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七年级 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综合性学习综合题练习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散文犹如中国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名作,①养育着一代代炎黄子孙。

每一篇佳作都是历史的折射,②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我们从中不仅能汲取文学的精髓;③还能了解时代的变迁。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脍炙人口
B.养育
C.汲取
D.变迁
(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①
B.②
C.③
【答案】(1)B
(2)C
【解析】【分析】(1)B.“养育”改为“滋养”。

故选B。

(2)C.“不仅……还……”表示递进关系,分句之间应用逗号隔开。

故选C。

故答案为:⑴B;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和成语的运用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正确理解词语、成语的意思,辨清词语、成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做好此题离不开平时的积累。

⑵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考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就要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作文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和书写位置,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2.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刷爆了朋友圈。

某校开展“书信与阅读”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综艺节目《见字如面》悄然走红,这档以明星诚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从开播到第一季播出结束,几乎一直保持着“零差评”的惊人成绩,在豆瓣上最初评分高达9.8分,并连续三周登上豆瓣综艺榜榜首。

截至目前为止,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而受众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见字如面》受众调查
(2)有媒体评价:“《见字如面》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阅读的力量’”。

根据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你对“阅读的力量”的理解。

【答案】(1)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

)(2)真正的阅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不受环境的制约,它完全凭借心灵的需求来加以把持。

阅读会让你的人生活在丰富里,终身受益不尽,让你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

它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表述的内容,可知最后一句要介绍的是《见字如面》收看观众的情况,“全网点击量超过2亿”说明观看者众多,那么“而”要表现的则是出人意料的结果,根据材料二表格数据可见,收看者大多为年轻人,将这一主要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句表述出来即可。

(2)根据材料中介绍的内容,围绕着“阅读”这一中心,表述出阅读给人的不同作用即可。

如:阅读能净化人的心灵,让人具有抗争恶俗的力量等。

故答案为:⑴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75%(或:24—29岁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

);
⑵真正的阅读,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不受环境的制约,它完全凭借心灵的需求来加以把持。

阅读会让你的人生活在丰富里,终身受益不尽,让你获得一种持久的力量。

“阅读的力量”是具体而深刻的。

它让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升华,拓展我们的视野,陶冶我们的情操,给我们成长的力量。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⑵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表述。

这是一道开放题,根据材料中介绍的内容,围绕着“阅读的力量”这一中心,表述出阅读给人的不同作用即可。

3.文学文化常识。

(1)《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它和《________》《大学》《________》合称为“四书”。

(2)请根据名字特点给张家兄弟排序(请填字母)
老大:________ 老二:________
A.张仲勋;
B.张叔勋;
C.张伯勋;
D.张季勋
【答案】(1)中庸;孟子
(2)C;A
【解析】【分析】(1)“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在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是: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据此可知,张伯勋是老大,张仲勋是老二。

故答案为C和A。

故答案为:⑴中庸;孟子;
⑵C;A。

【点评】⑴本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⑵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

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

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鲁迅的“跳读”法:
鲁迅先生认为:“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


材料二:
老舍的“印象”法:
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

‘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

‘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的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请你任选材料中提到的一位作家,写出这学期我们品读了他所写的哪篇文章。

作家:________ 篇章名称:________
(2)请你就材料中的两种读书法任选一种,谈谈你的思考。

【答案】(1)【示例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2)如鲁迅的“跳读法”。

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解析】【分析】(1)鲁迅和老舍都是著名的作家,课本中也学到过他们的文章,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猫》等。

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积累作答即可。

(2)无论是“跳读法”还是“印象法”,说明其阅读中的优点,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1、【示例1】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老舍;《济南的冬天》)
⑵如鲁迅的“跳读法”。

这样的读书方法可以节省时间,提高阅读速度,把精力放在原著的整体理解和最重要的内容上。

【点评】⑴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在平时注意留心,注意积累,就能完成此题。

⑵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结合材料的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进行回答,注意言之有理。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啦!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
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来源:中国青年网)
材料二:
[lì chūn]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一)编辑
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

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

立春之日迎春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中国自官方到民间都极为重视。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

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

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中文名:立春后一节气:雨水
外文名:Start of Spring 风俗活动:迎春、春游、鞭春牛、咬春等
为以下哪一类遗产领域,其最恰当的选项是()
A.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

B.表演艺术
C.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2)材料一说,“该遗产项目(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请以“立春”这一节气为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联系材料中的知识,谈谈你对下面这首诗的理解。

立春
【宋】王镃
泥牛鞭散六街尘,生菜挑来叶叶春。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①诗歌首句写了立春时________的习俗。

②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

这一节气的到来,在气候、物候等方面都有哪些变化?请结合诗歌最后两句来谈谈________。

【答案】(1)D
(2)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人们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始耕耘播种;立春这天有很多习俗,其中迎春祈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3)鞭春牛
;从“雪消”“风软”可看出气候开始变暖;“梅花合让柳条新”,可看出梅花不再开放,而柳条已开始长出新芽,春天到了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

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①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

