟通时,除了学习再无别的话题。
五、(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吟风
张绪佑
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
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怒然间只剩光骨临风了。
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
日复一日,当我在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
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
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
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
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满树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半盈的硕果。
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逆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
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
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
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
人间万豪,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
风是人间的使者。
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传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慈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救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
保持生命之树不衰。
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词,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
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
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
它用如橡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住了无数个破败的衬落、庭院和宫殿里。
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圆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
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把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
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
疾风知劲草,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
有时狂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虚山河;有时和煦可拘,遍布抚爱。
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
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
刘邦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去飞扬”的《大风歌》。
荆柯沸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慈壮。
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
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
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千里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
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
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英风骨不变。
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
悉清前的风汤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
(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2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2分)
答:
2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
(4分)答:
23、文章表现了臬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
..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4分)
..和写法
答:
六、作文
24、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30分)
世界似画笔下缤纷的色彩,世界如琴瑟上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世界缘和谐而温馨;世界可以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世界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世界其实又很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每个人都生活在世界之中。
请你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
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山东省鲁人版版语文2013高三单元测试11《体味至爱亲情》(必修3)参考答案
第I卷(选择题40分)
一、基础知识(16分)
1.C(A项“期”应读“jī”。
B项“洗”应读“xiǎn”。
D项“猥”应读“wěi”。
)
2、C(解析:C项,“委屈求全”应为“委曲求全”。
)
3、B(B项,词语并列要用顿号,句子间并列才用逗号,因此“老实”“本分”“善良”“勤劳”间要用顿号。
)
4、D(阻止:阻挡,阻碍;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
忍受:把痛苦、困难、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忍耐: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
操持:料理、处理家务;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事务。
结合语境应选D项。
)
5、A(背,背弃,指去世)
6、B(B项,鲜:无,没有。
)
7、.B(两个“以”都是连词,“因为”的意思。
“于”字前为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 后者亦作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
)
8、D(A项“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B项“老”,形容词作名词,旧臣。
C项“鲜”,形容词作动词,无。
D项使动用法,和例句相同)
二、(24分)
(一)9、选B。
B项“再”的意思是“两次”
10、选C。
①以前;②对死去的人的尊称;③音节助词;④代象笏。
11、选B。
B项是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为名词作动词。
12、选C。
这部分无“可喜”之情。
(二)13、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做题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语境来确定实词义项,力求做到“信达雅”。
举,兴起,发动。
14、A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A项第一个“为”均是动词,成为;B项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沙洲阻水;C项第一个“所”是名词,处所,第二个“所”是所字结构,不译;D项第一个“以”是连词,表修饰,第二个“以”是介词,把。
15、D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解题干的要求,再用排除法;①表现陶澍政治操守;②表现陶澍应对水灾所采用的策略;⑤表现陶澍见义勇为的性格特征。
16、C 【解析】本题考察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
由原文“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第II卷
三、
17、(1)(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2)(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3)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18、(1)茕茕孑立(2)气息奄奄(3)朝不虑夕(4)臣生当陨首
四、19、①“寄奉”改为“惠赐”②“过目”改为“拜读”③“些许”改为“莫大”④“惠存”改为“珍藏”⑤“光临”改为“前往”。
(答对四处即给满分)
20、示例:调查显示,多数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
(或“调查显示,学习成了多数学生与父母沟通的唯一话题。
”)
五、21、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
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
22、风从外在看,在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
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
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
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大陆,颇有英雄气度。
23、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
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
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徙”,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
写法上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手法。
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
……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
六、作文
【解析】
当代青年处在一个丰富多彩、飞速发展的时代,“大世界”的种种感召,“小世界”的点点关爱,共同构成了青年学子具体的生活环境。
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时代,离不开对当今世界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该话题利于考生从自己熟悉的世界出发,
写出观察到的世界,体味到的人间真情,领悟到的人生真谛,展示出审美情趣和思想个性。
该话题富于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材空间。
考生可以鸟瞰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可以聚焦身边的凡人小事;可以写物质世界的丰富,也可以写精神文明的进步;可以写国家的发展、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亲人的温暖、校园的苦乐;可以写实实在在的人生,也可以写虚拟的网络世界;可以写世界对我的影响,也可以写我对世界的责任……大处着眼,可以写得深刻开阔;小处落笔,可以写得细腻感人。
话题中的“我”,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我手写我心”,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关注学生独特情感体验的理念。
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此外,话题本身包含着主与客、大与小、虚与实、物质与精神、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等关系因子,考生无论选择什么文体,都比较容易捕捉到思辨性内涵,体现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