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精选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精选高考化学易错题专题复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及答案解析
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1.研究不同pH时CuSO4溶液对H2O2分解的催化作用。
资料:a.Cu2O为红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和Cu2+。
b.CuO2为棕褐色固体,难溶于水,能溶于硫酸,生成Cu2+和H2O2。
c.H2O2有弱酸性:H2O2H+ +HO2-,HO2-H+ +O22-。
编
号
实验现象
Ⅰ
向1mL pH=2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
出现少量气泡
Ⅱ
向1mL pH=3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少量棕黄色沉淀,出现较明显气泡
Ⅲ
向1mL pH=5的1mol·L−1CuSO4溶液中加入
0.5mL30% 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棕褐色沉淀,产生大量气泡
(1)经检验生成的气体均为O2,Ⅰ中CuSO4催化分解H2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
(2)对Ⅲ中棕褐色沉淀的成分提出2种假设:ⅰ.CuO2,ⅱ.Cu2O和CuO2的混合物。
为检验上述假设,进行实验Ⅳ:过滤Ⅲ中的沉淀,洗涤,加入过量硫酸,沉淀完全溶解,溶液呈蓝色,并产生少量气泡。
①若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uO2,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
②依据Ⅳ中沉淀完全溶解,甲同学认为假设ⅱ不成立,乙同学不同意甲同学的观点,理由是__。
③为探究沉淀中是否存在Cu2O,设计如下实验:
将Ⅲ中沉淀洗涤、干燥后,取a g固体溶于过量稀硫酸,充分加热。
冷却后调节溶液pH,以PAN为指示剂,向溶液中滴加c mol·L−1EDTA溶液至滴定终点,消耗EDTA溶液V mL。
V=__,可知沉淀中不含Cu2O,假设ⅰ成立。
(已知:Cu2++EDTA= EDTA-Cu2+,M(CuO2)=96g·mol−1,M(Cu2O)=144g·mol−1)
(3)结合方程式,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释Ⅲ中生成的沉淀多于Ⅱ中的原因__。
(4)研究Ⅰ、Ⅱ、Ⅲ中不同pH时H2O2分解速率不同的原因。
实验Ⅴ:在试管中分别取1mL pH=2、3、5的1mol·L−1Na2SO4溶液,向其中各加入0.5mL30% H2O2溶液,三支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实验Ⅵ:__(填实验操作和现象),说明CuO2能够催化H2O2分解。
(5)综合上述实验,Ⅰ、Ⅱ、Ⅲ中不同pH时H2O2的分解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
【答案】2H2O2O2↑+2H2O H2O2+Cu2+=CuO2↓+2H+ CuO2与H+反应产生的H2O2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Cu2O或Cu,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Cu 1000a
96c
溶液中存在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增大,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O22
-浓度增大,使得CuO2沉淀量增大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CuO2的催化能力强于Cu2+;随pH增大,Cu2+与H2O2反应生成CuO2增多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题意可知,在硫酸铜做催化剂作用下,双氧水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O2↑+2H2O,故答案为:2H2O2O2↑+2H2O;
(2)①若Ⅲ中生成的沉淀为CuO2,说明双氧水与铜离子反应生成过氧化铜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2O2+Cu2+=CuO2↓+2H+,故答案为:H2O2+Cu2+=CuO2↓+2H+;
②由题意可知,过氧化铜能与溶液中氢离子反应生成双氧水,双氧水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氧化亚铜或铜,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说明假设ⅱ可能成立,乙同学的观点正确,故答案为:CuO2与H+反应产生的H2O2具有强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可能会氧化Cu2O或Cu,无法观察到红色沉淀Cu;
③a g过氧化铜的物质的量为ag
96g/mol
,由方程式可得如下关系:CuO2—Cu2+—EDTA,则有
ag 96g/mol = c mol/L×V×10—3L,解得V=1000a
96c
ml,故答案为:1000a
96c
;
(3)由题意可知,双氧水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增大,氢离子浓度减小,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故答案为:溶液中存在H2O2H+ +HO2-,HO2-H+ +O22-,溶液pH 增大,两个平衡均正向移动,O22-浓度增大,使得CuO2沉淀量增大;
