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中考化学押题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学年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中考化学押题卷
注意事项
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C.t2℃时,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 a的饱和溶液
D.将接近饱和的c溶液变为饱和溶液,除采用加溶质、蒸发溶剂外,还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2.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转化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B.丙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价
C.转化②是化合反应
D.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
3.把一定质量的锌粉放入Cu(NO3)2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
下列对于滤渣的说法正确是
A.只有Cu B.只有Zn
C.一定有Zn和Cu D.一定有Cu,可能有Zn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液体的倾倒B.液体的加热
C.量取一定量的液体D.用滴管取液体
5.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汞B.硫酸铜C.氨气D.氢气
6.为了让煤炭充分燃烧,方法可行的是()
A.碾成粉末B.升高燃烧温度
C.加以湿润D.加入石灰石
7.沙头绿壳鸡蛋是广陵区西江生态园的特产,西江生态园将生态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下列做法不符合要求的是()A.燃放烟花爆竹B.提倡公交出行C.加强植树造林D.垃圾分类回收
8.如图,若要使红墨水倒吸,则锥形瓶中加入的固体和液体可能是()
A.蔗糖和水B.锌和稀盐酸
C.生石灰和水D.铁粉和食盐水
9.往AgNO3和Cu(NO3)2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有金属析出,过滤,往滤渣中加盐酸检验,有气体生成,则滤渣上的物质是
A.只有银B.铁和银C.银和铜D.铁、银和铜
10.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粒子共能表示四种元素
B.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c、e
C.图中b粒子的化学符号为Mg2+
D.图中d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11.下列是几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它们的叙述,你认为错误的是
A.②表示的是阳离子
B.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
C.③属于金属元素
D.①③所表示的粒子化学性质相似
12.重铬酸根离子Cr2O72﹣中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A.+3 B.+6 C.+7 D.﹣2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保护空气,提倡“低碳”,减少温室效应,是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科学家正在研究如图所示的二氧化碳新的循环体系.
从图中分析得出的下列
结论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B 利用降温、加压将二氧化碳分离是化学变化
C 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混合物
D 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酸雨的形成主要是二氧化硫与水作用产生的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硫酸(H2SO4)的缘故.该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若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符合这一要求的产物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甲醇(CH4O)
B 甲醛(CH2O)
C 乙醇(C2H6O)
D 乙醛(C2H4O)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这样做有利于_____.
14.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焊锡是锡铅合金,制取焊锡时,通常把铅加入到锡中制成合金,
主要目的是______。
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______、硫酸铜溶液和银片进行验证。
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有关判断正确的是______。
A 滤渣中一定有银、没有铜和锌
B 滤渣中一定有银,一定没有锌,可能有铜
C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硝酸银
D 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15.芯片是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元素符号为Si )为材料制成的。
用化学方法制
得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①2 SiO +2C Si+2CO 高温 ②24 Si+2Cl SiCl ③42 SiCl +2H Si+4HCl 高温。
请回
答:
(1)在上述反应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2)标出SiCl 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_____。
(3)反应①中碳单质表现了_____性(填“氧化”或“还原”)。
16.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
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___________,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
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_________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_________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____。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_________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实验小组的同学研究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物质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下所示的实验,并归纳出碱的通性(如图所示,连线表示相互反应)。
图2中实验后某试管中的液体
呈红色,则试管中原来盛有的物质是_____;图1中实验后某试管的底部有蓝色沉淀,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属于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能用铁器盛放氢氧化钠固体,原因是_____;写出上述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写出1个即可);归纳通性的图中A所表示的物质类别是_____;不同碱具有相似性质,但性质也存在差异。
氢氧化钙溶液能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而氢氧化钠则不能,其原因是_____。
18.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碳的氧化物的性质(固定装置略)。
①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装置B的作用是_____;装置C中的现象是_____。
②装置D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该反应中_____具有还原性。
③装置E的作用是_____,本实验还应在装置_____之间添加装置E。
④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分析,本实验的不足是_____。
