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各地年夜饭有哪些习俗?春节的起源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春节是指汉字⽂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年、新岁,但⼝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世界各国,特别是古代都有不同的⽇期,现代世界多数国家为公元制纪年的1⽉1⽇。

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特地向⼤家送来祝福,祝全国⼈民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狗年⼤吉!那么你知道春节各地年夜饭有哪些习俗?春节的起源?春节的由来?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想了解更多的春节内容,就随⼀起来看看吧!
今年春节是什么时候?春节是⼏⽉⼏⽇?
公历:2018年2⽉16⽇
农历:2018年正⽉初⼀星期五
春节是指汉字⽂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年、新岁,但⼝头上⼜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在现代,⼈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初⼀,但⼀般⾄少要到正⽉⼗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的腊祭或腊⽉⼆⼗三或⼆⼗四的祭灶,⼀直到正⽉⼗九。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些少数民族都要举⾏各种庆祝活动。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

受到中华⽂化的影响,属于汉字⽂化圈的⼀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们在春节这⼀天都尽可能地回到家⾥和亲⼈团聚,表达对未来⼀年的热切期盼和对新⼀年⽣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情感得以释放、⼼理诉求得以满⾜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年⼀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柱。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传统节⽇。

【各地年夜饭习俗介绍】
安徽南部年夜饭习俗:
仅⾁类菜肴就有红烧⾁、虎⽪⾁、⾁圆⼦、⽊须⾁、粉蒸⾁、炖⾁及猪肝、猪⼼、猪肚制品,另外还有各种炒⾁⽚、炒⾁丝等。

北京、天津年夜饭习俗:
⼀般⼈家做⼤⽶⼲饭,炖猪⾁、⽜⽺⾁、炖鸡,再做⼏个炒菜。

陕西年夜饭习俗:
家宴⼀般为四⼤盘、⼋⼤碗,四⼤盘为炒菜和凉菜,⼋⼤碗以烩菜、烧菜为主。

湖北东部年夜饭习俗:
“三蒸”、“三糕、”三丸“。

“三蒸”为蒸全鱼、蒸全鸭、蒸全鸡;“三糕”是鱼糕、⾁糕、⽺糕;“三丸”是鱼丸、⾁丸、藕丸。

哈尔滨年夜饭习俗:
⼀般⼈家炒8个、10个或12、16个菜不等,其主料⽆⾮是鸡鸭鱼⾁和蔬菜。

合肥年夜饭习俗:
饭桌上有⼀碗“鸡抓⾖”,意思是“抓钱发财”。

管家⼈要吃⼀只鸡腿,名为“抓钱⽖”,意味着明年招财财进宝。

安庆的当家⼈要在饭前先吃⼀碗⾯条,叫“钱串⼦”。

赣南年夜饭习俗:
年夜饭⼀般为12道菜。

浙江有些地⽅⼀般为”⼗⼤碗“,讨”⼗全⼗福“之彩,以鸡鸭鱼⾁及各种蔬菜为主。

江西南昌地区⼀般⼗多道菜,讲究四冷、四热、⼋⼤菜、两个汤。

台湾年夜饭习俗:
除⼣之夜,外出的亲⼈除⾮特殊情况,都得回家”围炉“。

岛内全家⼈都要欢聚在⼀起”围炉“,即⼀家男⼥⽼少团团围坐在⽕炉或⽕锅旁吃年夜饭(或叫”团圆饭“)。

这⼀餐当然要格外丰盛。

吃年夜饭”围炉“时,⼋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

台湾有句俗语说:”年夜没返没某(妻),清明没返没祖“,说的便是年夜合家团聚的意义。

如果在外亲⼈⽆法赶回,就要空出⼀个位⼦放那⼈的⾐物,表⽰团聚。

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

桌上⼀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

也有的⼈家桌上要有“⾲菜”,即“⾲”和“久”谐⾳,象征长寿。

萝⼘也不可少,闽南话叫它“菜头”,表⽰“好彩头”(吉兆)。

还要有鸡⾁,鸡的谐⾳“家”,“⾷鸡起家”,可⼤振家声。

吃鱼丸、虾丸、⾁丸,取“三元及第”之意,(丸与元谐⾳,三元即是状元、会元、解元);多数家庭要买⾎蚶(⼀种海产贝类),贝象征⾦银,对吃剩的贝壳,有的要象征性地收存着,寓意全家不缺钱。

