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作者:李志飞刘娣
来源:《北方论丛》2019年第03期
[摘要]党内政治生态不仅直接与执政党建设相关联,更关涉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总结、归纳和探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经验和启示,既是学术理论界需要,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实践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阶段和时期一直重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其中,坚定政治主体的理想信念是构建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的精神支柱,严明政治纪律与规矩是党内政治生态构建的必要措施,民主监督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基本方式,也是保证党内良好政治生态建设发展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70年的党建经验启发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匡正用人导向、把好“关键少数”,必须用完善的科学制度体系保障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同时,要坚持用系统性的思维和方式来推动党内政治生态的整体建設进程。

[关键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9)03—0015—06
“党内政治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的概念。

此后,他又在多个场合谈到这一问题,使“党内政治生态”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党建使用频率极高的关键词之一。

“党内政治生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指的是拥有公职权力的公务人员在政治关系中体现出的从政环境或官场生态,包含政治个体的理想信念、党的制度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等多个环节相互作用构成的生存有机体和发展状态。

鉴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使命,党内政治生态综合体现着党风、政风,深刻影响着民风。

因此,党内政治生态是否健康、优化,不但对所有党员干部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乃至国家政治系统产生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

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从这些经验中获得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启示,是新时代政党建设和政治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探索历程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已经受到了毛泽东的重视。

当时虽未从整体上论述,但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所包含的个别要素和环节得到了研究和践行,体现为党的思想、党的作风和党的组织等方面的建设和探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党内政治生态构建铺垫了良好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呈现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梭子形社会,少数且战斗力强的无产阶级如何在战争的大背景下带领中间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战胜另一少数但顽固强大的地主大资产阶级,毛泽东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即建设坚强有力且具有凝聚力的党组织来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当时,党组织队伍中绝大多数党员出身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尤其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反映到党内来,有许多党员虽然申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但在思想观念上并没有树立起无产阶级立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观点。

针对“思想不人党”这一实际情况,毛泽东注重思想建党,提出必须用无产阶级的理论改造非无产阶级思想,让党员真正人党,让共产党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针对党在指导上所说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毛泽东及时地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用正确的方针澄清思想、团结同志。

毛泽东有关思想建党的观点和做法,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奠定了精神支柱。

除此之外,毛泽东还重视党的作风建设,创造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整风形式,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探索出符合国情的方式方法。

毛泽东指出,理论与实际联系、与群众联系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的作风是共产党要始终坚持的良好作风,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以防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战斗力和权威,防止组织软弱涣散,毛泽东要求贯彻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为日后党内政治生态中的组织建设确立了指导准则。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时说:“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人民群众的党……是战胜敌人的武器,使我们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毛泽东将党的建设与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政治任务相结合,净化了党的队伍,提升了党的领导力,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

新民主主义时期构建了较为清爽的党内政治生态,对党建领域的成功探索,以及日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启发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强调并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虽然由于缺乏经验导致一些观点只停留在纸面上,但为日后创造良好的党内政治环境提供了制度建设方面的理论依据。

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里程碑。

之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建立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党的八大提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加强各级机关及人员对政府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监督;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毛泽东意在“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1956年,受国际环境影响,中国一些农村、工厂和学校出现“闹事”。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主义的矛盾,提出针对是非问题的人民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同时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等民主方法。

毛泽东关于民主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以及处理党群矛盾等方面的正确观点,都为构建良好的党内政治生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

20世纪70年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被重新确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的党建思想,在党建领域坚持全面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辩证观点,为党内政治生态的构建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指南。

邓小平强调,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要聚精会神地从党的各个方面加强建设。

在思想建设方面,邓小平延续毛泽东思想的建党方式,要求党的各级干部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以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在组织建设方面,邓小平要求强化民主集中制原则,对基层党组织加以改进,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培养和选拔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

在作风建设方面,邓小平指出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坚持党的宗旨、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在党的制度建设方面,邓小平看到制度建设是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决定党内政治生态良性运行的关键,强调要加强党的领导制度建设和组织制度建设,要求各级党组织和每个党员必须在宪法、法律法规和党章范围内活动,要求完善各级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组织生活制度。

