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一具有经常性,就必然出现固定交换的场所。 这些场所逐步演变为市集。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城市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原为农人和牧人的副业— —织布业、金属加工业、陶器制造业等手工业,逐步完善 起来,成为许多人的独立职业。手工业又与农业分离开来, 形成第二次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结果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交 换范围。交换的扩大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交换 日益繁荣和扩大,逐渐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和商业的集中地。 市集逐步成为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5.低山丘陵区的河谷城市。 这类城市在江南丘陵区数量最多、最典型。
6.平原中腹的城市。 城市位于广阔的平原面上,不临海、不背山、面坡小、
地势低平甚至低洼。在古代,这种区域的城市发展条件相对 较差。 7.高平原上的城市。
数量很少,都分布在开阔、平坦,海拔在1000m上下的 蒙古高原面上。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 通过影响人口分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发展。 大城市对自然条件的依存关系比小城镇要紧密得多,因 此大城市地域分布上的规律性更典型。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第三章 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第三节 城市地理位置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 一、城市地理位置的概念 二、城市地理位置的类型 第四节 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农业与中心地型城镇 二、转运功能、区际贸易与以交通功能为主的城镇 三、规模经济、集聚经济与以专门化职能为主的城市 第五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 二、信息技术革命与新产业空间的形成 三、信息革命时代世界城市体系的形成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8.高原山间盆地和谷地的城市。
在我国地形二级阶梯的高原上,绝大多数城市均集中在 相对低平的山间盆地或谷地,并滨临河流,如位于云贵 高原坝子和谷地中的城市。
9.中山谷地城市。
在海拔500—3000m的中山地区,相对高差较大,城市 一般位于狭窄的河谷平原,如南平、十堰;攀枝花。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关于城市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城 市是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产物”,也有人认为 “是防御安全的需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 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1、大多数城市的分布,既要求气温适中,又要求有适度的降水。
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分布,其平均纬度在上世纪20年代 初是44度30’,在50年代初是36度20,,70年代初是34度 50,,具有在中纬度范围内向低纬方向缓慢移动的趋势。
2、区域地形条件与城市分布也有密切关系。 1981年世界197个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的80%以上(160个)分 布在海拔不足200m的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平原地带,其中又 以位于海拔100m以下的居多。 我国设市的城市分布在地形的第一、第二、第三级阶梯上的 比例大致分别是1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 一定阶段的产物
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市集的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继续提高,出现了第一次社会 大分工,即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分离开了。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各自 都有若干产品剩余,因此,就为游牧部落和农业 部落间开始进行商品交换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和 必要性,交换从偶然性逐渐变为经常性了。
一、原始畜牧业、原始农业的发展-----村庄的出现 100多万年前,地球上就有了人类。最初,因谋生不易 而过着成群结队的、漂泊不定的生活。 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谋取生活资料的方式有了 很大进步。首先,打猎的发展导致了原始畜牧业的产 生。其次,在采集野生果实和植物根的基础上,慢慢 开始种植植物,原始农业随之出现。 后来,人们利用驯养了的牲畜来耕田和金属工具的开 始使用,农业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 较巩固的基础,人类定居下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愈来 愈迫切,愈来愈明显。 许多萌芽状态的村落逐渐发展成为定型的乡村。并且, 随着农牧业的发展,陆续涌现许多新的村庄。
10.高山谷地城市。
在30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城市极少。必定在河谷之中, 如拉萨。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二、区域经济地理条件 城市要从区域获取发展所需要的食物、原料、燃料和劳 动力,又要为区域提供产品和各种服务。城市和区域之 间的这种双向联系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城市是区域的缩影,区域的中心和焦点。区域整个历史 的特殊状态,规定了每个城市的特点。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3.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城市。
这是我国城市形成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种区域地形类型。 在我国北方分布十分广泛,尤以华北平原外侧沿着燕山 南麓、太行山东麓、淮阳丘陵北麓、鲁中南丘陵山地外 缘的一连串城市数量最多。
4.平原与低山丘陵相邻接的城市。 最典型的是镇江以上长江中下游平原边缘的城市。
第三章 城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区域基础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我国城市按其所在的区域地形分类,有10种类型: 1.滨海城市。多依托优良港湾或便利的海运条件而形成
发展。 2.三角洲平原城市。与滨海城市的差异在于周围平原广
阔,水网稠密,土肥人众,农产资源丰富是城市形成发展的 主要优势。以南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密集城市群最 典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