还有特别是吃“乌龟⾖沙年糕”(⼀种⽤刻有乌龟形状的⽊模压制⽽成、内包⾖沙馅⼦的年糕),则有益寿延年之意。

此外,还有⼀种咸味萝⼘年糕,⾷⽤时需经⽕烤热后再⽤紫菜包起来吃。

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味之作⽤外,⼜含有来年”好彩头“之祝愿(台湾地区称萝⼘为菜头,与”彩头“谐⾳)”围炉“时的蔬菜也不⽤⼑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以祝⽗母长寿。

苏州年夜饭习俗:
餐桌上必有青菜(则安乐菜)、黄⾖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恳恳)。

湘中南年夜饭习俗:
必有⼀条⼀公⽄左右的鲤鱼,称”团年鱼“,必有⼀个3公⽄左右的猪肘⼦,称”团年肘⼦“。

皖中、皖南年夜饭习俗:
餐桌上有两条鱼,⼀条完整的鲤鱼,只能看却不许吃,既敬祖⼜表⽰年年有余,另⼀条是鲢鱼,可以吃,象征连⼦连孙,⼈丁兴旺。

祁门家宴的第⼀碗莱是”中和“,⽤⾖腐、⾹菇、冬笋、虾⽶、鲜⾁等制成,含义为”和⽓⽣财“。

南昌年夜饭习俗:
必⾷年糕、红烧鱼、炒⽶粉、⼋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升、年年有鱼、粮⾷丰收、稻⽶成串、⼋宝进财、年年富裕。

⼟家族年夜饭习俗:
⼟家族的年夜饭要提前⼗天半⽉就开始准备,很多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需要花费半个⽉的制作时间,像“扣⾁”和“灌海椒”。

扣⾁要做到肥⽽不腻、嫩滑爽⼝,是要下⼀番⼯夫的。

“灌海椒”则是把糯⽶⾯拌上作料后填⼊⼀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咸菜罐⼦⾥封存半个⽉,到了除⼣,拿出来⽤油⼀炸就可以上桌了。

对⼟家族⼈来说,⾁和糯⽶都是稀罕物,所以他们家家都把这两道菜作为展⽰⼿艺的机会,同时也犒劳了家⼈。

⼟家⼈吃过年夜饭后,各家都会燃起⼀根⽊柴,⼤家围坐聆听⽼⼈讲故事,守岁到天亮,名叫“守⽥埂”,以表达对⽥地的热爱。

朝鲜族年夜饭习俗:
朝鲜族的年夜饭有⾃⼰的传统⾷品和特⾊。

朝鲜族的年夜饭丰常丰富,⼤⼤⼩⼩的盘⼦七⼋⼗个,有的⼈家甚⾄达上百个。

其中占特殊位置的是“岁酒”和“德固”⼆种。

朝鲜族村民⽤⼤⽶和药材在“岁⾸节”前酿造“岁酒”,岁⾸节就相当于春节,“岁酒”⽤于春节期间的⾃饮和待客。

这是⼀种习俗,他们认为这种酒可以避邪长寿。

“德固”是⼀种汤饼,就是将⼤⽶⾯和好蒸熟后,捣成⼤粘团,再搓成椭圆形圆条,切成薄⽚,倒⼊鸡、野鸡、⽜⾁汤锅中,吃时再放些⿇油或⾹油以及紫菜,味美可⼝。

朝鲜族家庭会在除⼣这天⾃⼰动⼿做打糕,妇⼥们会在这天穿上漂亮的民族盛装,年夜饭的时候载歌载舞,全家通宵守岁。

南北各地年夜饭的⽐较:
南北各地不同,有饺⼦、馄饨、长⾯、元宵等,⽽且各有讲究。

北⽅⼈过年习惯吃饺⼦,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的意思。

⼜因为⽩⾯饺⼦形状像银元宝,⼀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

有的包饺⼦时,还把⼏枚沸⽔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

吃饺⼦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看到穷⼈的⽿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种”祛寒娇⽿汤“给穷⼈治冻伤。

他⽤⽺⾁、辣椒和⼀些祛寒温热的药材,⽤⾯⽪包成⽿朵样⼦的”娇⽿“,下锅煮熟,分给穷⼈吃,⼈们吃后,觉得浑⾝变暖,两⽿发热。

以后,⼈们仿效着做,⼀直流传到今天。

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

传说世界⽣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长⾯,也叫长寿⾯。

新年吃⾯,是预祝寿长百年。

【春节的起源】
中国农历新年称为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也是象征团结、兴旺同时对未来寄予新的希望的佳节。

