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渡区第二中学2012届高三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学”:在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表述
张未民
“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
它似乎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就我有限的阅读范围,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列有周扬和刘再复两人署名撰写的首条“中国文学”一文,开头即这样写道:“中国文学,即称中华民族的文学。
中华民族,是汉民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
虽然,我们可以承认,中国文学无疑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因此“中国文学”的语义解释的一个方向,正可以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身上获得其解释的合理性。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尽管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起码就字面意义说,“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作为国家名称的“中国”一词,在这里具有明确的限定和首要的解释位置,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你属于中国,你就是中国文学。
而这个“中国”,无论其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夏、商、周;是叫秦、汉、唐,还是叫元、明、清;乃至历史上分裂时期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或者金、辽、西夏;或者如今日的“台湾地区”等“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从而努力全面地把握住一个在时空中如此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才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
提是明摆于眼前的,似乎不好逾越。
有趣的是,周扬、刘再复在他们的那篇文章中开宗明义试图给予“中国文学”以解说,却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大格,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更为明显的破绽是,刘再复们既然已指称中国文学就是中华民族这个多民族共同体的文学,但其除了在开篇作了这样的简明界说之后,通篇所论却都是“以汉民族文学而言”,除了汉语言文学,对其它五十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学几乎没有涉及,且不作任何过渡性的说明和必要交待,从而使他们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不免有空洞化之嫌,让我们一眼就看出其间在“中国文学”(或中华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扪心自问,我们虽然可以毫不犹豫且颇为自豪地自称为中国人,但偌大“中国”,以及由这“中国”所衍生的“中国文学”,也许正是我们要用她所给予和滋养的心血来有所求解的永恒母题呢。
如此,用不着仔细体味,就可理解“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其实就是类似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它是说此时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刘再复所谓“与世界上其它民族异轨同奔”,也就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文学共同发展。
“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讨论。
1. 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学”一语,为上世纪以至当前的文学话语所广泛使用。
它辞正义明,言简易懂,不会也用不着引起什么讨论。
B. 中国文学是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所创造的文学,中国文学也内在地指称着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这一实质,这是毋庸置疑的。
C. 无论如何,明了“中国”的含义和指称范围,我们就能进入“中国文学”的概念之域,这个前提是明摆着的
,似乎不好逾越。
D. 周扬和刘再复所阐发的有关“中国文学”的微言大义虽无空洞之嫌,但在“中国文学”与少数民族文学之间存在着一种不可否认的断裂。
2. 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作者所持观点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
中国文学,以自己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世界上其它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B. “中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任何概念的互替解释都不能代替对“中国”限定下的“文学”的直接释义。
C. “中国文学”的语用意义,类似于现代比较文学中“国别文学”的用法,“中国”是对国家的区别,它是说此时
此地的文学是“中国”的,而不是别的国家的。
D. “中国”是文学的国家身份,“中国文学”一语在此仅为有关国别的说明性用法,很明白,因此似乎不会引起人们的争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周扬、刘再复所称“中华民族的文学”这一概念不具合理性,因为“民族”这一概念不能对“中国文学”中的“中国”作准确的界定,称“中国文学”更合理。
B.“现实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都应该得到深入的体认和整合,要全面把握在时空中庞大地存在与变迁着的“中国”。
C. 周扬、刘再复绕过了“中国”而用“中华民族”加以替换,虽然所释义的方向不出格,
却也不能不予人“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印象。
D. 虽然就现代民族国家的含义而言,国家和民族总是密不可分的,但就字面意义说,“中
国文学”就是“中国”的文学。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薛万均,本煌人,后徙京兆咸阳。
父世雄,隋大业末为涿郡太守,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与艺归款,唐高祖授万均上柱国、永安郡公。
建德帅众十万寇范阳,艺迎拒之。
万均曰:“众寡不敌,宜以计胜。
”即教艺羸兵阻水以诱之,万均自以精骑百匿城左。
建德师度水,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明年,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万均与万彻率死士百人出地道,掩击其背,众惊溃去。
柴绍之讨梁师都也,以万均为副,万彻亦从。
距朔方数十里,突厥兵骤至,王师却,万均兄弟横击之,斩其骁将,虏阵欢,乘之,俘杀相藉。
突厥走,遂围师都。
诸将以城险未可下,万均曰:“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俄从李靖讨吐谷浑。
军次青海,万均、万彻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万均单骑驰突,无敢当者。
还语诸将曰:“贼易与。
”复驰进击,斩数千级,勇盖三军。
追奔至积石山,大风折旗,万均曰:“虏且来!”乃勒兵。
俄而虏至,万均直前斩其将,众遂溃,追至图伦碛乃还,与靖会青海。
副侯君集击高昌,曲智盛坚守未下,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进潞国公。
会有诉万均与高昌女子乱,太宗欲穷治。
魏徵曰:“君使臣以礼,若所诉实,罪且轻,虚则所失重矣。
”诏勿治。
后帝幸芙蓉园,坐清宫不谨下狱,忧愤卒。
帝惊悼,为举哀,诏陪葬昭陵。
后尝赐群臣貘皮,及万彻而误呼万均,怆然曰:“万均朕勋旧,忽口其名,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因命取焚之,举坐感叹。
A.建德以二十万骑来攻,兵已缘堞 缘:,攀援
B.乘之,俘杀相藉 藉:抚慰
C.各以百骑行前,卒与虏遇 卒:通“猝”,猝然,突然
D.岂死者有知,冀此赐乎 冀:希望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薛万均作战勇猛的一项是
①邀半度击之,大败其众 ②万均兄弟横击之
③既而贼果斩师都降 ④万均单骑驰突
⑤万均直前斩其将 ⑥万均麾军进,智盛惧,乃降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C..(1)万均与弟万彻因客幽州,以材武为罗艺所厚善。
(2)城中气死,鼓不能声,破亡兆也。
塞斯勃隆
豪取七连胜,华裔新秀林书豪成了无数球迷心中新的王者“火”多久没有人知道答案但相信以林书豪的智商,加上他近乎苛刻的“自律”,他绝不会只是昙花一现。
白居易的诗很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特别喜欢提炼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在当时诗坛变革中起到了瓦解旧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
1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未来五年,国家将通过改造棚户区、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供给,解决当前存在的房源不足。
B.人大代表提议,我国应加快铁路投资体制改革,修改铁路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填补民间资本参与铁路建设的法律空白。
C.六部委联合举办的“中华赞”诗词征集活动,将围绕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传统节日为主题征集原创性
诗词。
D.凭借着在本届澳网比赛中的超强发挥,李娜成为第一个晋级大满贯赛决赛的亚洲球员,从而奠定了她中国体坛一姐的宝座。
把下面这个改写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6分)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