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以提高其生活质
量。
方法将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两组,A组51例为对照组,B组51例为干预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进行评分。
根据评价结果对干预组进行有计划的护理干预,内容包括满足患者合理要求、消除患者心理障碍、提高患者适应能力、改善患者心理环境。
结果干预组SAS、SDS分值出现显著差异(P<0.01),对照组测量分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
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恰当的心理干预,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恐惧、紧张、悲观等情绪,改善心理环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时间,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标签:血液透析;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尿毒症因其病程特点,长期治疗的复杂性,给患者心理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这些心理障碍给患者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
大多数患者心理压力大,加之疾病的不可逆性,使患者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抑郁、恐惧、焦虑、绝望等,为此加强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7月~2013年6月本院维持性透析半年以上患者102例,其中男66例,女3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1例。
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1±9)岁;干预组男33例,女18例,平均年龄(42±8)岁。
102例患者既往均无精神障碍及家族史,其中原发性肾病57例,原发高血压15例,糖尿病30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及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维持血透时间超过3个月,每周透析2~3次,每次4~4.5h。
1.2 测评方法
对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预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进行测评。
SDS和SAS由华裔教授Zung于20世纪60~70年代编制,因使用简便,应用颇广,是目前最常用的抑郁自测量表之一。
在两个测定量表中分别各设置20个调查条目,每个条目评定采用1~4制计分。
由被测者根据自身过去一周的实际情况作答,并按照表中分值相加计算出总分,将总分乘以1.25后四舍五入取整数为最后所得标准分。
症状评定标准:得分在50分以下为正常,50~59分提示轻度抑郁或焦虑,60~69分提示中度抑郁或焦虑,70分以上提示重度抑郁或焦虑。
分值越高,倾向越明显。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收集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经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均数比较采用成组均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以看出,干预前两组的焦虑及抑郁评分无显著性差异,干预后干预组相应指标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同时,对相应评分进行干预前后的比较,显示干预组在心理干预后,SAS、SDS评分值有下降,有显著差异(P ﹤0.01),对照组评分未见明显变化(P﹥0.05)。
表1 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结果比较(x±s,分)
注:▲指每一组前后值进行比较;★指两组之间进行比较
3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可显著降低透析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评分,收到较好的心理干预效果,对提高患者治疗积极性和依从性起到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
干预组5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干预后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以及治疗的安全性有一定了解,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保健及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和应对措施,请老患者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消除其恐惧的心理,使患者有信任感、安全感。
同时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检查心理分析,帮助患者减轻压力、焦虑、悲观心情,指导患者和家人积极参与护理干预。
3.1 正确评估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
3.1.1紧张心理心理反应常见于血透开始阶段,因为患者对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和治疗的安全性认识不足,对所患疾病预防缺少足够的认识;加上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透析中出现不适反应使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紧张,睡眠质量差[1],有时出现怀疑心理[2]。
3.1.2焦虑和恐惧心理由于患者不能很快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又由于患者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性格不同,加上对疾病知识的缺乏,不了解疾病的性质和预后。
每周2~3次的血透,在透析时要耐受穿刺引起的痛苦和透析过程中各种并发症的不适,因而产生期待性焦虑,甚至恐惧心理,终日郁郁寡欢,这种心理活动往往使病情加重,治疗依从性降低[3]。
3.1.3经济费用高又渴望生存的心理因为长期透析不能工作所以精神压力大,经济问题的忧虑、不愿拖累家人的思想会导致患者苦恼。
生存的心理是每个人的共同愿望,期待透析后能够痊愈摆脱血液治疗,提高生存质量,恢复身心健康[4]。
3.1.4悲观心理随着病情的发展透析次数增加,透析治疗循环往复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
透析能清除患者体内的一些代谢产物,但它也会引起各种各样的并发症。
患者常出现恶心、呕吐、头痛、发热、低血糖等,经一段时间治疗后,病情改善不显著,患者感到希望渺茫。
3.1.5抑郁心理血液透析患者抑郁发生率为40%左右。
抑郁的程度与交际减少密切相关。
患者社交活动越来越少,自感社会价值降低,寡言,内心苦闷,甚至产生轻生念头[5]。
3.2 护理干预
3.2.1恐惧与紧张护理护士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与相关知识,针对患者的经历、个性采取不同的治疗和护理,透析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和应对,应予以委婉的语气,耐心地给予安慰,深入浅出地向患者说明道理,降低其恐惧、紧张心理。
3.2.2焦虑护理加强心理疏导,仔细倾听患者的顾虑[6],关注患者家庭成员的支持。
引导家属关心、理解血透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出解除患者心理障碍的措施。
运用沟通技巧,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尽可能满足其合理需要[7]。
3.2.3 改善经济状况部分透析患者存活质量好,可从事较轻的工作,少数患者可以恢复工作。
所以鼓励家庭、单位支持患者回到社会中发挥他们的余热,工作后就解决了经济负担。
另外,适当减少透析次数或获得社会捐款,减轻经济负担。
3.2.4增加生存机会有的患者认为,患有难以治愈的疾病永远也不能摆脱透析,要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加强巡视,了解病情变化[8],使其对自己的生活有目标。
3.2.5改善悲观心理透析患者精神差,饮食无控制,我们及时了解患者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进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如下棋、听音乐、散步、做气功等淡化压力、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其心情愉快,学会自我疏导,延缓疾病的进展[9]。
另外鼓励患者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寻找心理上的平衡,引导患者善于面对人生。
3.2.6抑郁的护理护士以开朗乐观的情绪影响患者,树立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经常与患者沟通,耐心听取其倾诉,仔细观察其行为,严防患者出现自杀现象[10]。
3.2.7 增加自信心定期心理卫生讲座[11]、健康教育是一种治疗方法。
让患者了解病情,相互之间交流,从而减轻尿毒症患者的心理负担,减少其不良心理反应[12]。
[参考资料]
[1] 胡文喻. 社会支持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状况的影响分析[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7):432.
[2] 李玉波.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J]. 吉林医学,2011,32(7):1445-1446.
[3] 邓卫琼,张春丽.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与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1):225-226.
[4] 郭泽丽. 护理干预对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失眠状况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7):11-12.
[5] 高丽,李峥.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55-456.
[6] 顾光绪.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与绝望的心理护理[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28):317.
[7] 林世元. 护理干预对处于抑郁状态的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作用[J]. 航空航天医药,2009,20(9):93.
[8] 陈亚民.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99-1700.
[9] 陈摇玲,侯诗箐,梁摇颖,等. 护理干预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1-2.
[10] 石思翠.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J]. 中国医学创新,2009,6(24):100.
[11] 韦美丹,吕冬宁,凌彩,等. 心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33,59.
[12] 刘向荣. 浅谈血液透析患者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J]. 健康大视野,2012,20(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