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重新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作了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而今,新课标已经广泛地实施。

它较之旧大纲更注重了选文的人文性。

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倡学生的自己主观能动性学习的同时,也强调师生的互动,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要将新教材与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并付诸实践,关键一点是如何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并使之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充分开发我们语文老师自身的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语文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涵盖面广,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社会自然,无不包容。

语文课也不像其它课一样有现成的教具可用,它的灵活机动性很强。

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因此,语文老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富而深厚的内涵,充分开发自身资源,认真很好地把握新教材,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

否则,所谓的师生互动就只能流于形式。

看起来课堂上生动活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并不大。

所以,不管你的教具多么先进,方式多么时髦,也必须以语文老师自身资源为基础,这是其它任何方面所替代不了的,也是语文课程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之处。

我曾听过一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公开课,那些画面和音乐很美,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是过后我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仔细一想:多媒体用于教学,其优越性不必说,但毕竟它只是一种客观的教具,它永远也替代不了语文老师的特殊地位。

有些老师在使用它时仅注重了操作的灵活方便和画面的多样,换句话说,极力开发了多媒体的资源,却忽视了自身资源的开发(在课堂上老师看起来则更像一个熟练的电脑操作员)。

事实上,无论多么先进的教学工具,都必须将教师自身内涵与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否则师生互动也就变异为被线牵着在舞台上表演的木偶戏了,老师就成了那位拉线的人。

只不过木偶表演者是站在幕后,老师是站在幕前与学生一同表演。

这样的公开课,虽饱了眼福,但实效却不得不让人存疑。

那么,如何去开发语文教师自身的资源呢?
首先,语文老师必须打破思维的定势。

长期以来,教育体制的落后和教材的陈旧,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人的固守安逸的本性又会顽固地坚持这种习惯,使我们丧失了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做出改变的勇气。

从2003、2004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中考情况来看,作文及阅读都要求考生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认知和思辨能力,还要有相当的对生活、人生的认识能力。

试想,一个墨守成规、思维僵化的老师,又怎能给予学生鲜活的思想和创
新的思维能力呢?课堂上有时需要老师去激活点拨,让学生能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又能冷静思考,理性辨析。

一旦我们打破了思维的定势,课堂上就出现了新鲜的活力。

其次,语文老师必须采用多元化的教材教学。

语文老师有责任以课程标准为目标,将国家课程地方化、校本化。

因为,教学的成效并不在于老师教了多少篇课文,而是在于学生学到了什么东西。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范本,具体到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教学,则可以对之进行重新组编、增减、整合。

众所周知,知识的来源并不限于课本。

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人(包括家人、老师、朋友)和事物(如报纸、杂志、各类课外书籍及通过不同媒体所发放的资讯)都可以是学习的好材料,互联网更是一个源源不断的知识宝库。

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料来源,按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设计编辑出校本课程教材。

这一方面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另一方面,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也得以增长和提高。

第三,语文老师必须兼收并蓄,不断补充自身所缺乏的知识营养。

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善于分析人生、分析社会,不断提高自己,才能教好学生。

2003年高考作文中,陕西一考生的诗歌以语言的灵动、意象的深刻抓住了阅卷者的心,从而获得满分。

可以说,这位考生是幸运的,因为他和他的诗都遇到了富有现、当代诗歌涵养的老师。

据说,这位考生在高考前的三次模拟考试中都是写诗,而老师也给了他较好的分数,使他在考场上很有信心地写下了这首诗。

说实在的,又有多少老师敢鼓励学生在高考中写诗呢?原因就在于很多老师(当然也包括部分阅卷老师)本身就对现、当代诗歌认识偏颇。

也正因为如此,而错过摆在面前的优美诗篇,导致了许多小诗人的夭折。

所以,不断补充、提高并完善自身,是摆在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挑战。

第四,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必须以无知的心态面对学生。

语文课程不只是特定的知识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和探求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新形式下的师生关系应该由以前的师道尊严的关系转变为合作伙伴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之所以说以无知的心态面对学生,就是要老师以真正的平等心态来面对课堂中的学生。

