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英译汉作品的翻译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爱玲英译汉作品的翻译策略
王坤
【摘要】The translation talent of Eileen Chang is unique in Chinese literature.This paper analyzes he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from three aspects,in order to provide a supplement to th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Eileen Chang.%张爱玲的翻译才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个异数。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张爱玲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运用,旨在对张爱玲翻译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
【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7)007
【总页数】2页(P14-15)
【关键词】张爱玲;翻译;归化;异化
【作者】王坤
【作者单位】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长春13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一般说来,译者对翻译与创作的调和及对翻译主体的调和经常是一种比较隐性、自发的过程,然而,对翻译策略的调和则会更多地表现出一种自觉,因为对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调和,直接决定着具体翻译方法,从而直接作用于译作的面貌。
对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而言,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出于对政治、文化、诗学、翻译目的等
不同原因的考虑,译者必须就翻译策略作出自己的选择。
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我国文
学翻译中长期占主导地位。
然而,在张爱玲的英译汉翻译作品中,较早体现出了对归
化与异化策略的并举和灵活应用。
张爱玲在语篇和句子翻译层面对归化和异化策略的并举,主要体现在对流水句和欧
化句的共同运用中。
流水句是最能体现汉语特征的句型之一。
流水句表面看来虚实相间、自由松弛,其构造本质则是按逻辑事理进行铺排的,以“话题 +评论”为格局,不同于英语的“主语+谓语”构架。
并且,流水句句读简短,实际上比英语中的主句、从句更灵活多变,富有表达力。
张爱玲将英语句子译为汉语流水句打破了西方语言
精确严谨的结构,使之疏通传神,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心理和欣赏习惯。
下面以张爱
玲所译《老人与海》为例进行分析:
The fish never changed his course nor his direction all that night as far as the man could tell from watching the stars.It was cold after the sun went down and the oldman's sweat dried cold on his back and his arms and his old legs.
那天晚上,整夜地,据老人观察星象所得,那条鱼从来没有改变它的路线和方向。
太阳下去以后就很冷,老人的汗水冰冷地在他背上干了,在他手臂上,在他衰老的腿上。
在上段译文中,张爱玲将归化与异化手法奇特地结合在一起,第一句按汉语习惯将长
句打断为四个小句,叙述的顺序也是传统的汉语习惯。
第二句也打断了,但叙述顺序
完全是从英语中照搬过来,特别在句末将三个状语“在他背上干了,在他手臂上,在他衰老的腿上”后置。
对照其他三个译本,张爱玲的做法是独此一家,因为其他译者全
部将三个状语前置。
此处状语后置虽然看来异常,但有独特的“陌生化”审美效果,
延长了心理上的审美时间。
并且,“在他背上干了,在他手臂上,在他衰老的腿上”三个状语自成小句,逐句加长,读来有一种音韵美,含义无穷。
张爱玲译文融流水句与欧化句为一体,读者在流畅阅读的同时遭遇异国语言文化冲击,完成独特的文本阅读之
旅。
张爱玲翻译华盛顿·欧文所著《睡谷故事》时,对归化和异化策略的灵活运用比较突
出地体现在词汇翻译层面上,译文中出现了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共存的现象。
张
爱玲如此决定主要是出于对欧文创作特点进行有效传译的考虑。
“美国文学之父”欧文的《见闻录》是美国第一部闻名世界的文艺作品,成为全世
界学生的首要英文读本。
收入其中的《睡谷故事》是欧文的代表作之一,虽然出版
已经将近两个世纪,其魅力丝毫未减。
欧文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应归功于作
品的音乐性、有律拍的风格、娴静的幽默以及梦幻般的魅力。
他文章有时夸大其辞,有时又故意若无其事地轻描淡写,很多句子表面上在夸奖,实际上却在讽刺,这种写法使他的作品变换多姿,从故事背景到措辞都有明显的哥特式小说古旧而神秘的色彩。
根据David Punter所给出的定义,哥特式小说有以下特征:“注重描写恐怖事件,通
常采用古旧的背景,明显地利用了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物性格程式化,情节充满了精心布置的悬念等。
”因此,在翻译时如何将以上各种特点在译文中反映出来是个很
大的考验。
例如:
It is said by some to be the ghost of a Hessian trooper,whose head had been carried away by a cannon-ball,in some nameless battle during the Revolutionary War,and who is ever and anon seen by the country folk hurrying along in the gloom of night,as if on the wings of the wind.
有人说它是一个德国赫斯骑兵,在革命战争期间一个无名的战役中被炮弹打掉了脑袋;所以从此以后,永远被乡下人看见他在幽暗的夜中匆匆掠过,仿佛御风而行。
在上面的翻译中,张爱玲有意采用了大量的四字格——“匆匆掠过”、“御风而行”,传译原著的古旧优雅之味,四字格的匀称结构也制造出了与原文相似的音乐性
特征,并且,四字格所具有的模糊美也有效地传递了原作那种神秘感,在某些地方则烘托了隐于原作的荒诞感。
另一方面,张爱玲也有意采用了一些明显的欧化词语,让中
文读者意识到故事叙述的是异域故事,欧化词语增添了故事的异国情调,也时刻提醒读者以及拉远作品与读者的距离,甚至引起读者对作品真实性的怀疑,恰好与故事所附后记的叙述相呼应。
因此,张爱玲凭着对作品极强的感悟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主要通过对四字格与欧化词语搭配进行调和这一手段,再加上简洁流畅的句式,把该作品的氛围、作者意图、语言风格等在译作中成功复现。
张爱玲严格地遵循原诗的韵式,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介绍西方的现代诗。
以爱默森的《大神》(Brahma)为例,原作共十六行,押 abab、cdcd韵式,张爱玲的译文也是如此。
在《问题》(The Problem)一诗中,全篇基本押对句韵,但也有几处未能完全压韵或只是押视韵。
这也可算爱默森的一个特点:诗作中形式和音律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二者矛盾时则表达思想更为重要,因此他的诗作中有少量句子并不压韵。
张爱玲的译作也是如此,押不太严格的对句韵。
同时,由于诗歌翻译过程中原诗的音律特征不可避免会受到损失,张爱玲在译诗中揉进了一些中国诗歌音韵特征,采用归化的策略进行补偿翻译,使中国读者也能体会到西方现代诗的韵律美,从而有利于双方更好地接受和交流。
英语诗歌主要通过音步、节奏、韵律等达到审美的听觉享受;汉诗则通过平仄、押韵、双声、叠韵、叠词、回环等给人听觉享受。
【相关文献】
[1]高源.张爱玲现象解析[A].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
[2]王晓莺.多元视界下的张爱玲的翻译 [J].中国翻译, 2008,(5).
[3]赵新宇.试论张爱玲的翻译[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1).
[4]张秋云.译由人生:张爱玲的翻译世界与精神漂泊[J].大家,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