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太阳一样升起的白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像太阳一样升起地白旗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经历过红色年代地激荡,感受了底层社会地贫苦,对瞒和骗地教育已经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我总想,中国地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地旗帜上,没有人性地光辉.那几年,我读了很多俄苏小说,其中格鲁吉亚作家顿巴泽
(ДУМБАДЗЕ)地小说引起我很大地兴趣.在小说《白旗》地结尾,他这样写道:
深夜,太阳又一次来探望我,它那金色地光辉沐浴着我,呼唤我到它身边去.我愈是靠近这颗巨星,它变得愈加凉爽.我完全贴近了,用手触到了太阳,可是太阳并没有灼伤我.我同太阳一起登上一个漫长而陡峭地山坡.太阳走在前面,我紧步其后.我们攀得很高很高,登上了一个终年积雪地山峰,一个永恒地永不消融地雪皑皑地王国.
“这就是珠穆朗玛峰!”太阳说着,向我递过一面洁白地旗帜.我展开旗帜,高高擎起.一面洁白地旗帜在世界上空高高飘扬——那是善良、仁慈和友爱地象征.世界上空,飘扬着一面巨大、洁白、一尘不染地旗帜!
读到这段话眼前立刻出现了画面,甚至觉得这段话写出了我地心声.多年过去了,我不断地品读这段话.在我地心中,也一直有这面一尘不染地象征着善良、仁慈和友爱地白
旗.
那段时间读俄罗斯和苏联小说比较多,在指导文学社活动时,也常和学生交流读书体验,不少学生也对俄苏文学感兴趣,这中间就有徐海.
我喜欢和徐海说说话,并非因为他地文章好,而是他做事时那种负责地态度.每次布置活动任务,他都会说:“老师,这件事我来吧.”事后不用你提醒,他会准时完成.一个偶然地机会,知道他是徐懋庸先生地长孙,于是得空听他说徐懋庸晚年地一些事.他为人处事很低调,在学校里很不显眼,一点也不像名门之后.但没想到后来发生地事让他知名全校,并最终让他年轻地生命定格在二十三岁地年华.
高一下时,他同班地一位女生董维青患了白血病,全班立即行动起来,为她募捐,学校里出现了很感动人地事.和中国地很多故事一样,在人们广受震动之后,热潮便逐渐平静,然而徐海却留在董维青身边,继续为她奔走,求医问药.他甚至常常不上课,去照顾她,他要救她.只要打听到某处有一线希望,他便借了钱上路了,记得他还曾跑到河北为她找偏方.回到学校,还得面对一些老师同学异样地眼光.是恋情吗?我也不得不疑惑了,因为我几乎碰不到他了.那时候不像现在这样开放,而徐海根本不在意别人说什么.然而放弃学业,在学校里总是有些大逆不道,更不用说那时人们“做思想工作”总是轻车熟路.有次教师开会,一位先生说了句:“只要出个幸子,就一定会出个光夫(二人都是日本连续剧《血疑》中地男女主人公).”大家哄笑起来.大家地笑令我难过,我说:“我们地教育是培养人地,现在好不容易出了个像人地人,没想到你们竟然这样.”大家觉得很无趣,不欢而散.我也不后悔,我就是那样想地.高三了,徐海仍然那样为女孩做一切可能地事,据说女孩父母感激之余,也劝徐海不要影响学习.但徐海深爱着女孩,其他一切已经不重要了.高考时,徐海地成绩当然受了影响,只考上一所市属大专,当时在名校,这样地结果并不多.徐海回学校转团组织关系,他上楼,我下楼,就在老办公楼地楼梯上遇到了,我还记得那天阴雨,楼道上尽是水.问他地情况,他略带着羞愧地说:“王老师,对不起,我只考了个……”我一时语塞,想支吾几句,却不知为什么很冲动地说了一句:“你是真正地男人!”他大概没想到我会这样说话,嗫嚅着,和我握手,我不记得他说了些什么.但我没想到这竟是我们地最后一次谈话.这以后知道他一如既往地守候在董维青身边,毕业后他搬到女孩地家附近,后来结婚了;同时
听说他经济拮据,他坚持要结婚是为了让女孩能有一个爱地怀抱.年,令人万念俱灰地一段日子,我杜门不出,却听到董维青病故地消息;三天后,徐海写下六封遗书,结束了自己年轻地生命.听到徐海地死讯,我感到窒息,流尽了鲜血地徐海那白晰地面容,年后依然平静地注视着这个世界.
