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青少年的心理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贫困青少年的心理贫困
一、特点:
1、自卑
外部及家庭的因素导致一些贫困生自感低人一等,人际交往中往往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信心, 错误地认为日常消费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的好坏将决定自身在群体中的地位形象,
在这种因素影响下最终导致其心理扭曲变形。
2、脆弱敏感
贫困子女出于保护自己隐痛的需要, 对自身在经济上的拮据异常敏感, 不肯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 甚至视帮助为施舍, 非理性的加以拒绝。
3、抑郁封闭,不合群
由于社会文化价值观等对校园的渗透,同学之间的交流除感情上沟通外, 还有些物质上的联系, 如互赠生日礼物, 集体外出购物旅游等。
这种看似正常普通的人际交往, 对贫困生来说是一种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在此影响下会把自我封闭起来,更加不利于学习成绩和个人能力的提高。
4、爱慕虚荣、逆反
大部分贫困子女能正视自身的贫困, 勤俭节约, 吃苦耐劳, 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以贫困
为耻,缺乏坦然面对贫困的勇气, 爱慕虚荣。
二、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1)家庭生活上比较困难,经济上比较拮据的自卑;(2)学习中接触到现代高科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工具或更时尚的文化消费,加上同学间的攀比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种种差异并以此产生的自卑。
(3)个别同学的言行:一个轻视的眼神,一句冷言冷语,都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2、心理抑郁
因为贫困学生的经济负担,导致心理负担,导致抑郁,浮躁的心理,特别是那些突然出现在他的家庭中的变故或父母离异,其中一些在面对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不是能很好的调整心而是怨天尤人,憎恨命运的不公平,一些过于敏感,丝毫的争端将引起愤怒,破坏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整天沉默寡言,心里自我封闭,避免社会活动,不能陷入自我疏导,逐渐形成了抑郁的心理,情绪低落,对事消极,缺乏活力的青春和活力。
3、自我封闭
在人际交往中,由于受经济局限,为了掩饰自己经济上和心理上的贫困,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往,同学间的礼尚往来尽量躲避,班级活动也不敢多参与,更不愿别人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就产生远离集体、自我封闭的心理和行为。
三、需求:
1、求知的需求
大部分贫困生都是农村或者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子女,他们深知自己身上责任重大。
因为贫困生已经承受了物质缺乏的现实,所愿意他们就不愿意而且不应该承受精神缺失,更多地选择丰富自己的知识,求知的需求非常旺盛。
2、尊重的需求
每个人都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总喜欢得到别人的关注。
当被人尊重、关注的时候,人们就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心情愉悦、乐观,并且体会到生活的价值。
对于高校贫困生来说,他们客观上接受了学校或社会的一些资助,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曾经受到的资助,于是常怀有愧疚心理,进而表现得更为敏感,自尊心也相对较强。
3、交往的需求
交往需求是人类作为社会人的基础,用来维系或构筑互相帮助和互通信息的社会关系网络。
对于大部分贫困生来说,他们学习一般都很勤奋,但不愿花太多的时间来休闲,久而久之,造成生活单调,连带心理也会出现不良状况,比如心硬、古板、自私。
如果同学、老师给予他们关心和理解,就会使他们生气勃勃,振作起来。
因此,贫困生会产生渴望交往的心理,希望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信任。
4、自我实现的需求
贫困生从本质上来说,跟大多数学生一样,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希望在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希望这个工作利于个人发展,薪酬待遇好,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能发挥个性特长。
不仅如此,他们比一般的学生对待工作更为重视,因为他们把这看成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
他们渴望通过好工作来摆脱贫困,树立个人地位,并获得尊重,最终实现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