②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

③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

从“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可知“二十四节气”是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故选D。

(2)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材料的理解。

作答时时要与文章内容相吻合。

从节气的名称来看,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农业的指导意义来看,它指挥人们开始耕作;同时它也有自己的习俗。

(3)①这是一道诗歌鉴赏题,但它考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形式上十分新颖。

“泥牛鞭散六街尘”中“泥牛”即春牛,旧时打春仪式上所用的土牛。

在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做成,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

②第三句:从此雪消风自软。

春天来了,冰雪融化,风儿也不在夹杂着烈列寒气,而是变得温柔起来。

第四句: 梅花合让柳条新。

合,应当,理所当然;让,谦让,闪避。

古谚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说法,柳树是最早知道春天的,柳树也是属于春天的。

“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属于已经过去的严冬,面对春天款款的脚步,梅花还是悄然避让,把这生机盎然的春天拱手让给绿意盈盈的柳树吧。

故答案为:(1)D;(2)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人们认为“一年之计在于春”,开始耕耘播种;立春这天有很多习俗,其中迎春祈福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影响是深远的;(3)鞭春牛;(4)从“雪消”“风软”可看出气候开始变暖;“梅花合让柳条新”,可看出梅花不再开放,而柳条已开始长出新芽,春天到了。

【点评】综合性学习试题。

多个材料比较提取信息的方法:①看这多个材料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或是围绕什么共同话题,从不同侧面阐述举例。

②围绕话题分析题目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赞同赞扬还是否定批判,最后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组织语言。

③回答时必须要依靠准确的归纳和恰当的表达。

6.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

有一天,她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参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东西。

(1)在横线上写出划线字的拼音。

①女娲 ________ ②揉团________
(2)“莽莽榛榛”在语段的意思是:________
(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
(4)语段中多处出现了与“她”词性相同的词,请找出两个________、________。

【答案】(1)wā;róu
(2)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篷”;“蓬”;“参”;“掺”
(4)这;什么/它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字音。

需要注意“娲”的读音,这是一个易错字。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词语的理解。

“莽莽榛榛”的意思是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3)此题考查的是字形。

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分别是:篷——蓬,参——掺。

(4)此题考查的是词性。

“她”属于代词,文段中的代词还有“这”、“什么”、“它”。

故答案为:⑴wā;róu ;
⑵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⑶“篷”;“蓬”;“参”;“掺”;
⑷这;什么/它。

【点评】⑴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⑵本题考查字词的释义,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理解;
⑶字形题中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

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性的辨识能力。

“她”是代词,语段中的代词还有“这”“什么”“它”。

7.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圆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钻”的读音为________。

(2)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

(3)结尾句中的“轻”、“软”都是________词。

(4)节奏就是快慢的变化,是表达情感的需要,也是朗读最重要的技巧。

文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的节奏应为()
A 越来越慢
B 越来越快
C 匀速不变
D 时快时慢
【答案】(1)zuān
(2)“圆”;“园”
(3)形容词
(4)B
【解析】【分析】(1)“钻”的意思是用锥状的物体在另一物体上转动穿孔,故读“zuān”。

(2)这里是指种植果蔬花木的地方,故正确写法为“园子”。

(3)这里的“轻”“软”分别修饰名词“风”和“草”,是形容词。

(4)本题考查朗读的节奏,“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连用六个动作,描绘了玩耍时的开心摸样,表现了心情的愉悦,情绪是在逐渐兴奋的一个过程,节奏应该是越来越快。

故选B。

故答案为:⑴ zuān ;⑵ “圆” ;“园”;⑶形容词;⑷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多音字的识记能力。

考查的大多数是生活中常见的、容易读错的基础字,学生在平时要重点识记和积累,注意对形声字、形近字、同音字的辨析。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词性的理解,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朗读节奏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语句的特点,语句表达的情感,要结合对语句的理解进行分析判断。

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问题。

国外某城市开设了租车自驾旅游项目。

驾车人发动汽车时,车内自动放音装置就会放一段录音:“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 30 英里,你就可以饱览本地的美丽景色;超过 60 英里,请你到法庭做客;超过 80 英里,欢迎光顾本地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上了 100 英里,请君安息吧!”
(1)对当地规定的驾车最高时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30 英里
B.60 英里
C.80 英里
D.100 英里
(2)若用简明的语言直截了当地表达录音的内容,在说“阁下,请您”后接续正确的一项是( )
A.饱览美景
B.不要超车
C.驾车慢行
D.热爱生命
(3)请结合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对家乡交通情况的看法或建议。

80 字左右。

【答案】(1)B
(2)C
(3))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都在十万左右,中小学生的比例接近20%以上,这些每日数次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以步行、自行车为基本交通方式的中小学生,极易诱发交通事故。

所以我建议应该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

(1)超过60 英里,请你到法庭做客”言外之意是,只要不超过60英里,就不会触犯法律,也就是驾车的最高时速是60英里,故选B。

(2)录音中的整句话的意思可以概括为:如果慢行,可以观赏风景,如果超速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甚至有生命危险,这就是提醒驾驶员谨慎慢行。