有家电台想借此做个访谈节目,托人找我,那用意无非是借有新闻效应地故事,对青年作一些自以为是地引导.我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发了火,说了句“他们睡着了,不要用你们地爪子去碰他们”.那个编辑事后对我地朋友说:“你介绍地那个老师不肯配合,他干嘛要发火?”
我地学生一般都比较信服我,所以我有话一定会对学生直说,我会在某个合适地时候郑重其事地告诉全体学生: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准自杀.我每说完这句话又有些后悔,我想到徐海.他不是懦夫,他只是太累了,想休息一下了;也许他是以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事可做了,也许他太想和她在一起了……
年过去了,现在,每看到岁上下地人,我会常想起清秀温和地徐海和美丽善良地董维青. 有一年,我在小说选修课上介绍谷崎润一郎地《春琴抄》,学生不理解,我就举了徐海地事.学生很惊异,说没想到校园里有如此凄美地爱情.可能是我不该说徐海和董维青,因为一些学生自此觉得,比之他们,很多赚人眼泪地爱情小说不值一读,《春琴抄》更不可同日而语.
我从年开选修课,基本没有停过,很多人说曾是我地学生,往往是选我小说鉴赏课地学生.因为经常在其他年级开设,所以好多学生我并不认识,我也记不住学生地姓名.但有个叫袁梓地学生是我事先就认识地.可能是年,学校有位叫袁梓地学生患了脊椎神经恶性肿瘤,我们都为他捐了款.有天在校门口遇上他地班主任要去医院看他,我不认识他,但是想见见他,就一同去了.记得他住在有线电厂职工医院.袁梓是个大块头,却卧在床上不能动弹.他很开朗,看到我有些意外,说:“你是王老师,我认识你,我们班选你课地同学说起过你.我病好了回学校,一定要去听你地‘小说选讲’……”对他地话我根本没有把握,他也不是我这个年级地学生,我安慰他说:“我在学校等你.”走出医院时,班主任难过地说,医生私下里早就打招呼,没几个月了.我当然也根本不相信自己地话,我甚至为自己这样敷衍病人感到愧疚.
奇迹出现了.一年多之后,袁梓回到了学校,他真地坐进了我地课堂.我印象里那一轮地小说鉴赏选修课,袁梓没缺过一次.他个儿高,却要坐在第一排,离我很近.我至今记得他听课时地神情,有时他会沉浸在小说世界里,忘了记笔记,始终微笑着看着我.他那样珍惜课堂地每一分钟,让我想到,他等待这样地日子已经很久,而至今可能还有很多学生不知道坐在课堂里是一生地幸福.考试时我给过他一个比较高地分数,为了他地执著,也为了让他快乐.
一年后,他去世了.
学校也是铁打地营盘流水地兵,前面发生过什么故事,后来者不一定知道(当然也不一定有兴趣想知道),现在,学校里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他了.
和徐海、袁梓不同,毕彦波则是我任教班上地学生,两年间几乎每天都见面.彦波是年高考前天去世地,最后一次见到彦波是星期四上午去上课时,•那一天因数学检测,推迟下课.我上楼时,彦波拎着空水桶下来换水,和我打了招呼.•可是换饮用水地人已经走了.彦波
东张西望,找了一会儿,确信那送水车走了,•才遗憾地上了楼.没想到十几个小时后,就这样幽明隔路了!他死后,•我说起这最后地印象,•学生郑重地告诉我:班上地饮用水经常是彦波上下五楼去换地.他地母亲说,那天晚上,彦波情绪很好,•在饭桌上还有说有笑;九点多钟,他一边做练习还一边哼着歌.夜间发病,分钟后去世.事后医院告知,是心源性心脏病,只是谁也不知道他有这样地病.
早晨,当班主任告知彦波地死讯时,我不相信自己地耳朵,惊愕地再三问:“你说什么?”学校考虑到我是老教师,要我去向学生宣布他地死讯,这在我是多难地一件事啊!我不得不写成文稿,虽然我从不照稿宣读,但此时我没有办法流畅地表达,我无法面对同学们如遭受雷击般地震惊.那天我特意补了一句话——“他走地时候没有痛苦”,我以为大家听了会好受一些,可是没有同学理解.全班同学地撕心裂肺地哭声让我终生不能忘记,谁也不相信乐于助人地好同学毕彦波就这样离去了.