(4)若过氧化铜能够催化过氧化氢分解,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加快,催化剂过氧化铜的组成和质量不会发生变化,则实验操作和现象为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故答案为:将Ⅲ中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称取少量于试管中,加入30%H2O2溶液,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反应结束后,测得干燥后固体的质量不变;
(5)由以上实验可知,当溶液pH增大时,双氧水溶液中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过氧化铜的催化能力强于铜离子,使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增大,故答案为:CuO2的催化能力强于Cu2+;随pH增大,Cu2+与H2O2反应生成CuO2增多。
【点睛】
当溶液pH增大时,双氧水溶液中过氧根浓度增大,使得过氧化铜沉淀量增大,过氧化铜的催化能力强于铜离子,使双氧水的分解速率增大是解答关键,也是实验设计的关键。
2.某化学兴趣小组探究氯与水反应的热效应及所得溶液氯元素含量,查阅大量资料并做下列实验探究验证
实验Ⅰ:在通风橱内向装有80mL蒸馏水的锥形瓶(瓶口塞上棉花团)中鼓入氯气,至溶液中pH没有明显变化停止通入氯气,使用数据采集器,测定在此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及pH变化,具体数据如图所示:
实验Ⅱ:对20mL 饱和氯水加热,测出c (Cl —)、pH 及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
实验Ⅲ:采用莫尔法测定氯水中氯元素的含量。
此法是以24K CrO 为指示剂,用3AgNO 标准溶液进行滴定。
其实验步骤如下:
①准确移取25.00ml 氯水试样3份,分别置于锥形瓶中,再分别加入25.00ml 水; ②向试样中加入足量的22H O 溶液; ③除去过量的22H O ,冷却;
④调整溶液的pH ,再加入1mL5% 24K CrO 溶液,在不断摇动下用0.100mol L ⋅3
AgNO 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砖红色242[2Ag CrO Ag +-
+=4CrO (↓砖红色)]
⑤重复上述实验,测得消耗3AgNO 标准溶液体积的平均值为vmL 回答下列问题:
(1)氯气在295K 、100Kpa 时,在1L 水中可溶解0.09mol ,实验测得溶于水的Cl 2约有三分之一与水反应。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估算该离子反应的平衡常数______ (2)根据实验Ⅰ测定结果判断氯气与水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反应”或“放热反应”)理由是______
(2)分析实验Ⅱ图,小组同学推测产生该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反应造成的,下列叙述合理的是______
A .升温,氯气挥发导致c (Cl —)减小
B .对于2Cl 和2H O 的反应,升温平衡逆向移动,c (Cl —)减小,pH 减小
C .升温,促进次氯酸分解2HClO 2HCl+O 2↑
D .升温,可能发生3HClO
2HCl+HClO 3(强酸) ,使得pH 减小
(4)实验Ⅲ步骤3中加足量的22H O 溶液,目的是______ (5)用3AgNO 标准溶液滴定氯离子达到化学计量点时,(
)()c Ag c Cl -
-
=,若此时要求
不生成24Ag CrO 沉淀,则(
)24
c CrO -
最大不能超过______1
mol L
.-⋅已知:
()10sp K AgCl 1.810-=⨯,()12sp 24K Ag CrO 1.810]-=⨯
(6)计算实验Ⅲ氯水中氯元素的含量,列出算式:______1
g L -⋅
【答案】22Cl H O H Cl HClO +-+++ƒ 44.510-⨯ 放热反应 随氯气通入,溶液温
度升高 ACD 足量的过氧化氢可将氯气完全还原为氯离子 0.01 0.142v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2Cl H O H Cl HClO +-+++ƒ,在1L 水中可溶解0.09mol 氯气,氯气浓度近似为
0.09mol /L ,则可建立如下三段式:
+-22Cl +H O H +Cl +HClO (mol/L)0.09000(mol/L)0.030.030.030.03(mol/L)
0.06
0.03
0.03
0.03
ƒ
起始转化平衡
则平衡常数()()
()
()
42c H c Cl c HClO 0.030.030.03
K 4.510c Cl 0.06
+--⨯⨯=
=
=⨯,故答案为:
22Cl H O H Cl HClO +-+++ƒ;44.510-⨯;
(2)由图可知,随氯气通入,发生反应使溶液温度升高,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放热;随氯气通入,溶液温度升高; (3)A.升高温度、气体的溶解度减小,则导致()c Cl -
减小,故A 正确;
B.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 Cl
-
减小,而pH 增大,故B 错误;
C.HClO 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升温,促进次氯酸分解,故C 正确;
D.升温,可能发生33HClO 2HCl HClO (-
+V
强酸),酸性增强,则pH 减小,故D 正
确;故答案为:ACD ;
(4)实验Ⅲ步骤3中加足量的22H O 溶液,目的是足量的过氧化氢可将氯气完全还原为氯离子,故答案为:足量的过氧化氢可将氯气完全还原为氯离子; (5)用3AgNO 标准溶液滴定氯离子达到化学计量点时,(
)()c Ag
c Cl -
-
=,不生成
24Ag CrO 沉淀,则(
)()()
122424
102Ksp Ag Cr 1.810c CrO
0.01mol /L 1.810
c Ag ---+
⨯<
==⨯,故答案为:
0.01;
(6)由3Cl AgCl AgNO -
~~可知,实验Ⅲ氯水中氯元素的含量为
330.1mol /L v 10L 35.5g /mol
0.142vg /L 2510L
--⨯⨯⨯=⨯,故答案为:0.142v 。