当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博学的姿态时,学生自然就会对之产生敬畏之情,如果老师居高临下,那平等的对话关系就无法实现。

因为学生是以无知的心态来听课的,老师也应该以无知的心态面对他们,这样师生关系才不致于错位,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得以发挥,从而真正构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

具体地说,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几点。

1、重视学生的阅读感悟,以感悟带动赏析。

感悟在作者一方,是创作的灵感,是成文的基点;在读者一方是阅读体验的兴奋点,是理解文章的切入点。

只有有了一种对文本的整体感悟,才能获得思想的启迪和阅读的快感,增加赏析兴趣。

以往的阅读教学一般是分析在前,总结在后,学生对文章没有整体把握,教师把文章肢解了。

每个人对文本的感悟几乎都不同,在课堂上,教师应多问几个“你觉得”、“你认为”、“你看”、“你想”,要鼓励学生谈论自己对文章的直觉,然后再问“为什么”、“怎么样”,启发学生阅读思维,为直觉寻找最直观的论据,激发学生对文章的自觉赏析。

让学生在“为什么”中,展示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矫正直觉偶然的偏差,培养对文章正确的领悟能力的自主性和准确性。

比如学习《阿Q正传》时,对阿Q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学生会有各种见解,我就把它上成一堂讨论课,将阿Q可怜、可悲、可恨,甚至可爱、可敬的看法统统释放出来,在辨析中进行综合。

这样,学生既能各抒己见,又能互相学习,互相理解。

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激发、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组织学生讨论。

实际上,教科书上的答案,要相信学生能讨论出来。

2、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体验。

教师必须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文本丰富的有关资料,尤其是文言文和一些颇有背景或有特殊意义的文章更应如此。

学生对文本的资料了解越丰富,他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就越深。

另外,让学生在一个庞大、深厚,抑或是错综复杂甚至互相矛盾的辅助资料中,去探寻、分辨、理解、体验,最终形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

这种认识,是学生自主体验的结果,学生通过反复的思考,也才会有真正大的收获。

如要想理解苏轼的《赤壁赋》,教师尽可能把苏轼的政治思想、仕途坎坷、思想情感、个人修养等资料,以及苏轼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介绍给学生,那么学生就会对《赤壁赋》中表现出的洒脱,多几分理解,多几分敬重。

再者,教师可利用课堂导语的设计,引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设备加大信息量,创设情境;利用音乐、录音、录像、课件等,设置情感氛围,让学生产生激情,充分体味作品的内涵,品味作者带给我们的人生况味。

3、重视学生文化底蕴的培养,拓宽学生心灵领域。

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关注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我根据学生阅历和知识水平的程度,向学生推荐相应的文化品味的书籍,难易适度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适合自己水平的课外阅读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加厚自己的文化底蕴。

比如,对领悟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推荐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对思辨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推荐培根、田蒙、黑格尔等名
人的作品;对想象力不够丰富的同学推荐冰心、汪国真、泰戈尔等名家的诗集。

另外,我还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看名著,写书评,听新闻,写随感,举办作品讨论会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的文化底蕴的提高,必然能拓展学生的心灵世界。

读了庄子,他们也许会重新审视孔孟;了解了王安石,他们也许会重新抚慰苏轼;理解了杜甫,他们也许会离开陶渊明;洞悉了张之洞,他们也许会遗憾谭嗣同。

心灵世界的拓展必然会促进想象力的提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和王羲之一起游兰亭,体味人生情怀;与徐志摩一起别康桥,触摸感情的涟漪;和繁漪一起看心理医生,走出感情的误区;和海伦一起期望光明,想见人生的美丽。

可以想见,如果教师在有效的时间里促进学生文化底蕴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极大的飞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