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从心所欲”之“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位·经典
语言文字
Yu yan wen zi
25
《论语》“从心所欲”之“从”
○王丽敏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从心所欲”出自《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一章,“从”字有写作“纵”字的。
基于“从”“纵”两字的解释以及对文章逻辑关系的梳理出发,说明“从”应当释为“纵”。
【关键词】 《论语》;……从;……纵
“从心所欲”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一章,在读到杨伯峻的《论语译注》[1]关于这一章“从”字的解释时,笔者对“从”的解释有所怀疑。
原文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这一章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临终时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有“圣人年谱”之称,并无异议。
学者这一章内容的解释颇多,主要致力于“志”与“学”的关系,而没有就“从”字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杨伯峻《论语译注》:“‘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字有作‘纵’字的,黄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
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绝句,‘所欲’属下读。
‘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柳读难从。
”[1]笔者认为,既然“从”有作“纵”的必然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像杨伯峻先生那样简单认为“纵”在古代多用贬义而忽视它。
“从心所欲”即顺从自己内心,“纵心所欲”即放纵自己内心。
一、“纵”本身不含色彩义
一个词是否具有色彩义是根据说话的方式以及句子针对的对象判断的。
许慎《说文解字》:“纵,缓也。
一曰舍也。
”《广韵》:“缓,舒也。
”俗以“舍”“捨”通用,《说文解字》:“捨,释也。
从手,舍声。
”以此来看,“从”“纵”的本义都只是中性词,没有任何色彩意义。
《论语·子罕》:“故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其中的“纵”无贬义。
但“纵”在古代确如杨伯峻先生所说有用于贬义的,一般解释为“随心所欲,不加约束”。
如: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离骚》
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
《左传·昭公十年》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石鼓歌》
首先,“纵欲”加之“不忍”“不能自克”“顺之”表明纵而不约束;其次,“纵欲”的对象为过浇、子产和暴君。
过浇和暴君都是骄横无度之人,子产虽说名声不坏,但也算不上圣人,故“纵欲”却难以克制。
这样就附加了“纵”一定的贬义色彩。
而孔子不同,他既为君子,又是圣人,虽纵心所欲,但不逾矩。
“纵”在孔子这里也只是个表释放的中性词。
在翻阅古籍时发现,“从心”写作“纵心”的不只有黄侃的解释和柳宗元的诗歌两处,列举如下:
《论语》曰:“七十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
《太平御览》纵心所欲不失其中。
………《温国文正公文集》
圣人而纵心所欲不逾矩。
…《道德经解·卷三》
圣人即天,纵心所欲有仁义行。
…《四书集编》
圣人纵心所欲皆合于道。
……《法言集注》
“不逾矩”“不失其中”“有仁义”“合于道”,总结这几个短语的共同意义则为“合法”,不做越矩非法之事,即为孔子的“纵心所欲”是以道、礼作为约束的。
孔子不仅是一位君子,也是一位圣人,“纵心所欲”必然合乎仁道礼法。
“纵心所欲”用在文章中合情合理。
在《论语》中提到“子曰”便为孔子言,“吾十有五”又加之“吾”,就进一步证明文章针对的为孔子自己。
首先,孔子是一位君子。
《韩诗外传》曰:“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言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唯之小人。
”[2]孔子五十的目标是“知天命”,根据《韩诗外传》的解释,知天命者为君子。
其次,孔子是一位圣人。
孔子为《史记》中记载的七十列传之一,
【作者简介】 王丽敏,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
王丽敏/《论语》“从心所欲”之“从”
26
据唐·司马贞对《史记》的注释:“孔子非有诸侯之位,而亦称系家者,以是圣人为教化之主,又代有圣哲,
故称系家焉。
”[3]
孔子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圣人,行事作
风应皆合乎于道、合乎于法,“纵心所欲”又何妨?再者,就文章的内容而言,“七十而从心所欲”后接着提到“不逾矩”,“矩”,法也。
也就是在再一次强调即便纵心而欲,但任何念头都是不越出规矩的。
从《论语》全书来看,表示放荡没有度这一贬义的时候一般用“荡”字。
如《论语·阳货》:“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
孔安国解释“荡”为“无所适守也”。
这也排除了“纵”在《论语》里表示贬义的可能。
因此,认为“从”应为“纵”。
二、“纵”比“从”更符合文章的逻辑关系“纵”比“从”程度更强。
《说文解字》:“从,相听也;纵,缓也,一曰舍也。
”《礼乐记注》:“从,顺也。
”许慎的“纵”更接近黄侃先生的“放纵”之意,字意上明显“纵”的力度比“从”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句话包含三个方面:从于自心、从于他心、纵于自心。
这三个方面有一种逐步递进的逻辑关系,前两个方面都是“从”,第三个方面既然还是自己,则应该程度加深,即为“纵”。
1.从于自心。
许慎《说文解字》:“志,意也。
”《毛诗序》:“志者,心之所之也。
”孔子十五便从心而学,而且这个学是贯穿始终的,每过一个阶段都希望自己有一个提升。
结果,到了三十能够在礼或学识方面站得住脚,四十而没有困惑,五十能懂得天命,这是就第一个方面而言。
五十到六十之间,是孔子推行其道而不得的困难时期。
在此期间孔子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前往鲁、齐、卫、陈、宋、郑等国家推行自己的思想,但处处不得志,甚至去见佛肸、南子这些名声不好的人。
他五十岁末发出“莫己知也夫而已矣!”的无奈感慨。
从此之时,孔子的内心世界发生转变。
孔
子便开始学习《周易》,慢慢地“知天命”。
2.从于他人。
“六十而耳顺”,即六十岁能听懂别人的话。
据《论语正义》,黄侃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
心。
”[2]
即顺于他人,但他人也是有德行之先王、帝王,
这是就第二个方面来说的。
3.纵于自心。
由“从”到“纵”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升华,也是孔子思想境界的进一步提升。
或从于自己,或从于他人。
如果单单是“从”的话,除了年龄变了,其他的都没什么区别。
黄侃义疏读解释为“放纵”,有一种释放自我,看淡人事的超脱之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历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至极”,“张载所理解的孔子的最后境界乃是与外物无
关的本己性、为己化的安死的自由”。
[4]“本己性”“为
己化”已与外物无关,则“纵心所欲”比“从心所欲”更有说服力。
以此,“从”作为“纵”,即放纵,放纵内心且不逾矩。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一章为孔子自己所述,记载了自身的发展历程。
文章就其中的“从”“纵”进行分析,结合《论语》全书从“从”与“纵”的字意以及文章的逻辑关系两个方面说明“从”应为“纵”的合理性。
“纵”的本义并不含贬义色彩,所以不能像杨伯峻先生一样简单否定“从”作“纵”的合理性;同时,文章的叙述是层层递进包含一定的逻辑关系的,“纵心所欲”表明孔子内心又上升了一个境界。
因此,笔者认为“从”应作“纵”。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2]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3]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4]王玉彬.圣凡之间:孔子的生命境界问题及其展开——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的诠释史为中心[J].哲学动态,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