3.甲、乙两个实验小组利用KMnO 4酸性溶液与H 2C 2O 4溶液反应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实验中所用KMnO 4溶液均已加入H 2SO 4):
甲组:通过测定单位时间内生成CO 2气体体积的大小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
某同学进行实验,其中A 、B 的成分见表:
(1)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
乙组:通过测定KMnO 4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的多少来比较化学反应速率。
为了探究KMnO 4与H 2C 2O 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某同学在室温下完成以下实验
(2)X =___,4号实验中始终没有观察到溶液褪色,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____。
(3)在实验中发现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和草酸溶液反应时,开始一段时间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某同学认为是放热导致溶液温度升高所致,重做3号实验,测定过程中溶液不同时间的温度,结果如表:
结合实验目的与表中数据,你得出的结论是____。
(4)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的猜想还可能是____的影响。
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了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草酸溶液外,还需要选择的试剂最合理的是___。
a.硫酸钾
b.水
c.氯化锰
d.硫酸锰
【答案】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5 H2C2O4的量太少,KMnO4过量
反应速率加快不是温度的影响催化剂 d
【解析】
【详解】
(1)KMnO4酸性溶液与H2C2O4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酸锰和水,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H2C2O4+2MnO4-+6H+=10CO2↑+2Mn2++8H2O;
(2)为了探究KMnO4与H2C2O4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1-4中溶液的总体积应该为20,则X=20-10-5=5;环境表中数据可知H2C2O4的量太少,KMnO4过量,所以4号实验中始终没有观察到溶液褪色;
(3)根据表中数据知,20s时温度不最高,但20s前突然褪色,说明温度不是反应速率突然加快的原因;
(4)KMnO4与H2C2O4反应生成硫酸锰,锰离子有催化作用,所以猜想还可能是催化剂的作用,要想验证锰离子的催化作用,在做对比实验时同时加入硫酸锰观察反应速率是否变化即可,答案选d。
【点睛】
锰离子对于高锰酸钾和草酸的反应具有催化作用,在人教版选修四提到过,应该熟记以便于以后的应用。
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了探究醋酸的电离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配制并标定醋酸溶液的浓度
取冰醋酸配制250 mL 0.2 mol·L-1的醋酸溶液,用0.2 mol·L-1的醋酸溶液稀释成所需浓度的溶液,再用NaOH标准溶液对所配醋酸溶液的浓度进行标定。
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250 mL 0.2 mol·L-1醋酸溶液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烧杯、玻璃棒、________和________。
(2)为标定某醋酸溶液的准确浓度,用0.2000 mol·L-1的NaOH溶液对20.00 mL醋酸溶液进行滴定,几次滴定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如下:
则该醋酸溶液的准确浓度为________(保留小数点后四位)。
[实验二]
探究浓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
用pH计测定25℃时不同浓度的醋酸的pH,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pH 3.88 3.38 3.23 2.88 2.73
(3)从表中的数据,还可以得出另一结论:随着醋酸浓度的减小,醋酸的电离程度将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根据表中数据,可以得出醋酸是弱电解质的结论,你认为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
______。
[实验三]探究温度对醋酸电离程度的影响
(5)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完成该探究,请简述你的实验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胶头滴管250 mL容量瓶0.2000 mol·L-1增大0.010 0 mol·L-1醋酸的pH 大于2或醋酸稀释10倍时,pH的变化值小于1(或其他合理答案)用pH计(或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醋酸在几种不同温度时的pH
【解析】
【分析】
实验一:(1)根据仪器的用途选取仪器,用胶头滴管定容,用250mL容量瓶配制溶液,(2)根据NaOH的体积,第3次数据显然误差较大,舍去;
实验二:(1)以0.1000mol/L、0.0100mol/L醋酸为例,设0.1000mol/L的醋酸溶液体积为1L,将其稀释至0.0100mol/L,体积变为10L,两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
