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南京白酒坊民俗
风情街景观设计为例
姓名:袁莎莎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设计艺术学
指导教师:黄建军
2006110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要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或“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是非常重要的。
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质疑,大众“寻根”意识的回归及对环境“场所精神”的广泛关注,使符号学方法在今天的建筑环艺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运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归纳出了江南传统建筑符号的特征,并通过变形、抽象等表现手法运用到江南景观设计中,做到了建筑与外环境的融合,体现了地方性和历史文脉的传承性。
论文的第二章通过介绍了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背景,来剖析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构成,并从民居建筑的结构、装饰(室外装修、室内装修、和细部装修)、空间三方面加以阐述。
第三章把景观设计的相关内容作为依据,分析了江南地区外环境景观的特征,提出了江南地区外环境景观设计的构想,并加以举例论证。
第四章是在以上三章研究分析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基础上,结合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实际案例而进行的深入研究。
分析了白酒坊风情街以及周边的历史和现状,在大量实地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做到了白酒坊民俗风情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定位:即把江南小巷空间、江南传统民居建筑外装修和内装修的典型特点作为符号,运用到景观设计当中,与整个夫子庙风光带的景观设计达到了和谐统一,本章最后,通过分析白酒坊风情街景观设计的案例,总结出在景观设计的过程可以采取“表层优化”、“抽象变异”等不同的表现手法,来体现传统民居建筑符号的延续、变异、整合与超越。
在文章最后,第五章结论部分,针对上述一系列比较、分析,总结了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设计原则、设计思维过程和运用方法。
关键词:江南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设计白酒坊民俗风情街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Well known that Constructions is art of space, Space is leading actor of construction. Recent years, people come to be aware the importance of combin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 With doubt of after modern times construction style to modern design ideas, many people pay more attention to “reversion” and “site spirit”. Using theory of semeiology, the paper concludes characters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ign in JiangNan area, futher more, it apples all above to sight design in JiangNan with tact of transmuting and abstracting that represents parochial characters ,historical inheritance and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In chapter 2, researching background and buildup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ign of local habitation in JiangNan area, analyzing it from 3 aspects, such as framework, ornamental (including inside, outside and detailed fitment) and space.
In chapter 3, with several cases, researching others constructions’ characters except JiangNan area and bringing forward ideas how to realizing it. In chapter 4, based on all above,deeply researching folk-custom of White Pub walking street in Nanjing which involved design plan, traditional characters of local habitation construction sign inside and outside, unification of sight with Confucius Temple.
In chapter 5, stating traditional local habitation characters such as continuity, variation ,integration and beyond present,by summing-up different designing tact such as “outwardly optimizing”,“abstracting and variation”.In the end,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paper concluds principles, idea and tact in designing of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ign.
Keywords: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sign of JiangNan area;sight design; White Pub walking street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v”)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968年,美国著名后现代建筑师文丘里曾指出:“现代建筑某些内容错综复杂已超出了建筑空间形式所能表达的能力,需要的是直截了当、粗犷,而不是细致曲折,这就要以象征符号作为交往传递的主要手段。