邓小平运用辩证思维和重点论观点,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基础,但如果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文明不能同步进行,甚至落后,则败坏的党内政治生态风气会反过来影响社会风气,贪污、盗窃、贿赂等党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破坏作用,因此,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进程中,要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强调:“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制度和法律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要求民主要法制化,法制要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化和法制化要相统一。

“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指出:“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除各种丑恶现象”;指出廉政建设要靠法制,要靠监督制度,要求形成强有力的监督体系。

邓小平在党建重要环节上的观点进一步奠定和丰富了党内政治生态发展的理论基础,辩证法的思维方式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开启了系统性模式的探索大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抵御国内外各种风险的能力,成为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

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结合中国发展目标和各项任务,提出揭示执政党建设规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也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措施。

面对党内存在不同程度的思想僵化、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组织涣散和违法乱纪、腐化堕落案件时有发生的党内政治生态情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针对党的队伍进人整体性交接和新世纪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历史性问题,为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赋予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要精准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有针对性地制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随着变化的形势不断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制度,以保持党领导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时代精神。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中创新理论,在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中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提高党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这种本性始终要求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
党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共产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成为团结、带领人民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的新要求,是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强大力量武器。

科学发展观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同时,还为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发展提供了指导理论。

在领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的提升问题成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最为繁重和紧迫的任务。

胡锦涛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息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要解决好的历史性课题,要求执政党必须在把握执政规律的基础上,提出和推行符合国情发展的、科学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的领导方式,必须对执政方略加以完善化,必须对执政体制加以健全,以巩固执政基础;要求执政党根据新情况创新机制,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和本领。

达到以上几种能力标准,中国共产党必须保持本质上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顺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要求,自觉推进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广大组织成员必须重视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时刻注重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以使所隶属的党组织始终保持纯洁性和先进性的品质,带领人民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科学发展观”在国内外发展巨变的大背景下,科学地判断并要求中国共产党以提升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主线,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提升党自身的净化、完善与革新能力,努力打造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观点都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发展形势,整体化和系统化地考量党建工作,首次明确提出建设党内政治生态,要求在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同时,全面从严治党,标志着党建走向成熟化和现代化。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关键,也是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政党的第一位属性就是政治属性,对党建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也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态的建设方向。

马克思主义政党一直旗帜鲜明地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党中央着眼于政治上建党,从党的政治生活、党内教育、党的作风,以及党内监督等方面加强建设和提升水平,让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高度一致,增强了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特征。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执政环境的新变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系统性思维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人。

在党的思想建设方面,面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侵袭,党中央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打牢理想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

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党中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匡正用人导向,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并培养干部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同时提升党组织基层治理、团结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力量。

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注重党的工作作风建设,不能受到轻视、甚至忽视,否则不良风气遏制不住,任由发展,将会对党群关系造成重大威胁,会阻碍党与人民群众的交往交流,会让中国共产党失去人民群众这一~执政根基,会失去党的力量来源,会严重威胁党的执政地位。

因此,面对党群关系受到的挑战,习近平要求加强“正风肃纪”,整治享乐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党的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严防党
沦为各取所需、自行其是的“私人俱乐部”。

党的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和长远之策,要求把握正确方向,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在内容、程序、配套和运行等环节科学、严密、完备和有效的制度体系,同时确保制度落地、生根,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习近平从党建的系统性入手、注重顶层设计,全面从严治党,同时突出政治建设,引领党建整体性推进,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注重自身建设的结果,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提出则是党建发展成熟的表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探索经验
在70年风雨历程中,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一直在路上,无论是在党的思想、组织,还是作风等方面,都进行积极的探索。

虽有曲折,但成效也显而易见。

总结的经验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党的理想信念是夯实良好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精神支柱。

理想信念体现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体——政党的根本宗旨、政治品格和政治立场,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也是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否牢固和优良的思想根基。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立场和先进性的标志。

坚定理想信念,要求党员干部保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目标的追求,要求强化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要求加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执着信念。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思想指导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思想建党,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发展”的宗旨与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这里的“本色、初心”来源于共产党最初确立的共产主义信念,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要实现的共同理想,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正是这个“本色、初心”的理想信念让中国共产党党组织和共产党成员坚定了当好人民公仆、为民担当的宏伟追求,让中国社会发展确立了“以人民为主体”的基调和目标,也确定了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理论指导根基和发展方向。