2.88mol、10-2.38mol,可见溶液变稀,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增大;
【详解】
实验一:(1)根据仪器的用途选取仪器,用胶头滴管定容,用250mL容量瓶配制溶液,答案为: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2)根据NaOH的体积,第3次数据显然误差较大,舍去;另外三次所用NaOH平均体积为:mL=20.00mL,则氢氧化钠溶液平均浓度:
=0.2000mol/L,答案为:0.2000mol/L;
实验二:(1)以0.1000mol/L、0.0100mol/L醋酸为例,设0.1000mol/L的醋酸溶液体积为1L,将其稀释至0.0100mol/L,体积变为10L,两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0-
2.88mol、10-2.38mol,可见溶液变稀,电离出的H+的物质的量增大,说明醋酸的电离程度增大,答案为:增大;
(2)看每次测量值,H+浓度远小于醋酸的浓度,说明醋酸不完全电离;联系起来看,浓度为0.1000mol/L、0.0100mol/L及0.0010mol/L的醋酸,pH变化值小于1,所以醋酸是弱电解质,答案为:0.0100mol/L醋酸的pH大于2或醋酸稀释10倍时,pH的变化值小于1;实验三:探究温度对醋酸的电离程度的影响,应控制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存在差异的醋酸溶液,H+浓度有差异,能够对溶液中H+浓度区分度较好的仪器是pH计,答案为:用pH计(或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醋酸在几种不同温度时的pH。
5.某实验小组以 H2O2分解为例,研究浓度、催化剂、溶液酸碱性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
常温下按照如下方案完成实验。
实验编号反应物催化剂
①10 mL 2% H2O2溶液无
②10 mL 5% H2O2溶液无
③10 mL 5% H2O2溶液 1 mL 0.1 mol • L-1 FeCl3溶液
④10 mL 5% H2O2溶液+少量 HCl 溶液 1 mL 0.1 mol • L-1 FeCl3溶液
⑤10 mL 5% H2O2溶液+少量 NaOH溶液 1 mL 0.1 mol • L-1 FeCl3溶液
(1)催化剂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____。
(2)实验①和②的目的是_________。
实验时由于较长时间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而无法得出结论。
资料显示,通常条件下 H2O2稳定,不易分解。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你对原实验方案的改进是_____。
(3)写出实验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
(4)实验③、④、⑤中,测得生成氧气的体积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
分析如图能够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
【答案】(1)降低了活化能(2分)
(2)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分)
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入同一热水浴中)(2分)(3)2H2O2O2↑+2H2O(2分)
(4)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2分)
【解析】
【详解】
(1)催化剂改变反应的途径,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故答案为改变反应途径,降低了活化能;
(2)实验①和②的浓度不同,则该实验的目的为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为了便于比较,应在相同的条件下利用一个变量来比较,则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故答案为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向反应物中加入等量同种催化剂(或将盛有反应物的试管放在同一热水浴中);
(3)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为2H2O22H2O+O2↑,故答案为2H2O22H2O+O2↑;
(4)由图可知,⑤的反应速率最大,④的反应速率最小,结合实验方案可知,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故答案为碱性环境能增大H2O2分解的速率,酸性环境能减小H2O2分解的速率。
6.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他在1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12345
氢气体积(mL)(标况
50120232290310
下)
(1)哪一时间段(指①0~1、②1~2、③2~3、④3~4、⑤4~5min,下同)反应速率最大 ______ (填序号,下同),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哪一段时段的反应速率最小 ______ ,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求2~3分钟时间段以盐酸的浓度变化来表示的该反应速率(设溶液体积不变,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反应太激烈,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减少产生氢气的量,他在盐酸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下列试剂: A..蒸馏水 B.KNO3溶液 C.NaCl溶液 D.CuSO4溶液
