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说课稿《空气在哪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科学教案说课稿《空气在哪里》
第一篇:幼儿园科学教案说课稿《空气在哪里》
《空气在哪里》说课稿及教案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
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一堂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
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
(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第二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空气在哪里》及教学反思《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空气在哪里》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空气在哪里》含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发展探索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气球、打气筒、纸、笔。
活动过程:
1、引导、观察。
(1)、老师准备1个打气筒
(2)、对着幼儿的脸挤出一些空气。
让幼儿感觉到空气(快思老师.
教案网出处)
2、探索:气球里的空气
(1)、猜想:没有吹气的气球里面有空气吗?
(2)、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3)、给气球吹气,说说现在的气球是否存在空气。
(4)、实验验证:用气球对着自己的脸吹气,感觉空气是否存在。
(5)、请幼儿记录
3、请幼儿在自己身边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里面有空气?
教学反思:
本活动我让幼儿在多次的实验当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使得幼儿一直处于兴奋,积极的探索过程中。
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应该让幼儿自己多发挥自己的想象,多动手,尽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幼儿都能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讨论、参与发言,增强了幼儿学习科学的信心,满足幼儿探索欲望。
中班科学教案《空气空气在哪里》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312字。
第三篇:《空气在哪里》-教案
空气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引导学生经历运用感官或借助实验的方法。
观察与探究空气的流动与对其它介质的“扰动”过程,经历科学探究。
研究“空气”问题。
2、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积极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3、科学知识:
初步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借助其它物体感觉空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空气能占据空间,并且可以流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气球、塑料袋、带孔的塑料瓶、纸、玻璃杯、水槽、
水、粉笔头、砖块、大头针、同样长的两段线、自制简易天平。
学生准备: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组长带纸扇、干毛巾。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看到大家老师很高兴,作为见面礼,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小魔术。
老师手中有一个空玻璃杯、一个兵乓球,桌子上摆有有水的水槽。
请同学们仔细看,老师将兵乓球放在水中,兵乓球会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请同学们瞪大眼睛,现在老师将空玻璃杯罩住水中的兵乓球慢慢地按下去,会发生什么奇迹呢?(兵乓球慢慢沉下去。
)兵乓球为什么会沉入水槽中呢?(因为有空气。
)师:大家的知识真丰富,同学们真不是一般的聪明!师:关于空气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呢?生:空气在哪里?
生:空气是什么样子的?生:空气有什么特点?
生:空气为什么能让兵乓球沉入水槽中呢?……
师:大家真会学习,提出了这么多关于空气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20课《空气在哪里》来共同解决我们提出的问题。
(板书课题。
)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谁能来说一说,你认为哪里有空气?(自由交流)
2、大家认为这么多地方都有空气。
谁能想办法找到哪些地方存在空气。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讨论讨论,想想办法,可以借助老师准备了一些材料,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来找。
下面就请小组同学开始合作找空气吧。
(小组合作)
3、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来汇报一下。
(学生汇报)
4、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可以怎样验证一下?(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
5、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除了大家刚才说的地方,还有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衣服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
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
6、小结:的确,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空
气(板书:到处都有)。
三、认识空气
1、收集空气
(1)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研究一个事物,总是要把它放在眼前进行研究,我们怎么把空气也摆放到眼前来研究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2)真聪明,想到了这么多的好办法。
我们今天就用塑料袋来收集空气,大家一起动手,看谁收集的空气多。
收集到空气后,保存好。
(3)学生动手收集空气。
2、讨论研究空气的方法。
动手之前先动脑,要研究空气,你们有什么好方法?(用眼睛看……)
师: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研究物体要动用我们的眼睛、鼻子、舌头等这些感觉器官。
下面大家就动用多种感官研究你们收集的空气吧。
(教师出示课件)
3、在观察前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呢?(1、小组成员要团结合作;2.要认真观察;
3、要做好实验记录。
)
4、学生观察,师巡视。
5、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都很投入,肯定有不少发现。
空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交流一下。
6、师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用手捏塑料袋,空气会去另一边,把塑料袋扎一小孔,空气会流出来,从小孔里出来的空气感觉像流水一样--------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
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四、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大家真聪明,发现了空气这么多的特点。
下面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愿不愿意接受?(愿意)师:把一张纸塞到杯子里,这个杯子里有什么?把杯子倒放入水中,你能让杯子里的纸不湿吗?请大家在小组内尝试。
2、小组同学合作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到各个小组参加讨论,指导学生明白纸不湿的原因是空气隔开了杯子和水。
空气出不来,水就进不去。
)。
)
3、交流:哪个小组的实验成功了,是谁隔开了纸和水?说明了什么?(空气占据空间。
)你们真了不起。
预设: 哪个小组的纸湿了了,为什么呢?(进空气了。
)
4、师:谁能解释一下老师刚上课时表演的魔术,当把杯子倒过来竖直压入水中时,乒乓球为什么也跟着会沉入水槽中?
