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守敬行书对联谈其书学思想及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
056Vol.125
从杨守敬行书对联谈其书学思想及影响
张蒙 孙静 杜玥
(新乡市博物馆,河南…新乡…453000)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有民国杨守敬行书对联一副,纸质,纵110厘米,横31厘米,保存完整,1958年拨交入藏。
内容为:“扫崖去落叶,抱瓮灌秋蔬”,分别为李白《与周刚清溪玉镜潭宴别》中“扫崖去落叶,席月开清樽”与《赠张公洲革处士》中“抱瓮灌秋蔬,心闲游天云”诗句,表达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浪漫主义情怀。
“抱瓮灌园”典故出于《庄子·天地》,意为天真无邪、摒弃机心,表达了作者安于拙陋、向往淳朴、回归田园的隐士情怀,与明代梁辰鱼“抱瓮灌园,绝机心于汉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左下落款“杨守敬”,印章两方,上白文“杨守敬印”,下白文“光绪丙午邻苏老人六十八岁印”。
该行书对联风格秀润,用笔厚实,枯润相间,流畅生动,意气相续,姿态天真,既得淳朴苍然之韵,又显厚重磅礴之气,“体现了杨守敬晚年用笔丰润跌宕,结构拓展舒放、质朴古淡、老辣苍劲、刀削斧劈而又浑然天成”[1]的气势。
1 杨守敬书学思想论述
1.1 杨守敬生平
杨守敬(1839—1915),湖北宜都人,谱名开科,榜名恺,后更今名,字惺吾。
晚年因居黄州,在苏东坡学堂旁筑书楼,故自号邻苏老人,卒年七十六岁。
他一生勤奋治学,据不完全统计,著作共有83种之多。
《清史稿》有杨氏传,称之“鄂学灵光”,又被晚晴四大名臣之一的张之洞称为“湖北人望”。
杨守敬幼年丧父,由祖父抚养,六岁读书,九岁能文,十岁辍学,然仍苦读不辍,十四岁拜朱凤池先生学文,十五岁另从朱文敬,同年中秀才。
十八岁湖北学政
院试赴考,然三就院试皆不能。
后究其因,乃“冯学使式小楷,颇生字学,而守敬书法草率,故而见摈”[2]。
此事对杨守敬影响较大,从此认真研习书法。
十九岁师从江陵朱槐卿工习书法,历时六年,参加府试,五场皆为第一,中举人。
随后七次入京科考,屡试不中。
期间,杨守敬开始研究金石文字,在京搜求汉、魏、六朝金石文字,并在京结识许多名流学士,如邓承修、潘存、谭廷献、何如璋等。
杨守敬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博采众长,为其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1881年(时年42岁),应时任中国驻日本大臣何如璋之邀到日本充当钦史随员。
在日四年,与黎庶昌搜集大量散佚古籍珍本,在学术上受益良多。
归国之后,再次参加科举,无缘榜首,遂决意远离仕途,专心著述。
后在湖北黄州筑园藏书。
为避战乱,辗转定居上海,拜谒者如云。
1914年(时年75岁),被袁世凯聘为顾问,虽辞而不受,但还是被迫北上任参政院参政,次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1.2 杨守敬书学著作
杨守敬年少时期因“书法草率,故而见摈”,院试屡试不第,自此愤而学书。
一方面勤学苦练,一方面善于总结经验,融北碑南帖之精华,汲碑版帖学之神韵,勇于继承和创新,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留下诸多书学著作,在书法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1.2.1 《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与《激素飞清阁评帖记》
杨守敬因会试入京,常利用闲暇时间,收集研究碑帖,与好友邓铁香一起到琉璃厂收集金石碑版。
囿于财力,往往精者归邓,次者归杨。
时日渐长,杨守敬见识日增,考证渐详。
1867年(时年28岁),《激素飞清阁评碑记》写成。
第二年,《激素飞清阁评帖记》成。
但世事无常,杨守敬在《学书迩言·自序》中提及:“余三十年
摘 要:杨守敬是清末民初著名的书法家,真、草、行、隶皆通,尤以行书为最。
新乡市博物馆收藏杨守敬行书对联一副,保存完整,可窥杨守敬行书秀润之貌。
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回忆杨守敬的生平、书学著作、书学思想及影响,以便于学书者更好地了解郭守敬的书法艺术。