⑤从微观角度分析CO2与CO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将25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用去稀盐酸100g.烧杯内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116.2g.请计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质
量分数为多少?(结果保留至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t2℃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50g,则50g水中最多能溶解25ga物质,将30g 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75g a的饱和溶液,C说法错误。
考点:物质溶解度曲线。
2、A
【解题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回答有关的问题。
由微粒的
构成和变化可知,反应①、②的方程式分别是:2H2S+3O2点燃
2SO 2+2H2O、SO 2+H2O2═H2SO4。
【题目详解】
A、由方程式可知,反应①中甲和O2反应的分子个数比为2:3,选项A错误;
B、丙为H2SO4,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选项B正确;
C、转化②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选项C正确;
D、由微粒的示意图中微粒的变化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选项D正确。
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属于微观示意图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由分子微观示意图确定分子构成,利用分子构成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能够考查知识运用能力。
3、C
【解题分析】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可知,将锌粉放入Cu(NO3)2溶液中,锌能置换出铜,生成了硫酸锌;由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了锌有剩余,溶液中无Cu(NO3)2。
A、只有Cu,不符合题意;
B、只有Zn,不符合题意;
C、一定有Zn和Cu,符合题意;
D、一定有Cu,可能有Zn,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A选项倾倒液体的操作是正确的操作;B选项对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中的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C选项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D选项用滴管取液体时,要在空气中挤压胶帽;故答案选择A
考点:基本操作
5、B
【解题分析】
A、汞属于金属单质,是由汞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c、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氢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氢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解题分析】
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1)增大氧气的浓度;(2)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题目详解】
将煤粉碎,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鼓入空气,增加氧气的浓度,都可以使煤充分燃烧,只有A符合题意,故选A。
【题目点拨】
本题涉及到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点,和课本上的燃烧知识结合紧密,学生平时要学以致用,提高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A
【解题分析】
A、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粉尘及有毒气体,故A不正确;
B、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故B正确;
C、加强植树造林会净化空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故C正确;
D、分类回收垃圾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故D正确。
故选A。
8、D
【解题分析】
要使红墨水倒吸,应该使锥形瓶中气压减小。
【题目详解】
A、蔗糖溶于水不能反应,并且温度无明显变化,不能使红墨水倒吸,不符合题意;
B、锌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增大,不能使红墨水倒吸,不符合题意;
C、氧化钙溶于水并且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热,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增大,不能使红墨水倒吸,不符合题意;
D、铁粉和食盐水混合后,铁和水、氧气反应生成铁锈,氯化钠溶液能够促进反应进行,导致锥形瓶中气压减小,能使红墨水倒吸,符合题意。
故选D。
9、D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来分析问题。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铁>氢>铜>银,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放出,则说明滤渣中含有铁,铁能与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当有铁剩余时,说明硝酸铜和硝酸银全部参加反应,滤液中无硝酸铜和硝酸银,只有生成的硝酸亚铁,则滤渣上的物质有剩余的铁和置换出来的银和铜,所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考点:考查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10、B
【解题分析】
A、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a和e核内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图中共表示4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c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e质子数=17,核外电子数=18,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b质子数=12,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镁离子;化学符号为Mg2+,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图中d粒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小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C
【解题分析】
A、②质子数=11,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①②③④的核内质子数分别为:8、11、16、11,②④属于同种元素,①②③④表示的是三种不同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③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核内的质子数是16,属于硫元素,元素的名称带有“石”字旁,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①③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化学性质相似,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题目点拨】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同种元素的粒子是质子数相同。
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
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12、B
【解题分析】
重铬酸根离子(Cr2O72﹣)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由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则重铬酸根的化合价为﹣2价;
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7=﹣2,则x =+6价。
故选:B。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1)ACD(2)2H2SO3+O2=2H2SO4(3)AB