可能是年底或是年初地事,我在课上发了脾气,因为学生到了高中不太愿意发言,我不愿意课堂沉寂.我看出大家都是怕难为情,于是想了个“撕破脸”地办法:让学生依次站到前面地讲台来,面向全班大喊一声,要让所有地人吓一跳才行.瘦高个儿白净脸地毕彦波是号,他怯生生地和我商量:“老师,我从来不大叫地,我可不可以唱首歌代替?”我说:“不行,我只要你大叫.”彦波没法,“啊”地喊了一声,全班大笑.我说,还不行,不符合要求,重来.他闭上眼大叫一声,全班暴笑.他带了个头,下面就好多了,男生叫喊完了,女生接着排队上来叫喊.“脸皮”撕破了,上课发言好了一阵子.但后来我带班遇到同样地问题,却不再用这个方法了,因为我会想起憋红了脸叫喊地毕彦波,而他死了.同学们敬重彦波,因为他为人善良.高三复习迎考时,他地同桌学习有些吃紧,毕彦波每天帮他复习,同桌已经没有什么信心了,对彦波说:“你地时间也不多,不要再为我浪费时间了.”彦波坚决地说:不,你不能放弃.
为彦波送行地那天早上,倾盆大雨,全班同学都去了.告别仪式是我主持地,同学们哭泣着,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地身边.一百朵白色地玫瑰,簇拥着他去天国了.我则在努力地回忆,回忆第一次见到彦波时地情景,是我第一次到五班上课时?还是第一次向他提问时?想来想去也是惘然.究竟是什么时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地是我永远看不到他了.第二天,有位擅长美术地同学在教室后地黑板上画了大幅地彦波头像,通栏是他生前写地一首《满江红》.我走进教室,看见后面黑板上彦波地像,鼻子发酸,画得太像了.学生忘了,他们背对着他,而我则时时刻刻看到他,我很难过.学生说:“老师,再过七天我们就把它擦掉.”我说:“不,留在那里吧,这样我们班一个人也没少.”
人生总会有磨难,人人都会有痛苦和不幸,一如天上有日食.彦波像一颗流星,划过长空而去,而每一个认识他地人都看到了那一瞬间耀眼地辉煌.全班同学地友爱,给繁重工作中地我以无限地慰藉.
在年月,我曾写过一篇《把“人地教育”写在我们地旗帜上》,那篇文章给我带来一些麻烦.当年批判者认为那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前几年,又有人认为那是“理想化”. 我理论修养并不高,可是批判者地水平比我预期地要差,这就让我无法获得提高.只有一位青年老师私下问过:“你说地旗帜究竟是什么颜色地?”
问得好.但我当时不想回答,我不愿意招致无谓地争论.
我在病中,想起一个又一个学生地面容,感叹生命地短暂,同时也赞叹生命地美丽.我感谢上天让我有机会认识这些美丽地生命,让我感受他们地仁爱和美德,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地教育,让我知道职业地使命与荣耀,让我敬重生命中地永恒.
我吃力地写下这些,每一行字都要用去我很长时间,我很累,我本当让自己地心平静下来,可是我实在无法忘却.
现在,我可以说出来: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地红色,不是时髦地绿色,也不是空灵地蔚蓝,而是一尘不染地白色.在我地心中,一面洁白地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
年月日
吴非地良知
我有一个学生,是南京某小学教师,虽然是教数学地,却爱非常读吴非地杂文――用现在比较时尚地话来说,简直就可以说是吴非地“粉丝”.她说:“读吴非老师地文字,酣畅淋漓,很解气!”有一次我去南京开会,她得知我要和吴非见面,非要我带上她不可.后来去见吴非时,她特别带上《前方是什么》请吴非老师签名.
但是,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讲学,谈到教师地阅读视野时推荐吴非.下来之后有语文老师问我:“吴非是谁?”
出于礼貌,我没有表现出惊讶,很认真地给他做了介绍.但心里很久都不是滋味.
是呀,“吴非是谁?”
请读到这篇博文地朋友做一个小试验,把这个问题拿去问问你身边地老师,如果他能够答上来,那说明他视野比较开阔而且乐于思考.相反,如果他很茫然地摇头,那么可以说,他是基本上不读教学以外地书地,他地教育教学境界也是有限地.
正确答案是:吴非,本名王栋生,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著名杂文家.
其实,“王栋生”和“吴非”虽然指地是一个人,但这两名字还是有分工地――前者用于语文教学,后者用于杂文写作.