5、小结:我们平时所说的空杯子并不是空的,杯子里面充满了空气,空气也像酱油、大米一样会占据空间。
(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
五、探究空气有重量。
(演示实验)
1、同学们,现在老师在想啊,我们去买水果,买蔬菜都要用秤称一称重量,那么空气是不是也有重量呢?
2、谁能猜一猜?空气到底有没有重量呢?你能想出办法来证明吗?
3、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种方法。
(出示实物)大家看这是什么?现在我把两个气球分别挂在两边,把铁丝调平衡,大家看现在两端是不是一样重了。
下面,老师向一个气球的里面气充气,大家看仔细观察,横杆怎么样了?
4、说明了什么?(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也有重量。
)
5、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第一次证明空气有重量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究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七、课外拓展:
师生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空气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占据着空间。
关于空气同学们可能还有许多问题,比方说:水里有空气吗?其他星球上有空气吗?我希望同学们课下继续探究,争做一名小科学家。
板书:
20、空气在哪里到处都有向四面八方流动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气体
占据空间
第四篇: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
《空气在哪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会认五个生字。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空气在我们身边的各个地方,植物、动物的离不开空气。
教学准备:
气球、课件、展示台。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五颜六色的气球)问: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呢?(学生回答)师把里面的空气放掉,再问:空气跑到哪里去了?(生回答)
2、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空气在哪里》。
(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学。
3、反馈:课件出示词语花园,指名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5、课件出示: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猴子和空气玩游戏,空气一直躲,小猴子一直,最后小猴子明白了。
(指名回答后,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很不错,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合作精神怎么样了!比一比,看哪个合作小组最先完成学习任务。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
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3.集体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教学)空气在小猴子的肺里
1)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2)我们的肺里有空气吗?试一试就知道了!把鼻子捂住,屏住呼吸,有什么感觉? 3)空气有什么作用?空气在皮球里
1)你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说什么?2)空气的作用是什么?空气在墨水里
1)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和你平常发现的一样吗?2)这里,空气的作用是什么?空气在汽车轮胎里
1)出示课件:汽车在行驶。
2)齐读空气说的话。
3)它的作用是什么?空气在水里
1)课件出示: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2)你看到了什么?这关空气什么事呢?
3)自豪地读读空气说的话。
(课件出示空气说的话。
)空气在火里
1)空气还有什么作用?读读空气说的话。
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帮助火燃烧呢?空气在田野里
1)空气还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2)谁来用“有了我……才能”改改空气说的话?
大家学得真好!老师还有个疑问:风是怎样形成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
4、分组完成下列表格,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对话练习分角色表演读。
5、展示汇报。
1)展示台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集体订正。
2)指名分角色表演读,比比谁读得好。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
(1)、我是小小科学家。
1)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绘制表格完成。
)2)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
(2)、我是小作家。
我会续写课文。
2、选择你喜欢的一组作业,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好朋友一起完成。
3、汇报,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下课。
1、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总结:这神奇的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新鲜吧!
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在我们周围
我们生活在空气里
真神奇时刻呼吸着空气
【教材分析】
《空气在哪里》这一课是“科学探究领域”中的重要内容,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但空气这些性质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到。
教材中设计了“找空气”、“验证空气有重量吗”、“提出问题自由验证”三个环节,让学生借助各种媒介来感知和认识空气。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力求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明理悟情,获得启迪。
【教学目标】
1、能知道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离不开空气,能借助某些物体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角色。
4、联系实际生活,拓展思维,培养学习探索事物和细致观察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
2、难点:明白“空气无处不在,植物、动物、人类都离不开空气”这个科学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激趣导入,提出问题瞧,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出示五颜六色的气球)问:气球为什么会鼓鼓的呢?(学生回答)师把里面的空气放掉,再问:空气跑到哪里去了?(生回答)
2、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空气在哪里》。
(板书课题)
二、自学课文。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画出文中生字词,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
2、学生自学。
3、反馈:课件出示词语花园,指名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大意是什么?
5、课件出示: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小猴子和空气玩游戏,空气一直躲,小猴子一直,最后小猴子明白了。
(指名回答后,补充完整,全班齐读。
)
三、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过渡:同学们自学得很不错,接下来,就要看我们合作精神怎么样了!比一比,看哪个合作小组最先完成学习任务。
1、出示合作要求。
课件:1)自己读课文,用横线画出小猴子找空气,知道了空气在哪里。
用波浪线画出空气的作用,小组内汇报。
2)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
3)选出你喜欢的一组对话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读。
2、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合作完成任务。
3、集体汇报。
(结合学生汇报的顺序相机教学)空气在小猴子的肺里 1)你们是在第几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2)我们的肺里有空气吗?试一试就知道了!把鼻子捂住,屏住呼吸,有什么感觉?
3)空气有什么作用?空气在皮球里 1)你在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找到的?空气说什么? 2)空气的作用是什么?
