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社高中历史必修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等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资本主义如何进行自我调节及完善。
通过提供图片及文字资料,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会分析史料,梳理历史信息,全面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的历史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体会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通过对罗斯福的生平及事迹的了解,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乐观执着、坚韧不拔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特点。
2、难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及评价。
四、教学策略:
1、采用情景设置、体验感受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感悟。
2、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重要知识尽量使学生在老师有效策略激发下自主探究得出,培养其兴建知识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
思考:这段视频从哪些方面反映了经济危机对
经济生活的打击。
(设计意图:通过视听刺激学生,在引入新课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一、新政背景:
1、经济大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提供史料,获取信息:
材料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美国煤矿工人家的场景——寒冷的冬天,一个穿着单衣的小女
孩蜷缩在屋子的角落里。
“妈妈,天气好冷,你为什么不生起火炉呢”小女孩在瑟瑟发抖。
妈妈叹了口气,说:“家里没有钱买煤,因为你爸爸失业了。
”
“妈妈,爸爸为什么失业了呢”
“煤太多了,不用挖了。
”
材料2:四幅反映危机表现的图片。
材料3:1929年10月24日,有人忽然卖掉手中被高估的股票,惊惶和疯狂的抛售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发而不可收。
一天之内,股市崩盘,超过300亿的市值蒸发殆尽。
危机不仅席卷了美国,而且蔓延到整个西方世界,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都先后陷入了大萧条之中。
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一直笼罩在大萧条的阴影中。
800个银行破产,900万个存款账户消失。
人们的生活积蓄在瞬间化为乌有。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美国的经济危机使14万家企业倒闭,全国有四分之一的人失业。
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饥民们排成长队,只为等候免费的面包和一点点汤。
材料4:这场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未能幸免。
各国纷纷采取提高关税和货币贬值的方法来转嫁危机。
经济危机引发了各国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怀疑,许多党派趁机笼络人心,法西斯势力就从此时崛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材料当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胡佛总统的图像及当选口号。
大萧条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充分说明了自由放任政策的穷途末路。
信奉自由放任政策的胡佛政府幻想自由市场经济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化解危机,然而他的幻想破灭了,随着国际关系的逐步恶化,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与日俱增的怀疑,法西斯势力的蔓延泛滥,人们意识到必须有所改变了。
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以“新政”为竞选口号,击败胡佛就任美国总统,由此开始1933年-1939年的“罗斯福新政”。
二、罗斯福新政
学生活动:你了解罗斯福吗你对他有何认识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1933—1945),一直被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也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4届总统的人。
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于纽约。
在从政早期,支持改革;1921年因患脊髓灰质炎,下肢瘫痪,但仍从事政治活动;1928年竞选纽约州州长,任期内,实行发放老年津贴、失业保险、控制女工童工工时、发展公营电力等政策;1932年竞选总统获胜,1933年就职。
执政后,以“新政”对付经济危机,颇有成效,故获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选连任。
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罗斯福提出了建立联合国的构想,也得到了实施。
63岁时由于脑溢血去世。
(设计意图:通过对罗斯福的生平及事迹的了解,感受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乐观执着、坚韧不拔等精神。
)
情境创设,畅所欲言:
假如你是当时的美国总统,面临经济大危机,你会如何解决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内容,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意图。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学会学习)
显示字幕,归纳要点:
教师对新政内容进行剖析,引导学生认识新政的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根据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材料: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
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
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的比重,由1929年的%上升到1945年的60%。
到1940年,美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居世界首位。
3、影响:
(1)帮助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法西斯势力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根据材料,结合认识,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材料:“……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
4、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5、局限性:新政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凯恩斯主义
阅读教材,认识凯恩斯主义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课后探究
1、在“80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下,仅仅入主白宫数月的奥巴马已投入救市资金近3万亿美元,美国经济前景如何,危机仍将持续多久,奥巴马能否带领人民走出经济困境,请你搜集资料进行解答。
2、请思考罗斯福新政对中国的启示。
六、练习巩固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有两个亮点:第一是恰当而新颖的情景导入和情境创设--时空报道;第二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设置了探究问题和学生活动,相关知识和结论由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得出。
附板书(简)
一、新政背景:
1、经济大危机(原因、特点、影响)
2、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
二、罗斯福新政
1、内容
2、特点
3、影响
4、实质
5、局限性
三、凯恩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