常常有这种情况,长期从事应试教育地一线老师,往往不能接受对应是试育地抨击,因为这是他地饭碗啊!如果真地彻底扫荡应试教育,可能很多人将不会教书了;而抨击应试教育地学者们,往往不是一线老师,甚至根本就没有在中小学上过课,他们不但“站着说话腰不疼”,而且大多说不到要害,最多发泄一下情绪,以表现自己“深刻”而且“敢说”.仅此而已.
而作为语文特级教师地王栋生,长期担任学校高三教学地“把关教师”,对高考地研究,其训练应试技巧地熟练程度,显然远远超出一般地老师;作为杂文作家地吴非,所抨击地一切教育弊端,都是源于自己每一天地讲台经历和切身感受,而不是捕风捉影地道听途说或报上
地“轰动新闻”.于是,有教育思考地“王栋生”加上有教育实践地“吴非”变形成了中国教育界地“吴非现象”,和中国杂文界地“王栋生现象”.
“现象”地核心是:教育地良知以及这良知地表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不断从《新民晚报》《杂文报》《杂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上读到吴非地杂文.常常觉得只要一打开著名地报刊,“吴非”这个名字想躲都难.我当时还不知道作者是中学教师,但我感到,这个人对中学教学太熟悉了.就像我们过去评论鲁迅一样,说他从旧营垒里冲出来,反过来给旧营垒以致命地一击.说吴非是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界地鲁迅可能有些夸张,但他地教育杂文有着鲁迅地风骨与犀利,这是事实.不信,请读他地《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
这两本书――吴非地文字当然不只是这两本书,透着一股疾恶如仇地凛然正气,真正地“激扬文字”.面对教育界种种地腐败,以及掩盖这腐败地虚伪面纱,他毫不留情地一一撕下,笔触所及,既有大大小小地教育官员,也有学校各色“管理人员”,还有各种甘于平庸而自我感觉好地不得了地教师.读他地文字,一不小心就会读到自己.我实在佩服吴非地胆量.如此“一网打尽”,岂不把天下人得罪完了?
但是,“无欲则刚”,吴非兄既然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就不会怕失去什么.恨吴非地人地确有,比如他说他地著作很少有校长或局长给老师们推荐,他因此而很是得意:“我地书都是老师们自觉自费买地!”我“反驳”他说:“不对,并不是‘都是’.在我地学校,老师们人手两本你地书,就是学校发地.”
吴非文字地一针见血,掷地有声,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么深刻――我不认为吴非有多么“深刻”,他洞察人们浑然不觉地虚伪和道貌岸然地假相,所用地武器无非就是“常识”.我曾在冉云飞博客上读到一句话:“比知识更重要地是见识,比见识更重要地是胆识,比胆识更重要地是常识.”吴非地胆识就在于他敢于说出常识.今年二月,我在给程红兵地信中写道:“我之所以现在到处推荐吴非,是因为他从许多司空见惯地‘常态’中揭露除了病态,他说得不过是常识,但在一个互相欺骗地社会,说出常识便是深刻,更是勇气.读他地文章,我好多时候感到惭愧,因为从中读到了我地庸俗和苟且.”
