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一轮浙江语文教案:第3部分_专题14_第2节_考点6_诗歌综合填空_附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6 诗歌综合填空
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命题特点和风格。
两道诗歌鉴赏题,其中第一道是填空题(注:2016年是简答题),考查的内容多为识记、理解、分析和迁移、拓展,同时也涉及诗歌鉴赏的其他方面。
“诗歌鉴赏”中出现的这种填空题型,在全国各省市的历年高考卷中极为少见,除浙江卷外,只有湖南卷采用了这种命题形式。
因为题型特殊,有自己的命题特色,所以此处单独列为一讲,为考生作一简要分析和备考指导。
☞熟技巧
(一)加强识记,丰富积累
浙江卷“诗歌鉴赏”的填空题,往往考查一些名句背诵或历史文化常识等内容。
这就要求考生们平时注意积累,将高中阶段和初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的名篇名句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对课外的以及生活中广泛流行的名言、熟语、格言、警句等都要注意积累。
答题时一方面要准确领悟诗歌本身的句子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联想和准确迁移,由此一点引发联想,以唤起记忆和积累。
知识需要积累,而联想能力则需要平时多多练习。
(二)字斟句酌,准确理解
做“诗歌鉴赏”的填空题,其实不仅仅是在考查知识积累,也是在考查理解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鉴别欣赏能力。
浙江卷的这类题,往往从诗中的隐含信息或隐性的背景方面来命题。
所以对于诗歌中所叙事件的时令、季节、地点、事件、起因等,一定要细细品读,准确把握。
这些信息往往不是直接从诗句中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景物或事象的特征.间接地暗示出来。
例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暗示夏季,而“人面桃花相映红”则暗示春天。
除了仔细品读诗歌之外。
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生活常识。
(三)掌握概念,善用术语
形象、意象、意境、感情、修辞、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在填空题中仍然会有考查。
与简答题或论述题不同,填空题往往是根据诗歌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某一方面的提示,要求填写出符合这一提示的某一个概念或术语,它与简答题的命题思维不同,是一种反向思维。
因此,如果我们对诗歌鉴赏的各个方面(从形式到内容),都有比较熟悉的了解和掌握,那么做起这类的填空题来,就能如鱼得水而毫不费力。
角度1:对古诗词名句的识记
(2013·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1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____________________”句。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默写相关名句。
第二步,根据题示写答案。
由“张志和”“《渔歌子》”和诗句的上句,很容易写出答案。
【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和练秀才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的前两句,作者引入了折柳赠别的风俗,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名句的识记。
前二句用比喻道出杨柳枝的色泽,点明送别时间,借用折柳的习俗表明不舍之情;由此可联想起“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
【答案】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角度2: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
(200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元]王旭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
雪花全似梅花萼①。
细看不是雪无香,无风吹得香零落。
虽是一般,惟高一着。
雪花不似梅花薄。
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
【注】①萼:花萼。
这里指花瓣。
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一家”指的是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分析概括诗歌内容。
第二步,读诗歌,找答案。
根据题目及词的意思,两种是指“雪花”与“梅花”,作者就是通过梅花与雪花的对比,表达对梅花的赞美,词中“风流”是指“风度”或者“气质”,一家是指“大自然”或者“寒冬”。
“两种风流,一家制作”这句意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但气质不同。
【答案】①梅花与雪花②大自然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北宋]晏珠
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绿酒初尝人易醉。
一枕小窗浓睡。
紫薇朱槿花残。
斜阳却照阑干。
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这首词写的是________(季节)________(时分)的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内容。
第一空抓住诗中景物描写“金风”“梧桐坠”即可了解季节特点,第二空抓住诗中“斜阳”“银屏昨夜微寒”即可了解“时分”特点。
【答案】秋天黄昏
角度3:对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及文学
常识的识记和了解
(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2分)
(文本见本专题考点5“即学即用”)
【注】①虚:废墟。
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目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二步,根据题目要求和提示,联想平时积累得出答案。
【答案】春江花月夜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双调]蟾宫曲怀古
查德卿
问从来谁是英雄?一个农夫,一个渔翁。
晦迹南阳,栖身东海,一举成功。
八阵图名成卧龙,
《六韬》书功在非熊。
霸业戍空,遗恨无穷。
蜀道寒云,渭水秋风。
曲中的“一个农夫”指的是________,“一个渔翁”指的是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
