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区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

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
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
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

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说,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却不具备这样的二元性,从本民族的视角来说,它的作用是积极的。

关键词
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区别
研究的视角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
民族主义是一种元价值观,价值原点,是民族的成员关于本民族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而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特性,是一种本源的精神状态。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点、元价值观。

它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求对本民族的绝对至上、绝对忠诚。

民族主义有双重内涵——“文化民族主义”(culture 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civic nationalism)。

前者和民族个体连在一起,是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建立在血缘、地域和(广义的)文化①认同上,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标识。

个体通过民族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②:生存、庇护、认同、归属等等。

这是就民族而论民族。

后者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指生活在统一民族国家内的公民,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要求一切以民族国家③的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

这种民族主义是就国家而民族;要求以本民族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领地……)为根本出发点——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

①“广义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经济、语言和心理素质。

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满足需要。

③“民族国家”,即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

19世纪后,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national spirit)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持。

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

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对“精神”一词的意义的理解的不同而引起的。

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基本上可以和“意识”划等号,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广义上的——包括一个民族的所有意识。

有精华,也有糟粕;良莠不齐。

而就复合词“精神”的词源来讲“精”,细微之意;“神”,能动作用之意④。

此时的精神指成为事物精华和深层活动的积极意识,而这种民族精神是狭义上的——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促进民族前进的那些积极的、优秀的、起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精神。

所谓的民族精神的“二元性”,是犯了“名”和“实”的错误。

民族精神不应当包括民族意识中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成分。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外延不同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外延极其广泛。

从政治上来看,有独立民族主义、奴役民族主义,统一民族主义、分裂民族主义,殖民民族主义、反殖民民族主义等;从历史来看有古典民族主义、现代民族主义;从性质来看有积极民族主义、消极民族主义,进步民族主义、落后民族主义等。

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民族主义逐渐隐性化,比如,“中国威胁论”“新帝国主义”“欧洲地区主义”等等。

从民族特征上来说,有以下几种:
族裔民族主义,表现为原始的部族民族主义和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

政治民族主义,把民族问题与国家问题紧密联系。

经济民族主义,表现为经济独立和贸易争端,如,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主义、经济霸权主义等等。

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母语文化认同,如,文化传统优越论、语言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主义等。

宗教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对世界化的不同宗教的认同,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泛基督教主义等等。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外延明显不同。

如,英国人“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而完全听从经验⑤”;爱尔兰人“感情和热情无疑是占优势的,理性必须服从它们⑥”;意大利人“具有两千年历史并具有坚忍不拔的民族生命力⑦”。

又如,美国人富有开拓精神,崇尚白手起家,追求成功,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从小自立;韩国人信奉儒家思想、团结、奋争、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烈的国货观念;强烈的忧患意识,日本人善于借鉴与创造,忠孝至上的爱国情结;新加坡人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强调“我是哪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德国人理性主义,具有思辨精神,严谨而有秩序等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勤劳、勇敢、智慧、节俭等品格以及在对抗外来侵略时的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积极、普遍甚至带有狂热情绪的反抗精神大为称赞。

④《张岱年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7页。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特性不同
民族主义
强烈的感情色彩
民族主义建立在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具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和感情体验常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火一般的热情性格。

民族主义常常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

它通过简明的政治口号,激发本民族个体的忠诚和报效本民族的热诚。

正如安德森在他的《想象的共同体》中说的一样:“在过去两个世纪中,超过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去屠杀或从容赴死。

”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

”“在决定对奥地利宣战时,在‘祖国在危机中’的口号下,使整个法国民众紧急动员起来。

有人说1789年两大遗产,这就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其中的民族主义比自由主义更为强烈。

香港作家陶然的“奴仆国论”激起了在港菲律宾侨民的大游行,同时,也引起了菲律宾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国家黑名单”。

明显的排他性
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中心,将本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的地位来考虑,这就导致它很容易产生排他性——正如中国古语所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事实上,任何民族国家在考虑本国利益的时候,不可能同时为其他民族国家做任何有利的打算。