因此,我们的审美激情必然更多地植根于符号而较少依赖空间。
”从此,西方国家建筑界越来越热衷于符号学这样一门复杂的学科,希望借助于它“澄清包围着建筑师的形象世界,恢复一种稳定的参照结构关系和一些行为准则”,并把符号学研究的成果有效地转成设计规划术语。
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建筑、环艺设计师不断致力于符号学的研究与运用,深入分析环境形式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索环境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近几十年来,随着后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对“现代”设计观念的质疑,大众“寻根”意识的回归及对环境“场所精神”的广泛关注,使符号学方法在今天的建筑环艺设计中的研究与运用,更具现实意义。
“建筑是空间的艺术”或“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的口号已深入人心,人们意识到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是非常重要的。
“保护历史景观,打造品牌城市”的口号此起彼伏。
遗憾的是,关于系统地阐述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的研究性著作至今仍相当匮乏。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秦淮区地处南京城南,因秦淮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区而得名。
秦淮河素有“十里秦淮”、“十里珠帘”之称。
这里,历史古老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名胜古迹斑斓,典故瑰丽动人。
自六朝以来,夫子庙地区集商贸、文化于一体,是游客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如今,依托“十里秦淮”的独特魅力,夫子庙至中华门段将打造白酒坊民俗风情街,该文以南京白酒坊民俗风情街景观设计作为案例,主要目的是借助传统建筑符号学静态层面在景观设计中的渗透的研究,来提出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的问题,从而为景观设计应对现代发展找到新的出路。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其研究价值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理论意义,论文将在一定程度上拓宽景观设计理论研究的空间,对景观
设计研究新的发展方向作出有益尝试,丰富整体的设计学研究。
②实践意义,通过研究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当前的景观设计实践
提供一些现实可行的指导,在设计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提供沟通纽带。
1.2.2 研究目的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也失去了许多永远无法复得的东西——历史文脉。
一些有意义的传统生活场景被破坏,城市也因此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历史形成的街道、胡同、牌坊、宗教圣地等城市形态作为完整表达建筑和城市意象的文脉,被成片、成街、成坊地拆除,威胁到城市形态的相容性和延续性,与城市发展中所一再提倡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说法相悖。
建筑外部环境景观设计也不例外,“立新”不必“破旧”,中国的尊重历史传统并不等于食古不化。
中国的现代景观设计要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必须建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
因此,本论文的目的就是剖析我们身边的案例来鼓励世人有意识地保留这些传统文脉,利用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民居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使得这个城市更富有地方风味。
1.3 课题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特别是欧洲各国在历史环境的保护方面经过相对长期的探索,以积累了一套较为成熟和完善的经验。
历史名城法国巴黎,对所有的古建筑包括它们周围的环境都保护的很好,采用的方式即在市区内禁止高层建筑,把控制建筑高度作为维护名城风貌的最有效的措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施;美国、加拿大,则实行城市分区管制法来控制,把具有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区段划分出来,在管理上采取与其它区段不同的条例,以便整体保护,分区法和一些设计导引对历史区内建筑的使用性质、街道和广场的特点等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和规定,原则是一切新建、改进活动必须尊重历史环境;罗马具有悠久历史,拥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古迹,罗马人把大型现代化建筑群建在远离古城的环形高速路以外,呈现出全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文化,使得罗马古城既保持了历史特色,又实现了现代化。
以上各国的经验之举,使人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充分认识城市历史遗产的巨大价值,认真遵循科学的方法去保护,正确处理历史环境、建筑文物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坚持保护领先原则,以建筑及其环境来呈现城市特色。
1.3.2 国内研究现状
人们开始意识到在历史街区保护方针里,必须强调城市景观的熟知性,即“景观特征”。
只有把这些特征有机地组合进去,才能确立其历史文脉应有的位置,给以必要的社会原动力,实现动态发展的、有创造性的保护与创新作用,才能保持地区的特色与个性。
谈到江南地区古镇的保护多半是从规划的角度进行论述,或是只是提出笼统地指出江南古镇景观的特征,再者,单一地列举江南地区某些地区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种种这些都具有片面性,并没有切实地提出江南地区景观设计的可实施性的方案。
对江南地区景观分析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东南大学艺术学系羊笑亲的浅论江南水乡古镇中的符号现象,《四川建筑》2006年第26卷2期,该文对水乡古镇中的符号元素及符号场形成的内在秩序进行研究,强调了传统水边聚落的场所精神。