你认为可行的是(填编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反应放热,温度高⑤盐酸浓度变小 0.1mol/(Lmin) AC
【解析】
试题分析:⑴计算每个时间段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判断速率,根据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判断速率变化的原因;(2)计算每个时间段生成气体的体积,根据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判断速率,根据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判断速率变化的原因;(3)先求出气体的物质的量,再计算盐酸变化的物质的量,利用速率计算公式计算速率;⑷根据浓度、电解质的强弱判断。
解析:0~1、②1~2、③2~3、④3~4、⑤4~5 min生成氢气的体积分别是50 mL、70 mL、112 mL、58 mL、20mL;
⑴相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大,相同时间收集到气体体积越大,所以2~3 min反应速率最快,原因是该反应放热,2-3min时温度高与开始时的温度;⑵4~5 min的反应速率最小,原因是液中H+的浓度变小了;⑶ 2~3分钟时间段以生成氢气的体积是112mL,
设需要盐酸的物质的量是x mol,
222400112
x = x=0.01mol 0.010.10.11min
mol L v ÷== mol·L -1·min -1;
⑷ 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有:改变浓度、改变温度、改变固体表面积等;
A..蒸馏水,盐酸浓度变小,反应速率减慢,产生氢气的量不变,故A 正确;
B.加入KNO 3溶液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能生成氢气,故B 错误;
C. 加入NaCl 溶液,盐酸体积增大,浓度减小 ,反应速率减慢,产生氢气的量不变,故C 正确;
D.CuSO 4溶液,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故D 错误。
点睛:盐酸与金属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所以反应速率逐渐增大;随反应进行,盐酸浓度明显减小,所以反应最后有逐渐减慢。
7.某实验小组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后,联想到H 2O 2分解制备氧气,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探究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编号 温度 反应物
催化剂 甲 25℃ 试管中加入3mL5%H 2O 2溶液 1mL 蒸馏水
乙 25℃ 试管中加入3mL5%H 2O 2溶液 1mL0.1mol/LFeCl 3溶液 丙
40℃
试管中加入3mL5%H 2O 2溶液
1mL 蒸馏水
(1)实验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甲和实验乙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_。
实验甲和实验丙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中该同学对实验乙中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并在2min 内6个时间点对注射器内气体进行读数,记录数据如下表。
时间/s 20 40 60 80 100 120 气体体积/mL
实验乙
15.0
29.5
43.5
56.5
69.5
81.5
0~20s 的反应速率v 1=__________mL/s,100~120s 的反应速率v 2=__________mL/s 。
不考虑实验测量误差,二者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2H 2O 2
2H 2O+O 2↑ 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0.75 0.6 随反应的不断进行,H 2O 2溶液的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解析】(1)双氧水在加热的条件下,它能分解生成氧气,方程式为:2H 2O 2
2H 2O+O 2↑;(2)甲和乙实验中除双氧水的浓度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可知实
验探究反应物的不同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甲和实验丙,除反应温度不同外其他条
件均相同,可知探究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化学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少或生成物的增加来表示。
根据表中数据和题中反应速率的单位可知,
;速率减小的原因是随反应的不断进行,溶液的过氧化氢浓度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减小。
8.测定平衡常数对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已知:I2能与I-反应生成I3-,并在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I 2+I-I3-。
通过测平衡体系中c(I2)、c(I-)和c(I3-),就可求得该反应的平衡常数。
Ⅰ.某同学为测定上述平衡体系中 c(I2),采用如下方法:取 V1 mL 平衡混合溶液,用c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为 I2+2Na2S2O3=2NaI+Na2S4O6),消耗 V2 mL 的Na2S2O3溶液。
根据V1、V2和c可求得c(I2)。
(1)上述滴定时,可采用________做指示剂,滴定终点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该同学设计方案的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方案可行。