据记载,中国⼈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

在先秦时叫“上⽇”、“元⽇”、“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魏晋南北朝时称
为“元⾠”、“元⽇”、“元⾸”、“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新正”、“新元”等;⽽清代,⼀直叫“元
旦”或“元⽇”。

⼀种说法是,我国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部,以⽰风调⾬顺,五⾕丰登。

由于⾕⽲⼀般都是⼀年⼀熟。

所"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关于春节的起源多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虞舜时期,舜即天⼦位,带领着部下⼈员,祭拜天地,从此,⼈们就把这⼀天当作岁⾸。

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叫元⽉。

中国历代春节的⽇期并不⼀致:夏朝⽤孟春的元⽉为正⽉,商朝⽤腊⽉(⼗⼆⽉)为正⽉,秦始皇统⼀六国后规定以⼗⽉为正⽉,汉朝初期沿⽤秦历。

公元前104年,天⽂学家落下闳、邓平等⼈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为岁⾸改为以孟春正⽉为岁⾸,后⼈在此基本上逐渐完善为我们当今使⽤的阴历(即农历),落下闳也被称为“春节⽼⼈”。

此后中国⼀直沿⽤夏历(阴历,⼜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

我国古代民间虽然早已有过年的风俗,但那时并不叫做春节。

因为那时所说的春节,指的是⼆⼗四节⽓中的"⽴春"。

南北朝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

据说,把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是⾟亥⾰命后的事。

由于那时要改⽤阳历,为了区分农、阳两节,所以只好将农历正⽉初⼀改名为"春节"。

【春节的由来】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凶猛异常。

“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才爬上岸,吞⾷牲畜伤害⼈命。

因此,每到除⼣这天,村村寨寨的⼈们扶⽼携幼逃往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桃花村的⼈们正扶⽼携幼上⼭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只见他⼿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装,有的牵⽜赶⽺,到处⼈喊马嘶,⼀⽚匆忙恐慌景象。

这时,谁还有⼼关照这位乞讨的⽼⼈。

只有村东头⼀位⽼婆婆给了⽼⼈些⾷物,并劝他快上⼭躲避“年”兽,那⽼⼈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夜,我⼀定把“年”兽撵⾛。

⽼婆婆惊⽬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宇不凡。

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笑⽽不语。

婆婆⽆奈,只好撇下家,上⼭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

它发现村⾥⽓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婆婆家,门贴⼤红纸,屋内烛⽕通明。

“年”兽浑⾝⼀抖,怪叫了⼀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

将近门⼝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开,只见院内⼀位⾝披红袍的⽼⼈在哈哈⼤笑。

“年”⼤惊失⾊,狼狈逃蹿了。

第⼆天是正⽉初⼀,避难回来的⼈们见村⾥安然⽆恙⼗分惊奇。

这时,⽼婆婆才恍然⼤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的许诺。

乡亲们⼀齐拥向⽼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堆未燃尽的⽵⼦仍在“啪啪”炸响,屋内⼏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传开了,⼈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户户烛⽕通明、守更待岁。

初⼀⼀⼤早,还要⾛亲串友道喜问好。

这风俗越传越⼴,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

【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春节虽定在农历正⽉初⼀,但春节的活动却并不⽌于正⽉初⼀这⼀天。

从腊⽉⼆⼗三(或⼆⼗四⽇)⼩年节起,⼈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

春节也是祭祝祈年的⽇⼦,古⼈谓⾕⼦⼀熟为⼀“年”,五⾕丰收为“⼤有年”。

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年⼀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

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春节期间,都备享⼈间⾹⽕。

⼈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

除⼣,全家欢聚⼀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们分发“压岁钱”,⼀家⼈团坐“守岁”。

元⽇⼦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潮。

各家焚⾹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同族亲友互致祝贺。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

元⽇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舞龙灯、扭秧歌、踩⾼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氛。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体的盛典春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

⽽时⾄今⽇,除祀神祭祖等活动⽐以往有所淡化以外,春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

扫尘
“腊⽉⼆⼗四,掸尘扫房⼦”,据《吕⽒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意是要把⼀切穷运、晦⽓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
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氛。

守岁
除⼣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志》:除⼣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守岁”。