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主权国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下,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肆无忌惮地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⑧。

非洲奴隶贸易损失了1亿人口,同时留给非洲的是长久的贫穷与落后;直到现在,非洲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徘徊在“部族主义”的岔路口。

二三世纪,佛教传入中国时,也被谑称为“夷夏之教”。

它处在中国语境的笼罩下,以及强大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下,举步维艰。

同时,它要面对这种悠久的传统构成的巨大压力,借用福科(Michel Foucault)的术语,称之为“话语权力”。

最后,佛教也只能采用一种迂回柔和的方式来回应:承认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寻找古代中国思想确认,把合理性依据建立在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的基石上。

多重二元性
民族主义有多重二元性,比如,狭隘性与广泛性的矛盾,侵略性与反抗性的对立等等。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统一性与分裂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统一性与分裂的矛盾
民族主义追求民族自决与民族自由,只关注本民族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狭隘性。

在多民族国家或当一个民族分散在多个民族国家时,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难免发生重组与分
⑧《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四)》,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总第154期)
离的矛盾。

民族主义既是民族统一者要求民族统一的旗帜,也是民族分裂主义要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说辞。

俾斯麦、加富尔在前者的旗帜下各自实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华盛顿也得以联合起13个殖民地;而后者则导致多民族的帝国(鄂图曼帝国与奥匈帝国)解体。

凡尔赛条约,基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企图承认民族主义的原则,使得大部份的欧洲分解为多个民族国家,并且冠冕堂皇地将其称之为“维持和平的尝试”。

苏联于1991年解体后,欧洲爆发了无预期的民族运动复兴,在这一环境下,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现代史上发生了第二次独立……
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
民族主义要最大限度谋求本民族的利益,又不愿损耗本国的利益,这就必定要引起侵略或者带有侵略性质的举动,当然,同时连带而生的就是反侵略。

从16世纪起,西方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主义历史;到了19世纪,他们仍然享受着这种“传统”的丰厚利益,甚而发展为“实力主义”与“扩张主义”;而从16世纪一直延伸到“二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是最合理的反抗。

也许,美国人会侃侃而谈:“德克萨斯和阿拉斯加是我们买来的!”“在上帝的指示下,为了传播文明,我们才把它们买下来。

”然而,这无非是在掩饰它的“温文尔雅”的“君子”似的扩张与掠夺行为的罪恶。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适应与源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性,与民族的及社会的物质世界相互独立,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能动特征。

除此之外,民族精神还具有若干相反相成的性质特征——自发性与自觉性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稳定性与流变性衔接,传统性与现代性渗透,民族性与世界性映衬等独特特征。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问题。

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是辨证统一的,民族精神也具有这样的性质。

个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属性。

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既有个体特有的成分,又有世界共有的成分。

浪漫是法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却是普世的,中华民族有这种精神,美利坚民族也有。

所以,不能以民族之间的共性来否认民族精神的个性。

历史性与时代性
民族精神既有流动性,又有相对稳定性,它来源于历史,又来源于现实,是一个集历史感于时代感与一身、融历史性于时代性于一道的统一体。

自然,民族精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严格的“分界”,而是相对的、大概的“分别”。

因此,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既要贯通历史,又要注重现实。

同时,对民族精神的研究会受到时代的限制。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⑨”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动因不同
民族主义的直接动因是民族利益,而民族精神的直接来源却是民族的实践活动。

民族主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

义是一张白纸,历史可以在上面任意涂写;而民族精神是一团空气,可以穿行在历史的任意角落。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产生在民族的基础上。

民族形成之后,随着各民族内外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的扩展和深入,民族内部的民族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同时,民族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也逐渐凸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据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但这时的民族主义只是一种文化标识。

民族主义总的来说分为两个时期——“非民族国家期”和“民族国家期”。

在“非民族国家期”,由于地域的限制和交通的局限,人们的交往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这时的国家建立在阶级矛盾的基础上,民族矛盾主要体现为一定地域内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族利益之争。