第二,严明政治纪律和规矩是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有力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人民政权建设说明,严明政治纪律规矩、完备法规等制度方面的强化是规范、约束权力的前提,是压缩权力运行“不能腐”空间的必要措施,更是党内政治生态治理过程中对党风、政风的有力措施。

美国新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著作《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中,对“制度”进行阐释,即制度是一种社会游戏规则。

这种游戏规则由两种因素构成:一种是以明确的成文法、普通法和规章构成所谓的社会正式规则;另一种是社会存在的非正式规则,主要由不成文的社会习俗、道德等方面的行为准则,以及个体内在的自我约束等因素构成的行为规范。

这两种因素在运行和被执行过程中组成了社会制度。

纪律规矩等制度及其运行,是构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重要根基和要素,也是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根基是否牢固的重要因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要求从严治党,治必依法依规,明确“底线”纪律规矩和刚性“红线”的纪律规矩,要求加强刚性纪律规矩和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要求通过严格的执行纪律规矩来体现和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完善纪律法规,建章立制,提升制度间的配套和协同,才能使权力的行使有章可循,才能确保政党始终保持高效运转;才能在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中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敢腐的笼子,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否则,纪律规矩执行走样,制度存而无效,就会造成政治生态的“高压线”不紧,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最终制度的刚性运行难以确保,造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力度的松软和无力,难以确保构建起活力充沛、山清水秀的党内政治生态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第三,民主监督是构建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基本方式。

民主监督能够积累政府的合法性资源,促进主体间的关系和谐,使党内政治生态的发展优化,充满活力和平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程中,每届领导人在加强党建工作之际,都要求发扬民主以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障中国共产党来源于人民、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本质。

毛泽东曾说“民主”是让中国政府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新路子,让人民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是因为民主权利直接决定民主决策,而民主决策反过来制约着权力专治。

民主决策是党员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党内事务运行过程中的决策环节和管理过程,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正确、科学地执行;民主决策利于遏制“一言堂”、消除官本位和党内人身依附现象,能够对权力运行过程中潜在的错误提前发现,或者减轻权力运行错误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让组织的重大决策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民主决策能够激发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权力运行产生正向、积极的认识,能够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主以及民主决策的运行良好,则党内政治生态呈现出和谐、进步、团结的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另外一种形式的“民主”——监督的力量始终发挥着对权力运行的约束,从根本上规范着权力的正确运行,推动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正向发展。

邓小平坚决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监督是党内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根本途径。

加强监督,能够不断提升政治机体自我的修复能力,提升良好党内政治生态的运行水平。

70年的历史经验说明,党内政治生态要保持清爽、高效,必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完善监督机制;必须提升监督的力度、拓宽监督渠道、强化有效监督;必须扩展监督向基层延伸,解决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加强监督,才能确保权力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行,才能增强政治主体的公信力、决策的公平性和科学化,才能最终构建起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启示
第一,匡正用人导向尤其是要加强对“一把手”权力的制约与监督,能够从根源上保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防止和清除公共权力被滥用,最关键的是要从源头上解决“权力授受”问题,这也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根源所在,因为只有确定“权为民所授”,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

选人用人受到历届领导人的重视,毛泽东用“德才兼备”选人,而且更倾向于把“德”放在首要位置;胡锦涛强调选干部要德才兼备;习近平在新时代更是用“学、德、公、宽、管”作为选人用人的理念。

匡正用人导向,加强对“少数关键”领导的监督和制约,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党的建设历程对新的历史起点上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启示。

一方面,要匡正用人导向,就是把好公职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任用关,从源头上把控党组织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使所有国家工作人员时刻意识到必须运用手中权力做人民大众利益的“守护人”,而非人民大众利益的“盗墓贼”,从思想根源上保证党内政治生态的纯洁性。

匡正用人导向,落实到实践上,要求党组织根据政治队伍选人、用人的流程,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好“选人”“管人”“育人”等环节关,最终建设起高素质、专业化的党员干部队伍,为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奠定根基。

治国理政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