二是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郭婷婷的论江南六大古镇景观的审美特征及现实意义——试论历史名城名镇景观,《科技资讯》2006年第4期,该文本文总结了江南六大古镇的审美特征:含蓄蕴藉、淡泊恬静的空间意境;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浓重的文化底蕴;别有韵味的景观格局;因地制宜的景观元素;私家园林成为古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镇中的亮点。
同时阐述了江南古镇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三是浙江树人大学城建学院王 媛、秦卫永的景观特征要素在保持街区历史风貌中的运用——以杭州环湖地区、嘉兴西塘地区为例,《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第5期,该文以杭州湖滨传统街区和嘉兴西塘地区为例,从保持空间的整体性,维持历史延续性两方面,分析了景观特征要素在保持城市传统街区整体历史风貌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从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入手,结合江南所特有的景观环境特征,打造具有特色的历史街区,从而达到历史地段的环境保护的研究并没有,对于保护传统街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本论文是一种新的尝试。
虽然无法对江南地区众多民居进行逐一考察,但希望可以对现代景观设计提出一些新的看法。
1.4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分析法
大量地阅读国内外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城市发展与城市社会问题等多方面的书籍、期刊、杂志以及优秀硕、博士论文。
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和整理,了解现阶段的研究动态,获取相关的理论成果,为课题的深入奠定基础。
2)范例法
将国内景观设计中的优秀作品应用到论文中,不仅增强建筑符号学理论的说服力,而且更完美地诠释了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社会学方法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是一种经验研究的方法,它通过对经验事实的分析来探究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解释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我们周围的社会世界,预测社会发展、变迁的趋势。
它注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强调深入到个体及其行为过程来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大多注重对社会个体的经验事实的收集,从而归纳或验证相关理论。
4)实地调查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查,广泛收集相关资料。
调查将采用摄影和测绘的方式。
并与有关的管理者、使用者进行访谈,以了解住区在居民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状况。
当然由于时间和人力限制,无法涵盖全面。
5)系统分析法
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注意整体与部分的连贯性,综合地而不是零散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考察艺术管理活动。
1.5 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六大古都之一,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湖熟文化”以来凝聚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自春秋战国建“越城”开始有2470多年的建城史,从三国东吴建都起,先后有十朝建都,累计450年都城史。
1983年国务院批复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时,将“著名古都”定为南京城市性质之首。
应该说,历史文化遗产是南京的“根”与“魂”,也是南京的“金字招牌”。
素有“江南锦绣之邦,金陵风雅之蔽”、“衣冠文物,盛于江南;文彩风流,甲于海内”美称的南京夫子庙,自六朝以来,集商贸、文化于一体,是游客商贾云集的繁华地带,它是江南传统文化的缩影,更是南京城市的历史记忆的浓缩。
秦淮风光带经过10多年的开发、建设,以其庙市街景合一的总体布局,清新亮丽的建筑风格,鲜明浓郁的文化气息,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旅游景点及江南水乡游、烹饪王国游、中国文物古迹游等国家级旅游专线。
夫子庙地区被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授予首批旅游景区全国青年文明号。
2000年被评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
今日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已具“旅游胜地、美食中心、购物乐园、文化长廊”的综合特色,已成为展示南京乃至江苏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依托“十里秦淮”的独特魅力,夫子庙至中华门段将打造白酒坊民俗风情街风貌区。
规划中的夫子庙至中华门段白酒坊民俗风情街风貌区,位于夫子庙地区信府河路和秦淮河间的狭长地带,南接中华门城堡,北临夫子庙,是连接两大景点的重要景观通道,是秦淮河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6研究的技术路线
1.7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7.1符号
何谓符号?我们可以理解为:每一个物质对象,当它在交际过程中,达到了传达关于实在——即关于客观世界或交际过程的任何一方的感情的、美感的、意志的等等内在体验这个目的时,它就成为一个符号。
简言之,所有能够以形象表达思想和概念的物质实在都是符号。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的一般理论的学科。
它研究符号的本质、符号的发展变化规律、符号的各种意义,不同符号之间以及符号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
法国新托马斯派哲学家马里坦 1957 年说:“没有什么问题像与记号有关的问题那样对人与文明的关系如此复杂和如此基本的了。
记号与人类知识和生活的整个领域相关,它是人类世界的一个普遍工具,正像物理自然世界中的运动一样。
”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符号学最早是二十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斯提出的。