(4)CO2;缓解温室效应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1)从图中分析知道,A.二氧化碳也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正确;B.利用降温、加压将二氧化碳分离是物理变化,错误;C.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下反应产物是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混合物,正确;D.液化石油气、汽油、甲醇等物质中都含有碳元素,故燃烧都有二氧化碳产生,正确。
故选A、C、D。
(2)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是:2H2SO3+O2=2H2SO4(3)一氧化碳和氢气按照不同比例反应,生成物中碳、氧原子个数比应为:1:1,故选A、B。
(4)该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CO2,这样做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考点: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化学用语、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4、降低金属的熔点锌片BD
【解题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锌粉能与硝酸银、硝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分别生成硝酸锌溶液和银、硝酸锌溶液和铜;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硝酸银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锌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硝酸铜。
【题目详解】
(1)焊锡是合金,根据合金的特性知道合金的熔点一般要比其组分低,焊锡的熔点要低于锡和铅,故在焊接金属时,为节约时间,节约能源、节约成本采用锡铅合金。
(2)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锌>铜>银。
设计实验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案有多种,其中可选用试剂锌片、银片和铜的盐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等。
(3)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硝酸银溶液反应完,若还有锌,锌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反应停止后过滤,滤液仍为蓝色,可能发生了锌与硝酸铜溶液的反应,则滤渣中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不含锌;滤液中一定有硝酸锌、硝酸铜,可能有硝酸银。
【题目点拨】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金属放入盐的混合溶液中,总是把活动性最弱的金属最先置换完,再按由弱到强的顺序一一进行置换。
15、①③+4
Si Cl还原性
4
【解题分析】
(1)在反应①中,是一种单质碳(C)与化合物二氧化硅(SiO2)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硅(Si)和另一种化合物一氧化碳(CO),是置换反应;在反应②中,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是化合反应;在反应③中,是一种单质氢气(H2)与化合物四氯化硅(SiCl4)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硅(Si)和另一种化合物氯化氢(HCl),是置换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①③;
故填:①③。
(2)在SiCl4中,氯元素显-1价,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价,SiCl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4
Si Cl;
4
故填:+4
Si Cl。
4
(3)反应①中碳单质夺取了二氧化硅中的氧,使二氧化硅发生还原反应,表现了碳单质的还原性;
故填:还原性。
16、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推理模型
【解题分析】
(1)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
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
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无色酚酞试液2NaOH+CuCl2═Cu(OH)2↓+2NaCl 复分解反应氢氧化钠不与铁反应
NaOH+HCl═NaCl+H2O或Ca(OH)2+2HCl═CaCl2+2H2O 非金属氧化物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解离
出的阳离子不同,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有钠离子,而氢氧化钙溶液中存在的是钙离子
【解题分析】
(1)澄清石灰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氢氧化钠溶液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化学方程式为2NaOH+CuCl2═Cu(OH)2↓+2NaCl,属于复分解反应;
(3)由于氢氧化钠不与铁反应,所以能用铁器盛放氢氧化钠固体,
(4)中和反应是指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所以其中的中和反应有NaOH+HCl═NaCl+H2O 和Ca(OH)
2
+2HCl═CaCl2+2H2O
(5)碱的性质为:碱溶液能跟酸碱指示剂、非金属氧化物(即酸性氧化物)、酸起、某些盐反应,所以A为非金属氧化物。
(6)纯碱中的碳酸根离子与氢氧化钙中的钙离子结合生成碳酸钙沉淀,故纯碱可与氢氧化钙反应;
故答案为:(1)无色酚酞试液;(2)2NaOH+CuCl2═Cu(OH)2↓+2NaCl;复分解反应;(3)氢氧化钠不与铁反应;(4)NaOH+HCl═NaCl+H2O或Ca(OH)2+2HCl═CaCl2+2H2O;(5)非金属氧化物;(6)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解离出的阳离子不同,或氢氧化钠溶液中有钠离子,而氢氧化钙溶液中存在的是钙离子。
18、C+CO2高温
2CO 吸收CO2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CO+CuO CO2+Cu CO 安全瓶,能防止液
体倒吸到加热的试管中A、B 没有尾气的处理装置两者分子构成不同【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碳及一氧化碳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题目详解】
①碳和二氧化碳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C+CO2高温
2CO;B中盛有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
液能吸收二氧化碳;C中是无水硫酸铜,吸收一氧化碳中的水蒸气,固体由白色变为蓝色。
②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是:
CO+CuO CO2+Cu,该反应中CO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具有还原性。
③装置E是安全瓶,能防止液体倒吸到加热的试管中;防止液体倒吸到A装置中,还需要在A、B 之间增加该装置;
④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本实验的不足是没有尾气的处理装置;
⑤从微观角度分析CO2与CO 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两者分子构成不同。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8.8 20%
【解题分析】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5g+100g-116.2g=8.8g ;
(2)设样品中CaCO 3的质量为x ,反应后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y
32221001CaC 11O 2HC 448.8l CaCl H O CO x
y g ↑
++=+
100111448.8x y g
== x=20g ;y=22.2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2.2100%20%100208.8g g g g
⨯≈+- 则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为20%。
【题目点拨】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前提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