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部分会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七章会计概论
一、会计基本概念
(一)会计的概念
现代会计以企业会计为核心,形成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根本的区别是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
新教材删掉了:两大会计的差别。
@#(二)会计的职能
(二)会计的职能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不可分割的。
核算是基本的、首要的,核算是监督的前提;会计监督保证会计核算的正确性。
现代会计的职能还包括预测、决策、评价等。
(三)会计的对象(新变!!)
会计的对象是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包括资金投入、资金周转、资金退出三个基本环节,或供应、生产和销售三个过程。
资金的投入
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
资金的循环与周转
供应过程:是生产的准备过程。
随着采购活动的进行,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储备资金形态。
生产过程:既是产品的制造过程,也是资产的耗费过程。
随着劳动对象的消耗,资金从储备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劳动力的消耗,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生产资金形态;随着固定资产劳动的消耗,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产品制成后,资金又从生产资金形态→成品资金形态。
销售过程:是产品价值的实现过程。
资金从成品资金形态→货币资金形态。
总结:企业的资金从货币资金形态开始,依次经过供应、生产、销售三个过程,分别表现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不同的存在形态,最后又回到货币资金形态。
这种运动过程称
为“资金的循环”。
资金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称为“资金的周转”。
资金的退出
(四)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新增!!)
通常将单位在日常经营和业务活动中的资金运动称为经济业务事项。
其中,经济业务:也叫经济交易,是指单位与其他单位和个人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利益的交换。
经济事项:是指在单位内部发生的具有经济影响的各类事项。
@#二、会计的目标
二、会计的目标
(一)会计的目标
(二)会计信息的内容
总体上说,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内容有三大类。
1.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来反映。
2.有关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主要通过利润表来反映。
3.有关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主要通过现金流量表来反映。
(三)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和外部利益关系人两大类。
1.企业内部管理人员
2.外部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指企业外部的与企业有直接或间接利害关系的单位和个人,以及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包括:
(1)投资者
包括现在的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
(2)债权人
主要包括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债券购买人、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和客户以及其他向企业提供信贷的单位和个人。
(3)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4)社会公众
(5)其他使用者
如监管部门、企业职工
@#三、会计要素
三、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又叫会计对象要素,分为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和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1)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组成资产负债表的会计要素,也称资产负债表要素。
它们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2)收入、费用、利润是组成利润表的会计要素,也称利润表要素。
它们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
(一)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
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且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①资产必须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②资产必须是预期能够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只有能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和经济利益的资源才可以作为资产;
③形成资产的交易或事项必须已经发生,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
预期在未来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形成资产。
④资产必须是能以货币计量的,不能以货币计量的资产不能作为资产。
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
@# 2.负债
2.负债
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它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负债具有以下特征:
①企业的负债只能由过去的交易活动或本期经济业务所形成,且必须于未来某一特定时期予以清偿的现有义务,不需要未来偿还的现有义务或企业在将来要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义务不属于负债。
②负债必须有其可用货币额反映的价值量,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不能作为负债。
③负债必须是企业现行条件下已承担的预期会造成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或净资产,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收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企业投资人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二)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1.收入
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收入确认的条件,一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增加或者负债减少,二是经济利益的流入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
注意:收入是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的。
2.费用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狭义的费用指营业费用;广义的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营业费用是企业费用的主体部分,按照是否构成产品成本,工业企业的营业费用可划分为
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
其中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
费用与成本是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产品的生产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基础,费用是按照时间归集的,而产品成本是按照产品对象归集的。
3.利润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三)会计等式
(三)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四)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新增!!)
⑪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⑫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⑬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⑭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⑮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⑯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⑰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⑱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⑲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四、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四大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详细了!!)
企业用来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有两种:
一是权责发生制,也叫应计制。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另一种是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
单位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会计记账基础。
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二)配比原则
(三)会计等式
(1)资产=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归属关系。
(2)收入-费用=利润
这一平衡公式反映了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
它是设置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四)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变动(新增!!)
⑪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增加;
⑫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
⑬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同时减少;
⑭一项资产和一项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
⑮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减少;
⑯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减少;
⑰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⑱一项负债减少,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
⑲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减少;
四、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基本原则
四大确认计量原则: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详细了!!)
