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练”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9
近几年,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尝试将20世纪80年代体育课堂“课课练”的教学模式回归课堂,来逐步提高学生体育课的运动量。

为了提高“课课练”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喜欢“课课练”,在教学中,要加强研究、探讨和实践。

本文着重抓住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的视角,探索“课课练”的概念和教学策略,并提出教学中的注意事项,为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出谋献策,为促进学生体质的全面提升出一份力。

1 “课课练”回归过程
20世纪80年代,“课课练”在我国体育教学中产生,为广大体育教师所接受接受,并得到一致地推崇,为学生的身体锻炼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在“课课练”理论的引导下,体育课堂中出现了很多的教学方法。

如“分组练习法”“上下肢配合练习”“运动负荷预计与评价”等,但在其不断探索中出现了教条主义的倾向,甚至在部分心律曲线评价研究中出现了“伪科学”倾向,引起了一线体育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的反感。

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在一片淡化运动负荷,淡化技术技能的声讨中,“课课练”被“快乐体育”等比较新型的教学模式所取代。

如今,
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课课练”的教学形式不断回归,如何让“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要重新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实践,为学生体育教学的专项技术、技能的发展打下身体素质的基础,为构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献礼,为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尽一份力。

2 “课课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的教学策略
2.1 “课课练”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明确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身体练习就是我们平时安排的体育活动、游戏和比赛,随意的、无目的性活动虽然也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但是这样的活动缺乏科学性、持久性、练习动机和目标。

因此,体育课堂中的活动练习不能随意安排,既要有清晰明确的目的性,也要有长期合理的指向性。

2.2 “课课练”的教学内容要精选
以往“课课练”的教学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操作规范,锻炼效果很好,但是比较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一味强调负荷曲线达成的体育课堂教学让学生讨厌和反感。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内容的选
择,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目标,注重教学内容选择的趣味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要想让体育课“高效”起来,首先要给学生“制造”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其次要让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享受“学之乐”“练之乐”“玩之乐”。

最后让学生在有趣、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运动技术、增强体质、塑造个性,从而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主动性,促进课堂的高效。

2.3 “课课练”的运动负荷
要适宜
运动负荷是身体锻炼的基础。

在体育课中学生的身体必须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而且在一定范围内,这种生理负荷越大,对学生身体产生的生物性痕迹效应越深,对体能提高的效果也越强。

身体练习要有一定的强度和量,要让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后有一些良好的反应,如肌肉酸痛和适度的疲劳感,从而达到体育课的锻炼效果。

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要求教师要把握全体学生的身体状况,深入钻研教材,了解不同情况下运动负荷的变化,掌握直接判断运动负荷的方法。

教师观察运动负荷是否合适的方法有:脸红(红扑扑),出汗(微汗),喘气(中度),肌肉酸痛(第二天会出现)。

科学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14)03-079-02
“课课练”体育教学策略探究
郑 峰
(江苏省泰兴市根思小学,江苏 泰兴 225433)
收稿时间:2014-01-19
作者简介:郑峰(1977~),小教高级,本科。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80
要把握好以下原则:有利于学生安全地进行学习和锻炼;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有利于学生进入下节课的学习。

2.4 “课课练”的组织教学要科学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实现课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环境合理采用的教学方式。

以往“课课练”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全班集体练习、分组循环练习、分组轮换练习等,但仍显得较为单调,至少还没充分利用“自主”“合作”“竞赛”“展示”等多种组织形式来激励学生锻炼。

“自主”就是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运动技术的思考、探索和发现;“合作”就是两人或多人形成学习小组,互相配合,共同学习。

学习小组的组合形式多样,主要有性别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随机分组、友伴分组等;“竞赛”就是采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兴趣,掌握和活用运动技术,展现学生能力;“展示”就是学习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培养个性。

这样的“课课练”对学生来说更加多样,更加活泼,更加有效率。

2.5 “课课练”的练习时间要灵活
锻炼学生身体是体育课的责任,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时间问题。

课改指导下的体育课堂“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短,使身体锻炼流于“蜻蜓点水”,无实效;也不能过长,容易造成学生过于疲劳,导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和教学进程,造成体育课堂教学的“喧宾夺主”。

在实践中,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中,灵活安排“课课练”的练习时间,以科学适宜的强度和负荷,完成教学任务,促进课堂的高效率。

3 “课课练”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需要注意问题
3.1 避免重走“老路”
“课课练”教学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练习,不能只是为了完成课前设定的负荷曲线的达成,而不顾及学生的感受。

课堂练习中,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练习的前提条件是学生有学习动机或者有需要。

否则,在带有一定运动负荷的课堂练习,在学生感觉到累时会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不想练的现象。

因此,课堂中我们根据个别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会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表扬学生,尽量让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喜欢,练习高效,避免重回“课课练”
的枯燥无味,无益于健康的老路。

3.2 “课课练” 要与主教材进行合理搭配
运动技术的掌握是达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目标的必经之路。

体育课堂教学缺少了运动技术的教学,就只能是游戏和休闲,不能算是体育教学。

因此,“课课练”必须要和“运动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才能更加有科学性、趣味性和高效性。

3.3 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
由于“课课练”需要学生必须要经历运动负荷,承受运动负荷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所以“课课练”不能一开始就进行大运动量的活动,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慢慢适应,促进学生健康。

3.4 科学设计确保安全
课的成功与否,安全责任一票否决。

“课课练”的安全要求,我们要尽量全面、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从课前教案场地器材设计,课中组织管理,课后的放松提醒等环节着手,严格落实,确保课堂无隐患,事事讲安全。

4 结 语
“课课练”所表现出来的趣味性、竞赛性、锻炼性和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规律,符合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课标》以人的发展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在体育教学中,“课课练”要有目的和计划,根据不同水平段的教材内容穿插其中,结合地区特点、学校实际情况、学生个体差异性等因素合理实施;要总结经验,大胆创新,积极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加大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力度。

表1 “课课练”的教学目标和锻炼价值
教学目标锻炼价值
发展身体素质
如耐力、灵敏、柔韧、速度和力量等
发展身体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支撑、悬垂、攀爬和钻越等发展身体各部位力量如上肢、腰部、背部、下肢和手的力量等发展形体和形态如站姿、走姿和身体形态练习等提高心肺功能
如各种变速、间歇、有氧和无氧练习等提高当前技能掌握有关体能如各种游戏、比赛和各项技术的专项练习等提高集体活动
如各种多人配合的体育活动,队形队列练习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