能准确测定溶液中的 c(I2)
B.不可行。
因为 I-能与 Na2S2O3发生反应
C.不可行。
只能测得溶液中 c(I2)与 c(I3-)之和
Ⅱ.化学兴趣小组对上述方案进行改进,拟采用下述方法来测定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室温条件下进行,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已知:①I-和 I3-不溶于 CCl4;②一定温度下,碘单质在四氯化碳和水混合液体中,碘单
质的浓度比值即
]
[
]
[
2
2
4
2
O
H
I
c
CCl
I
c
是一个常数(用Kd表示,称为分配系数),且室温条件下Kd=
85。
回答下列问题:
(3)操作Ⅰ使用的玻璃仪器中,除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填名称)。
试指出该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为________。
(任写一条)
(4)上述测定过程均正常操作,下层液体中碘单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若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则会造成所测浓度________ (填“等于”、“大于”或“小于”)该值。
(5)实验测得上层溶液中c(I3-)=0.0049 mol·L-1,结合上述有关数据,计算室温条件下反应
I 2+I-I3-的平衡常数 K=________(用具体数据列出计算式即可)。
【答案】
(1)淀粉;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后颜色不再改变
(2)C;
(3)分液漏斗;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或分液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或打开上口活塞,使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等。
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4)0.085 mol/L;小于;
(5)49000/51(或 961) L· mol-1;
【解析】
试题分析:(1)取V1mL平衡混合溶液,用 c mol•L-1的Na2S2O3溶液进行滴定(反应为I2+2Na2S2O3=2NaI+Na2S4O6),指示剂选择淀粉,滴入最后一滴溶液由蓝色变化为无色,半分钟不变化证明反应达到终点,故答案为:淀粉;溶液由蓝色变无色,且半分钟后颜色不再改变;
(2)碘单质能与I-反应成I3-,并在溶液中建立如下平衡:I2+I -I3-;A.方案不可行.依据操作的化学平衡分析可知,测定的是碘单质和I3-的含量,不能准确测定溶液中的c(I2),故A错误;B.不可行.因为I-不能与Na2S2O3发生反应,是碘单质和Na2S2O3发生反应,故B 错误;C.不可行.依据操作的平衡可知,实验只能测得溶液中c(I2)与c(I3-)之和,不能测定离子浓度,故C正确;故答案为:C;
(3)步骤Ⅰ是分液操作,需要用到的玻璃容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有分液漏斗,用分液漏斗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分液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或打开上口活塞,使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等,故答案为:分液漏斗;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分液漏斗末端应紧靠烧杯内壁或打开上口活塞,使分液漏斗内外压强相等便于液体流下等;
(4)依据化学反应可知设碘单质物质的量为x;
I2+2Na2S2O3=2NaI+Na2S4O6,
1 2
x 0.1mol/L×0.017L
x=0.00085mol ,浓度=0.00085
0.010
mol
L=0.085mol/L,若终点读数时俯视滴定管,导致消耗的
标准液的体积偏小,则会造成所测浓度小于0.085mol/L,故答案为:0.085mol/L;小于;
(5)依据
24
22
[()]
[()]
c I CCl
c I H O
=85,计算得到水溶液中碘单质的浓度c(I2)=0.001mol/L;10ml溶液中
c(I3-)=0.049mol•L-1,物质的量0.00049mol,所以反应的碘离子物质的量为0.00049mol,平衡状态碘离子物质的量=0.1mol/L×0.01L=0.001mol-0.00049mol=0.00051mol,浓度c(I-)=0.051mol/L,I2+I-⇌I3-;平衡常数
K=
3
2
()
()()
c I
c I c I
-
-
=
0.049/
0.001/0.051/
mol L
mol L mol L
⨯=961L/mol,故答案为:961L/mol。
考点:考查了氧化还原滴定的相关知识。
9.用硫酸酸化的草酸(H2C2O4,二元弱酸)溶液能将KMnO4溶液中的MnO4﹣转化为
Mn2+。
某化学小组研究发现,少量MnSO4可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
为进一步研究有关因素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探究如下:
(1)常温下,控制KMnO4溶液初始浓度相同,调节不同的初始pH和草酸溶液用量,做对比实验,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
表中a、b的值分别为:a=__________、b=__________
(2)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t1<t2,则根据实验①和②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实验④验证MnSO4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完成下表中内容.