故选C。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

学生应该严格按照题干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示例:我发现家乡的司机在开车的时候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增加事故发生的机率。

所以我建议不开斗气车。

任何时刻都不开英雄车和斗气车,特别是避免和当地车辆斗气,礼貌行车,心平气和地驾驶车辆,,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

故答案为:⑴B;⑵C
⑶我国每年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人数都在十万左右,中小学生的比例接近20%以上,这些每日数次往返于家庭、学校之间,以步行、自行车为基本交通方式的中小学生,极易诱发交通事故。

所以我建议应该加强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句子意思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重点语句进行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结合语境,补写语句的能力。

要求考生读懂文段,理解材料的内容,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进行作答,注意主题一致,内容上要紧密衔接。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读懂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9.七年级(1)班正在开展以“少年正是读书时”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感悟名言)为了引导同学们认识读书的重要意义,学习小组需要搜集相关名人名言。

请你从自己的阅读积累中,找出这样两条来。

(2)(活动二:数说经典)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浓缩了丰厚的历史支化,是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瑰宝。

请你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入相应的神话故事,使每一行前后四个字各为一个成语。

(任选两空作答)
示例:茶余饭后羿射日薄西山
庖丁解________中豪杰
精益求________阔天空
横七竖________市蜃楼
(3)(活动三:巧言劝说)现在的中学生,更喜欢方便快捷的网络阅读,很少沉浸书中,去领悟文字的魅力。

如果你的好朋友小明平时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你将如何劝说他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
【答案】(1)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蔫,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牛郎织女
;精卫填海
;八仙过海
(3)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舍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为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答出网络阅读的不足,答出纸质阅读的好处,意思对即可)
【解析】【分析】(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

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

——孙中山;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2)根据“庖丁解”,可以得出:庖丁解牛,根据“中豪杰”可以得出:女中豪杰。

根据“牛”、“女”和神话故事的提示可得出:牛郎织女。

根据“精益求”,可以得出:精益求精;根据“阔天空”可以得出:海阔天空。

根据“精”、“海”和神话故事的提示可得出:精卫填海。

根据“横七竖”可以得出:横七竖八,根据“市蜃楼”,可以得出:海市蜃楼;根据“八”、“海”和神话故事的提示可得出:八仙过海。

(3)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小明;其次针对情况:小明平时也只喜欢在手机、电脑上阅读,很少阅读纸质书籍;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

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

故答案为:⑴苏轼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蔫,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⑵牛郎织女;精卫填海;八仙过海
⑶小明,在手机、电脑上阅读虽然更快捷、更方便,但长期采用这种阅读方式舍使我们的心态浮躁,对我们的眼睛伤害也很大。

阅读纸质书籍,能使我们沉浸于优美的文字之中,放飞想象,陶冶情操。

我们为何不更多地阅读纸质书籍呢?(有称呼、表述得体,答出网络阅读的不足,答出纸质阅读的好处,意思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名人名言的积累。

答案不唯一,写出两句有关读书的名言即可。

注意写出名人。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积累。

根据成语知识的积累将前一空和后一空补充出来,然后再根据自己对中国神话及其名称的了解来将其余的空补出来。

⑶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题,答案不唯一。

10.综合性学习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

班级开展“孝亲敬老”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新闻
2018年4月28日,荆州广播电视台《好人开讲》之“以孝传家”节目播出,最后开讲的是11岁的小妇联覃可欣。

去年5月,可欣的妈妈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需要造血干细胞移植,可遗憾的是,与家里成年人的多次配型都失败了。

这时候,可欣站了出来,希望能用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救妈妈。

可欣身高一米七,体重只有84斤,为了顺利移植,她5个月增重18斤,今年3月,可欣成动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

4天的时间,每天都要采集三到四个小时左右,但坚强的可欣从没叫过一次苦。

可欣的故事感动了万千观众。

(材料二)漫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内容(不超过20字)。

(2)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正确句子写出来。

(3)请你为本次活动你写一则宣传标语。

(4)如果当时你在医院看到材料二中的情景,想要上前去劝说图中的青年孝亲敬老,你该怎么说?
【答案】(1)11岁的小女孩覃可欣为救妈妈增重捐髓。

(2)4天的时间,每天都要采集三到四个小时。

(3)敬老从心开始,助老从我做起。

(4)略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的人物“11岁的小妇联覃可欣”和事件“为了顺利移植,她5个月增重18斤,今年3月,可欣成动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可将材料概括为:11岁的小女孩覃可欣为救妈妈增重捐髓。

(2)“三到四个小时左右”语意重复,可删去“左右”。

(3)这里活动主题为:“孝亲敬老”,围绕这一主题来拟写即可,示例:人人孝亲敬老,社会和谐美好。

(4)如:叔叔,您好!父母在我们小的时候为我们付出那么多,现在他们老了,该我们照顾他们了。

“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更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人啊。

作为子女,我们要做的就是善待曾经为我们劳心劳力的父母。

感恩,我们要懂得回报。

让我们扶老人去做检查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