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良镛作品]吴良镛院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良镛作品]吴良镛院士
第一篇吴良镛院士: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
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1
没有追求就不会有创新,就不会推动人类的进步,追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一切的一切是因为人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梦,实现了这个梦,就到达了你的追求。
任何一个成功的例子都表明,所获得的成功背后都会付出大量的行动,有行动就会有收获。
春暖花开,鸟语花香,哪个不经过枯萎、风霜雨雪过后才有了那些辉煌的成就。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亦是经历过孤独,经历过世人们异样的眼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的音乐生涯,反之,却创作了大多脍炙人口音乐作品,人们为他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所赞颂。
女作家毕淑敏曾说过:“我不相信手指上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不经历一番寒彻骨,难得梅花扑鼻香?路都是自己走上来的,最终靠的是我们的双脚在雪地一样洁白的未来路上踏上自己的脚印,连成一条生命之线,而线的另一端就在我们脚下。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磨难,哪来的成功,又怎能为自己闯出一片天空,没有失败的成功,谈不上伟大。
树立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有梦想就要有行动,不要怕面对困难,因为成功,就在山的那边。
而困难就是那座山,只要你肯迈出第一步,就会迈到成功的山峰。
小草能倔强的从石缝中钻出来,发出嫩绿的新芽,而正是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在不断的支持着他。
人生短暂,经历过才不枉来到这世界上走一遭儿,不要怕面对困难,他只是想让你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流星固然短暂,但它毕竟灿烂过:人生定然无悔,只要我们拼搏过!
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2
理想和行动,是构成成功的公式的两大要素——题记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想盖一座房子。
他先在田野里圈下一块地,把根基挖好。
当别人听说他想盖房子时,都嘲笑他,认为他不可能凭一己之力完
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人们的讥讽并没有使那个人退缩,他开始积攒砖块。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终于收集了足够多的砖块。
于是,他又一次来到原先圈下的土地,测量、计算、施工,不到一年,他盖起了整个山区唯一的一幢房子。
虽然不大,但足够牢固。
当初嘲笑他的人纷纷瞠目结舌,羞愧难当。
诚然,故事中的这个人无疑是明智的。
他做到了成功必备的两个要素。
试想,假如当初他只是想造一幢房子,而不去收集砖块,房子能盖起来吗?假如他拥有足够多的砖块但没有造房子的意愿,那一堆砖块充其量只能是垃圾一堆,房子能盖得起来吗?答案是否定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造房子的想法”就好比是一个人的理想,而“收集砖块的过程”就好比是行动,只有当这两都相加起来,你才会得到成功,缺一不可。
古往今来,凡成大业者此二者皆备。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从小立志有一番作为。
生于战乱的年代,他的志向给了他目标和动力,他刻苦习武,做了将军以后,待兵好子,广召天下豪杰,终于在陈桥兵变时黄袍加身,改周为宋,成就一番帝业。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纵观历史,每一个成功者都是如此。
成功=理想+行动!
理想需要付诸行动作文3
人生总是在行走。
行走在梦想的道路上。
行动会为我们的梦想插上翅膀,飞跃艰难险阻。
行动的前提是梦想,人生的道路虽短,但却错综复杂。
在我们追寻快乐,价值意义的时候,梦?想为我们指引方向,省去多余的兜兜转转和踌躇不前。
梦想对我们是一种督导。
让我们意识到不能安于现状,而应该追寻更高更远的天空。
但是那片梦想的天空应该是纯净鲜活,不掺杂质的。
那些对于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不应该称作梦想。
行动就应该舍得坚持。
梦想无法一蹴而就,实现梦想是个漫长的过程,着过程中需要的是我们毅力,自控力,忍耐力,坚持力。
需要的是我们日复一日的坚持,在坚持中循序渐进,要坚持就要战胜自己,克服自己的懒惰和软弱,这也是一个人的志气。
苏武的坚持是在时间上的坚持。
在无数个忍受风吹日晒
活寒风凛冽的日子里,苏武选择了坚持,它最终也实现了自己始终不变的梦想。
坚持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努力。
在吴良镛院士的关于“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中,虽然已是九十二岁高龄,但他依然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一步缓缓的走上报告台,然后坚持三十五分钟,站着讲完了报告。
或是正是因为吴良镛院士的坚持和不懈,才使他获得国家科技最高奖。
但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在后排的大批学生却一片片“倒下”,在桌上睡去。
而那些“疲惫”的学生,还是几千名刚入校的新生,在信心满满的宣誓后,却用沉默来回应自己的梦想。
行动就要学会吃苦。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正是为匡衡在困苦中人凿壁借光,才有得榜上提名。
正因为贝多芬在人生最精彩的两个阶段患病和失聪,但仍坚持扼住自己生命,才创作出更精彩的音乐。
人生需要梦想,更需要行动。