当然,这时也有民族的压迫和反抗,但这时的民族反抗只是为了反抗民族压迫、民族剥削,而不是为了建立本民族的国家,争取民族自决,借此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

古代社会的凯尔特人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尤利乌斯·凯撒率领的罗马军团,即为典型的“非民族国家期民族主义”反抗运动。

“民族国家期”却不同。

到13-14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些国家出现,新兴市民阶级不能容忍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他们要求通过王权实现民族的统一,以此反对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

到了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梦想得以实现,他们推翻了教权统治和王权专治,结束分裂、同一民族,建立了一系列的“民族国家”。

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条约》开创了“威斯特伐里亚系统”式的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彼此互相承认主权与领土。

签约国中,如荷兰合省邦联(Dutch United Provinces,当时的称呼)就被视为民族国家,但德国并无此等情况,尽管神圣罗马帝国几乎据有当时所有说德语的国家。

直到1648年,多数欧洲强权“政治共同体”尚非民族国家。

这时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联姻,民族的认同凸显了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的成分。

“日益明显自觉建立民族国家的趋势,是中世纪进步的重要杠杆之一。

⑩”在随后的历史时期内,国家民族主义经历了民族国家的诞生、民族国家的扩张、民族国家的冲突及在其意识形态下的冲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文明冲突这几个阶段。

当今,国际层面的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单边主义”和“多样性”的冲突。

同时,一个以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化为特征的世界新秩序正在形成“单极霸权”遭到越来越强烈抵制。

另外,当今的民族主义也正在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尽管地区性、世界性的组织星罗棋布,但是,这不是民族主义衰减,反而是其变态的强化——“披着区域的面纱搞私利”,是“集体的高贵下的肮脏”。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淀而成的。

它来源于民族的生物存在(体制结构)、外在环境(自然条件)以及其文化积累的综合作用。

总的来说,它既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又受社会条件的影响。

自然环境和条件。

民族要以一定的地域条件为基础,始终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中。

每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和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以及生物的分配等等)密切相关,并带有自然环境所塑造的精神特征。

社会历史和现实条件。

民族精神既是现实的产物,也有历史的痕迹。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社会历史条件为民族主义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营养。

同时,现实的社会存在——经济(包括生产力和生
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第52页。

产关系等),政治(政治体制、政治文明等),文化(社会文化和文明等)——是民族精神发展的最深层次的来源。

然而,民族的实践活动却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动力。

另外,民族精神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

在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民族精神可能会在前进中出现起落和抑扬。

一般而言,民族国家兴起之时,民族精神多是于亢奋激扬的;而民族国家衰落之际,民族精神多是消沉低迷的。

但是,有时也会出现“逆反定律”:国泰民安、歌舞升平之时,民族精神会迷茫堕落;而当国家四面楚歌、风云变异之际,民族精神反而会昂扬向上。

在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民族对传统的民族精神和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进行着“否定之否定”——即所说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民族不但从传统中获取营养,同时也在向其他的民族精神学习和借鉴,以此实现自我的超越和更新。

这样,民族精神在不断的适应和超越中获得发展。

正如汤因比所说:“迎战不仅解决了挑战所提出的问题,而且还在它每一次胜利地解决了一个挑战后,有提出了新的挑战。

11”这种“挑战——迎战”的关系,是民族精神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作用不同
这里首先要提出一个“视角”的问题。

我们评价客观的人与物,肯定是站在一定的价值立场,以一定的“视角”为基础的。

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当然,我们不能陷入“泛视角”的争论中,否则,就会出现“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的情况,永远无法得到统一的答案。

如果这样,讨论下去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的视角应该定位在那里呢?
应该定位在全球、整个人类。

我们指称“民族主义”这一概念,是在另一个或另外几个民族的相互关系的前提下成立的。

如果只有一个民族,那么也就不会存在“民族主义”这一说法了。

也正因为如此,一个民族的“民族主义”——价值观,直接关系到其他民族的利益;所以,民族主义的作用塞视角应该定位于全球、所有的民族,整个人类社会。

民族主义与国家关系、种族关系、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乃至世界局势都有密切的联系。