空气在墨水里 1)哪几个自然段写的?和你平常发现的一样吗? 2)这里,空气的作用是什么?空气在汽车轮胎里1)出示课件:汽车在行驶。
2)齐读空气说的话。
3)它的作用是什么?空气在水里1)课件出示:鱼儿在水中快活地游来游去。
2)你看到了什么?这关空气什么事呢? 3)自豪地读读空气说的话。
(课件出示空气说的话。
)空气在火里1)气还有什么作用?读读空气说的话。
2)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帮助火燃烧呢?空气在田野里1)空气还在哪里?它又是怎样介绍自己的?2)谁来用“有了我……才能”改改空气说的话?大家学得真好!老师还有个疑问:风是怎样形成的?(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
4、分组完成下列表格,并选择你喜欢的一组对话练习分角色表演读。
空气在哪里空气有什么作用
5、展示汇报。
1)展示台展示学生完成的表格,集体订正。
2)指名分角色表演读,比比谁读得好。
四、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1)、我是小小科学家。
1)你还发现空气在哪里?有什么作用?(绘制表格完成。
)2)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空气在哪里。
(2)、我是小作家。
我会续写课文。
2、选择你喜欢的一组作业,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也可以与好朋友一起完成。
3、汇报,做得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全文。
1、学习了本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师总结:这神奇的空气就在我们周围,我们就生活在空气中,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为了我们的健康,我们大家都来保护环境,让空气永远新鲜吧!
【板书设计】 12空气在哪里在我们周围我们生活在空气里真神奇时刻呼吸着空气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活动《空气在哪里》及教学反思大班优秀科学教案活动《空气在哪里》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优秀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名称:
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亲自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无色、无味,到处都有。
2、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欲望和兴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鱼缸(内盛水)、玻璃杯、手绢、幼儿每人一个塑料袋、每组一瓶水、若干吹起玩具、塑料管、小玻璃瓶、土块等。
活动过程:
1、小实验:手绢为什么不湿?
(1)教师举起玻璃杯,请幼儿看被子里有东西吗?(没有。
是空的)(2)杯子里真的没有东西吗?(教师把手绢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请幼儿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3)到底湿了还是没有湿?我们拿出来看看。
(教师拿出手绢,请幼儿摸一摸,手绢没有湿)。
(4)手绢为什么没有湿呢?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多奇怪呀!杯子里有什么东西挡着不让水进去呢?(请幼儿讨论,说说原因)。
(5)教师进行第二次实验,将杯子压入水下后倾斜,使气泡冒出。
(6)引起幼儿注意:哎呀!什么跑出来了?
(7)猜一猜,手绢湿了吗?
(8)请一个幼儿拿出来看看,到底湿了没有?让大家都来摸一摸。
(9)再请幼儿讨论,手绢为什么湿了?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幼儿:空杯子里为什么会跑出泡泡来?第一次实验有泡泡吗?杯子里是空的吗?
小结:第一次手绢没湿是因为空气在杯子里,水进不去。
第二次杯子倾斜空气跑出来,冒出气泡,水就进去了,手绢也就湿了。
原来杯子不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看不见的空气。
当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才能看见它。
2、找空气(操作)。
什么地方还有空气,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给幼儿提供充气玩具、塑料袋、塑料管、水盆、土块、砖块等材料)。
(1)指导玩充气玩具的幼儿,想办法让它瘪了,再让它鼓起来,从而感知充气玩具有了气就鼓鼓的,没有气就瘪了。
吹进气一压软软的,打开盖子对着脸挤一挤,凉飕飕的。
有风,是空气跑出来了。
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
(2)指导玩塑料袋的幼儿离开座位四散到教室前后、各个角落“抓空气”,让幼儿用塑料袋把空气变成可看到的气包。
(3)指导玩塑料管的幼儿(每人一个),往水中吹气可看见许多泡泡,从而得知人身体里也有空气。
(4)指导幼儿想办法看看土块、砖块里有没有空气。
3、让幼儿走出教室找一找,什么东西里、什么地方还有空气。
4、教师小结,并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1、在活动导入部分,可以将戳破气球这个环节更改为帮气球宝宝打气,让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到气球从憋到鼓是因为空气进入。
2、提问的技巧需要改进,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些。
如把“空气是什么颜色(味道)”改为“空气有颜色(味道)吗?”这样幼儿的回答才有针对性。
3、在幼儿自由尝试之前,老师不需要示范手帕掉进水这个动作。
幼儿容易模仿,使幼儿的尝试活动有了思维定势,可以直接让幼儿想办法怎样把手帕放进水盆,手帕不会湿?
4、在准备的工具中,一次性杯子太软,使实验不能精确性,应该换成玻璃杯。
本文扩展阅读:空气(Air,kōng qì),我们每天都呼吸着的“生命气体”,它分层覆盖在地球表面,透明且无色无味,它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对人类的生存和生产有重要影响。
空气是指地球大气层中的气体混合,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它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二氧化碳以及其他物质(如水蒸气、杂质等)组合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