企业用来确认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有两种:
一是权责发生制,也叫应计制。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即企业是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来确认。
另一种是收付实现制,即现金制。
单位按照重要性原则确定会计记账基础。
企业会计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五、会计基本前提
五、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基本前提,亦称为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是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会计核算应当以一个特定独立的或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为对象。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为了把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与其他会计主体以及投资者的经济业务划分开。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也可以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主体。
会计主体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
【例题1·单选题】在会计基本前提中,()规定了会计核算内容的空间范围。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答案:a
【例题2·单选题】会计主体是指()。
a.企业的资金及资金运动
b.企业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活动
c.企业拥有的财产和对外债权、债务及利润
d.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答案:d
【例题3·多选题】会计主体可以是()。
a.独立法人
b.单一企业
c.企业集团
d.生产车间的一栋厂房
e.事业单位
答案:abce
【例题4·单选题】(2006年试题)投资者个人的经济业务与其所投资企业的经济业务分开,符合()这一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要求。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答案:a
@#(二)持续经营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而不考虑企业停业或破产清算,也不考虑企业大规模削减业务。
【例题1·单选题】会计核算中产生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的前提是()。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货币计量
d.会计分期
答案:b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叫会计期间,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
会计期间一般分为年度和中期。
(四)货币计量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货币计量,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例题1·多选题】会计基本前提包括()。
a.会计主体
b.会计分期
c.持续经营
d.货币计量
e.权责发生制
答案:abcd
【例题2·2009单选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以()计量。
a.货币
b.实物
c.货币和实物
d.数量
参考答案:a
六、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的八大要求为:可靠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
慎性、及时性。
七、会计法规
第二十八章会计循环
第二十八章会计循环
会计信息是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形成的。
按照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为主要环节的会计基本程序及相应方法称为会计循环。
(注意新旧教材的差别!!以前是三个环节之说。
)
一、会计确认
(一)会计确认的概念
(二)会计确认的标准
一是被确认的项目是通过经济业务活动所产生的,其交易性质符合会计要素的要求;
二是与该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流入或流出企业的不确定性能明确地评估;
三是该项目应有可以计量的属性,并能可靠地进行计量。
权责发生制构成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基础,也进一步构成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基础。
二、会计计量
(一)会计计量的概念
计量问题是会计的核心问题,贯穿于会计从确认、记录到报告的全过程。
(二)会计计量的属性
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计量基础)两个方面的内容。
会计的计量单位主要以货币为主导计量单位,同时为了管理的需要辅之以各种实物量度;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三、会计记录
三、会计记录
(一)会计记录的概念
(二)会计记录的方法
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1、设置账户
账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
按照账户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
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2.复式记账
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贷方核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试算平衡一般是采用发生额平
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余额平衡的方法,要求都是借贷平衡。
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3.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
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登记账簿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
按照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三)账务处理程序(新增!!)
三、会计记录
(一)会计记录的概念
(二)会计记录的方法
会计记录的方法主要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
1、设置账户
账户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照账户所反映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可以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费用类和损益类。
按照账户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可以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2.复式记账
主要的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收付记账法和增减记账法,其中借贷记账法是一种被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记账方法。
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借方核算资产期初余额、资产增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减少和资产期末余额;贷方核算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初余额、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增加、资产减少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期末余额。
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试算平衡一般是采用发生额平
衡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余额平衡的方法,要求都是借贷平衡。
即: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全部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3.填制和审核凭证
会计凭证按其填制程序和用途可以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两类。
记账凭证是根据原始凭证填制的。
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4.登记账簿
设置和登记账簿是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基础。
按照账簿的用途分类,账簿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备查账簿。
@#五、主要会计报表
五、主要会计报表
一、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资产负债表是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基本等式为基础进行编制的,是反映企业静
态财务状况的一种报表。
(二)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和内容
1.资产负债表的格式
资产负债表的格式有账户式和报告式两种。
我国采用账户式资产负债表格式。
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
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应当分别以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列示。
(1)资产类项目
资产类项目的排列顺序是按照流动性进行排列的,流动性强的项目排在前面,流动性差的项目排在后面,并按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分项列示,流动资产在前。
①流动资产包括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内可以变现的全部资产,包括一年内耗用和售出的全部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为: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和待摊费用等。
②长期资产包括变现能力在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的资产。
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为: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等。
(2)负债类项目
负债类项目的排列按照到期日的远近进行排列,先到期的排在前面,后到期的排在后面,并按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顺序分项列示,流动负债在前。
①流动负债包括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全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顺序为: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利润、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
②长期负债包括偿债期在一年以上的全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顺序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和专项应付款等。
(3)所有者权益类项目
所有者权益包括所有者投入资本、股本溢价和评估增值等引起的资本公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在资产负债表上排列顺序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者关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在资产负债表上,既列示期末余额,又列示期初余额。
@#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1.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
由于资产负债表的项目与企业会计科目不完全一致,该表的期末数有两种填列方法:直接填列法和分析计算填列法。
(1)直接填列法
即根据总账科目或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直接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大部分项目可以采用直接填列法进行填列,如“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清理”、“短期借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项目
(2)分析计算填列法
即将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期末余额,按照资产负债表项目的内容进行分析、计算以后填列期末数的方法。
①根据若干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货币资金”。
②根据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减去部分数额后的数据填列
如“长期债权投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项目。
③根据明细账期末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如“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账款”等项目。
④根据有关资产项目与其备抵科目抵消后的净额填列
如“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项目。
@# 2.主要项目具体填列方法
2.主要项目具体填列方法
资产类项目:
①“货币资金”项目,根据“现金”和“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期末借方余额合并填列。
②“短期投资”项目,根据“短期投资”期末借方余额减去“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③“应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
余额之和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应收账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④“预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
余额之和填列。
⑤“其他应收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坏账准备”科目中有关其他应收款计提的坏账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⑥“存货”项目,根据“物资采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生产成本”和“库存商品”等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后的金额填列。
⑦“待摊费用”项目,根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⑧“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项目,根据“待处理财产损益”科目所属“待处理流动资产损益”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之和填列。
⑨“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减去“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中有关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⑩“长期债权投资”项目,根据“长期债权投资”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减去一年内到期长期债权投资部分的金额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科目中有关债权投资减值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填
列。
@#⑾“无形资产
⑾“无形资产”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减去“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期
末余额后的金额填列。
负债类项目:
①“应付账款”项目,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②“预收账款”项目,根据“应收账款”和“预收账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③“其他应付款”项目,根据“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两个总账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
末贷方余额之和填列。
所有者权益项目:
“未分配利润”项目,反映企业已实现而尚未分配的利润数额,根据“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科目期末余额之和(同为贷方余额时)或之差(余额方向相反时)填列。
贷方余额大于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