大约从二十世纪中叶起,符号学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一直发展到现在。
目前,现代符号学理论的发展主要存在三种著名的理论体系: 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皮尔斯的逻辑学符号学理论以及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
1.7.2建筑符号
建筑符号学认为,一切建筑的意义都是由于符号表达而产生的,建筑符号的意义是文化的象征,它能引起人们的联想。
建筑符号同时表达了“能指”与“所指”两方面的功能,建筑符号的能指是其形式层面,由表现形式、表现特质、直觉媒介三方面组成;所指则是其内容层面,其包括精神功能、机能表达和技术设施。
内容层面必须经过信码才能转译成形式层面,形式层面则是通过非物理信码,即人的能动性,与特定环境,建筑符号形式才转化为内容层面。
建筑符号的产生和意义的表达主要取决于物理因素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
物理因素包括营造科学、环境科学、行为科学等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解决构成建筑实体的物化元素;文化因素包括建筑的历史文脉、意识形态和象征意义等内容,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建筑的立意、构思、表达和传递等问题。
物理因素是构成建筑形式的基本因素,文化因素是沟通建筑与文化艺术诸方面相互联系的桥梁。
建筑的意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综合才能得以表达。
1.7.3传统建筑符号
传统建筑符号是由特定时期的建筑结构、装饰、以及所围合的空间作为视觉传达的手段,传递某种信息,唤起人们头脑中的记忆与一定的文化体验。
因为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彼此交往、相互理解均需要借助于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而这一切均离不开符号系统。
传统建筑这一巨大的物质体,从整体构架到施之其建筑表面的装饰都是属于具体符号系统,空间尺度感应则属于抽象符号系统,它们无时无刻不向人的感观发出信息,只要见到它、接触它,感知它,就必然会受到它的影响(主要指精神感受)。
它传达了传统文化、展现出历史意义。
然而,这些信息被人所能接受的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心情的人,对于这些信息都有不同的反应,会做出不同的反馈和评价。
但是,最基本的一点是这些符号一旦与人的思想中存在的被人熟悉的信息相符,便迅速的与思想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中的“信码”发生联想,从而被观者欣然接受。
西方古典建筑将“美观”作为基本目标,并将着眼点落在建筑之形式及形式美的艺术性探索上。
而中国传统建筑将具有实用性质的“空间”及具有“意义”内涵的礼制规则作为基本目标,从而将建筑的着眼点落在建筑之空间、体量与装饰的等级差别上。
这一基本分析,标志着中西传统建筑的基本差异。
1)结构(construction)材料一一结构
其中包括材料、结构两个方面。
本质上,材料与结构也是互为表里的,材料是结构的物质性介体,结构依赖材料。
由于作为建筑符号之能指的任意性,在基本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古代中国人与西方人有不同的习俗约定。
中国人是以木为主,而西方人是以石为主。
当然,中西方都兼用这三种传统材料土、木、石。
中国人将土,石用在基座与墙体上,而西方人则将木用在部分建筑的屋顶上,中西方都将土用为砖瓦。
材料选择上的习俗差别,是由文化差异决定的。
中国人忠实地使用了由木构梁架构造的坡屋顶,并把这样一种纯粹出于结构与功能特点的结构形式,发展为一种具有极致性的建筑符号。
中国建筑的屋顶成为最具符号性的部分。
传统西方建筑中最具符号所指功能的结构部分也是屋顶。
虽然西方人也使用坡屋顶,但却高度发展了石结构的拱券与穹隆作为覆盖性结构,并为之赋予了充分的符号性。
据说,关于“拱券”构造的发明,中国是早于西方的,中国人很早就掌握了拱券与穹隆技术。
而“拱”的构造正是砖石结构的最主要的技术焦点,并将之应用于墓穴与桥梁中,但却没有将其选择为具有强烈符号表征性的屋顶结构这也说明了能指的任意性在起作用。
2)造型和装饰
造型由结构所限定,以其形体而具有符号表征意义。
以造型为能指其意义则是其所指。
而负载意义的,往往是处于造型表层的装饰。
如伊斯兰建筑的面层装饰,中国建筑的彩绘装饰,屋顶瓦饰等。
它们作为抽象图式性来传达风格意义、历史意义、等级意义,地方意义等。
如希腊人的柱式是典型的表意性造型,简与繁、质朴与精致、男性与女性等。
中国人在柱子本身所投注的表意性似乎不如西方,但在柱子的处置方式上,也同样具有表意性,如具有“副阶周匝”柱廊的建筑其等级较高。
西方人的穹隆与中国人的四坡庑殿屋顶,都是具有高贵等级的象征性造型。
造型在数字取向上的表意性更为明显,如中国建筑之开间数一般都为阳数。
而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阳数中之较高者如五、七、九、十一等,都是衙署、寺庙宫殿所独有的。
庶民只能使用三开间房屋的造型,而佛教建筑中塔的层数与檐数,具有类似的表意功能。
装饰是附着于结构与造型之外的表征性符号。
装饰本身也具有物质介体性,但与造型相比较装饰则具有更强烈的表意性。
以色彩为例,中国建筑在装饰色彩上的表明清北京皇家建筑,其典型的色调为黄红两色,品位较高的建筑,均以黄瓦红墙为基本特征。
至于一些装饰符号如龙、凤、麒麟等也只能用于高等级的建筑中。
复杂的彩画装饰制度是古代中国等级系列的典型符号之一。
然而,在民间建筑的装饰中在没有逾越社会等级差别的前提下,建筑的装饰趋向于负载更多的祥瑞性意义,中国建筑文化博大精深,利用谐音的元素,民居建筑中大量出现了福、禄、寿、喜之类的装饰性木雕与石雕。
传统西方建筑中的装饰等级差别,虽然不如古代中国那么壁垒森严,但装饰的表意功能还是十分明显的。
西方建筑中强调的“得体”(decor)概念,就是说,装饰的使用一定要与建筑之使用者的身份相符。
如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中将多立克柱式设立在表现强力的男性神的神庙建筑中,如主神宙斯、战神、太阳神等;而将科林斯柱式设立在表现柔美的女性神的神庙建筑中,如花神等;而将爱奥尼柱式设立在中性神的神庙建筑中,如酒神;具有力量的女性神的神庙,如雅典娜等。
这样具有装饰性的柱式,就被赋予了意指的功能。
3)空间
一般说来建筑空间的基本要义是物质性的,是具有一定的功能目的的。
如宫殿是为帝王起居、执政的;寺庙是为神灵栖息并供人礼拜的;住宅是家居生活的必要物质介体,如此等等。
所有这些物质性的目的,构成了空间的物质性能指层面—功能。
当然也有不具有内在空间的建筑物,如佛教的纪念碑等,其空间性有如一座团雕,其构成的空间是外在的,其负载的思想意义大于其提供的物质功能,如为信众提供的礼拜性或祈祷性功能。
作为物质性介体的空间,同样具有精神性的意义表征。
基督教堂的空间是上帝的天国在人世的表征。
中国戒备森严的紫禁城空间,是帝王权力的象征。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礼的象征——重在规制有度——社会等级层面的限定;其主旨在于居住者在身份上的等级感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