第一空要抓住曲中“晦迹南阳”“八阵图名成卧龙”来理解;第二空要扣住曲中“栖身东海”“《六韬》书功在非熊”,结合相关背景材料来分析。
【答案】诸葛亮姜尚(姜子牙)
角度4:对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概括
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有时复杂.有时比较简单;而命题时答题要求也不同,有时要求详细地分析,有时则只要求简单地概括。
有时诗歌中所表现的一种或两种感情,确实可以用一两个词精练地概括出来,这时就可用填空的形式来命题。
(2016·嘉兴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数日
[宋]赵师秀
数日秋风欺病夫,尽吹黄叶下庭芜。
林疏放得遥山出,又被云遮一半无。
野望
[宋]翁卷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两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象,但是诗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有所不同。
赵诗流露出一种________的感情,而翁诗则流露出一种______的情感。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抓住关键词,分析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从两首诗的内容上来看,赵诗所抒发的感情,是由病体经受秋风、见到黄叶遍地而起的悲苦之情;翁诗自始至终都是以闲适的心态在欣赏秋景,抒发的是喜悦的感情。
据此填入空格处即可。
【答案】懊丧(落寞、悲苦)欣喜(闲淡)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
[宋]苏轼
我行日夜向江海,枫叶芦花秋兴长。
长淮忽迷天远近,青山久与船低昂。
寿州已见白石塔,短棹未转黄茅冈。
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
【注】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旧历六月,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遭王安石派的谢景温诬告.以太常博士直史馆出为杭州通判。
“日夜向江海”言作者离京都越来越远,使全诗笼罩在一种__________的情绪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日夜向江海”即“相去日以远”之意,是说一天天愈来愈远地离开汴都,暗示了一种对朝廷的依恋、对被谗外放的忿懑不堪之情,使整首诗笼罩在一种怅惘的情绪里。
据此作答即可。
【答案】怅惘
角度5:对诗歌中所运用的表达技巧的判别
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命题点.当然绝大多数是要结合诗歌来分析;有时只需要判别出诗歌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并不需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这时也可以命成填空题的形式。
(2014·湖南卷)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③蓁(zhēn)蓁:草木茂盛的样子。
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的形式。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目要求指出诗歌的章法结构。
第二步,联系《诗经》的文学常识和教材中学过的《采薇》,很容易答出“重章叠句”。
《诗经》中每段开头采用相同或相近的句式,只是更换个别的字,叫作重章叠句。
【答案】重章叠句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月见梅花
梅尧臣
江南风土暖,九月见梅花。
远客思边草,孤根暗碛沙。
何曾逢寄驿,空自听吹笳。
今日樽前胜,其如秋鬓华。
江梅
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
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雪埘元同色,江风亦自波。
故园不可见,巫岫郁嵯峨。
这两首诗都运用了________的抒情方式,均借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________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第一空要抓住梅诗和杜诗借写梅之景来抒发情感的特点;第二空可结合两诗中的关键诗句来思考,前首诗中“远客思边草”和后首诗中的“故园不可见”,都透露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答案】借景抒情客居在外的思乡
角度6:对诗歌中关键词语(或诗眼)的提取
“炼字”是“诗歌鉴赏”题中对语言进行赏析的一种代表性的题目,“炼字”可能涉及词语选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
这是一种带论述性的、能力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语言鉴赏题,但如果命题者以反向思维降低难度——只要求考生按照某种表达效果的提示,从诗歌中找出能体现这种表达效果的词语,这时就可以以填空的形式来鉴赏诗歌的语言。
(2016·宁波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
[宋]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
羽书万里飞采处,报扫荡、狐嗥兔舞①。
濯锦古江头②,飞景还如许!
【注】①“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
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
②锦古江头:代蜀地。
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上片能体现海棠花开之快、观赏者惊喜之情的两个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第一步,明要求。
题干要求找出两个关键词,即“诗眼”。
第二步,分析诗歌句子作答。
在词人的笔下,海棠花开迅速,观赏者更是欣喜若狂,上片中“便一饷、胭脂尽吐”将这层意思点得非常准确。
作答时,从这句词中找出“一饷”“尽”即可。
【答案】一饷尽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2分)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本诗的诗眼是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体裁和诗眼。
对体裁的判断首先要抓住题干中的“唐诗”,再根据诗句的数目和字数来分析。
对于这首诗的诗眼判断,要注意抓住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愁”字。
【答案】七绝(绝句)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