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曲模案例2014-丁老师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弯曲模设计与制造项目
1. 项目要求
图1所示支架为一带5孔的四角弯曲件,材料为08F,料厚t=1.5mm,年产量为2万件,要求表面无可见划痕,各孔均不得变形,未注公差等级IT14。

试设计该产品的冲压工艺及弯曲模。

图1 支架
2. 工艺性分析
此冲压件成形包括冲裁、弯曲两类工序,材料为08F,塑性良好,适合冲压加工。

(1)弯曲工艺
【知识链接】4.4.1 弯曲件的工艺性。

弯曲件结构、尺寸简单而对称,相对弯曲半径为1,大于表3-3所列的最小值(r
/t);
min
弯曲长度尺寸IT14级,为经济精度,故弯曲工艺性较好,但由于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在弯曲方式上应加以注意,另外,要控制好制件的回弹。

(2)冲裁工艺
【知识链接】3.5.1 冲裁件的工艺性;4.4.1 弯曲件的工艺性。

弯曲件展开尺寸大致在110mm×30mm左右,尺寸中等偏小,轮廓尺寸精度IT14级,各孔直径均大于允许的最小冲孔孔径,很适合冲裁。

但4-Φ5孔距弯曲变形区太近,且弯曲后的回弹也会影响孔距尺寸36mm,故应安排在所有弯曲工序之后冲出;各孔的尺寸精度较高,应严格控制冲裁间隙。

据上分析,此托架零件的冲压工艺性良好,适于冲压成形。

3. 冲压工艺方案
【知识链接】4.4.2弯曲件的工序安排;4.5弯曲模典型结构;3.5.3冲裁工艺方案。

初拟该零件的弯曲成形方式得出图2所示的三种形式,图(a)方式为一次弯曲,图(b)方式分先外角、后内角两次弯曲,图(c)所示也是先外角、后内角两次弯曲,但弯曲外角时对内角进行了预弯。

比较起来,图(a)方式不可取,因为弯曲行程较大,工件与凸模台肩、凹模表面的摩擦严重,制件表面质量差,回弹也较大,不能满足项目要求;图(b)、(c)的弯曲方式避免了图(a)的缺陷,均可取。

图2 弯曲方式
冲裁工序的安排,冲4-Φ5mm孔安排在弯曲之后为必然,落料与冲Φ10mm孔两工序组合也自然合理,但考虑冲裁件结构简单,以复合模冲裁为好。

据此,可行的冲压工艺方案有四个,简述如下:
方案一:四副模具,如图3所示。

10)落料、冲孔复合(冲Φ10mm孔)。

20)弯曲(外角弯曲、内角预弯45°)。

30)弯曲(内角弯曲)。

40)冲孔(冲4-Φ5mm孔)。

图3 方案一模具简图
方案二:四副模具。

10)落料、冲孔复合(同方案一)。

20)弯曲(弯两外角)。

如图4(a)所示。

30)弯曲(弯两内角)。

如图4(b)所示。

40)冲孔(同方案一)。

图4 方案二20)、30)工序模具简图
方案三:三副模具。

10)冲孔、切断、弯曲级进冲压(见图5)。

20)弯曲(弯两内角,同方案二)。

30)冲孔(同方案一)。

图5 方案三10)工序模具简图
方案四:一副模具。

所有工序组合,采用多工位级进模连续冲压,图6为其排样图。

图6 方案四多工位级进模冲压排样图
比较以上四套方案,分析如下:
方案四效率最高,但模具结构复杂,制造周期长、成本高,安装、调试、维修困难,适于大批大量生产,与本产品生产批量不合,不予采纳。

方案二的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制造周期短,模具寿命长,弯曲时定位可靠、基准统一,操作也方便。

缺点是需要四副模具,工序较分散,占用设备和人员较多。

方案三与方案二在弯曲工艺上没有区别,只是采用了结构较复杂的级进、复合模,比方案二少用一副模具,但模具制造成本并不更低;由于没有落料搭边,材料利用率稍高,但是,剪裁条料时,料宽精度需严格控制。

对于本项目要求,方案三应不如方案二合理。

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模具数量相同,并且第10)、40)工序的模具结构也完全相同,仅在第20)、30)工序,方案一的模具比方案二的稍复杂,除此,方案一具有方案二所有的优点,并且由于外角弯曲时预弯内角,使得本来四处直角弯曲的两直边均得到校正,制件的回弹比方案二好,且容易控制。

综上分析,考虑本项目质量要求,选择方案一最为合理。

4. 主要工艺计算
(1)工序件尺寸计算
1)第10工序件
先计算弯曲件展开料长度。

【知识链接】4.3.1弯曲件坯料尺寸计算。

由于制件相对弯曲半径为r/t = 1>0.5,按中性层展开长度计算。

查表4-6,得四个圆角的中性层内移系数为x=0.32,根据图1和式(4-13),可计算展开料长度为:
L =i l ∑+i i i (r x t)180
α+π∑ =[49-4×1.5-2×1.5+2×(30-1.5-2×1.5)]
+[4×(1.5+0.32×1.5)×3.14×90÷180]
=91+12.44
≈103.5mm 。