它很容易和其他的意识体系或者思想潮流结合在一起,成为冲击或推动社会历史过程的重要力量。

但是,民主主义作为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价值观,究竟起积极还是消极的作用,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积极的方面。

它在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过程中以及广大被剥削和压迫的民族的解放、独立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自法国大革命以来,民族主义逐渐激起一种普遍性的政治运动,促成了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出现。

推翻封建政权和宗教束缚而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如荷兰、英国;分裂的民族走向统一,如19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在民族独立运动中要求自治权和合建立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国家,如奥地利、俄罗斯、和德意志帝国东部和南部的民族国家的出现;与宗主国有相同文化背景的海外领地组成新的国家,如美利坚合众国、拉丁美洲国家;来自亚非拉殖民地的民族解放和民族独立运动,使得“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整个人类社会接受“民族主义”这一政治观念的第一个时期12。

11 [英]阿诺德·汤因比[M],曹未风译.《历史研究》(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54页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第358页。

消极的方面
民族主义表现出许多极端形态,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它通常激起国内外或强烈或温和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比如民族扩张主义、民族沙文主义、法西斯主义、超级民族主义、霸权主义、等等。

因民族主义冲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种族冲突、战争、与内政上的冲突,会归结至民族主义本身。

极端类型的民族主义者几乎全然自认为本国优于他国,而最极端的民族主义甚至会寻求摧毁非我族类的文化,导致种族灭绝以及世界性的浩劫。

二战结束后,殖民体系虽然崩溃了,但是殖民时期的领土分割和边界划分留下了造成诸多民族、部族争端的后患。

冷战时期的民族主义披上意识形态的外衣,造就得“两极格局”掩盖了许多民族、宗教、种族等争端。

两极格局解体后,这些矛盾和争端全部爆发,导致了中欧等国家和地区长期的动荡。

另外,应该着重指出的是,民族主义由于具有狭隘性、排他性,正是阻碍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和一体化的一大力量。

加泰隆尼亚自治论者(Catalonian autonomist)与威尔士民族主义者(Welsh nationalism)等次国家的权力中心支持强大的欧盟,希望分为大区的欧洲可以约制现有的民族国家。

然而,随着欧洲怀疑主义(Euroscepticism)遍及欧盟,这项改革早已搁浅。

民族精神
民族主义的视角定位于全球、整个人类,那么,民族精神呢?
民族精神的视角应该定位于本民族。

如果只有一个民族,那么,就不存在民族主义的说法。

但是,即便只有一个民族,也同样有民族精神;因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性格,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和根本特性。

所以,民族精神的视角应该定位于本民族。

民族精神具有广泛地渗透性,它深深地体现在民族思想观念与行为实践的到方方面面,表现在制度、法律、礼俗、习惯等各种外在现象当中。

从这个层面来讲,民族精神具有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支撑作用、区分作用、教育教化作用。

支撑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内向凝聚的核心和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
展的精神力量和心理支持。

二战后,德国人民艰苦奋斗、甘愿奉献,使满目疮痍、
四分五裂的德国迅速恢复并发展为西欧头号强国。

甚至在战争中,侵略者也想方设
法瓦解被侵略国的民族精神,比如,日本在中国推行的“奴化教育”。

区分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属性。

虽然
民族的生理形态、语言、风俗、等也具有区分作用,但是,这些都只是表面、粗糙
的。

长期的、广泛地民族交流正在使这些外在的特征模糊化、趋同化,尤其是语言,在一些国际性语言广泛流传的今天,已经很难根据语言区分不同的民族。

教育教化作用。

民族精神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力量,它具有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功能。

将民族精神作为教育素材,通过教育取得民族后代的心理认同,实现民族精神的传
承与发扬,进一步壮大和丰富民族精神的内涵。

孙中山在为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
奋斗的过程中率先提出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甚至提出要“用民族精神来救
国”13。

毛泽东在1938年的《论新阶段》中提出要以民族精神教育后代。

13《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