⾃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般为夜半时分。

拜年
现代社会通⾏的贺年卡在中国古代已经实⾏。

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专门拜年的贺年⽚,叫做“名刺”或“名贴”。

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宽、三⼨长的卡⽚,上⾯写上⾃⼰的姓名、地址。

各家门上粘⼀红纸袋,称
为“门簿”,其上写着主⼈姓名,⽤以接收名刺(名贴)。

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样。

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约始于⼀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是有史为证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桃符等,它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学形式。

每逢春节,⽆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幅⼤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增加喜庆⽓氛。

这⼀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的提⾼,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较多,依其使⽤场所,可分为门⼼、框对、横披、春条、⽃⽅等。

“门⼼”贴于门板上端中⼼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
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也叫“门叶”,为正⽅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窗花与“福”字
在民间⼈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性于⼀体。

剪纸在中国是⼀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们的喜爱,因它⼤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装点得红⽕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些⼈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福”字指福⽓、福运,寄托了⼈们对幸福⽣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幸福已到”、“福⽓已到”。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丰登、龙凤呈祥等。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氛。

年画是中国的⼀种古⽼的民
间艺术,反映了⼈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年画,也和春联⼀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些年画作坊中产⽣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年画、以满⾜⼈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流派,各具特⾊。

福禄寿
中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

民间流传最⼴的是⼀幅《⽼⿏娶亲》的年画。

描绘了⽼⿏依照⼈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

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历和年画⼆者结合起来。

这是年画的⼀种新形式。

这种合⼆⽽⼀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今风靡全国。

燃爆⽵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说。

即在新的⼀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件事就是燃放爆⽵,以哔哔叭叭的爆⽵声除旧迎新。

爆⽵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放爆⽵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氛,是节⽇的⼀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的应⽤越来越⼴泛,品种花⾊也⽇见繁多,每逢重⼤节⽇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以⽰庆贺,图个吉利。

湖南浏阳,⼴东佛⼭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产的爆⽵花⾊多,品质⾼,不仅畅销全国,⽽且还远销世界。

办年货
中国的家庭过年前要购买⼤量的“年货”,春联,福字,新⾐服,过年期间的⾷品(过年市场多不开门)。

办年货是中国⼈过春节的⼀项重要活动。

与过去相⽐,中国⼈办年货的⽅式变得更加现代,不拘泥于传统。

⼭西地⽅有个特别的年货:刷⼦和筷⼦每年必买,谐⾳‘快发’之意。

【年夜饭⾷谱】
平安⽔饺
馄饨、饺⼦是中国的传统⾷品之⼀。

也称作扁⾷或煮饽饽。

古来只有馄饨⽽⽆饺⼦。

后来将馄饨做成新⽉形就成饺⼦了。

在唐代吃饺⼦的习惯已经传到中国的边远地区了。

除⼣夜,⼗⼆点钟声⼀敲响,就开始吃饺⼦,因此时正是⼦时,取其新旧交替,⼦时来临之意。

平安⽔饺原料:⾯粉两百克,鸡蛋⼆个,虾仁三⼗克,瘦猪⾁馅五⼗克,葱、姜各少许,酱油遁量,盐⼆克,⾹油少许。

制法:1、将葱、姜洗净切成沫,鸡蛋打⼊碗中。

2、炒锅上⽕,热后放油少许,倒⼊鸡蛋液,炒锅转动将鸡蛋摊成蛋⽪,出锅后⽤⼑切碎,放⼊⾁馅、虾⽶、酱油,,葱,姜沫及少许的盐,最后淋⼊⾹油⼏滴,搅拌均匀即成三鲜⾁馅。

3、同⾁菜⽔饺3、4⽅法制作。

特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4、剁菜:选择家⼈喜欢的蔬菜,⼀般⽤⼤⽩菜加少许⾲菜。