易得第10工序件平面尺寸如图7所示。

图7 第10工序件
进而确定板材规格、裁剪方案及材料利用率
【知识链接】3.5.2冲裁件的排样。

弯曲坯料形状为103.5mm ×30mm 的矩形,采用直排为必然。

查表3-19,取搭边值为a=2mm ,a1=1.5mm 。

由式(3-28)计算条料宽度为:B =103.5+2×2=107.5mm 。

排样图如图8所示。

图8 第10工序排样图
材料规格选用1.5m m×900mm×1800mm。

纵向裁剪时,每张板料可裁得条料数900÷107.5=8(条),余料宽度为40mm。

每件条料可冲零件(1800-1.5)÷31.5=57(件);
40mm×1800mm的余料可冲制零件(1800-2)÷107.5=16(件);
每张板料可冲制零件8×57+16=472(件)。

材料利用率为:
[472×(30×103.5-3.14×102/4-4×3.14×52/4)]/(900×1800)=88.2﹪。

横向剪裁时,每张板料可裁得条料数1800÷107.5=16(条),余料宽度为80mm。

每件条料可冲零件(900-1.5)÷31.5=28(件);
80mm×900mm的余料横向可冲两件,共可冲制零件2×(900-2)÷107.5=16(件);
每张板料可冲制零件16×28+16=464(件)。

材料利用率为:
[464×(30×103.5-3.14×102/4-4×3.14×52/4)]/(900×1800)=86.7﹪。

由以上计算可见,纵向剪裁的材料利用率高,但大多数零件的弯曲线与材料纤维平行,不过此时,其弯曲半径仍比最小相对弯曲半径(查表4-3)大,故工艺上没有问题,应从经济性考虑,采用纵裁法排样。

2)第20工序件
【知识链接】4.3.1弯曲件坯料尺寸计算。

为使外角弯曲时两个直边得到相同压力的校正,取内角预弯45°(弯曲角135°,弯曲半径R1.5mm),仍按前面的计算方法,根据展开总长度为103.5mm,可求得图9所示工序件的斜边长度为:
L=[103.5-(9+9)-2×(1.5+0.32×1.5)×3.14×90÷180
-2×(1.5+0.32×1.5)×3.14×135÷180-(25-2×1.5)]/2 =24mm。

图9 第20工序件
3)第30、40工序件
根据工艺方案易得,第30工序件如图10所示,第40工序件即为图1产品。

图10 第30工序件
(2)冲压力计算
【知识链接】3.4.1冲压力的计算;4.3.2 弯曲力计算。

1)工序10 (冲孔落料复合)
采用倒装式复合模[图3(a )],查附录1得材料抗拉强度为b σ=360MPa ,根据式(3-12)、(3-13)、(3-14)、(3-16)及表3-11的相关系数,可计算冲压力为:
冲裁力:落料b F L t (2302103.5) 1.5360144180(N)144(KN)=⋅⋅σ=⨯+⨯⨯⨯=≈落落
冲孔b F L t 10 1.536016965(N)17(KN)=⋅⋅σ=π⋅⨯⨯=≈孔孔
卸料力: X X F =K F 0.051447.2(KN)=⨯=落料
推件力: T T F =n K F 50.05517 4.7(KN)⋅⋅=⨯⨯=孔
总冲压力: F ∑=F +F X +F T =144+17+7.2+4.7≈173(KN )
2)工序20 (弯曲外角、预弯内角)
采用校正弯曲,忽略压料力,校正面的实际面积为(24+9)×2×30=1980mm 2。

根据表4-11的单位面积校正力数据(取50MPa )和式(4-18),计算弯曲力为: F =A q=1980cos 50=70004(N)70(KN)4
π⋅⨯⨯=校 不计内角预弯,自由弯曲力按式(3-16)计算为:
220.60.6 1.330+30 1.5360==12636N =1.5+1.5
b KBt F r t σ⨯⨯⨯⨯=+自()()12.6(KN ) 总冲压力为:F ∑=F 自+F 校=82.6(KN )
3)工序30 (弯曲内角)
按自由弯曲计算,根据式(3-16)、(3-19),得冲压力为: 弯曲力:220.70.7 1.330 1.5360==7371N 1.5+1.5
b KBt F r t σ⨯⨯⨯⨯=+自() 压料力:F Y =(0.3~0.8)F 自=0.6×7371=4422(N )
总冲压力:F ∑=F 自+F Y =11793(N )≈11.8(KN )
4)工序40 (冲4-Φ5mm 孔)
根据10工序的公式和相关系数,计算得:
冲裁力:b F L t 45 1.536033929(N)34(KN)=⋅⋅σ=⨯π⨯⨯=≈孔孔
卸料力:X X F =K F 0.0534 1.7(KN)=⨯=孔
推件力:T T F =n K F 50.055349.4(KN)⋅⋅=⨯⨯=孔
总冲压力: F ∑=F +F X +F T =34+1.7+9.4=45.1(KN )
(3)选择冲压设备
各工序冲压力均较小,工件尺寸也较小,可选用可倾式开式压力机,根据式(3-19)、(4-20)、(4-21),以及附录3的压力机参数,注意压力机行程应大于工件高度两倍的要求,考虑模具大致尺寸及漏料方便,第10工序可选用J23-25压力机,其他工序可选J23-16压力机。