不懈地坚持,会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更高更远。
第二篇吴良镛院士:知识与智慧的平衡_高中作文
知识与智慧的平衡
如果说人类文明是一条长河,那么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推波助澜的力量;没有它们,便不会有今日的人类。
自运用理性思考以来,科学便一直保有人类智慧的冠冕。
从阿基米德到牛顿,从耕种放牧到工业革命,人类不断通过观察、实验与探索扩充着对世界的认知,对自然加以役使和改造。
曾经来自天堂最为纯净的光芒,为什么在三棱镜中折射出五彩斑斓?在自诩中央的地球傲视一切,如何看到千百万光年外宇宙边际的熠熠星光?曾经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又是怎样被简单地概括成了小小黑板上的几个基本公式?科学,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已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同时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看得见的交通,家用电器,网络;看不见的生产力,创新观念,社会进步乃至国家实力。
与科技不同的是,如文学、艺术、历史、社会等等人文成果往往很难以其实际经济效益来衡量。
在历史的浪潮下,是《自由引导人民》或是《革命练习
曲》激发了人们奋勇向前,抛头颅洒热血;在庙堂失意荡舟江湖时的一曲《渔歌子》《高山流水》安抚高士孤寂抑郁的心;而当人们用科技衍生的产物相互伤害时,又促发了《西线无战事》《永别了武器》的大声疾呼,更不用说支离破碎血泪交融的《格尔尼卡》。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科技或许能够让我们存活,但往往是人文,且只有人文才能够在物质或精神的危机中使人类得到精神上的救赎,让灵魂从生活的繁杂琐碎中解脱,向往着九天之上的纯粹与世界的终极奥义。
从生活中大多数的情况看来,科学和人文似乎是位于感性和理性的两极而不可调和的。
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打电话发电邮是如此容易,于是不再有千里寸心的鱼书雁字,液晶屏幕拉近了世界却疏远了家庭,大批量的生产湮没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三春暖意,车轮的奔腾带走了土地的芬芳与行万里路的足迹。
然而徒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慨叹无法替代青霉素与杂交水稻的价值,千百年流传的孔孟之道也挡不住近代中国被资本与洋枪火炮轰开的大门。
是否在两条路之间,我们只能择其一作为生活下去的道路?
然而真正的结论恰恰相反,在这两极的汇流处,产生了人类文明最灿烂的火花。
文艺复兴艺术巨匠的达芬奇同时也是解剖学和机械结构的研究者,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之余也会拉上一曲小提琴;202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镛院士在人居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方面代表了领域内的学术高度,然而他更是一位探索中国历史文化内涵要义的艺术家。
“科学和艺术在建筑上应是统一的,21世纪建筑需要科学的拓展,也需要艺术的创造。
”他所设计的北京菊儿胡同,金陵织造府博物馆等让建筑从技术冰冷的骨架走向审美的丰满与对人文的关怀,让人们能真正“诗意地栖居”于天地之间。
从个人层面转向社会,从地理大发现到经济全球化发展,理性严谨的西方文明与空灵感性的东方文明终于紧紧握住了手。
于是,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望闻问切和解剖学结合的新医学,严谨规划与审美需求并存的新建筑,技巧经验和竞技精神相互促进的新体育。
可以肯定的是,生活,因着这些改变,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人类的激情与半空中的梦想促发了科学的进步,而科学又被用于为人们的生活与生命价值最大化服务,使人们的生命的发展更加丰满,
让人类的认知渗透到时空中那些最为细微而深刻的角落。
可见,科学与人文的交合为生活注满了欣欣向荣的正能量。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下,科技已以其不可阻挡的势头取得了发展的契机与动力,而人文的逐渐流失不可不引以为戒。
上文提到的几位“大家”仅仅能起到指路明灯的作用,而社会实质性的进步需要能兼通人文与科学的下一代。
这就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为青少年提供全面发展的空间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培养其科学探索精神及人文关怀情感。
其次,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如施图林格博士在其故事中提到的那样,眼前的投资永远不能被预知在何时产生回报。
多年以后,那个终于发明显微镜的年轻人终于证明了自己,用他“没用的爱好”拯救了更多的生命。
而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为了适应科技发展而被一再牺牲的人居环境和人文关怀,是被PM2。
5荼毒的天空和化学污染腐化的江河土地,是因科技而逐渐疏远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
因而,我们必须兼顾两种利益,平等地认知它们的存在并加以取舍,以求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科技是高峰上盛开的花朵,人文是深海里涌动的暖流,而为其滋养哺育的,是生活广阔的天地。
《全球通史》这样总结道: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自身不断增长的知识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保持平衡。
历史以其螺旋式上升的往返周期验证着,我们既无法依靠纯粹的科技而生活,又无法完全否定科技所带来的种种便捷。
好在我们只需在两个极端之间,选择一条最适宜自身发展的道路。
正如爱因斯坦所警告的那样,人类的未来取决于这种平衡的结果。
作为人类的一份子,我们也正应为了我们和子孙后代的未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这一平衡并为之奋斗不息。
[知识与智慧的平衡_高中作文]。