⼤⽩菜先在开⽔⾥烫⼀下,捞出切碎后倒⼊锅中,浇上⾷油,洒上切成细粒的⾲菜⼀起拌匀。

再倒⼊⾁馅搅拌,浅尝⼀下味道咸淡,如有必要再加点盐搅匀,饺⼦馅就做好了。

注意:有⼈习惯于把蔬菜挤汁后再拌馅,这样营养和鲜味都会⼤减。

在菜汁不是太多的情况下,只需在剁碎的菜⾥拌上油,被⼀层油膜包裹,遇到盐就不易出⽔了。

5、擀⽪:取出醒好的⾯团,分成⼤⼩均匀的⼏份,先拿⼀份,剩下的放回盆中,⽤盖⼦盖好,或者⽤⽑⼱盖也成,防⽌⽔分蒸发。

将这⼀⼩份⾯团,揉成长条状(圆柱型),⽤⼑切成⼀⼩段⼀⼩段(宽度2.5cm左右),将每段搓成扁平状。

拿擀⾯杖擀的时候,注意中间厚边缘薄,中间厚防⽌饺⼦馅漏,边缘薄吃起来⼝感好。

注意:饺⼦⽪不要⼀下擀很多,看包饺⼦的速度,⼀般富余5、6个即可,要不时间长⽪⼲了就不好包了。

6、煮:锅中放清⽔,旺⽕烧开后,放⼊⽣饺⼦,⼀边放⼀边搅动,以防粘锅。

沉在锅下部的饺⼦层的⾼度与其上⾯的⽔层的厚度,以不超过3:2为宜。

饺⼦过多,易破。

加锅盖。

整个过程保持旺⽕。

⽔⼜开锅,此时饺⼦应当都漂在⽔⾯,加少许凉⽔,使翻滚的汤终⽌翻滚,搅动。

⽔⼜开,再加少许凉⽔,搅动。

⽔再开,即可⽤漏勺把饺⼦捞出。

判断是否煮熟的⽅法:⽤⼿指按⼀下⽪⼉没有破的饺⼦肚,离开后⼜⿎起,熟了。

五福临门
主料:⼤⽩菜(⽩梗)600克猪肚200克草虾250克鱿鱼(鲜)100克海参50克⽕腿75克⾹菇(鲜)50克调料:盐5克胡椒粉4克各适量
做法:1.⼤⽩菜洗净,切⼤⽚,⽤2⼤匙油炒软后,先放⼊炖盅内;
2.猪肚切条;
3.鱿鱼切花后氽烫过捞出;
4.海参洗净,先去腥再切厚⽚;
5.⽕腿先煮过再取出切⽚;
6.⾹菇泡软,去蒂,分别放置在⼤⽩菜上;
7.⼤草虾剪掉须⾜,氽烫过捞出,备⽤;
8.将调味料放⼊炖盅内,移⼊电锅或蒸笼蒸40分钟,然后放⼊草虾再蒸5分钟即可移出⾷⽤。

三阳开泰
主料:猪肚300克鱿鱼(鲜)100克鸡腿200克猪腿⾁150克
辅料:⾹菇(鲜)50克⽵荪(⼲)50克莴笋50克油菜100克
调料:蚝油10克植物油15克盐4克⽩砂糖5克胡椒粉3克各适量
做法:1.猪肚洗净,先煮熟再切⽚;
2.鱿鱼切花,氽烫过捞出再⽤;
3.猪腱⾁(猪腿⾁)、鸡腿切块,烫除⾎⽔备⽤;
4.⾹菇,⽵荪泡软,去蒂,切⼩块;
5.莴笋先煮熟切条;
6.油菜氽烫过再冲凉备⽤;
7.将猪肚、鱿鱼、鸡腿、猪腱⾁、鲍鱼放沙锅内,加⼊所有调味料先煮10分钟,再加⾹菇、⽵荪和笋同煮,以⼩⽕煨半⼩时,使其完全熟软⼊味;
8.放⼊油菜,煮熟即移出⾷⽤
团团圆圆
主料:糯⽶1,000克
辅料:⽣腊⾁200克,鸡蛋150克
调料:花椒粉5克盐5克⼤葱100克姜20克各适量
做法:1.将糯⽶⽤温⽔浸泡2⼩时后,上笼中蒸40分钟;
2.把糯⽶饭摊凉,待温热时,打⼊鸡蛋;
3.先把腊⾁煮熟,然后切成丁状;
4.葱切葱花,⽣姜去⽪、切成末;
5.将所有配料放⼊糯⽶饭⾥,加花椒粉和盐(可按⾃⼰⼝味定)拌均匀(拌均匀后,可以挖⼀⼩块,放微波炉⾥烤30秒,试⼀下味道,主要是有⽣鸡蛋,其实也可以吃,不过就要胃肠功能好的)。

6.拌均匀后,把⼿先⽤⽔沾湿,然后取25克左右,捏成圆形。

年年有余
主料:黄河鲤鱼1条重约750克
配料:⾹菇丝、冬笋丝、葱、姜、蒜各30克、鸡蛋1个
调料:⾊拉油1000克(约耗100克)、⽣粉50克、料酒、精盐、味精、⽼抽各10克、⾼汤适量
做法:1.将鲤鱼去鳞、腮、内脏洗净后放在砧板上,⽤⼑将鱼⾝两边⽚成⽚状,然后⽤少许盐、味精、料酒腌约10分钟待⽤。