5. 模具设计
此零件生产的四副模具中,两副为冲裁模,两副为弯曲模,这里仅细述第20工序的弯曲模设计,读者可自行完成其他三副模具。

(1)总体结构
【知识链接】4.5.1单工序弯曲模。

单工序弯曲模一般无导向,依靠安装时调整上、下模的位置,因此结构比较简单,总体结构如图11所示。

凹模10定位于下模座的沟槽中,以螺钉12紧固,凸模5以螺钉4紧固于上模座。

压料板8套在凸模5的四周,压料部分高出1mm,保证可靠压料。

工作时,坯料以定位销9和挡料块13定位,上模下行时,压料板中部凸台首先压紧坯料,随后凸模下行将坯料弯曲成形,回程时,压料板靠弹簧复位,手动取出制件。

图11 第20工序弯曲模
1-模柄2-上模座3-防转销钉4、12-内六角螺钉5-凸模6-卸料螺钉7-弹簧
8-压料板9-定位销10-凹模11-下模座 13-挡料板 14-开口螺钉
(2)弹簧规格选择
【知识链接】3.7.3卸料与出件装置;4.3.2 弯曲力计算。

按照前面的计算方法,第20工序若按自由弯曲,根据式(4-15)计算,自由弯曲力为12636(N),根据式(4-19),压料力为0.3×12636=3790(N),拟用6个弹簧,则每个弹簧预压力为3790/6=632(N)=63.2(kg)。

虽然压力不大,但要考虑压料行程,经计算压料行程为18.4mm,故初选中载荷矩形弹簧,规格为外径φ35mm,内径17.5mm,最大压缩量25.6mm,最大负荷245kg,弹性常数为9.57kg/mm,自由高度选80mm。

则弹簧预压缩量为63.2/9.57=6.6mm,总压缩量为6.6+18.4=25mm<25.6mm,弹簧选择合适。

(3)模具零件设计
【知识链接】4.6弯曲模工作零件的设计.。

1)凹模与下模座。

虽然凹模为整体结构,但制造及安装、调整的误差,仍可能产生较大侧向力,靠销钉与模座定位不可靠,先采用在模座上加工直槽,单向镶入凹模的方法。

配合面凹模与模座的配合面需配磨,保证极小间隙(<0.01mm)滑配。

故加工这两个零件时,应保证结合面、配合面的位置精度。

为减少坯料与凹模面的摩擦,凹模两侧比中部低6.5mm,满足外角V型弯曲的可靠校正即可。

凹模和下模座的零件图分别如图12、图13所示。

图12 凹模
图13 下模座
2)凸模与压料板。

由于压料部位必须且只能是坯料中部较小区域,凸模和压料板采用图14和图15所示结构,凸模中部开较深的槽,两外角V型弯曲凸模穿过压料板的两个型孔,弹簧布置在周围,为保证压料可靠,压料板的压料面高出1mm,同时也为挡料块让出空间。

凸模的工作面、压料板的型孔均用线切割加工,可保证坐标精度。

其他零件都比较简单,不一一列出。

图14 凸模
图15 压料板
6. 项目总结
此项目的特点主要在冲压工艺方案的制定。

一般来说,U形件弯曲模的常规结构只能校正一条直边,回弹量不易控制,本项目产品为四角弯曲,由两次U形弯曲组成,批量不大时,一般采用方案二冲压,但此托架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采用方案二,回弹较大,若减小间隙,又容易擦伤工件。

而方案一在第一次弯曲时,将四角弯曲(包括内角预弯)转换成了四个V型弯曲,使能对四条斜直边都进行有效校正,提高了制件的精度和质量,并使得下一道工序的内角弯曲采用自由弯曲即可(否则仍需校正弯曲)。

当然,此方案的20工序比方案二的20工序模具要复杂、精密,模具成本要高许多。

在模具结构方面,本项目要点也在20工序,一是压料结构要保证可靠、合理,二是凸、凹模结构尺寸要精确计算。

另外,本例上模座与模柄可设计为一体,用45或Q235钢。

总体结构上也可采用倒装结构,坯料以定位板和导正销定位,托料板(兼压料)的弹性力由模具底部的弹顶器提供,在弹簧选择上较方便,模具尺寸(闭合高度)可减少许多,但定位较麻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