关键词:杨守敬;书学思想;书学影响
作者简介:张蒙(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博物馆公共服务与书画研究。
孙静(1980—),女,回族,河南新乡人,大学本科,主要从事文物博物馆学研究。
杜玥(1989—),女,汉族,河南新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物及博物馆学研究。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57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8.01(下)前,有《评碑记》二卷、《评帖记》二卷,庚辰东渡日本失之。
”然而奇特之处在于,杨守敬去世之后,其孙杨先梅在家藏图籍中找到《评碑帖记》手稿,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后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单行本,另在日本丢失的稿子,也被人交由日本谈书会刊印发行。
故现存《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与《激素飞清阁评帖记》各有中日刊印本,系统地论述了周秦到隋唐的碑帖。
纵观中日两个版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按时间顺序著录,“考录碑名、撰文者、书手、碑额、立碑年限、出土地、品评等,对碑刻考察详尽备至”[3]。
从周秦《石鼓文》到唐代《峿台铭》,共对二百多种碑刻进行评述,评语少者寥寥几语,多者可达数百字。
《激素飞清阁评帖记》也以时代为序,评述了自魏至隋各书法家的名帖49种,并就各种名帖及其部分临本翻刻进行评述。
1.2.2 《楷法溯源》
《楷法溯源》,因体例以翟云升《隶篇》为蓝本,故称《今隶篇》,成书于1877年,时年38岁。
该书成书得益于潘存(孺初)的鼎力相助。
潘存作为一名书家,曾邀杨守敬协同收集碑帖,历时十余年,得大量精要碑帖。
杨守敬建议潘存著书立说,以传后世,然“敬每劝其著书,顾以老病谢”[4],并将所得碑帖转付于杨守敬。
因潘存多病,为使先生得见此书出版,杨守敬不辞辛苦编撰完成。
他在《楷法溯源·凡例》中回忆说:“是书经始光绪二年四月,成于三年七月,即以七月开雕。
缘孺初老病京师,旦暮归琼州,故刻期成之,以慰其怀。
”该书可以说是潘存与杨守敬合力之作。
《楷法溯源》囊括了唐代以前的碑刻文字,具有书法字典性质,主要论述了楷书的发展轨迹,对楷书风格与体势发展进行梳理。
共收录集帖、古碑718种,收楷书单字约2万个,对清代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1.2.3 《学书迩言》
《学书迩言》是杨守敬七十三岁高龄时应日本弟子水野疏梅之请写就。
作为对初学者的简要指引,该书不分章节,依笔记体例,分为评碑、评帖、评书和题跋四部分,囊括周秦至明清之碑帖,内容广博,对各类进行简要介绍并作做适当评述,并提出“品高学富”之论。
此外,《学书迩言》对日本书法也有所涉猎,不可谓不全面。
1.3 杨守敬书学思想
杨守敬一生博闻强识,治学严谨,涉猎甚广,著作等身,单书学共有四本著作,在继承前人书学思想基础上,创新融合,提出了新的书学思想。
1.3.1 碑、帖并举
唐宋以来,大多重帖轻碑,清中叶之后,则重碑轻帖,两种极端都不能完整客观地反映书法艺术的发展轨
迹。
杨守敬则敢于突破碑学派包世臣、康有为崇碑贬帖的门户之见,摆脱传统馆阁体的束缚,认为“集帖之与碑碣,合之两美,离之两伤”[5],这在重碑轻帖的环境中极其难能可贵,对后来书法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守敬正是取二者之长,故其书法既有法帖的秀逸,又有北碑的苍劲,卓然成为一代书法大家”[6],《激素飞清阁评碑记》与《激素飞清阁评帖记》则是其碑帖并重思想的真实写照。
1.3.2 八面出锋论
通过对历代碑帖的深入研究,杨守敬就书法“用笔”一事提出“八面出锋”之论,既强调侧锋用笔,又肯定中锋用笔的地位,是对赵孟頫“笔笔中锋”“千古不易”说的挑战。
杨守敬指出“中锋最善体会,非锋在画中之谓也。
八面出锋,始谓之中锋”[7]。
在《杨守敬与谷岩一六的笔谈》中也阐述了侧锋用笔的高妙,“能方则意味无穷”,该论调开拓了学书者的思维,鼓励书者充分发挥创造力和个性。
1.3.3 学书五要
民国杨守敬行书对联