2.⽤鸡蛋、粉芡搅成糊抹在鱼⾝上,下⼊7~8成(150℃~200℃)热的油锅内炸⾄⾦黄⾊成熟即可。

3.锅⾥留少许油,将葱、姜配料煸炒后放⼊少许⾼汤、调料,再将炸好的鱼放⼊汤汁中烧透,即可⾷⽤。

鸿运当头
主料:鲢鱼头400克⾖腐200克
调料:姜5克青蒜10克料酒10克⾖瓣酱10克酱油5克甜⾯酱5克盐3克胡椒粉2克淀粉(⽟⽶)3克各适量
做法:1.鱼头洗净,拭⼲,剖开,对切成4⼤块,⽤5⼤匙油将鱼头两⾯煎黄盛出;
2.⾖腐切成长厚⽚,⽤油煎黄盛出后放⼊耐煮锅或沙锅内,⾯上放⼊煎好的鱼头;
3.另⽤2⼤匙油炒姜末,放⼊所有调味料和2杯清⽔炒匀烧开,淋⼊锅内,开⽕煮滚,改⼩⽕煮40分钟,使其⼊味;
4.待汤汁稍⼲时淋少许⽔淀粉勾芡,使汤汁微稠,最后撒下于蒜段,略滚即可关⽕移出⾷⽤。

【关于除⼣的故事】
关于除⼣的故事(1)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只叫“⼣”的妖兽,庞头⼤⾯,耸⽿长⿐,⾜有两三头⼤象那么⼤,⼒⽓⼤得惊⼈,法⼒⽆边。

这家伙每年农历腊⽉三⼗,跑到凡间践踏庄稼,吞吃⼈畜。

它来时呼风唤⾬,天昏地暗,闹得天下⼈⼼惶惶,诸家不安。

⽼百姓找⼟地爷告状,⼟地⼜找庙王汇报,庙王再找灶王爷算账。

因为灶王爷是⽟皇⼤帝派来专管凡间事的,在每年腊⽉⼆⼗三⽇回天庭汇报⼀次下界情况。

⼈们为了过上安宁⽇⼦,这年刚进腊⽉,就商量着⼀同送了好多礼物给灶王爷,求他在⽟皇⼤帝⾯前说句好话,早些把⼣除掉。

这天,灶王爷带着礼物驾祥云来到南天门,径直跑到⽟皇⼤帝的宫中叫道:“⾂灶王参见!”⽟皇⼤帝是个长眠不醒的天君,全没理会他。

灶王⼜⾼叫⼀声,可⽟皇⼤帝仍在梦⾥应道:“我叫你到下界好⽣看管,为何擅离职守,跑到天上,还不知罪吗?”灶王回禀道:“陛下,⾂是来报告下界事情的。

”⽟皇⼤帝这才消了睡意,忙问:“下界怎么样?”灶王答道:“好倒好,不过……”⽟皇⼤帝听他⾔语吞吐,追问道:“到底如何?”灶王遂将⼣的形象、厉害以及害⼈的经过原原本本地说了⼀遍,然后⼜将礼物呈上说:“这是⽼百姓托我送给陛下的,求您⼤发慈悲,急速除⼣。


⽟皇⼤帝见百姓遭劫,已是⼗分怜念,⼜见⼤家馈赠厚礼,更感盛情难却,即下旨命⾝边的神农⽒去除⼣。

神农⽒考虑到⾃⼰年⽼体衰,恐有不便;但这是御旨,岂能违抗?万般⽆奈之下,叫来了他的⼋个⼉⼦,将除⼣之事细说了⼀番。

⼉⼦们听了,七个哑然⽆应,独有那个叫“年”的⼉⼦,最聪明,胆量⼜⼤,勇敢机智,当看到⽗亲有些忐忑不安,挺⾝⾛向前说:“⽗王放⼼,我去除⼣。

”年因排⾏⽼⼤,所以⼈称他为“⼤年”。

⼤年虽然慷慨答应,但神农⽒总是放⼼不下,遂传来灶王爷叮嘱道:“今令⼤年下凡除⼣,恐是凶多吉少,为难之际,求你助他⼀臂之⼒。

”说完拿出⼀条红绫带和⼀⽀⽕枪,交给⼤年说:“这是祖传的两件法宝,红绫带能刺伤⼣的眼睛,⽕枪喷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