(5)某化学小组用滴定法测定KMn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取W g草酸晶体
(H2C2O4•2H2O,其摩尔质量126 g/mol)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取25.00mL溶液置于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稀H2SO4酸化,再用KMnO4溶液滴定至终点,重复滴定两次,平均消耗KMnO4溶液V mL.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该测定方法中___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加入指示剂;
②计算得KMnO4溶液的c(KMnO4)=________________mol/L.(请写出最后化简结果)
【答案】a=50、b=10 5H 2C 2O 4+2MnO 4﹣+6H +=10CO 2↑+2Mn 2++8H 2O 溶液的pH 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或在一定条件下,c (H +)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控制其他反应条件与实验①相同,往反应混合液中加入少量MnSO 4固体(晶体),与①进行对比实验 不需要
2063W V 或
0.32W
V 【解析】
试题分析:(1)实验要求控制高锰酸钾溶液初始浓度相同,则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为50mL ,则水的体积为10mL 。
(2)草酸与高锰酸钾溶液反应生成锰离子、二氧化碳和水,再根据化合价升降、电荷守恒、质量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5 H 2C 2O 4+2 MnO 4﹣+6 H +="10" CO 2↑+2 Mn 2++8 H 2O 。
(3)实验①和②只有pH 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且t 1<t 2,说明溶液的pH 对该反应的速率有影响。
(4)控制其它条件与实验①相同,往反应混合液中加入少量MnSO 4固体进行对比实验,若反应混合液褪色时间小于实验①中的t 1,则硫酸锰对该反应起催化作用。
(5)①高锰酸钾本身有颜色,草酸反应完毕,加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溶液,溶液变为红色,红色30s 内不褪,说明达到终点,故不需另加指示剂。
②根据关系式:5H 2C 2O 4——2MnO 4—求解。
根据题意知W/1260:[c (KMnO 4)×V×10-3]=5:2,解得c (KMnO 4)=
mol/L 。
考点:考查化学实验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0.某探究小组用KMnO 4酸性溶液与H 2C 2O 4溶液反应中溶液紫色消失快慢的方法,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实验条件作如下限定:所用酸性KMnO 4溶液的浓度可选择0.010 mol •L
-
1
、0.0010 mol •L -1
, 催化剂的用量可选择0.5 g 、0 g ,实验温度可选择298 K 、323 K 。
每次实验KMnO 4酸性溶液的用量均为4 mL 、H 2C 2O 4溶液(0.10 mol •L -1
)的用量均为4 mL 。
(1)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完成④的实验条件,并将实验目的补充完整。
实验 编号 T/K 催化剂的用量 / g 酸性KMnO 4溶液的浓度/mol •L -1
实验目的
① 298 0.5 0.010 a. 实验①和②探究酸性KMnO 4溶液的浓度对该反应速率的影响; b.实验①和③探究 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c. 实验①和④探究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② 298 0.5 0.001 ③ 323
0.5
0.010
④
24 ,简述选择的理由 。
(4)某同学对实验①和②分别进行了三次实验,测得以下数据(从混合振荡均匀开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