【史学理论】Historical Theory
058Vol.125
《学书迩言》中,杨守敬在梁山舟学书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的基础上,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8]“三要”是人们成为合格书家的基本要素,杨守敬新增之后的“五要”则是一个优秀书家的必备素养。
“品高”是对书写者后天修养的重视,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一脉相通的[9];“学富”更多在于个人内在的修养,所谓“功夫在字外”即为此理。
2 杨守敬书学影响
杨守敬隶、楷、行、草皆精,尤以行书为最。
据马宗霍云:“惺吾宗法信本,行书略带纵笔,固当视覃溪稍胜,小真书则尚不及。
”[10]覃溪即为翁方纲,与刘墉、铁保、永瑆三人被誉为“清中期四大书家”。
马氏认为杨守敬行书稍胜翁方纲,可见其书法功力之深。
然而,杨守敬为一介布衣,并非政要,不比康有为等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一方面不是北碑派的核心人物,不似包世臣、阮元等是北碑派的理论代表,不具有一呼百应的号召力。
再加上“杨守敬因为其书学著作没能在他有生之年在国内及时刊印,而失去了同时代的书法家、书评家对其书学思想进行全面认识的机会,也就失去了书法评论家对其艺术进行系统而准确的评价”[11],导致其书学思想在当时很难影响书坛。
墙里开花墙外香,在日本,杨守敬书风影响日本书坛足足一个世纪,被称为“日本书道近代化之父”“日本书道的大恩人”“近代日本书道之祖”等。
赴日期间,杨守敬随身携带一万多件拓本,对当时处于帖学羁绊中的日本以当头棒喝,并注入了新鲜血液,引发了日本书法的“明
治维新”。
日下部鸣鹤、严谷修一六、松田雪柯是当时日本明治书坛的三大书法家,都曾拜于杨守敬门下,他们的书法作品与弟子遍布日本,对杨守敬书学思想在日本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杨守敬带入日本的拓本及书学思想形成的冲击和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他开创了日本近代书道的新局面。
对于这位“传灯祖师”,日本人一直心怀感恩,直到今天还一直研究、纪念他。
杨守敬一生潜心治学,涉猎甚广,著作等身,成就非凡,与他七次会试不第形成鲜明对比。
也许正因如此丰富且带有戏剧性的人生阅历,才使得他在1907年六十八岁于黄州筑园藏书期间写下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扫崖去落叶,抱瓮灌秋蔬”行书对联,而晚年家国动荡、辗转流离的局势,激发他“抱瓮灌园”,追求拙陋的淳朴生活诉求,与其姿态天真、质朴古淡的书风相暗合,并为后世留下精彩的书法作品以供凭吊。
■
参考文献
[1]何云洪.杨守敬书法艺术浅析[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13(04):124.
[2]杨守敬.邻苏老人年谱[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3]张涛.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17.
[4]谢承仁.杨守敬集(第13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5]谢承仁.杨守敬集(第8卷)[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6]邹华清.杨守敬学术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111.
[7]杨守敬与岩谷一六翁的笔谈[J].书艺,1934,4(11).[8]杨守敬.学书迩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9]路欣.杨守敬书学思想与其书风的关系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13.
[10]马宗霍.书林藻鉴[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1]张秀.杨守敬的学术与书法[J].中国书法,2003(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