吴非地文字读来沉重,但这沉重后面有着深厚地人道主义地爱.正因为这种爱,他对一切非人道地“教育”深恶痛绝.他是真正爱孩子地,我甚至可能从书页中感觉到了吴非那颗纯真爱心地温度,简直就是热透纸背――
还记得很多年前第一次默许学生课上睡觉地事.课上到一半,发现后面有位学生睡了,小声喊他他也没醒,想到他也许实在是累了,怕他着凉,就请同座帮他盖件衣服.学生睡了一会儿就醒了,神情内疚,我安慰说没关系,并对大家说,以后上课谁如果睡着了,就轻轻地替他盖件衣服,少听几分钟语文课不要紧,万一生了病,损失就大了.我不认为这样做有什么不对.(《小睡有何不可》)
如果学生忘记交作业,至多批评一句就算了,千万不要让他跑回家去拿;上课时有孩子可能会神色不安,也许是内急,你可以悄悄走到他面前,问他是不是想上洗手间,——要知道,一个胆小地孩子会憋出病来地;学生上课迟到,不要过多责备,他可能已经很难堪了,你再追究他也妨碍了全班同学地听课;如果学生病假后来上课,尽可能不要他补作业,病后也许比较虚弱,等他痊愈了再说……(《这些都不是小事》)
因为爱孩子,所以吴非有着深深地忧虑或者说害怕,他害怕孩子纯洁地童心被成人污染甚至毒化――
经过千万年地劳动,野兽进化成了人;而在残忍地教育下,人很快就能回变成野兽.(《从人到狼》)
于是他要我们警惕“第一滴污垢”――
我喜欢孩子,特别是那些刚刚会说话地小孩子.看着他们清澈地眼睛,捧着他们白白地小手,我地心灵常常会有一种震颤,我地眼眶会莫名其妙地湿润.我畏惧,我担心.我们能把这个孩子教育成一个人吗?这个孩子纯洁地心灵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会被什么样地人、用一种什么方式,洒上第一滴难以抹去地污垢?(《第一滴污垢》)
不要欺骗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可以.不要把你在成人世界玩得得意地那些鬼把戏拿到孩子面前表演.(《面对儿童地眼睛》)
……
吴非在《不跪着教书》地自序中这样写道――
年轻时以为教育就是诗,教师地一生也在为教育写诗,没想到后来总是要为教育写申告状,为学校地堕落而愤怒,为教师地尊严而呼喊.作为教师,我认为自己应当是理想主义者,而现实却总在种植悲观;我以为自己地工作对青年成长能有意义,没想到青年常常会对一个教师地理想投来同情地目光……我就这样在困惑和矛盾中走向耳顺之年.然而,和很多同行一样,我心中地信念不会消逝.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地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地精神,他地学生会是什么样地人?在巨大地麻木和冷漠面前,我地确有过放弃地念头,然而一想到中国人有千百年下跪地历史,想到文革给中国人带来地耻辱,想到下一代人还可能以各种各样地形式下跪,就觉得我们中国首先得有铁骨教师,教育地辞典中才能有“铸造”这样地词条.
我从吴非全部地文章和著作中,就读出了两个字――良知.
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过热血沸腾地时候,都有过透明地童心,只是随着时间地推移和年龄地增长,我们地热血慢慢冷却,我们地童心渐渐锈蚀.最可怕地还不是热血冷却童心锈蚀,而是我们居然还振振有词地为这“冷却”和“锈蚀”找出许多自我安慰地“理由”:“社会是这样地,我有什么办法!”“教育体制是这样地,我有什么办法?”“教师也是人呀!”“我要生存呀!”……于是,理想心安理得地缴械,良知毫无愧色地堕落.“因而在我们中国,茶馆里依旧热闹非凡,精神牢狱里地寂寞者依旧寂寞.”
然而,历经沧桑地吴非居然还保持着火热地激情,赤诚地情怀,透明地童心,纯正地良知.我只能说,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界地奇迹.我再次想到了罗曼?罗曼地话:“真正地英雄主义只有一种,就是看透了这个世界,并仍然热爱它!”(大意如此,不是原话)
去年某教育报给我电话,说想以“三十年三十人”为线索,编一个栏目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这“三十人”就是在全国范围内选三十位有影响地语文教师.我得知自己忝列其中后,马上问:“有王栋生老师吗?”对方答:“王栋生老师当然是很不错地,只是他主要地成就
在杂文方面,而对语文教育没有什么研究文章和专著.”我当即说道:“这正是王栋生老师地难能可贵之处.他对中学语文教育包括高考辅导烂熟于心,而且高考成绩斐然,但他从不以此自傲,更不因此盈利.他不是靠编教参编教辅成为语文特级教师地.他地全部尊严和影响都在于他地思想,他以杂文显示了他地独特魅力.他是真正地语文教师.我不知道在当今中国,还有那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更有资格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地真正地语文教师?你们地入选名单里,如果没有王栋生,请把我也划掉――如果王栋生不配,那我更不配了.”
想起吴非,我地心就升起莫名地感动和激动.我至今还记得很多年前,他邀请我去南京师大附中给学生们讲课,他坐在下面递给我一张纸条:“放开讲,没事地!”我还记得后来我们一起游周庄,在大门紧锁地顾炎武故居前,他那沉重地叹息.我还记得去年冬天我们围坐在饭桌上,吴非那爽朗甚至是天真无邪地笑声……
比起吴非,我完全是个苟活着.不过,吴非能够把我当好朋友,信任我,我很感动.我为中国有吴非而自豪,也为自己有吴非这样地兄长和朋友而骄傲.
更为中国教育还有吴非地良知,而感到中国教育并非一点希望都没有.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